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寺庙的海洋”之山西五台延庆寺
【“减梁造”的经典范例】
--- 闲话延庆寺 ---
    第六批“国保”延庆寺,位于晋国五台县阳白乡善文村。说起这个延庆寺,虽然只是小庙一座,却是非常著名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几乎所有的寻访者都造访过她,虽然跻身“国保”的时间很晚了,但是这个庙出名却很早了。主要是因为一、这个庙被发现的早,大约在公元1952年即被发现;二、这庙地理位置超好,和著名的南禅寺、佛光寺等大佬同处一地;三、这庙的外观和结构都有独特之处,引人注意。我也曾先后与2010年8月、2012年4月两次前往观瞻,确实印象深刻。网上关于这座庙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也很多,本来我也不想写啥了,但是最近看到一则小文,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就我自己观察这座庙的感想拉杂几句,也没得到什么结论。

【延庆寺·宋、金·国保·五台县】

【延庆寺·宋、金·全景】

【延庆寺·宋、金·大殿正观】

    要是算香火的多寡和游客的数量,或者寺庙本身的规模,这延庆寺在五台山“寺庙的海洋”里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一朵小浪花,除非专家和古建发烧友这两种人,其余的人基本不知道这个庙的存在。这小庙在善文村北,座北向南为一进院落,大殿外观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椽头卷杀;最扎眼的是,檐柱的侧脚和生起,达到了夸张的程度(下图),再加上它的墙也侧脚,使整个大殿显得异常稳固而美观。
    第六批“国保”判定延庆寺为金代建筑,虽然这距离发现这庙已经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了,但是我相信这个年代的判定就是依据发现它时,第一代“营造学人”给出的初步结论,之后便没人再纠缠它的年代了。其实延庆寺的建造年代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之所以判定它是金代建筑,当时发现时,主要是与同地域的佛光寺文殊殿,以及朔州崇福寺观音殿做了大致的比较而初步得出的,为了慎重起见,“营造学人”们还留有余地说这个结论是“不会相差过远的”。
    最近无意间翻检一本早已得到的小册子《五台山文物》,这是一本公元1957年出版的小书,书中专门单篇介绍了一下延庆寺,不过文字是完全抄录《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11期上陈明达执笔写的“延庆寺”一文的,只字不差。
    陈明达先生这样说“就大殿的建筑形制上看,它的耍头、补间斜栱、驼峰的手法均与佛光寺文殊殿相似。通长两椽的大托脚木,和下枊形状的耍头,又和朔县崇福寺弥陀殿、观音殿的手法相似。如果断定它是金代的建筑是不会相差过远的。”
    接着陈先生又说,大约在金末至明初,中国木结构力求结构上的精简,最常见的比如“减柱造”,但是延庆寺大殿里根本没有内柱,没必要减柱了,“但是我们古代的匠师运用他们的智慧,巧妙地节省下一条四椽栿,创造了一种新的结构方法。”“是很少见的例证。”

【延庆寺·宋、金·大殿·山面铺作】

【延庆寺·宋、金·大殿·前檐明间铺作】

【延庆寺·宋、金·大殿·转角铺作】

【延庆寺·宋、金·大殿梁架】

    延庆寺大殿的精彩视点既在于它超凡的外表形态,也在于它内部的梁架结构。因为大殿的面积不算大,所以采用厅堂式结构,两条六椽栿通搭前后檐,屋里没有内柱而显得宽敞(当然,实际上屋里是有内柱的,不过这些内柱是为设置神龛而添加的,不是原始构造上的设计安排)。梁架结构也很简约爽朗,它不按常规的构造,而是在六椽栿上直接架平梁,这就是陈明达先生所说的“巧妙的节省了一条四椽栿”。
    其实,这种构造在晋东南很多,诸如小会二仙庙、龙门寺、南吉祥寺、北马玉皇庙等等,这些实例几乎全部指向了宋代,而且实际遗存远不止这几个。只因当时人们根本不知道晋东南存留有如此大量的早期木结构建筑,因而觉得延庆寺这种六椽栿之上直接架平梁的构造颇为新奇。其实不论是木结构经典,还是业内行家都没有“减梁造”这一说法,这是我临时杜撰的,为了形象嘛,我也不是故意“创造”。
    就像外观最扎眼的是墙的侧脚一样,延庆寺大殿的殿内也有个很扎眼的特征,就是平梁两端的托脚木长达两椽,从平梁头往下,穿越中平槫而一直延伸到下平槫处,为什么这样做呢?
    如果按照常规构造,六椽进深的梁架上,上平槫由平梁头支撑;中平槫由四椽栿头支撑;下平槫由六椽栿头支撑。现在的构造设计把四椽栿拿掉了,没有梁头来支撑中平槫了,只好用驼峰加坐枓来支撑,为了稳固中平槫,驼峰加坐枓的内外两侧都需要斜撑托脚木,这样既琐碎又不牢靠,于是工匠们索性把平梁的托脚木延长,使之穿过中平槫下,这样既可以通过加长的托脚木来稳定中平槫的内外两侧,又可以充分利用托脚木的斜度,使中平槫下的驼峰不至于太高,真可谓是一举数得!这就是陈明达先生所说不用四椽栿的“巧妙”之处。所以“加长托脚木”这个局部特征单纯来看,确和朔州崇福寺观音殿(下图)极其相似,这个特征在判断延庆寺大殿的年代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崇福寺观音殿的“加长托脚木”】

