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吉县:挂甲山佛阁寺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的窟龛主要分布于挂甲山东侧台地上佛阁寺院内, 紧邻洲川河,寺院已毁。窟龛的范围不大, 保存较好。造像分布比较密集, 雕凿手法有高浮雕、浅浮雕和线雕。造像的体量较小,雕刻精美。现存造像的时代从北齐至宋金时期均有, 反映出吉县在这一历史时期佛教繁盛的基本情况。









   第一组造像


    
一号龛为方形龛, 上有尖楣拱, 部有三瓣束莲。龛四边刻成长方形,上边及左右刻出短带吊起的帷幕。造像的题材是一佛二弟子, 龛基前有两只背对的狮子, 狮尾上卷。左边的狮子蹲在地上,右边的狮子蹲在一个矮台阶上。佛像肉髻低平, 面相长圆, 双肩微溜, 外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在左肩部打一个花结后自然下垂, 下垂衣纹布满须弥座的上部。左右两侧弟子面容清秀、饱满, 双手合十,跣足立于佛后部,身着通肩大衣, 衣裙及足。从造像分析为隋代早起造像。


    二号龛为方形龛, 上有尖楣拱, 无雕饰。龛内造像的题材是一佛二菩萨。佛像肉髻低平, 面相长圆, 双肩微溜,身体强健, 外着宽大的褒衣博带式通肩袈裟, 花结后自然下垂。两侧的菩萨衣饰略同, 着立于仰莲的莲台之上。左侧菩萨的飘带在腰间交叉之后先下垂, 再上绕至右手, 右手持柳枝, 左手持钵。右侧菩萨的腰带自然下垂, 右手持瓶, 左手持条状物。
从造像分析为隋末唐初造像。


    三号龛为尖拱龛,龛
楣内五雕饰,仅加一条圆形拱线。造像题材为一佛两菩萨, 保存基本完好。佛像肉髻低平, 面相方圆, 颈部略粗外着褒衣博带式袈裟, 披巾在左侧胸部打结, 衣裙的下摆覆盖了束腰叠涩“工” 字形须弥座顶部的一部分。左手放在左腿上, 右手施无畏印。在须弥座下面又有覆莲形台基, 两侧的菩萨立于须弥座之后。左侧的菩萨头戴三叶形宝冠,两侧宝缯横出又下垂下折,腰间有飘带,飘带在双臂上缠绕后自然下垂。外摆左手伸出袖外, 右手持一细棍状物。右侧菩萨与左侧基本相同, 宝冠为圆形,不知是否为风化所致。飘带在腰部缠绕之后搭于左臂上, 右手抚胸, 左手伸出袖外。两位菩萨长裙曳地, 均不露足。 三号龛题记大部分已残泐不清, 仅可读:“***妻范氏****郭进****贸***年****维那郑迪”。从造像题材和两侧菩萨头戴宝缯这一特点分析,造像为北魏晚期至北周时期造像。维那郑迪为金代供养人题记和造像无关。

     第二组共有3龛,4方题记。



    一号龛方拱形尖楣龛,龛梁束莲,龛两侧加宽立柱, 右侧上刻有题记“天和元年四月造”等字样, 左侧字迹残泐,该龛造像为北周造像。造像题材为一菩萨两弟子。菩萨头戴三叶状宝冠, 侧宝缯平出后下垂至肩,面相浑圆, 颈部有项圈和倒置的莲蕾宝饰,腰间束带,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外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飘带在腹部打节后下垂,下着宽大厚裙, 衣裙简单,双腿分开踏在双仰莲莲台上,未露足。主尊所坐的是较低矮的“工”字形须弥座。两侧为弟子立像,身体较清瘦, 所披的袈裟在腹前缠绕, 跣足立于化生的两朵仰莲之上。二弟子头上两角分别雕出部分盘形莲花, 左侧弟子手中持有一个半月状物。一号龛左下角题记保存较好。 



 

