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与中南政法学院史上唯一一次校庆


1994年8月和12月,分别是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开国元勋亲手创建的革命大学——中原大学建校46周年,和源于中原大学政治学院的中南政法学院复校10周年的大喜日子。建校46年来,中原大学及与其一脉相承的政法类院系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30000余名;复校10年来,学院已经拥有300余名专业教师,6个硕士点,5系2部14个专业(专门化),在校学生超过5000人,形成了以法学为主,法、商、外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专业体系和以本科为主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结构优化的办学格局。在全国,特别是中南地区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其美誉度和影响力正不断扩大。学院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强烈要求举办校庆活动。

考虑到主客观条件均成熟,1994年2月24日,学院党委决定于1995年5月隆重举办建校46周年暨复校10周年大型校庆活动,于4月成立了由院长郑承泉任主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危国华,副院长吴汉东(常务),原副院长叶和清任副主任,由周增华、章若龙、罗玉珍、游绍尹等老领导、老教授及有关单位领导任委员的校庆筹委会及其相应的办事机构。并于5月21日在《法制日报》刊登了关于举办校庆活动、征集校友名录的启事。根据校庆筹委会第二次全委会的精神,校庆办公室制定了校庆工作总体安排和工作进度表,并由其负责组织实施各项校庆筹备工作。

校史上,虽然中原大学于1950年举办过2周年校庆,但以中南政法学院名义办校庆,此为第一次(后因学院与财大合并组建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故也成为其史上最后一次和唯一一次)

作者(左)、吴汉东院长(右)与河南高级法院校友张玉坤院长(中)合影

关于举办校庆活动的意义,时任校庆筹委会常务副主任、副院长吴汉东教授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院的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学院的影响;二是有利于加强学校与校友之间、校友与校友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三是有利于加强我院对外学术交流,提高我院的教学科研水平。“总之,这次校庆是我院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意义……更重要的在于是我院日臻成熟的标志,在于它是我院发展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路碑,对于巩固我院现有地位,在新的条件下拓展生存空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这次校庆活动中,我作为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兼任了校庆(后为校友会)办公室主任、《校友通讯》主编、校史主编、代校歌作词等“职务”。在校庆筹委会常务副主任、副院长吴汉东教授的直接领导下,具体负责或参与了有关工作。

征集领导题词

举办校庆活动,是为了扩大学院的影响,争取领导机关、领导同志及各方的大力支持,增強学院实力,促进学院发展。因此,校庆筹委会决定,借筹备校庆之机,主动向各级领导汇报工作,请求他们为学院题词。这项任务主要由院领导以及有条件的处级干部分担(我记得,李远孝副院长负责请求刘华清副主席题词,教务处副处长曹义孙负责请求李岚清副总理和任建新书记题词),我的任务是代拟领导题词稿。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共收到刘华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中央副主席)、李岚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任建新(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思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萧扬(司法部部长)、蒋祝平(湖北省省长)、王巨禄(司法部副部长)、杨永良(湖北省委副书记)8位领导同志的题词。

其中,刘华清的题词是:“发扬优良传统  培养懂法律懂经济懂外语的优秀人才”;李岚清的题词是:“为培养更多的优秀政法人才作贡献”;任建新的题词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大力发展法律教育”;张思卿的题词是:“发展法律教育 培养跨世纪法律人才”;萧扬的题词是:“发扬优良传统 培养跨世纪人才”;蒋祝平的题词是:“发展法律教育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各领导的题词,对学院工作和全院师生及校友提出了殷切希望,对我们办好校庆、促进各项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校庆期间展出后,受到全院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的热烈称赞,并在全院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题词精神,努力办好一流的社会主义政法大学的热潮。

 校友联络

一是联系各地校友,组建校友会。这是校庆活动的重要工作。首先是确定校友范围。由我提议、领导批准其范围为:自1948年8月起至1994年12月止,凡在中原大学,中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干校,湖北大学法律系、政治系,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法律教研室,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中南政法学院筹建处和恢复后的中南政法学院工作和学习(包括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干部专修科等大专生,函授、自考等成教生、专业证书班学员,以及在校学习半年以上的各种培训班学员)过的人员。

吴汉东院长(右二)、作者(右)参加校友座谈

其次是联系校友。第一次筹委会会议决定,院领导分片包干,采取“纵横结合”即既分年级、班级,又分地区的办法,具体是学生处和各系负责联系计划内本专科生,成教处主要负责联络成教学员,研究生处主要联系研究生,留校工作的同学负责本年级、本班的联络等等,校庆办公室负责汇总。前述“启事”在《法制日报》刊登(特别是经过广大干部、教师的多方联络)后,得到了广大校友的热烈响应,他们不断给院领导和校庆办打来热线电话,寄给院领导、校庆办和我本人的热情洋溢的信函如雪片般飞来。比如,1948年6月至11月在中原大学第一大队学习、后在四川达州地区工作已离休的老校友鲁明义,于7月4日寄来热情洋溢的信,并随信寄来由校长范文澜、副校长潘梓年签署的1948年11月颁发的中原大学毕业证书的复印件。对于校友来信,我尽力认真回复。再次是组建校友会。先按地区成立校友分会,截止校庆日,共组建11个校友会(香港,广东、深圳、海南、荆沙、黄冈、广西、汉口、湖北、咸宁、武汉)和7个校友会筹委会(云南、河南、襄樊、新疆、江西、福建、湖南),然后在此基础上成立校友总会。

