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读《心经》悟得自记(之二)

初读《心经》悟得自记

(之二)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题解:

 般若波罗密多”是什么意思?“般若”是梵文,是智慧的意思;“波罗密多”也是梵文,是到达彼岸的意思。“心经”二字前已解释。因此,《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可以理解为到达彼岸大智慧的意识经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解:

  观自在菩萨。“观自在”是自我修行的境界,意思是观察一切外境外缘随意自在。那么,“观自在菩萨”就表示观察般若已经自在无碍的菩萨了。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乃修行深化之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修行深化到达彼岸大智慧的意识时。

  照见五蕴皆空“照”,有心为想,无心为照。照的意思就是观照、照看,是离开妄想,像镜子一样清楚观察,寻求真理。“五蕴”分别是:色(物质)、受(领纳)、想(念想)、行(行为)、识(意识)。那么,“照见五蕴皆空”是说:我们观察人生世事的极致真理,是万般事物皆为“空”。

  度一切苦厄“苦厄”是痛苦和穷困病疾。“度一切苦厄”,救度、消除人生的一切困苦。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解:

  舍利子舍利子又叫舍利佛,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达观而著称。此处是观自在菩萨应其求问而说法时的称呼。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色”即“五蕴”里的“色蕴”,这里的“色”断不可理解女色之色,而是指一切能感受真实存在的物质。“色不异空”和后三句都是说色(物质)和空是等同的,一切的色相万般变化,它的本质并不改变,一切本空。而一个意思重复四句,是因为“色不异空”句是对凡夫说的,“空不异色”是对小乘佛僧说的,“色既是空,空既是色”这两句则是对菩萨说的。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色”字一旦破解,其它四蕴(受、想、行、识)也就都破解了,所以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解:
 “诸法”,佛学所说的“法”是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物,抽象或具体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称之为“法”。“是诸法空相”即指一切事物的本空面貌,这是心经的主旨。

  此句是说,观自在菩萨再唤舍利子,并进一步开示说,诸法(万物)本来具有的“不生不灭”是“空”永恒的境界,“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则是“空”的特质。“空”是永恒,故一切色相,一切眼见皆为虚幻,所以说“故空中无色”。既无色,则其它四蕴(受、想、行、识)本质亦空,故曰“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解:
   无眼耳鼻舌身意 我们常说的“六根”便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字,眼耳鼻舌身是人用来感知万物(色蕴)的生理器官,而“意”则指受想行识四蕴。“无眼耳鼻舌身意”即指五蕴皆空,真正摆脱感官的限制,才能走向开悟解脱之路。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色声香味触法是指“六尘”,“六根”合“六尘”为“十二入”(或称“十二处”),所以有“十二入皆空”之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是指十八界皆空。哪十八界?即“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是也。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句中的“无明”和“老死”是佛学因果轮回之“十二因缘”之中的二缘。(“十二因缘”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与“无明尽”是对立的。“无明”就是不明白,空有双目而不见物、不观察、无智慧、无解脱、那就只有在三界苦海沉沦,永无出期。而得修佛得法之人的智慧是破除了无明、慧日普照,逆流而上,以致到达光明的彼岸。

    “有缘生”、“生缘老死”是“十二因缘”的最后二缘,有人生、当然还有老死。脱离了生死轮回的强大束缚,只有不生不灭的空性。这样的空性,便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没有老死、没有去来、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当然也就没有老死尽、没有去来尽了。故说“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解:

   无苦集灭道佛学中的“苦集灭道”叫做“四谛”。人生自苦的客观存在称为“苦谛”;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根源叫做“集谛”;一切苦恼永远的消灭叫“灭谛”;一切能灭除苦恼的说教道法叫做“道谛”。而“谛”指真实不颠倒,即真理、真谛。心经中“无”并不是指具体的有无之无,“无”是说一切“法”的空无本性。小乘佛教认为人生八苦、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然后要消掉苦因,要“断集”。希望苦恼永灭而“灭谛”,为此而“修道”。
而大乘菩萨不然,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这些都是梦中物事,醒来消失。当体全空,本无苦无集,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智”就是般若、智慧。菩萨修行成佛,转识成智为“四智”,即“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故说“无智”;“得”为所证的佛果或者所求的境界。“空”中没有实在的智慧,以及所证到的果位存在,那不过是一段因缘过程。在凡夫看来,菩萨功行很大、智慧非凡;但在菩萨本人看来,这不过是还本来面目,并没有什么智慧可言。修悟是放下烦恼,并不是证悟有所得。知而无知,才是真知;得而无得,才是真得。故说“无智亦无得”。

    

王羲之手书心经

欧阳询手书心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诵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绝对不知道它的真正意思
读后感
《心经》白话译文(余秋雨版)
藏学家王尧据藏文译《心经》
心经咒释解
从混元整体角度解读《心经》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