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来自战国时期的蜻蜓眼玻璃珠

原标题:来自战国时期的蜻蜓眼玻璃珠

□海珠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与孔子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专业期刊上发表了一份关于战国时期蜻蜓眼玻璃珠研究新进展的报告。

通过对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和河南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蜻蜓眼玻璃珠进行多方法科学分析,他们发现山东出土的玻璃珠当属“国产”,也是目前已知最早采用Co离子着色的一批铅钡玻璃。而河南的一批泡碱型钠钙玻璃饰物,则是典型的东地中海风格,应该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内陆的。

鲁国故城遗址出土的是国产玻璃珠

曲阜鲁国故城是周代鲁国的都城,是周王朝诸侯国中延续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该遗址出土的25颗颇具特色的蜻蜓眼玻璃珠,具有重要的科技、历史和艺术价值。

研究人员采用XRF、Raman、OCT和超景深三维显微镜等技术,对其中一座战国中期墓(M58)出土的7颗典型蜻蜓眼玻璃珠的化学成分和制作工艺进行科学表征,首次系统阐释了这批珍贵玻璃珠的科学价值。

这7颗玻璃珠其中4颗为二级文物,自1977年考古发掘出土以来,就备受关注。这次研究结果表明,7颗蜻蜓眼玻璃珠均为国产铅钡硅酸盐玻璃,且玻璃化程度较高。它们也是目前已知最早采用Co离子着色的一批铅钡玻璃,眼纹装饰采用了条带贴附和原片层叠等工艺。

研究表明,这些玻璃珠应是在楚国制作而成,是战国时期鲁国和楚国之间的文化与经济交流的重要实物证据之一。

河南战国楚墓出土的是域外输入的玻璃珠

在对河南淅川徐家岭战国早期楚墓出土的一批蜻蜓眼玻璃珠开展深入研究后,他们发现,这批玻璃珠,其实为典型东地中海风格的泡碱型钠钙玻璃,使用的是层叠工艺和多种着色剂加工的技术。其中,深蓝色眼珠、棕色条带、蓝色基体分别采用了Co、Fe和Mn、Cu离子着色,而白色眼圈使用了锑酸钙晶体化合物作为着色剂和乳浊剂。

显然,河南出土的这批玻璃珠与山东鲁国故城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在化学成分体系、装饰风格、着色工艺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他们认为,河南出土的此类钠钙玻璃体系的蜻蜓眼玻璃珠应该是于春秋末战国初(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内陆的。它们深受当时王公贵族喜爱,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本土玻璃的起源。由此,我国古代工匠采用本土配方和工艺进行仿制和创新,从而创造出铅钡釉砂、铅钡玻璃、铅钡釉陶、钾钙釉砂和钾钙玻璃等多种质地、多种器形的更为精美的蜻蜓眼珠品种。

几颗小小的玻璃珠,见证了玻璃工艺的起源与发展。该研究无论是对丝绸之路的文化、经济和技术交流,还是本土玻璃手工艺的技术起源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国蜻蜓眼玻璃珠科学研究取得进展
战国蜻蜓眼,你了解多少?
国博“无问西东”——古代玻璃
古埃及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5-玻璃和蜻蜓眼)
丝路云展⑦|从古埃及到中国,神秘至美的玻璃珠
原来岭南出土的琉璃器这么震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