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从苹果园地铁站乘929、892路公交到石古岩站下,南行去往韭园村,韭园村被评为北京最美乡村之一,是京西古道上的出入“王平古道”的第一村,位于京西九龙山麓。该村历史悠久,应在辽金时代成村,因村中有些古迹是金元时期的。据史料记载,现存的京西古道最早的始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
  

村口牌坊
  
     位于“王平古道”起点的韭园村,现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即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韭园村在北,东、西落坡村相联在南。桥耳涧村独立在东。四个小村在一个大山环抱中。
  

   
     因过去这里的村民以种菜为主,尤以种韭菜出名,所以村名叫“韭园”。现村内的文物古迹很多,“王平古道”从村中穿过,古民居、古庙、古碉楼等人文景观成为历史见证。
    

 示意图
 



   
     村内虽盖有部分新房,但还保留很多明清民居,也有元代古居。这些古民居大多为精良的三合院、四合院。院落随山势的高低而建,错落有致。院内的房屋,青砖灰瓦,木窗雕花,砖雕、石雕相衬。
 

 当年古道穿村而过,韭园四村的寺庙、驿站,客栈、酒馆、商铺等比比皆是。
 

   
     行至桥耳涧村口,可见公路两旁的龙王庙和菩萨庙。


    
  
桥耳涧村观音庙
  
     《门头沟政区通览》:菩萨庙与龙王庙相对的是菩萨庙,和龙王庙同一个年代建成,据传说菩萨庙的香火不断,可为百姓消灾解难。
     此村龙王庙,菩萨庙,已于2012年重建。
   

门头沟区文保牌
 

 

   

 



桥耳涧村龙王庙
  
     《门头沟政区通览》:龙王庙 所建年代不详。庙檐前的廊柱上写有一幅对联:“癸未清明的韭园,泉头清白明如镜:寺中饱饮九龙泉,园外濁流去不还”。庙院门前有一眼泉水,泉水顺小石槽流到三个大石槽里,专供村里人、过往行人和驮队牲畜饮用,所以又叫水槽庙。”
     《京畿重地王平镇》:龙泉寺改为龙王庙:癸未清明的韭园,泉头清白明如镜:寺中饱饮九龙泉,园外浊流去不还。证明龙王庙的泉水清澈无比。
     

门头沟区文保牌
  

   

 

   
     继续前行至岔路口可见路边京西古道的标志
  

  

     古道标志西南侧不远有一块从牛角岭移来的石碑。
 
重修道路碑记
 
     从碑文可知石桥是清同治十年(1871)被山洪冲垮后重新建造的。
  

修路碑旁新建一小亭
  


     从古道标志所在岔路口南行,可见古道上的三座古石桥。

桥耳涧石桥1

      位于京西古道标志南侧几米处,这座单孔石拱桥是桥耳涧村三座石桥中最大的一座。目前桥上加装了石护栏。如果从路上走不注意,很容易错过。


  

    
桥耳涧石桥2

     村中这座石桥横跨涧沟上,驿道从涧沟的一侧过桥到另一侧,石桥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


 
桥耳涧石桥3
  
     该桥位于关帝庙前,是三座古桥中最小的一座,现已加装石护栏保护。
 




 
桥耳涧村关帝庙
   
      《门头沟文物志》:关帝庙位于王平地区韭园村,建于清代。三合院结构,现存大殿三间,东配殿三间,门楼一间,影壁一座,周围环以石墙。大殿硬山大脊带砖雕鸱吻及垂兽,筒瓦顶,殿前出廊,檐下施彩绘,殿内三面墙上绘有关云长故事的系列壁画。院内残存有石碾、碾盘、石槽等。


门头沟区文保牌
 

     

    

 

 院内有古银杏1株,临沟有古槐1株。
 

 

   

  

 正殿3间,原有壁画。东房2间。
 

 

 

 

  

