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甘肃崇信:推崇诚信、保境为信

位置:甘肃省崇信县锦屏镇锦屏山

年代:唐-民国

级别:无

崇信故城,倚锦屏山修筑。《崇信县志》载:“城南有崎,曰:锦屏山,其上列雉,堞繁华木,三时绚烂,如屏一然,曰:花山。”明嘉靖年间崇信知县柳仲庭有诗云:“南城驾月转晴空,啼鸟争栖傍晚钟。一夜群花尽放蕊,吹来全仗五更风。”




 据《大明一统志·卷三十五》载:“崇信县在府城东南八十里。唐贞元间李元谅始筑城屯军,名崇信。宋初始置崇信县,属凤翔府。淳化初,改属仪州,后州废以县属渭州。金属平凉府,元仍旧,本朝因之。编户四里。”《读方舆纪要·卷五十八陕西七》载:“崇信县府东南八十里。东北至泾州七十里。本平凉县地。唐贞元间,陇右节度使李元谅始筑城屯军,名曰崇信。亦为神策军分屯之所。宋初始置县,属凤翔府。淳化初,改属仪州。熙宁中,州废,以县属渭州。金属平凉府。今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五里。”




清《甘肃通志》和《崇信县志》均载:“崇信县,县城自唐建中元年武康郡王李元谅建,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东西二门。明末知县高斗垣截锦屏山麓展筑,顺治六年,知县武全文建敌台濬池濠。”这和《大明一统志》、《读方舆纪要》记载的筑城时间上有差异。据《 大唐故尚书左仆射赠司空李公墓志铭》、《旧唐书·李元谅传》和现存陕西华县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刻立,由宗正寺丞李彝篆额中书舍人张濛撰文,卫尉少卿韩秀弼书丹的《大唐镇国将军陇西节度使右仆射李公懋功昭德颂》碑载,唐建中元年(780年)李元谅任镇国军副使驻守潼关,建中四年(783)李元谅为华州刺史兼镇国军节度使,驻守华州,贞元四年(788年)春,李元谅兼任陇右节度使,离开华州移镇良原(今崇信县东南灵台县梁原)。《甘肃通志》和《崇信县志》记载有误。《旧唐书·李元谅传》、《大明一统志》和《读方舆纪要》记载崇信筑城时间是非常正确的。



       华县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刻立,由宗正寺丞李彝篆额中书舍人张濛撰文,卫尉少卿韩秀弼书丹的《大唐镇国将军陇西节度使右仆射李公懋功昭德颂》碑


《旧唐书·李元谅传》载:“贞元四年春,加陇右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临洮军使,移镇良原。良原古城多摧圮,陇东要地,虏入寇,常牧马休兵于此。元谅远烽堠,培城补堞,身率军士,与同劳逸。*****无几,又进筑新城,以据便地。”这里记载的“无几,又进筑新城”就是崇信城。隶属于左神策军辖,北宋宋白《续通典》载:“左神策军,京西北八镇:普润镇、崇信镇、定平镇、、归化镇、定远城、永安城、郃阳县也”。北宋乐史著《太平寰宇记》载:“凤翔府:崇信县西北二百二十五里,依旧五乡。本唐神策军之地,后改为崇信军。皇朝建隆四年,以崇信暨赤城东西两镇及永信镇等四处,于此合为崇信县。”元脱脱著《宋史·地理志》载:“秦凤路:凤翔府,次府,扶风郡,凤翔军节度。乾德初,置崇信县。淳化中,割崇信属仪州。”



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置崇信县,治所即今址。金、元时期依宋置。明洪武四年(1371年)王轸任知县后,对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崇祯七年(1634)流寇攻陷崇信县城,县城被付之一炬,知县庞瑜与县城共亡,尽忠殉难,县城毁。《明季北略·卷十庞瑜四节》载:“庞瑜,字坚白,湖广公安人。贡生,选京山教习。甲戌,升陕西平凉州、崇信知县。县故无城,垣垒皆土,兵士遗黎仅百余口,瑜知贼必至,流涕大言,誓以死报国。未几贼薄城,瑜解绶,命仆走报上台,寻城陷,瑜端坐公堂不动,贼捽之下,命跪。瑜挥拳骂曰:吾待死久矣,若今速杀我,何敢辱天下士也。贼怒以刃胁瑜,瑜益骂,贼掠城中无所得,执瑜至野杀之,刲心裂尸而去。邑某官朱洪道亦死。瑜善易,精爻象,未之官日,筮得姤之革。惊曰:吾其殁于西乎。事闻,诏赠固原知州,命有司立祠致祭。同邑又有王端冕,由孝廉知赵州,会大兵攻城,端冕治火药,饬睥睨,率吏民死守城上。已而城陷被执不屈,遂缚诸树射死。”清乾隆年间李元谅、庞瑜以及高斗垣均入名宦祠奉祀。