     二号龛尖拱内无装饰。造像题材为一佛两菩萨, 正中为结跏趺坐的释迦。佛像作馒头状肉髻, 面相长圆略显清瘦, 双肩圆满, 双手施无畏印。外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右肩有偏衫衣角, 腹部有宽巾与袈裟相连, 在左肩上打花节后下垂, 衣裙的下摆覆盖在须弥座上部, 须弥座呈束工字形,较高。左侧菩萨头戴三叶宝冠,面相长圆,披巾在腹部交叉后垂于膝部, 上身着僧支,下身着裙,裙摆自然下垂。身体向右倾, 跣足立于覆莲状的圆形莲台之上, 左手持一个半月形物置于腹前, 面相长圆,披巾交叉于腹部后又搭 在两前臂上, 上身着僧支,下身着裙,裙摆自然下垂。身体左倾, 跣足分开立于覆莲状的圆形莲台之上, 左手持海螺状物于胸前, 右手放在左手之下。龛下部题记部分保存完好,“南山庄王氏男李左通王文水*****刻/”,龛下右侧题记保存较差,仅有几字可辨识。从题记看宋代当时信徒不但重装佛像,还用彩画装饰佛堂。这与吉县志%中记载的复置慈州基本吻合



     第三组未见拱龛,是一组浅浮雕的题内容为一佛二弟子二力士的组合。造像保存基本完好。佛有头光, 发髻盘卷。 面相饱满, 大耳下垂接近肩部。内着僧支从左向右斜披, 上饰连续的“S”形纹, 胸部袒露,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 右边衣领下垂至左腹处再上绕左肘, 右手上举; 左边衣领下垂后绕左肘, 左手平放, 手心向上, 大拇指托无名指, 施法身说法印; 下身多横向衣纹, 遮住双足。佛座雕成自然山石状, 上铺有草垫。佛右侧弟子应是阿难, 面庞浑圆,体态健硕, 外披交领袈裟,下着裙,袈裟外还有披肩一类的织物。阿难双掌合十, 神态端庄肃穆。佛左侧弟子应是迦叶, 面容枯老,高鼻深目, 突出表现了苦于修行的胡僧形象。内着僧支, 外披交领袈裟,下着裙。衣纹褶皱较多, 颇显厚重,迦叶双手合十,面朝向主尊。这一组造像后还雕饰有极浅的云纹。阿难右侧是持金刚力士像,眉目有少许损坏。用减地法雕出头光, 头戴宝珠冠, 有耳环,袒胸, 有项圈。上身着披巾,下身着战裙, 有腰带, 披巾从左肩伸出后搭于右前臂上。左手持金刚杵指地,右手抬起向外推掌,赤足。左侧金刚力士和右侧力士基本相同,只是其右手上扬持金刚杵,左手抬起向外推掌。龛左侧有“ 维大金乙丑皇统五年”等内容题记,透露出这组造像的创作年代为金代早期。
















     龛左上方题记保存基本完整, 第三组龛左侧题记保存基本完整,  龛右侧题记保存基本完好。



     第四组一号龛未见拱龛, 是一组浅浮雕造像,内容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释迦佛造像上有光头,发髻盘卷, 面部饱满, 披巾在领部缠绕数周后在颈部留一小节垂在胸前, 肋骨隐隐可见, 阴线刻成,简洁明朗。裙摆较短, 再覆于台面上。结跏趺坐,双臂下垂, 双手置于腹前, 掌心向上, 施禅定印, 于仰莲重瓣的莲台上。莲台下有多组云气纹。左侧的弟子应是阿难, 面容俊秀, 双掌合十, 略向右倾, “Y”字形袈裟。右侧弟子是迦叶, 体态瘦削, 外着袒右肩式袈裟, 右肩处露有偏衫衣角。左侧的菩萨, 体态丰满, 面形方圆, 高发披巾由两肩斜下到腹前交叉再上卷搭在两个前臂上, 双掌合十, 下着大裙,呈喇叭形散开。右侧菩萨与左侧菩萨基本相同,但在下腹部有蝴蝶结形裙带,且缠绕方式有别,隐约可见披巾穿环的装饰手法。龛左侧有题记已残泐无法释读。
从造像题材、冠饰、衣纹、体态及雕刻手法判断, 其时代为金代。






    二号龛帐形龛,龛楣上有火焰宝珠,帐幔半垂, 龛边有两组仰莲和一组覆莲雕刻成的立柱,龛的上下有四孔,左下侧一个为圆孔, 其余均为方孔。龛内雕一尊思惟菩萨, 高浮雕,桃形光头,高宝冠,面相丰满,高薄的披巾压肩绕在肘上,胸腹间束带,垂至下腹, 右手支颐, 左手抚在左腿上, 左脚支踩一小莲花, 右腿半跏趺放在莲台之上。基座最上层为仰莲,最下一层为覆莲,中间夹有联珠纹装饰的莲花。从造像风格、桃形头光、贴身的衣纹、裙腰已提至胸下等特点, 以及半垂的帐纬、饰有联珠纹的高莲 台等判断, 其时代为隋代。