关帝庙铁香炉上分别有铭文“大明万历年七月吉日造”
  

  
     从关帝庙返回至岔路口(古道标志处),西行去西落坡村,西落坡村的古迹有关帝庙、大寨、碉楼、马致远故居。

西落坡村关帝庙

     西落坡村关帝庙重修于清道光八年,内西落坡村重修关帝庙碑记一通。2016年重修关帝庙。


门头沟区文保牌
 

 

关帝庙及庙前照壁
 

 

 

庙内全景
 

正殿
 

 

正殿屋檐下立落坡村重修关帝庙碑记
  

碑身正面
 





  碑身后面
 

  

 





残存壁画
 

北配殿
 

南配殿
 

 

院内一棵桧柏已列为一级古树
 



西落坡村大寨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记载:“大寨呈长方彤,南、北长350米,东、西宽50米,南高北低,坡度在10度以上。大寨的最高处有一个四合院,院子很大,宽敞明亮。房子新,旧兼有,南房后面还有碾房、古磨、石臼,并设有后门,看来是专门加工粮食的地方。大寨的四面围墙大部分已坍塌,但地基还在。围墙宽1.8米,离约3.5米,形制比长城的墙窄,比一般民间大墙宽好多,据一姓王的老人讲,在高墙的上面有1.2米高、30厘米宽的堞墙,.此设置是专门藏匿兵丁的。大寨之内是用来圈养马匹的。也就是说一旦发现情况,上面的兵丁能立刻上马出击。据老人讲,中原人称元朝士兵为“鞑子”,自古人们就叫大寨为“鞑寨”。在大寨的地下还建有地道和暗堡,真可谓能攻善守、设施齐全。现在看来,与马各庄村北的马圈、将军坨古战场及其村内的古地道一起,应该是一套相对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门头沟区文保牌
   
     大寨又叫落难坡,是古代的一所监牢。相传在金代时,宋朝的徽、钦二帝曾囚禁于此。人们都知,徽、钦二帝是囚禁在当时的金中都东的唐代古刹法源寺内“坐井观天”。有可能押解途中曾在此暂禁。
  

  

  

目前此监牢仅余两面墙(只有很窄的断面依稀可见当年痕迹)
    

   

2013年修整的围墙
 



马致远故居
 
     当地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马致远故居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门前有小桥流水,门前的影背墙上现在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介绍。绕过影壁跨过一间东房的大门就来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边为三五间。
  
  
      马致远 (1250—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他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还被尊为“曲状元”,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声誉。马致远因不满官府的腐败,后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
 

曾用门票(现免费)
   

 
     在我国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而且很多著名的大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都是大都人。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里的勾阑、瓦舍(剧场)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元代的很多剧本,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久演不衰。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
   

   

         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中的佳句广为人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细细地观察,发现故居门前的景物和《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很相似。
 

 故居坐西朝东
 

 

 

 

 

 正房朝西
 

 从东南角看院落
 

 

  

 正房前马致远塑像
  

  

  

 

 

 

 南房
 

 

 

 北房
 

在院内看东房后身
 


碉楼

     《北京市门头沟区军事志》:“碉楼位于大寨南侧,也称哨楼,二者之间有地道相连,碉楼用山石砌成,白灰抹面,高约8米,是个长方形,东西宽5.2米,南北约4.6米,门口开在东侧。碉楼内分上、中、下3层。最下层用山石发券,高约3米,用于住人。内部南墙设30公分高、25公分宽的方孔用于通风、透光和瞭望之用。东南角有通往上层的通道,设置木梯通行。中间一层外侧砌有腰线,并有石质的排水槽。内可容2人居住,四面墙上各设有1个圆花瓣式的孔,造型美现、做工较细。在其下面还有2个石质小圆孔,东、西水泉街两面墙上还有20公分的方孔,在一条平行线上,可直看到东、西两面的古道,是瞭望古道的专门设置。第三层也就是上层,四面均有“女儿墙”,也叫“堞”,是专门防身的矮墙,专门站岗放哨的设施。”
   