后任“知县高斗垣截筑锦屏山麓,展筑故城,南无垣,即倚山为壁。门二,东寶晹,西来爽,各建楼二楹。(旧志今南城,曰堡子顶者以此。)”(《甘肃通志》)。清顺治六年,知县武全文建敌台、城壕。今城上墩台七座,独东面有深池七尺宽大余。同治元年铜回乱,北城年久陷落五丈余,知县苏文炳补修。光绪三年知县黄庆麟重修北城角炮台,三十一年河湟变起,知县杨培之增置西北炮台一,东炮台二,补葺城门缓急可待。民国五年知事王廷议捐廉重修东西城楼各三楹(为庭舍贰),规制远不如旧。然工坚料实,较为壮观,勒石志其事。九年地震,睥睨墙半塌陷,知事刘相辅公款重新补葺,睥睨六百七十四,炮台八。




崇信故城,东、西面临沟壑,北面临季节性河沟,南面斩山为壕。南城方形,依锦屏山而建,东、西、南三面斩山为壕。北城椭圆形,临河谷岸边台地而建,东、北两面依季节性河沟岸而建,西面为开阔地。南北两城依锦屏山山根衔接处东西两面置城门,今毁。城墙为夯土修筑,南城墙保存完好,墩台三座,城外斩山为壕,城壕内砖瓦遍地。西城墙几乎无存,但有遗迹尚存。东、北城墙基本上保存完整,多出塌毁严重,加之县城扩建中多有破坏,已经岌岌可危。城内建筑仅存武康王庙献亭和寝宫,再无其他建筑遗存。东门外河沟边遗存古槐一株。

南城墙保存完整,场外有护城壕沟,三座墩台形制完整。






















      护城壕内随处可见城砖。





      南城东城墙





       南城东南角墩台,斩山修筑的护城壕







       南城东南角护城壕外制高点建有烽火台





    北城东城墙沿季节性河谷岸修筑。







         东门外的古槐树

   北城墙沿季节性河谷岸修筑,呈椭圆形。











     北城东武康王庙(李元谅寝宫),也是护佑一城百姓平安的城隍






    西城墙沿土崖修筑,城墙大致走向清晰,城墙已无存。




        李元谅,祖籍安息(今伊朗),本姓安,幼时为宦官骆奉先所养,遂改姓骆,名元光。早年从军,后累官至镇国军副使,驻防潼关。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平叛原泾源节度使朱泚叛乱有功,升任华州刺使兼镇国军节度使,驻守华州。兴元元年(784年)五月被授予检校尚书左仆射。贞元三年(787年)因“平凉劫盟”有功,赐李姓,改名元谅。贞元四年(788),李元谅兼任陇右节度使,离华州移镇良原。故城西北2公里的梁坡村半波台地上有李元谅衣冠冢,李元谅驻守崇信时为保证军需和繁荣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减轻百姓的负担,采取了屯田的办法,兴修水利、开辟荒原,使崇信城周围变成了肥沃的良田。贞元九年(793年)十一月,李元谅病逝于良原公馆,年六十七。据现存陕西潼关县博物馆《 大唐故尚书左仆射赠司空李公墓志铭 》载:“公本安姓,讳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四年春,诏加陇右节度支度营田观察处置临洮军等使*****贞元癸酉岁十有一月十五日,薨於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诏赠司空,裒有功也。圣情震悼,废朝追念,爰命使臣宣制临吊,赙赠粟帛,加於常等,归於上都开化里之正寝。其明年十一月廿八日灵輴启路,祔葬於华阴县潼乡原之新茔,礼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康王其人其庙
甘肃著名古建筑——武康王庙
第五批国保--古建筑(73)
甘肃省崇信人口构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平凉崇信武康王庙
【陇上行(2)】龙泉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