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言声调的多少有规律

  我们知道,汉语是有声调的,比如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而外语大多数都没有声调,只有轻重音。总起来世界各民族语言可分为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两大类。声调语言主要在汉藏语系中,比如汉语、藏语、苗语、羌语等,此外,越南语、缅语等也有声调。还有美洲、非洲也有一些方言有声调。除此之外,其它各种语言都没有声调。
   在汉语各方言中,声调多少也不同,见下表:



  不过这个表格不全,西北的甘肃河西地区方言只有三个声调,新疆汉语方言北疆片实际上与甘肃河西话几乎完全一样,也是三个声调。
  从这个表,再加上上面所说西北方言,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规律,越靠东南方向声调越多,越靠西北或北方,声调越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规律呢?我认为与汉语各方言的形成历史有关。



  古汉语发源于中原一带,但现在已完全消失,我们不清楚它有几个声调,但我估计应该比四个多,比八九个少,大致在这两者之间。
   现代汉语分为北方话和南方话两大类,两者的起源不一样。
  北方话是中原古汉语受到北方游牧民族语言(胡语)的严重影响而形成的。胡语主要属于阿尔泰语系,它分为三大语族:蒙古、突厥、满-通古斯。在中原的北方有契丹语、女真语、蒙语等,西北方则有突厥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阿尔泰语系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声调,只有轻重音。
  在历史上,中原的汉语主要受契丹语和女真语影响比较大,比如北京先后成为辽代、金代和元代的首都,分别被契丹人和女真人、蒙古人统治。西北显然受突厥语族的影响比较大。
  这些没声调的民族在学说汉语时,对声调很难掌握。我们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西方人学汉语,初学者几乎没一个能说准声调。我一直在新疆生活,少数民族初学汉语也是这样,声调对非声调语系者来说很困难。
  正因为如此,他们说出的汉语本能地就会趋向于声调的减少。语言学界多数认为,在宋代之前中原汉语中的入声字,后来在北方话中逐渐不存在了,现在普遍剩下四个声调,尤以北京话为代表。而东北话实际上是北京话向关外的延伸。
  为什么入声最容易消失?我猜想可能马背民族天高地远,互相说话必须响亮高亢才能听得清。入声字基本压在喉咙中,短促急收,隔远听不清,所以逐渐消失了。
  北方唯有一个特例,就是山西的晋方言(包括陕北和内蒙一部分),它还保留着入声,总共五个声调。它为什么特殊?我想也许因为山西地形比较闭塞,易守难攻,与外界交流少,所以受到胡语和北京话的影响比较小,估计跟古汉语更接近。
  甘肃河西地区为什么只剩下三个声调?因为更边远,汉人更少,胡人更多,受胡语影响更大。至于新疆汉语方言北疆片的形成另有原因,在清乾隆收复新疆之后,曾将北疆沿天山一带划归甘肃管辖,所以这一带最早的汉人其实就是甘肃的移民,他们把河西方言整体带到了北疆。所以至今这一带的汉语方言也是三个声调。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大多数人不了解,在南疆土生土长的汉族人,又是另一种方言,完全没有声调,只有轻重音。或者说声调数减到了零。因为那里汉族人很少,他们的孩子在那里土生土长,周围完全被阿尔泰语系包围,从小就通晓维语。他们完全没有声调的概念,只能按照少数民族语言规律,在汉语的每个词或每句最后加重音。初听好像每句话都是疑问句,全带着问号。
  总之,北方话之所以声调少,是因为受了胡语的影响。而且越往西北,影响越大,声调越少。
  南方话的成因则完全不同,它不是中原人到了南方后形成的,它是南方少数民族学说汉语而形成的。后来因其母语已变成汉语,所以这些人也融入汉族。具体说南方分两大块,东南和西南,东南当时主要居住着百越,包括南越、闽越、吴越、扬越等。西南主要居住着苗蛮,即苗、瑶、彝等。他们中许多人通过学说汉语变成了汉族。当然,在形成时期(春秋时代或更早)也有北方的中原汉人南下参与其中,但这些人是少数,主体还是南方少数民族。



