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浙江慈溪:达蓬山摩崖石刻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达蓬山亦因有了秦始皇的到此一游和徐福东渡传说而名闻浙东。此山原名香山,宝庆《四明志》如是记载:“香山,旧名大蓬山,又名达蓬山,县东北三十五里。山峰有岩,高四五丈,如削成;有石穴深三丈,其岩有佛迹。或云山上多香草故以为名,又云秦始皇至此,欲自此入蓬山,故号达蓬。”传说人云亦云,不可轻信,我还是喜欢香山这名字,清新而富有诗意。山近海,多云雾,行走其间,宛如仙境般,于是乎有了这趟达蓬山之旅。

 

--------------------------------------------------------------------------------------达蓬山摩崖石刻由秦渡庵画像石刻和佛迹洞摩崖题刻组成

【秦渡庵画像石刻】:位于达蓬山佛迹洞东南侧百米远的崖壁上,画像石刻面东,高1.21米,由人物、动物及其他造像组成。画面上端居中刻‘灵台自若’四字,下为‘鲤鱼跃龙门’和神龛造型,神龛呈正方形,进深0.21米,两侧刻‘比丘圣灵塔·康熙庚子春’字样;左侧上方为一倒骑老翁,神态自若,疑为张果老;右边为波涛中行进的大船,时而有鱼儿跃出水面的场景;下方一组为人马过桥图,高高的拱桥使人、马步履蹒跚,小心翼翼;其右侧另有一组画像,为凤鸟争鸣和牵驴过桥图。该画像石刻造型古拙,虽雕刻技法一般,却生动诠释了古代滨海人们的出行及其他生活状态。

 

  秦渡庵画像石刻
                       △秦渡庵画像石刻(元?—清)
 

                        △秦渡庵画像局部(牵驴过桥)
 

                      △秦渡庵画像局部(人马过拱桥)
 

                        △秦渡庵画像局部(鱼跃龙门)
 


                        △秦渡庵画像局部(凤鸟争鸣)



                            △秦渡庵画像局部


                            △秦渡庵画像局部


  秦渡庵画像石刻在很多文史中都被诸专家理解为徐福东渡的再现,笔者愚钝,也未能展开脑细胞的遨游,竟一时没能看出来。想来也是,本是深奥的神仙东西,非我等凡人所能贯彻的。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徐福再次求见秦始皇,谎称前次因大鱼阻拦未能成功,请配弓弩射手再次出海。秦始皇信之,第二次派徐福出海。于是徐福再率‘童男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种子’,乘船泛海东渡成功,是为迄今史载东渡第一人。对于徐福东渡,《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亦有记载:“(秦始皇)遣童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可叹司马先生的寥寥数行语,竟引得二千多年后喋喋不休的争论,也怪老先生未能再详细些。如此这般,便有了北至渤海湾,南到杭州湾的‘徐福二次东渡起点’论。各地史家、文人赤膊上阵,争得面红耳赤,好不热闹。姑且以为,谁不说咱家乡好,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推崇,本无可厚非,然捕风捉影、牵强附会甚至无中生有,那就显得无知可笑了。


 

---------------------------------------------------------------------------------------------- 

佛迹洞摩崖题刻】:

佛迹洞位于慈溪市达蓬山磨坊岗南部,洞口面西南,仅容一人进出。洞深10米,宽5米,四周峭壁削立,上端绿荫蔽顶。洞南崖壁下留有一天然左足迹。相传,唐天宝元年,僧达慧在山中结庐修行时发现该足迹,以为佛迹,遂称之为佛迹洞。


                           △达蓬山佛迹洞佛左迹

 

在佛迹洞东壁岩上镌有三方题刻:

第一方:此刻为楷书,纵高0.53米,横宽0.50米,字径0.08米,共5行25字。外有方形边框线,上刻饰出屋顶状。其内容为:‘武林钱芋、锦屏陈邦彦偕奉亲来瞻佛迹。隆兴二年(1164)二月廿四日。’

 

第二方:此刻为楷书,纵高0.48米,横宽0.90米,字径0.07米,自左向右共11行52字。其内容为:‘县宰唐仲温,携家来礼古佛足迹,访禅师遗趾,扪萝穿石,小休洞口,东眺沧海,真胜游也。子士贤、孙祺孙侍行。时淳熙九季(1182),清明前一日。’

【注】:唐仲温,字与直,南宋婺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初授饶州教授;淳熙八年(1181)正月八日任明州慈溪县令,淳熙九年(1182)八月二十二日去职。

 

 

第三方:此刻为楷书,自左向右书写。纵高0.55米,横宽1.70米,字径0.06米;其中正文14行,每行6字,尾行2字,款6行,共20行112字。内容为:‘巍巍达蓬,跨海之东,古留佛迹,今逢慧公。自来十载,苦志潜踪,达摩面壁,仿佛宇风。乃辟石洞,乃肇大雄,梵音振起,海音聿通。指挥花落,入定云封,佛迹维异,师行维崇。余聆其锋,语语透宗,虎溪相过,敢附陶翁。游佛迹洞谒慧初大师,率笔志之。赐进士翰林院修撰秦宗游题·康熙丙子年(1696)仲冬。’

【注】:秦宗游,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河南乡试主考官、翰林院修撰、国子司正等职

 

  佛迹洞摩崖题刻:

                   △佛迹洞摩崖题刻(南宋淳熙九年·1182)
 
达蓬山佛迹洞因佛迹而闻名,但因历代人文观摩留下的痕迹而使其显得更加丰富和神秘。通观这三方题刻,笔法端秀、刻画清劲,章法匀整、气韵流畅,充分展示了书法艺术和石刻技艺的完美结合,实为浙东不可多得的摩崖书法艺术精品。
                             
                              《海赋诗》
                              清·黄宗羲
                         伛偻入古洞,天光忽天霁。   
                         危石削双门,蹠痕粲五指。
                         浑然太古中,岂是开元始。
 
                         剥藓见题名,情亲异代魂。
                         隆兴钱集锦,淳熙唐仲温。
                         攀萝复穿石,胜迹今尚存。

  达蓬山历史悠久,传为秦方士徐福东渡启航地,自古来为佛教名士静修、文人墨客访古佳地。此两处画像及石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充分展示了古代石刻技艺的魅力,是研究浙东宗教文化及民俗的重要实物资料,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86年,达蓬山摩崖石刻被慈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7日,晋升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昔日桂林八景之首之宝积山
馆藏画像石拓片、摩崖碑刻拓片特价专场
鼓山摩崖石刻
这座依山而凿的摩崖造像,雕出的千佛壁寓意为何?
带你游慈溪(一)
达蓬山游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