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雍和宫的五轮塔和招魂亭
 
雍和宫的五轮塔和招魂亭
 
       在北京著名的佛教寺庙雍和宫,曾经拥有过一个座石质五轮塔和一个砖砌招魂亭,因为记载这组建筑的历史的资料不多,只是在零星的老照片中能见到它的身影。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组建筑的存在,更不知道这组建筑是何人何时建造,也不知道是何时消失的。本人特意把相关资料整理,希望真实还原这座塔真实情况。
 
一、        起因-八国联军入侵期间的日本军队建立
 
 
五轮塔和招魂亭是1901年侵略中国的日军建立的。      

五轮塔,又称为法界五轮塔,是由五个轮堆叠而成,五个部分分别代表了宇宙的五大要素:空,风,水,火,地。从上到下分别是:

  • 宝珠形(代表空)
  • 半月形(代表风)
  • 三角形(代表火)
  • 圆形(代表水)
  • 方形(代表地)
五轮还可以代表头,面,胸,腹,足。
       1900年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原来这场战争原是中国对主权的捍卫和欧洲各国殖民侵略政策的矛盾,与日本的矛盾并不突出,但日本因其扩张需要,趁这次机会大规模出兵中国,以满足其侵略的野心。八国联军部队以日本派遣的军队人数最多,派遣士兵约23000人,军舰约20艘,陆战队约540人总派遣的军队人数为23540人,日本部队成为八国联军的主力。日军虽然出兵重多,但作为新兴的亚洲国家,并不为老牌的欧洲各国看重,部队多不与日本部队同行,日军通常行军相对独立,所执行的任务多比较艰苦。
         联军与1900年8月14日凌晨到达北京东城墙。日军负责攻占北京城东面最重要的城门朝阳门。进攻于7点30分开始,却遭到了守城清军英勇抵抗,此时负责防守的部队主要是由董福祥统帅的“甘军”所构成的清政府的武卫后军。依托北京明代建成的的高大城墙体系,日军久攻不下,有些伤亡。一度把朝阳门外东岳庙占据,开辟为战时医院。到下午日军从攻占东便门的俄军处借来的大炮猛轰朝阳门,轰毁了朝阳门箭楼顶部,以及大部分城门附近的大部分城墙垛口;仍不能攻下朝阳门,直至晚上9点,日军工兵用炸药炸开了朝阳门城门,才算彻底攻占了朝阳门。清军继续开始巷战,直到10点左右,日军才有效的占领了朝阳门,东直门和安定门。日军攻占朝阳门的战斗是整个攻占北京城中最为激烈的战斗,死伤也是最大的。英人当时的日记道:“日本人和俄国人所面对的满城城墙,高六十英尺。顶部宽四十英尺,城墙的顶上聚集着军队,这两支军队整天都被阻截住。作了无数次用强烈棉炸药轰开城门的努力,但是,每次派人去点燃引信时都被打倒了。这样持续到日本人和俄国人都各遭到了一百人被打死的损失。”有资料记载,当时日军亡58人,伤222人,清军则阵亡400人以上。到8月16日晚经过两日的清理,联军彻底占领了整个北京城。肃清了抵抗的清军和义和团。在占领北京后,联军各国军队划分控制范围,其中日军被分配到朝阳门内大街,到地安门,连接西直门内大街以北沿线;安定门,德胜门的整个北京内城北城墙以南,北京城的最北的这个区域。著名的佛教寺庙雍和宫就在这个范围之内。
        日军及其他八国部队占领北京后开始疯狂的报复活动,大量残杀义和团,清朝官员,百姓,并大肆抢掠北京的财物。到1901年,各国公使馆开始用劫掠来的财物开始肆无忌惮大规模改造北京城,包括建设东交民巷的防御体系和基础措施,扩大各国使馆面积,建立天坛车站,正阳门车站,达到快速运输物资的目的,改造皇城城墙,便于使馆区出行。这些建筑都是由联军设计好图纸,用劫掠的财物,雇佣或者强征中国工人来建造的,在当时军管的特殊时期,建造工期进展都非常快。雍和宫的五轮塔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立的。
         日军有在战场附近为战死的士兵建立纪念建筑的习惯,根据日本靖国神社的资料整个1900年的日本侵华战争也就是日本称之的北清事变(参加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阵亡共 1256人。这样大规模的伤亡,日军按照自己的习惯需要在北京建立一座规模比较大的纪念性的建筑。于是由日军控制的雍和宫变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日本人信奉佛教,在占领期间雍和宫并没有受到破坏,而借助雍和宫佛教氛围来超度战死的日本战士,可能是当时日本设计者的设计思路。于是一座日本风格的建筑诞生在了雍和宫的牌楼院东南角。由一座五轮塔和一座比五轮塔略高大些的招魂亭组成。