  从现代人种学调查结果可知,南北方汉人在人种上区别比较大,他们之间的人种差异甚至超过了汉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不过附带提一下,吴语区(苏沪浙)比较特殊,在人种体质学上已属北方人种,只是语言属于南方话。
   这些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也多为声调语言,而且声调普遍比较多。
  现在百越已不存在,不过从现在的东南一带方言比如吴语、粤语、闽语等来看,声调都比较多,5到10个,跟古代百越语多少有点渊源的越南语有6个声调,可以想见古代的百越语声调也是比较多的。西南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族“苗蛮”到今天还存在,他们的方言声调也比较多,比如苗瑶语族有4~12个,壮侗语族有6~10个。
  所以,由南方少数民族演变而形成的南方汉族,他们所说的南方话受历史来源影响,声调也就比较多。
  总起来说,古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两方面的影响。在北方因为受到无声调的阿尔泰语系的影响,声调趋向于减少。在南方因为受到百越和苗蛮等多声调语言的影响,声调趋向于增多。
  声调的减少或增加并非毫无意义,声调减少使语言变得易学易推广。北方话尤其北京话为什么会成为全国通用的标准语?就因为具有易学易推广的特点。再举个例子,同样在吴语区,苏州话和无锡话有七八个声调,而上海话只有五个声调,这是因为上海是文化高度交流的大城市,为了交流的方便,很自然减少了声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这说明声调减少实际上是一种时代演进的必然趋势。反之,声调多说明该地区比较闭塞偏远。现在我们看广州是中国南方的国际大都市,但在鸦片战争之前,还属于天高皇帝远的流放之地。广州走向发达到现在不过一百多年时间,还不足以改变声调多的历史状况。同样说粤语的广西玉林,声调达到10个之多,显然,它相对于广州,要闭塞偏远得多。
  那么北方话,尤其北京话,声调减少是不是表达力也减弱了呢?其实并不,我们看世界各主要外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等都没有声调,只有重音,也同样具有丰富的表达力。而北京话也吸收了阿尔泰语系的这个特点,轻声特别丰富,或者说轻重音的区别特别明显,不管哪个声调的字,在特定环境中,都有可能成为轻声或重音,本来四个声调,一加轻声和重音,表现力起码翻了一番。也就是说,北京话兼具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双方的特点。



  比如“木匠”“铁匠”,其中的“匠”字都是轻声,其实在强调他的行业,表示这是一位专业技术人员,有称赞的感情在里面。如果把“匠”读成标准的第四声,就特别不是味儿。同样这个“匠”字,如果用在书画界,说某人的书画“匠气”,或这人是“画匠”“书匠”,这时“匠”字为重音,强调的是“匠”,意思就是批评此位书画家的品位比较低俗,有看不起的感情在里面。
   而这种情感,如果用南方话来表达,虽然声调多,但不见得能表达得出来。
  “匠”字重读,也不都是贬义。比如“工匠精神”就是赞美。在民间,如果说某人是“匠人”多半是称赞。我在南疆画画,当地老乡常竖起大拇指称赞我“匠人”。
  首都和大城市因文化交流的频繁,声调趋向于减少。但也不是说,声调越少越好越先进,比如西北的河西方言只有三个声调,而南疆汉语方言甚至没有声调,只有重音,我对这两种方言很熟悉,表达力肯定要差很多。
   总之,声调的进化在中国的南北方完全不同,呈相反的方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汉藏语言分布及语言简介|藏语|汉语|方言|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撩动人心的演讲
北京话几个特点是怎么来的?
语言的分类·中国民族文学网
主持语音基础知识与播音发声教程(第一讲)
国家大力推广的普通话为什么没被称为国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