二是搜集、编印《校友录》。这项工作由我主持,主要由杨超逸同志负责。1994年4月至10月,经过半年时间紧锣密鼓地广泛发动与联系,基本完成了1.1万余名校友名录的征集任务。在此基础上,杨超逸同志对每个校友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在校起止时间、学习时所在队院校系、专业、年级、班次、学历,或在校工作部门、职务,现工作单位、学位,职务、职称,邮编、通讯地址及电话号码等情况,一丝不苟,反复进行核对。经过她两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2月完成了《校友录》的整理、核对、编辑、印刷、征订等任务,并于校庆庆典时作为礼物分发各地校友会、参加校庆活动的校友,以及赠相关单位收藏。

三是编印《校友通讯》刊物。其宗旨有四:为广大校友提供重温师生情同学谊和眷念母校的情感纽带;为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搭建联系桥梁;为校友张榜,广为宣传奋战在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为展示母校的光辉历史和辉煌成就开辟窗口,以增強海内外校友和院内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自豪感。

该刊由曾任外交部条法司司长的黄嘉华老校友题写刊名,共印行5期(1994年第1期、1995年1-2期·总2-3期合刊、1996-1997年总4-5期合刊),先后由校庆办公室和校友会办公室主办,分别由刘涤和喻安伦任副主编,实际负责人为郑声远(柯赛龙参加了总第4~5期的编辑工作),李春梅负责收稿。因为事务繁杂,作为主编,我只是起了策划、把关等作用;郑声远同志为办刊呕心沥血,作出了突出贡献。刊物先后设有《校友篇》《筹备篇》《校庆篇》《学院篇》《政院大巡礼》《校友信息》《校友风釆》《院史人物》《史料史话》《政院风景线》等栏目,及时向校友通报了校庆筹备、庆典活动以及学院历史、学院工作、校友风彩等方面的情况。

《校友通讯》刊载的院歌

如《校友篇》先后登载了黄嘉华、王景访问母校,谢天长、纪希孟等18位校友驰函诉情(搞要),喻特厚教授漫忆校友们的“母校情愫”,黄嘉华、王利明、王景、余焕春、萧敬宗(48级)、萧万侯、谢纬武、黄华超、胡柳娟、邹蔚林、佘建民、陈锦文、邓辛求、庄春泉、何旭、欧玉阳、游继明、李启欣、李必达、孙德华、樊后钧、陈耿华、黄进、赖伟华、冯绍雄、王天鸿等校友的访谈录或德业事迹介绍,王利明、黄进、夏勇三校友荣获首届全国法学“十杰”的报道等;

《学院篇》除刊载学院概况和法律系、经济法系、经贸系、法外系、公共课部的介绍外,还介绍了曾昭琼、章若龙、游绍尹三位老教授,周增华、王嘉恵、郭锦文三位筹建处老领导,和堪称政院奠基人的辛光老前辈的德业事迹。《政院大巡礼》向校友介绍了学院发展中的几件大事: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合格评估;部省共建协议签订;领导班子主要领导调整(免去厚大源党委书记职务,郑承泉任党委书记,吴汉东任院长、副书记);湖北省法官培训在我院启动运作;全面推行学分制;《法商研究》影响日益扩大;获“国贴”教师增至九位;新增3硕点2本科专业;获准为新增法硕专业试点单位,等等。

《筹备篇》《校庆篇》等栏目的内容,或因事杂、或因后面有专文介绍,限于篇幅,此处从略。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办刊的过程中,广大学生记者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她)们是:杨春科、汪玉平、胡丹丹、吴国鹏、赵嘘天、李联、谢华扬、李小明、杨艾元、刘霞、谷光辉、黄晓春、岳红涛、杨明、谢大智、翁文强、王文红、许一鸣、谢海生、杜永浩、王辉华、李开华,等

四是校友会设立法学教育奖励基金。在校庆筹备阶段,院领导、各系处承包集资任务,筹资金92万元(记得我个人集资1万,配合吴汉东副院长在汉集资12万)。除去校庆庆典活动花费,余50万元设立了“法学教育奖励基金”。校庆后的1996年“双12”,省烟草专卖局(其党委书记韩树斌为校友)与我院签订协议,出资20万元设立优秀教师奖励基金。