门头沟区文保牌
 

   

目前碉楼四周盖满了房屋
  



     从西落坡村东行去往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如一张大网横纵门头沟全境,道路多而且长,这些古道主要有商运道、军用道、香道,它们互通有无。其中商用道的历史遗迹最多,过了几百年历史,它们虽显出来残败的颓相,风情古韵犹在。水峪嘴—东石古岩村这一部分属于西山古道北路。
  



     桥耳涧村关帝庙北墙外就是“王平古道”的北道,门头沟区文保碑上标注(韭园村——牛角岭段)。
   

     目前京西古道已开发成景区。
  





                        景区门票
  

       牛角岭的古道保存很完整,正好能看出古道从山脚下盘旋而上,在山顶穿过关城城券,再“翻山”而下。
 

     

     行至牛角岭关城西侧可见老爷庙(三义庙)。

桥耳涧村三义庙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三义庙遗址在牛角岭关城城门券西侧。曾供奉杨八姐及刘、关、张塑像。三义象征忠义,名传千古;杨家将一门忠烈,世人仰慕。据说杨八姐石像被日本人先运至马各庄,再运至大台,后被埋在今大台矿某处地下。
  

 





  

  

   

  

山门殿后匾
 

前院西厢房
 

前院东厢房
 

 

 

 

正殿忠义殿
 

 

 

东配殿



西配殿
 

 

从正殿回看山门殿


沿老爷庙旁边的步道行进可见一小龙王庙
 



牛角岭关城

     牛角岭关城属京西最古老的“西山大道”上的重要关口。关城建在两山坡对峙之处,扼守着古道之要冲。牛角岭关城坐东朝西,砖石结构,在山石上直接用石块垒砌,青砖券边,青石做腿。门洞高7米,进深9.3米,横宽4.3米,体量甚大。
  

门头沟区文保碑
 

 

 

 

 

 

 

 

 

 



在关城附近遗存石碑二方(现为复制),对研究古道历史有重大意义。
  

     古道上的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蹄印清晰可见,而蹄窝最集中的就在关城城券下面的一段,牛角岭山顶是一整块巨石,这一段古道就是在这块巨石上凿出来的,路面凹凸不平,几百年的踏磨让石头的天然纹理更加光滑清晰,与蹄窝印交织在一起,像是在诉说着千年沧桑。
  







永远免夫交界碑
 
      关城东侧立有一块乾隆年间的“永远免夫交界碑”,碑文载:“如我西山一带,村墟寥落,旗人一半联居,石厚田薄,里人走窑度日,一应夫差,家中每叹糊口之艰,距京遥远,往返不堪征途之苦……恩准王平、齐家、石港三司夫役尽行豁免。”这是一个研究京西历史的重要史料,现在专门建了一座碑亭将这座石碑保护起来。
 

 

 

 

 

 

 

 
     从牛角岭关城下山沿古道继续东行去往水峪嘴村。沿途有古道博物馆、利用防空洞改建的军事酒吧等。
 

 

 

 

 

  
古道博物馆
  

 

 









 
水峪嘴村防空洞
 

门头沟区文保牌
 

 

 防空洞入口装饰成飞机舱门(位于古道博物馆旁)
  

 

 

 

 

 

   
     从古道博物馆继续下行,进入水峪嘴村后,村道路两侧的坡崖、墙壁上制作了雕塑墙,仿佛是一卷历史的长卷,展示了古道的苍桑风貌和逝去的风采,再现了驼马商旅络绎不绝时的繁荣景象,及古道旁村落的生活百态。


























   
     出村过河到公路上陇驾庄车站等候929、892路公交返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去走走京西古道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37)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流光溢彩琉璃乡古道村落写传奇--王鼎
北京 古道博物馆
多少历史经得起日月星辰
京西古道上的古过街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