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古玉:战国楚式玉器研究之标杆,楚国郢都遗址出土文物|真知堂

真知堂:2006年的春天,在湖北省荆州古城小北门外马山镇的濠林村,一位村民请来乡邻,为自家盖房。结果一锄头下去,却挖出了一座战国时代的楚墓。考古人员闻讯赶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还好古墓的 内 棺 保存完好,没有被盗,出土了一百多件珍贵文物。其中玉器30件、铜剑3柄,金带钩1件,料珠数十件。后来此墓被命名为院墙湾一号楚墓。本文配图均为该墓出土的楚国玉器。@瓷器鉴定真知堂上古史

发现古墓的地方,是荆州市省级文保单位-马山古墓群所在地。

此地南距楚故都-纪南城约4.5公里。我们都知道楚国的都城名为“郢”(读尹),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有名作《九章 哀郢》,那么为什么当代人却把楚国故都称之为纪南城呢?得名主要源于纪山。

真知堂:纪山是楚国名山,位于今天的湖北荆门市纪山镇,上古时代本为火山。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纪山,地形地貌独特。所以自古以来有'楚地纪山三大宝,龙米龙浆龙花好'之说。所谓的龙浆,就是当地所出的矿泉水。纪山四周有白龙、乌龙、青龙、赤龙、黄龙五个龙潭,也因为这个原因,自古以来就是楚国贵族王公首先的墓葬之地。

而纪南城遗址位于纪山之南,在荆州古城小北门外五公里处,故名。古时称郢都,又称南郢;也称纪郢。根据可考的资料显示,最早在西晋时期,学者杜预在《左传》的注释中就开始将楚国郢都称为'纪南城',一直流传至今。

纪南城被学界认为是楚国的都城郢都,所以在其附近发现楚国贵族墓葬就很容易理解了。也因为这个原因,此墓被定为楚墓。所以此墓中出土的玉器,绝大多数都属于楚式玉器。

真知堂:楚国最早的爵位为“子爵”,国君在周朝的称号为“楚子”,最早的楚子,名为鬻熊,史料记载他建都于丹阳(可能是湖北丹江口一带或河南淅川一带,待考)。

说句题外话,经过真知堂考证,西周其实并没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划分,著名的唐叔虞,也就是成王“桐叶封弟”的主人公,晋国的始祖也不过是一个侯。但这个侯却分为三个等级“侯,甸侯,男侯”,相关证据在青铜器铭文上比比皆是。

如西周青铜器'作冊夨令“铭文中就有“明公朝至于成周,出令。。。众诸侯侯田男”的记载。@瓷器鉴定真知堂上古史

真知堂:而所谓的子爵,其实源自殷商的“子姓”或“子爵”。

在商代,诸子,诸妇,诸亚都是甲骨文中常见的殷商爵位。学界一般认为,诸子和殷商王族有关,诸妇和殷商妃族有关,而诸亚则是各地的城主。所以,西周灭商后,就把归顺周朝的原殷商旧属国皆称为子。

西周早期的子国,除了楚国外,巴国、耿国、越国、邾国、莒国等。楚国被称为楚子,其实是和华夏族有差别的。这也是后来楚国自称为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熊渠)的根本原因。

在楚武王之前,楚国还没有自称为王。到了迁都郢的楚文王之父熊通上位之后,他南征北战37年,开疆拓土,自认为应该得到周王朝的认可,提升封号,却不料被周王一口回绝。

鲁桓公八年,也就是公元前704年。熊通自上尊号为王。从此天下二王并立。据战国史籍《世本》记载“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

而《史记·楚世家》则载:“文王熊 赀 立,始都郢。”也就是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国迁都郢。则可以推定,确定迁都郢的是熊通,他在位时期就开始了郢都的建设,他死后次年,其子楚文王迁都。

也就是说,纪南城作为楚国都城郢,长达411年,直到公元前278年被秦将白起攻克。共有二十代国王都居于此。相较于楚国的强大,是原西周属国五十国的覆灭。“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左传》中晋人在城濮之战之前如此慨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楚式玉器的鉴定要诀。@瓷器鉴定真知堂上古史

真知堂:上图为白玉,片状三角形玉饰,边长2.8厘米,厚4毫米。此器背面有一个长方形钮,钮顶面与两侧面皆有穿孔。因此有学者认为是玉印玺。

此 器 制作工艺,先磨去边框,中央凸起。然后再在凸起部分阴刻纹饰。纹饰顶部为飞鸟,下承双鹿,双鹿中央有一王字。

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呢?真知堂认为,它极有可能是墓主人用来在简牍上盖泥封所用的封泥印。《旧汉仪》中有“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记载,战汉时期的封泥出土数量众多。如下图。写完信怕被人拆开,就用紫泥封上,盖上自己的印章。