【平顺大云院·芮城五龙庙】

    正如陈先生所言(当然陈先生只是执笔写作,他本人没去过延庆寺,结论未必是他得出的),这个构造方法确实“是很少见的”,虽然其原理很简单,可操作性和达成的效果均很理想,但是在现存的木结构实例中却极其罕见。这个构造方式的基本特征就是托脚木要穿越平槫(或平槫位置的其他构件)下,而且被穿越的平槫支撑构件必然会利用到托脚木的斜度,但具体的托脚木构件却因用途而异,有长有短。
    虽然罕见,但是这个形制并非没有,除了崇福寺观音殿和延庆寺大殿以外,其实还有更早的实例,比如五代的平顺大云院也是这样(上图左),问题还不止于此,在现存木结构实例中,这种形制的滥觞能追溯到唐代的芮城五龙庙。不过稍有区别的是,五龙庙的托脚并非穿过平槫,而是穿过压槽枋(上图右),但其形象和部分作用(利用托脚木的斜度)与上述这几个极其相似,可见这种形制和这个构件的时代性并不很强烈。
    其实这只是单纯一个构件和一个形制的对比,实际上延庆寺的梁架结构,和基本形制与同地域附近的其他同时代木结构并不一样,比如繁峙岩山寺、朔州崇福寺观音殿虽然外观形制也是单檐歇山顶,但内部梁架运用了“减柱造”;佛光寺文殊殿、定襄洪福寺不仅外观是悬山顶,而且内部也使用了“减柱造”。柱网设置的不同,必然会造成梁架构造的变化,尽管是同时代的作品。当然,有没有内柱本身并没有时代特征,我是说柱网设计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构件及形制的对比。

                       【延庆寺·宋、金·平梁头下构造】

【延庆寺·宋、金·转角铺作细部】

    所以,除了这根“加长托脚木”以外,判断延庆寺大殿时代特征最直观的对比就是檐下的铺作中的某些构件及形制。比如下枊,这种被梁公命名为“琴面批竹枊”的构件和这种枊型的耍头,的确是金代木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但同时它也更是宋代木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就现存的实例来看,晋北晋中晋南都有,没有地域特征,其中晋东南的存量最多。但是延庆寺大殿檐下的琴面批竹枊明显比崇福寺观音殿的更修长且尖锐,和定襄关王庙的琴面批竹枊有一比;特别是补间斜栱上的批竹耍头,比佛光寺文殊殿和崇福寺观音殿,包括岩山寺、洪福寺的更加凌厉,完全能和潞城原起寺的耍头PK。
    另外,值得小小一提的是,延庆寺大殿的梁架中也在梁栿结合部位的梁头铺作中使用了“丁头栱”,我曾总结过丁头栱的时代性,虽然初步结论指向的是宋金两代,但明显是宋代木结构中使用多一些。至于驼峰的形制,时代特征也不算太强,延庆寺梁架本身使用的驼峰形制就不一样,这种同时代多样性的特点,也不光是延庆寺存在,不过中平槫下的驼峰倒确实和佛光寺文殊殿的一样。

                              【延庆寺·宋、金·后檐转角】

【延庆寺·宋、金·经幢(被盗前后)】

    在延庆寺山门遗址前的左侧,遗留一座高大的“佛顶尊胜陀罗尼之幢”,经幢的题款是“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该经幢残高四米多,由三截幢身,以及幢座、幢顶组合而成,经幢整体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以识读。这也是延庆寺时代判断中唯一的一个直接旁证。不过,这种可移动物件的说服力不大,何况还只是个旁证。大约在2011年该经幢被盗毁,上部有造像的三截被偷走,剩下的一截还在原地,经文完好。
    在延庆寺院内西厢房檐下,还有一截经幢,我第一次去时还扔在那儿,当时对这石头没产生兴趣,没有查看内容及题款,第二次去没注意,现在不知道还在不。

                         【延庆寺·宋、金·大殿后侧观】

【延庆寺·宋、金·大殿维修后】

                           【延庆寺·宋、金·维修后的外观】

【延庆寺·宋、金·再怀念一下维修前古朴苍凉的景象】

    延庆寺大殿曾经修缮过,大殿的状况基本无虞,但是山门和厢房却一直不管,任其被风雨摧残。大约2013年,延庆寺再次被修缮,不光修整了大殿,还在周围乱七八糟新建了一大堆其他建筑,而且涂脂抹粉,焕然一新,古朴苍凉的氛围被一扫而光。修整过程中虽然对大殿木结构扰动不多,但是视觉价值荡然无存。既然延庆寺在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为啥非要臆造这么一个毫无依据的场景呢。
    本来我是早就看过《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11期上陈明达先生写的文字了,对他的叙述也记忆清晰,我觉得他们那一代学人专家都是治学严谨的,我也知道,越是严谨的态度越容易被时代的条件所限制。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他们都不知道晋东南“木结构宝库”的存在,因而也无法知道木结构同地域、同时代的多样性会如此丰富。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仍然以自己高度自觉性和饱满的学识,很负责任地判断出许多木结构的准确年代,这些结论不仅至今没被推翻,反而屡屡被考古的深入所证实。而如今我们这些后代人,甚至包括他们的徒子徒孙,坐拥发达的技术手段,宽广的视角和信息,充足的学习条件,却只知道照搬照抄,六十多年来的资料几乎没有更新,依然是他们说的那些话和他们做的那些结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仅存的八座唐代木结构建筑
现存四座唐代木结构建筑
遗世独立的唐宋木构,有生之年等你拜访
隐藏于村庄中的两座国宝级古建筑
柴泽俊谈山西古建筑及其壁画彩塑艺术
中国仅存4座唐代木构建筑 悉数皆在山西省境内【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