   
二号龛左侧题记保存基本完好, “张自然赞/观音/大哉观音, 无量圣人*********天降地,无间通神”。左下侧题记仅有几字可辨识“*****州成****待**皇***视音***”。  

    第五组一号龛,尖楣
拱龛,龛顶部有忍冬纹。隋代造像。造像题材为一坐佛, 面部有残损, 有椭圆形头光,颈部表现有肌肉的褶皱, 肩部较平。外着交领式袈裟, 似乎在腰部有缠绕; 结跏趺坐, 右手上举, 掌心向前, 左手 施说法印。下为工字形束腰叠涩须弥座, 其上部被袈裟较浅的衣纹覆盖。龛左侧基本可辩,可分为上下两段, 上段为发愿文, 下段为供养人题名。“大随开皇二年大像主*/十一月是四日*****/石圣忠将军董太**/*****主州都邑主”。  二号龛尖楣拱龛,龛顶部有忍冬纹,部分残损。造像题材为一佛(弥勒) 萨。佛面部残损,肉髻较高, 有椭圆形头光, 颈部表现有肌肉的褶皱, 外着袒右式袈裟,左肩系一带, 将衣角束起, 但身份与佛相同。佛为倚坐式,称为善跏趺坐, 这种倚坐式北周以后开始流行,隋唐成为定式。两腿自然下垂, 足跟相对,似着薄靴。足下踩出水仰莲,仰莲之后密布浅浮雕莲叶、化生花树和云气纹于龛的底部。两侧侍立菩萨面部略有残损。左侧菩萨右手合十,左手持披巾,披巾在腹部交叉后下垂, 双足直立于倒梯形莲台之上。右侧菩萨双手交叉,披巾身后伸出咋前壁绕后交叉于下腹部,双足直立于倒梯形莲台之上。左上方有题记,保存基本完整。为北魏晚期至东魏。尤其是龛内主尊为弥勒说法, 萨形容单薄,腰间的披巾相交于小腹下部再 绕在前臂上等特点, 这些与北朝晚期造像相吻合。

   第六组是一较大型窟龛,顶部和左侧已踏毁,平面成长方形。正壁凿一长方形台基,台基上雕凿两组造像。左侧似乎为道教三清造像,头部全毁,其中第一身造像留有胡须,中间造像手持佛尘。左侧和右侧分别雕凿两身造像,双手持剑指地。足着短靴。中间有身童子造像双手捧一物在胸前。右侧一组为三佛结跏趺坐莲台之上,袒胸着袈裟,左侧和右侧分别雕凿两身金刚造像,双手交叉持剑指地,足着战靴。佛中间雕凿两身菩萨,主宗佛两侧雕凿两弟子。右侧顶部凿有两身飞天。台基下边右侧雕凿两供养人,双手拱与胸前,右侧雕凿四供养热人,双手均拱与胸前,第一供养人手捧一物。台基上有题记,基本可以辨识。窟外右侧雕凿一护法一金刚两身造像,金刚脚踏小鬼,左手叉腰,右手上举。护法双手合十拱与胸前。




    宋代仅发现有宣和壬寅年九月的题记,造像未发现,也许深埋与地下或者已经损毁。岩画位于题记右侧,题材为头饰三要翎羽,身披鳞衣,腿裹邪幅的人物以及神鸟、神兽形象。经有关专家学者研究,初步认为是一幅记录史前先民郊祭,迎日北归,欢庆春临,孕育新生的巫术岩画,应是4500-5000前生活在这里的人祖羲皇帝的形象写照。   




 宋代宣和三年(1121年)题记。

    
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题记。

     清代光绪年的题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隰县七里脚千佛洞石窟调查(上)
卧龙山千佛岩石窟 | 金牛古道,贞观佛光
炳灵寺石窟:中国佛教石窟百科全书
千佛重光——潼南千佛寺摩崖造像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福利来啦!故宫特展“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全景虚拟展览随时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