再来看看这一件,非常罕见。原因是这一件是和田白玉质地的。据荆州博物馆原馆长张绪球老先生的研究文章,湖北地区的战国早期墓,无论大小均未出土过和田白玉。直到战国中期后才有所发现。战国玉器,多以青玉制成,即所谓“战国青”也。同墓出土的还有两件白玉质地,除了上面那件三角形玉饰外,还有一件白玉质地玉龙。张老称之为龙首虎身玉龙佩。

“龙首虎身造型流行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楚式玉雕,例如熊家冢北侧殉葬墓出土的熊北M2:28镂雕龙纹玉璧中间就雕有龙首虎身的造型,其年代不会晚于战国中期之初。再如台湾养德堂藏镂雕双螭龙纹璧中间的龙也为龙首虎身,与熊家冢墓镂空璧中龙的造型几乎完全相同,其颈部饰内刻綯索纹的颈圈,璧外镂雕两只饰细鳞纹的螭,文化属性明显属于楚式,年代为战国中期前段。。。。由此可见凡具有龙首虎身造型的玉雕,文化属性皆为楚式,院墙湾M1:40玉龙佩也应不例外。”《院墙湾秦家山楚墓出土玉器研究》

上图这件龙纹玉器加工工艺为浅浮雕,两面纹饰相同,细部略有差异。此器用途待考,用谷纹,云纹,蝌蚪纹,一字形羽状绳索纹勾勒出几条龙的形象。已经具有典型的楚式玉器特征。和著名的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的春秋第一玉浮雕兽面(见下图)一脉相承。

所谓一字形綯索纹,就是在长方框内填上平行线,为楚式玉雕特有纹饰,最早出现于淅川下寺春秋中期偏晚楚墓玉器上。綯,读陶,即绳索的意思。这件玉雕为典型楚式玉器。

而下图这件类似的器,则可能并非典型的楚国玉器了。

真知堂:再来看看这件谷纹玉璧。谷纹,有的学者又称之为蝌蚪纹。有阴刻和浅浮雕之分。阴刻,就是在平面上用刀一类工具刻划出纹饰,而浅浮雕工艺,则是把纹饰周边的地子铲除,再打磨光致的工艺,其难度远大于阴刻。战国中晚期后,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浅浮雕 谷 纹 开始流行起来。其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纹饰的大小形态和排列的整齐程度上。

战国中期前段玉器所饰谷纹大小不一,谷芽较长,排列不整齐,谷纹间有时掺杂一两个蝌蚪纹或卷云纹。战国中期后段玉器所饰谷纹仍有大小,但比前段一致,排列也较整齐,然而和晚期相比,又有较大差别。

此器有一部分谷纹的芽尾为阴刻并向外卷,这是楚式玉雕中特有的一种工艺特征,并且越晚越多,但不见于中原玉雕,这也是楚式玉器的鉴别要点之一。

这件玉龙佩也为白玉质地,宛如行龙。此佩龙首无目,龙拱背为“风”字形,龙尾附连小螭,以上特征都流行于楚国。装饰技法为浅浮雕谷纹,表明其年代为战国中期。下图这件青玉龙纹佩的年代较早于上图,从形制来看,应为楚国玉器,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所使用和收藏的玉龙。@瓷器鉴定真知堂上古史

下图这件连体 双龙佩具有楚式玉器的诸多特点:双龙连体和卷云状的造型,盛行于战国中、晚期的楚国;上颌长而上翘,是楚式龙首的重要特征;龙身所饰束腰形和方块形网纹,流行于战国时期的楚式玉雕。

下图这件神人操龙形玉佩,一神人双手各操一龙,双龙用额头,人用头顶共同顶着一块玉璧,双龙身上各站着一只玉鸟。可见玉璧乃解读此器的核心关键。然而无法理解的是,这件玉佩上的立人所穿着的服饰,则是典型的战国北方中山国服饰。

但此佩龙上颌较长,上下颌饰綯索纹,龙身有人字形骨节纹,龙尾站立小鸟等特点都是典型的楚式玉器特征。熊家冢殉葬墓也出土了一件雕有同样人像的玉龙人凤佩。

此件玉佩可能和楚国与中山国的交流有关,极有可能是中山国商人在楚地制作的。玉工为楚国人。所以兼具有两国特征。

真知堂:上图这件被认为是玉刀首,也就是镶嵌在铜刀顶部的装饰。此器双龙相背,龙首无目,鸟颈部戴有綯索纹颈圈,凤鸟作卷云形,龙体饰细鳞纹和人字形骨节纹,螭身饰细鳞纹,均为楚式玉器的特点。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跟随真知堂一起科学的玩高古玉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龙年话玉龙 20120603
楚式玉器的特点
徐州汉墓的玉器
东周玉器纹饰的分期特征
中国古代雕塑 上古时代玉雕
从《大汉楚王》审读西汉楚地玉器(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