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史半会儿
编辑|一史半会儿
我们印象中的周总理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得周总理勃然大怒?在宴会上直接让一个人滚出去。
在1937年全面内战爆发之后,国共两党经过多次商定,终于克服万难做出决定:搁置两派矛盾,一致对外抗日。
其后周总理团结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抗日,这场宴会就是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为款待中共代表周恩来而筹办的,在场的都是先进的知识分子、爱国抗战义士等。
无疑,周总理此行的目的是与其共商抗日大计。
“你有什么脸面出现在这,你个投降分子、“托派”主义,还有什么资格出现在我面前?给我滚出去!”只听周总理皱眉喊道。
雄浑有力地呵斥打破了聚会中原本祥和的氛围,周总理原本洋溢着和蔼笑容的脸瞬间变得阴郁起来。顺着目光看去,只见到一个年轻人愣愣地站在原地,涨红的脸上摆满了不知所措。
他究竟是谁?竟然引得周总理这般严厉的呵斥。
谁能想到这个原本被叫做投降分子、“托派”主义的年轻人曾经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西安学生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为我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
这个年轻人名叫张慕陶,毕业于西安陕西省立第三中学。在校期间,他就担任了省立三中学生会的负责人职务,参与领导了多起学生运动,成为学联机关刊物《陕西学生》的编辑负责人。
所有的老师同学都坚信张慕陶毕业之后,定然能有一番撼天动地的大作为。果然刚毕业的他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
很快张慕陶从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成为了西安学生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其后又出席了共青团陕甘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陕甘区出席团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随着革命事业的进一步推进,共青团陕西省委建立,张担任书记。之后参预策划了多起西北地区著名的清涧、渭华、旬邑等起义。
抗日期间更是帮助冯玉祥在察哈尔省建立和发展民众抗日武装。被选任为同盟军军事委员会常委兼总政治部主任,成为抗日同盟军中举足轻重的共产党领导人。
可以说直到1933年之前,张慕陶的革命生涯都是非常成功的。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个原本备受重用的共产党员变成了根本不能出现的存在。
一切事情的转变要从1931年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说起。当时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在不了解中国实际革命形式的情况下,强行召开中共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
在会中打击瞿秋白等,扶植王明集团夺得中央领导权,结果引发了大规模党内斗争。
大量党员拒绝承认新的中央领导,纷纷予以抗议。抗议人员中就包括罗章龙、张慕陶等人,所有的反对派骨干都被米夫以“分裂党”的罪名宣布开除党籍。
更让人没想的是,几名被开除党籍的骨干,自己成立了“中央非常委员会”(简称“非委”) ,与党中央抗衡。自此,张慕陶就真正背上了分裂党的罪责。
那这个“非委”之后到底如何了呢?
可以说这个组织一成立就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况之下。在国民党看来,它与共产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能是共产党放出的烟雾弹。
而在共产党看来,这就是一个妥妥的叛徒组织,是党内的分裂势力。
果然很快,“非委”就遭到了国民党的逮捕,整个组织遭遇严重的生存危机。不过由于当时的张慕陶积极地向党中央承认错误,念在他积极的态度与之前的革命功绩,党又重新启用了他。
可自此之后的张慕陶还能和之前一样吗?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张受杨虎城邀请到达西安,他对十七路军同东北军携手团结、抓获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的行动给予高度赞扬,并坚决主张绝不能放虎归山。强烈支持一些官兵要求杀掉蒋介石的主张。
就当前国内国际大局来说,此时杀掉蒋介石,无疑是给本就存在隔阂的中共关系雪上加霜。对整个抗日大计更是不利的。
因此党中央做出了释放蒋介石的决定,可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去后却被扣留在南京。
听到这个消息,东北军、西北军中少壮派焦急万分地想营救张学良回西安,张却借机鼓动和中央军打仗,"打一下再和"。
又对杨虎城说:"蒋介石的为人你是知道的,他饶谁也不能饶你的。你想想,这样'和'下去,将来怎么得了!现在的事情很明显,很简单,'和'就是在牺牲你!"