二、        建筑的规格,意义,以及外观
    1.外观
         雍和宫的五轮塔和招魂亭共同建在一个南北向的长方形石条砌基座上,建筑整体呈倒座,座南朝北。基座长3.66米,宽6.66米;高3米。石基座上,北侧放置石砌五轮塔一座。由五块独立的石构建雕刻而成,几个构建都线条简洁,接近标准的几何形状。造型为(自下往上):方形塔基,球形塔身(中有梵文“水”字),三角形华盖,半圆形刹座和宝珠塔刹。五轮塔底座边长1.6米塔通高4.6米。石基座南侧是主体建筑招魂亭,是一座三层递收结构的正方形砖砌高台,外观造型有和北京西郊的碉楼有些类似。高台顶部是一个石条砌成的小型平顶招魂亭一座。其中高台第一层方座边长3米高0.6米;第二层方座边长2.66米高1.66米;第三层方座边长2.33米高2.33米。顶部佛龛边长1.33米高1.50米。亭内放置铜座佛一尊,面北而座。这尊佛的来历还有好几种说法。
1)。日本人写的书:说上面的小佛像是释迦牟尼,是在日本塑造的,八国联军时日本人为纪念亡军修建的。
2)。中国书中纪录,小佛像是地藏王,是故宫里的,本来是从故宫里运出来到了东直门,出不去了,才返回到雍和宫。
3)。老百姓说小佛像是北海公园里众多佛像之一,被日本人拿走的。
        目前没有准确的答案,但个人分析,判断佛像是日军劫掠北京某处的比较合理,并且作为招魂亭顶部,应该放置地藏王菩萨比较合理。当然这个只是个人的一种猜测,还需要有更多的资料证实才好。由最底层石基算起招魂亭高8米,五轮塔高7.5米
    2.意义
        五轮塔起源于佛教密教,所谓五轮,指宇宙五大要素,即地、水、火、风、空。五轮塔即以这五部分组成,理论上标准的造型为(自下往上):方形塔基(代表地),球形塔身(代表水),三角形华盖或塔檐(代表火),半圆形刹座(代表风)和宝珠塔刹(代表空)。五轮又象征人体,其五个部分的可以代表人体头,面,胸,腹,足。
       最早的五轮塔起源于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大约在唐代密宗盛行之时已有建造,早期的五轮塔均已不存。有些资料将五轮塔和藏式覆钵式塔混为一谈,其实这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五轮塔起源于汉传佛教的密宗(汉密,或称唐密,于唐玄宗时期传入中原),而覆钵塔属于喇嘛教(藏传佛教,或称藏密),完全是独立的两个不同体系。目前发现五轮塔主要都是汉传佛教的地域。
        五轮塔的造型在中国南方某些地区演变出来非常多的中式的特征,其华盖部分做成仿木斗拱的式样,基座变成了中式须弥座样式,宝珠变成了相轮样式等。五轮塔在唐代随佛教传入日本后,从平安时代中期以后开始使用五轮塔作为供养塔和墓石。日本的建造了大量的五轮塔,其中很多都保留了下来,日本的五轮塔外型没有变化,一真保持着其原始外形。反而在在日本以外包括中国后期以及很少能看到到这种建筑样式了。雍和宫的五轮塔就是用作于就是墓石,
        招魂亭,是比较有日本风格的建筑。日本人有为战死的士兵招魂的习俗,用以纪念死者,激励生者,这种习俗主要来自于本土的神社信仰;通常在神社进行。佛教也有类似宗教活动,但都主要以仪式为主,通常不设置专门的建筑。
        雍和宫的这座招魂亭分析其建造目的,怀疑是当时日军考虑到战死的日本军人,是在侵略沿途,并不在一个地方,所以招魂要建高台之上,寓意各处亡魂都可以看到。而地处中国,非本土,逝者家人不容易来祭祀,为进一步激励年轻军人为国尽忠,所以要建的成坚固高大以示重视,在日本本土因没有上面的因素所以通常不用建得这么高大。因地处雍和宫,符合日本人佛教的信仰,所以用地藏指引各处亡魂通往佛教天国,所以高处要用佛像。建筑造型和意义都是很创新的。北京的这座招魂亭其功能更接近纪念碑性质,从功能能上看可能和后来的忠魂塔一致。
      3.五轮塔和招魂亭的位置
          位于雍和宫最外围,牌坊院的东南角,如把雍和宫看作一个整体,则东南,在我国传统风水文化中这个方位是八卦图上属于巽位。八卦中的巽位,为通风之处,它就像房屋的窗户,可以通天地之元气。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大门通常放在这个方位上。
        从具体环境看,雍和宫的出入口通常为西牌坊下,而把建筑放在这里并不影响行人出入。从建筑的用途看,招魂亭是纪念建筑放在高处,寓意指引散落的亡魂,通过小亭中佛像的指引到达雍和宫,进而得以超度,到达佛教天国。所以放在这个位置非常适合。
 
