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师谈太极16—20
《大师谈太极16·弘道·杨大卫》:道统的承传,需要“士”的出现,需要“士”的培养,需要“士”的担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士的本分,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是士的使命担当和最终归宿。太极拳的承传,需要召唤太极拳的“士子”,以弘道为己任,任重道远。

[浅说]:青年太极名家杨大卫,1983年生人。北京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硕士,师承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扎西女士(关门弟子),北京陈氏太极拳大家田秋信先生。曾多次获国际太极拳比赛冠军,现任西藏武术协会秘书长,感恩太极大学堂创始人。出版著作《感恩太极—扎西解析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合著)、《身体实践与文化秩序—对太极拳作为文化现象的身体人类学考察》。
感恩太极大学堂举办了多期各个类别的太极拳培训班,已为众多太极拳爱好者带来福音!感谢感恩太极大学堂全体工作人员,感谢校长大卫老师!!


《大师谈太极17·十要·杨澄甫》:太极拳十要
1.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之意,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含,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
3.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 腰为一身之主宰,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 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4.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 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 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 得力矣。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拳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 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 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 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经中所云: 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 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劲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动,故不足尚也。
7.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矣。
8.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 神为主帅,身为躯使”, 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9.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易为人所乘。太极拳有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拳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又日: “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10.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帮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学者细心全会,庶可得其意焉。

[浅说]:勿须多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大师谈太极18·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浅说]:王宗岳学识渊博,兼资文武,集“儒、佛、道、武”于一身。该文理论精辟,内涵深邃,既是太极拳论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一篇极佳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论文。
有人说:太极拳是形体版的《道德经》,《道德经》是太极拳之祖本拳经。
  有人说:太极拳是养心、养生、养性之拳,《黄帝内经》是中国人养心、养生、养性之千年经典。
  有人说:太极拳是阴阳之拳,天、地、人之拳,《周易·系辞》中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易与天地准,故能弥论天地之道。”
  故习练太极拳者,悉心研读《道德经》、《黄帝内经》、《周易》以及《孙子兵法》、《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从中汲取拳道精髓,则必能内外双修,事半功倍,阶及神明。


《大师谈太极19·天地人·郑曼清》: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

[浅说]:“天之气”即一年的二十四节气,遵循的是天地的运行规律;太极拳之力起于脚即“接地之力”;太极拳是道家拳,道家崇尚无为,贵柔,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草木其生也柔,其死也坚,长寿至柔即“寿人以柔”,与太极拳的拳理相通。练习太极拳就是要把天地的规律练到身上来。


《大师谈太极20·调心·苑得时》:调心的方法,注意三个字:敬、净、静。一生不负谓之敬;一尘不染谓之净;一念不生谓之静。纵观调心的全过程,初始是有意为之,然后是随意为之,最后是无意为之。正如拳经所言:“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浅说]:太极拳为道家拳,道家的全部功法中,最奥秘的就是“沐浴”,“一切皆处无心”,而整个功法不过用两个字“心空”全部概括。太极拳之内功心法也不例外,练拳就须静下心,不执着、不留恋任何事和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练习太极拳应该学习的基本理论
王志远:太极拳心经---从一则谜语所想到的太极拳境界
学拳路上:太极拳老三篇
先师祖之---太极拳之练习谈
武式太极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