这样的做法更加剧了"战""和"分歧,给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制造了障碍。
好在杨虎城等十七路军和东北军的主要将领最终还是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本次事变的主张。
可张却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针对张学良被扣一事,各方都持有不同态度。红军积极主张联合抗日,不愿参加对蒋作战。杨虎城对战与和摇摆不定。而东北军中下层军官强烈要求张学良回陕,否则,坚决与中央军作战。
这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刚刚平息了的内战烽火,转瞬间又重新燃烧起来。
红军不愿参加作战的表态,一经传开。霎时间东北军、十七路军中流言漫天,出现了各种关于"红军出卖朋友"的不满言论。
甚至几批军官到周恩来等中共代表驻地表示强烈抗议。“二二事件”由此爆发。
东北军高层将领至今态度不够明朗,而无论东北军,还是十七路军,部队很大程度上都控制在这些中下级军官的手中。如果失去他们的同情与支持,抗战局面将难以保持与巩固;同样没有这些军官的配合,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与南京商定的撤兵方案也难以实行。
面对这种情况,周恩来等人忧心不已。
可二二事变得恶劣影响远远不止于此!激进的抗日同志会看到上级始终摇摆不定,决心公开反抗,发动政变,甚至把所有不支持战的东北军将领都视为他们夺权的障碍。
"二·二"事件只持续了一天左右的时间。这些年轻军官根本难以取得指挥权,政变者除了得到十七路军部分旅团长和西安城内左倾力量的同情外,在整个东北军内部明显地处于孤立地位。在爆发第二天,前线部队就已经撤了下来。
时间虽短,可造成的影响却远远不止于此!
东北军中势力的分化,造成了我国西北“三位一体”抗日战略的瓦解。这种情况完全超出了中共领导人对本次事变的预估。
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多次致电周恩来,严厉要求枪杀首犯,对这种分裂行为绝不姑息!
在这种关键情况下,张慕陶身为政治部主任,没有打出共产党的旗帜
还在大肆宣扬“反蒋抗日”的主张,鼓动东北军中下层军官攻打蒋介石,营救张学良。
不少人指责张慕陶这是投降主义、托派思想。恰逢部队在反蒋的时候遭遇到了惨败,所有不利的矛头全指向了张慕陶,他又一次被开除了党籍。
那么“托派”到底是什么呢?
"中国托派"的形成来自遥远的莫斯科,是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权力斗争的产物。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分歧出现在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方针上。斯大林主张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并在遭受国民党右派进攻时,要求中共妥协退让。而托洛茨基则"坚决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主张中共退出国共统一战线,独立发展。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政治斗争最终以托洛茨基失败结尾。他被开除出党、驱逐出苏联,那些拥护和追随托洛茨基的中国留学生也都被开除党籍和团籍,并被遣送回国。
当时的中国正值大革命失败不久,中共党内组织呈混乱状态之际,因此,他们大都被继续留在党内,并安排了工作。但是,他们之间由于政见与遭遇相同,私底下便开始酝酿成立托派组织。
他们继续走托洛茨基主义的道路,该主义的主张有三,一是他认为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反对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
二是主张中国无需民主革命,应该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三是反对共产党的武装斗争道路,认为中国革命只需要依靠宣讲赢得无产阶级支持。
很显然,托洛茨基主义的主张是完全不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
对于张慕陶的错误思想,共产党领导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劝导他道:“张慕陶同志,你为何就深陷在拖派陷阱中了啊!”
“小张同志,你仔细地想一想,拖派主义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吗?大敌当前,我们应该放下矛盾,与国民党一致对外啊!”
可这个一根筋的年轻人,就认准了“反蒋抗日”的口号,全然不顾中央劝阻,继续大肆宣扬错误的“托派”思想。
真是让人痛心不已!
见多次劝说无果,无可奈何的共产党不再对他抱有期望,公开批评了张慕陶的错误言论。
在国民党眼中,张慕陶“反蒋抗日”的主张对其自然是威胁。而在共产党看来,他是个具有投降主义、不顾大局且冥顽不化的“托派”分子。
在中国托派组织受到重创后,整个组织都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张慕陶真正处于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那么接下来的张又到将有何出路呢?
同时受到国共两党敌视的张慕陶,却意外因此得到了阎锡山的任用。
阎锡山北洋政府期间支持袁世凯称帝,在民国期间先后设立了山西省银行、太原兵工厂等诸多金融机构和军工企业。
感到自己终于被理解的张慕陶,频繁为阎锡山出谋划策。一天,也就是周总理赴宴的这天,张慕陶也出席了,就发生开头的一幕。
在这之后,只要张慕陶在街上被人看见,客气一点的,只是问他为什么当了汉奸。不客气的就直接指着鼻子大骂他叛国通敌,甚至直接向他丢垃圾来表示斥责!
从一方革命领袖到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也许在张慕陶看来,他“反蒋”“反共”的思想和叛国通敌的汉奸没有一点联系,甚至完全相反,他对日本人的态度是与国民相同的。
百家争鸣,思想碰撞本没有错。他大可大大方方的说出自己所认为正确的观念想法。从古至今,每次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各类思想的交至碰撞。
可他的固执己见,不见大局就酿成了大错。让他原本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各类思想的碰撞是为了探讨真理或是最佳方案,对当时四分五裂的中国来说,面临大敌当前,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固执己见的顽石最终只能获得千夫所指,万夫所骂的悲惨结局。同时张慕陶也断送了在新中国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的道路。
1941年随着一声枪响,张慕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悲愤之余,也许会有人对这个曾经搅动中国近代政局的人,感到惋惜。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