三、        变迁被毁和老照片
        塔的消失也没有记载,作者本人看到的最后的资料是30年代的,以后暂时没见到相关其他资料。个人分析,恐怕是日本侵略战争开始,国人忙于战事和生计,已经不会在有时间去拍照和记载这些东西,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以及百姓对日本侵略者深恶痛绝,开始系统的拆除了大部分和日本有关的建筑,包括遍及全国各地的忠魂碑,神社,恐怕这个时期,把这个早期的象征日本侵略的建筑一并拆毁了。从此后在没有这个塔的资料,开始逐步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当然也许这个原因,后世记录这组建筑的文字也非常少。
         雍和宫五轮塔和招魂亭留存的照片比较少,让很多朋友之前无法判断其存在的年代。主要留存的照片是清末的明信片,和民国中期的外国人的旅游照片。很多细节都是从这些照片来判读出来的。
       已知最早的记录这组建筑的是照片是1901年;来自于是一张明信片,是当时创办于上海的“公益洋行”发行的,个人怀疑这明信片是这个洋行在北京的分行发行的,不过没发现明显记录。照片中,五轮塔刚刚建成,外观整洁而新颖,更而有趣的是明信片右下角还附带了一张简单记录五轮塔和招魂亭细节尺寸的图纸,怀疑是发行单位从中国工匠或者日本人设计者手中获得的。加入到明信片中一并展示。
 
一张1906年左右法国发行的明信片,其中使用的照片也可看到五轮塔和招魂亭在雍和宫牌坊院中的具体位置。
 
到1923年Warner, Langdon拍摄的非常清晰的五轮塔照片,这张照片最为清晰,是展示五轮塔细节的代表作品。
 
       有朋友曾疑惑,相对于雍和宫其他建筑,这个建筑在不算短的历史中为何上镜率如此的少。个人以为,首先那个时代能拍摄照片的主要是外国人,能来雍和宫参观的很多外国人都是喜好中国文化的,而这个有明显日本痕迹的建筑和中式建筑区别很大,可能并不被外国拍摄者喜好,所以不容易上镜;另外,从五轮塔和招魂亭所处的这个位置并不是参观旅游的必经路线,从西牌楼直接进入南牌楼,进而进入雍和宫。虽然其体量不算小,但容易被不熟悉的人忽略,因为从而忽略了这个在塔的存在。
四、        总结:
       雍和宫的五轮塔和招魂亭是日本侵略者为阵亡士兵建立的一座公墓,其五轮塔象征墓碑,而招魂亭象征墓身,因是公墓所以用招魂亭代表了诸战死在中国多地的日本将士。
       而这种高台建招魂亭的方式纪念在外国战死的士兵的方式,影响了以后日本的此类习俗,在后来的1937年的日本侵华战争中,每个伤亡重大的现场,日本侵略部队都会在附近建立起了纪念战死的日本军人的忠魂塔,忠魂碑,因为侵华战争旷日持久,战线很长。所以当时中国各地都建起了很多忠魂塔。当然那时的碑和塔忠魂塔都是这类思想的延伸。而造型都吸收了很多的欧洲纪念碑特征更为西化;其中的佛教内容和风格都被放弃了。
       虽然此建筑融入了很多佛教内容,但不能改变它是一组纪念侵略者的实质。他的拆毁也并不可惜。但作为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记录一段屈辱的历史的建筑,个人还是希望从纯历史的角度他的建立和毁坏的过程真实客观的记录下来,虽然屈辱过,但这毕竟是真实的历史,这个建筑存在过,不应该只是一个张无人熟知的照片,它历史的一部分,希望更多年轻人不要忘记我们曾经被欺辱的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的藏传佛教古迹】
不藏了 · 北京8大寺庙游览攻略来了
那年,八宝山还不是革命公墓,日本鬼子在这里建起了“忠灵塔”……
雍和宫
北京系列胡同故事(177):雍和宫大街
【记】弋溶:带着儿子来北京(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