校史编撰

1994年春,学院党委和行政决定,为配合校庆,编辑出版《中南政法学院院史》,由副院长吴汉东教授直接领导,聘请章若龙、游绍尹二位教授为顾问,并成立了编撰小组,指定我为主编、李俊群和陈财田为副主编,我和李俊群、陈财田、曹义孙、杨超逸五人为撰稿人;确定了“存史、资教、育人”的编撰宗旨和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据此,我们全体编撰人员自4月起,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编撰院史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院史的编撰由我总策划并拟写写作大纲,经顾问审阅、修订,领导批准后分工撰写。院史的结构包括正文、附录及后记。其中,正文由序篇和一二三四篇共五篇及结语组成。序篇为中原大学时期(1948年6月至1953年3月);第一篇为中南政法学院时期(1953年4月至1958年9月);第二篇为湖北大学和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时期(1958年10月至1977年12月);第三篇为湖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筹建处时期(1978年1月至1984年11月);第四篇为恢复后的中南政法学院时期(1984年10月至1994年12月);结语为“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建设第一流的社会主义政法大学”。附录有三(依次由党委组织部及党办、人事处职改办、学生处等提供):一为中南政法学院组织史资料;二为中南政法学院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一览表;三为中南政法学院各历史时期学生人数一览表。正文的写作分工为:我写序篇、结语及后记;杨超逸、李俊群、曹义孙、陈财田分别写一二三四篇。

中南政法学院史稿 

初稿完成后,按院领导的意见,曾请蒋效华、罗静打印提请有关院领导、顾问及辛先等老领导审阅、征求意见。根据他们的意见,各作者进行了修改或改写;我和李俊群、曹义孙并对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部分文稿进行了修改或改写;最后由我统稿。考虑到时间紧急,来不及仔细推敲,书中难免有挂一漏万、舛误不当之处,因此,我将书名由《院史》改为《史稿》,请吴汉东副院长审定后,联系武大出版社常务副总编杨小岩编审帮忙,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抢在校庆日前的1995年4月由该社正式出版发行,确保了参加校庆活动的校友和领导、来宾们人手一册。

编写校史,至少有三个前提条件:充实的史料、充足的人员和充裕的时间。而对我们编校史而言,这三条皆有所欠缺。

一是所掌握的史料不充实、不完整。除1984年复校以来(包括筹建处阶段)的档案较全且全由我院保管外,其余的都分散在中南财大及省档案馆等地。这无疑给我们编撰院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此外,参考资料也奇缺。所能见到的相关资料,只有由章若龙、乔克裕和我(执笔)编撰并作为1984年12月复校庆典重要支撑材料的《中南政法学院简介》,和我与张建民合撰、罗玉珍院长审定,载于《中国高等学校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的“中南政法学院”部分的资料。它们只能为我们修史提供基本线索或部分资料;与我院院史有关的,虽有我院的前身中原大学和当时的兄弟院校中南财经大学修有校史,但《中原大学校史》(陶军主编,宋才发、张启社编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只对我们编撰中原大学时期的院史有较大参考价值,《中南财经大学校史》只对我们编撰湖北大学至湖北财经学院时期的院史有部分参考价值,因此此次编撰院史几近为“无米之炊”,几乎要“另起炉灶”。

二是编撰人员既不充足,又不专业。连我在内只有编撰者五名,人数实在太少;且大多对院史没有专门的研究积累,加上各自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行政工作任务,只有利用业余时间编校史。

三是时间太不充裕,从拟定大纲到脱稿,只有半年多时间。这较之其他院校修史具备充实的史料,由长期进行专业研究的专门人才组成庞大的专班队伍费时数年数易其稿始得完成,我们这次修史,困难实在太大!

在南107上课的政院学生

但是,我们并未被重重困难所吓倒,而是迎难而上,竭尽全力而为之。史料不足,我们就八方搜寻。比如,为了查找中南政法学院和湖北大学时期的相关档案,我几次从茶山刘乘车或骑自行车到财大档案室,一坐就是半天。每当发现有用的材料,哪怕是只言片纸,我都会如获至宝,欣喜若狂(顺便言及,望在岗的同志,尤其是领导同志,务必重视档案收集整理保存工作,以为后来人书写院史、校史等提供可靠的可资利用的材料)。人手不够,我们就一人当几人用;专业不熟,我们就干中学,学中干,登门请教知情者;时间不够,我们就争分夺秒,挑灯夜战,有的同志甚至抱病坚持写作。

我们深知,编撰院史“是一项有承前启后意义的研究工作”。我们既为自己能参与第一次正式编撰院史而深感荣幸,同时更觉责任綦重,常如临深履薄,不敢有丝毫的草率和懈怠。

欢迎各地校友

在修史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既定的修史宗旨和原则,尽可能地直书其事,直言其人,如实再现学院的历史发展过程;尽可能地体现学院的特色,着重反映学院发展中人无我有、人有我殊的史实;尽可能地突出法学教育发展的主线,避免写成“流水账”……特别是始终坚持据史写史的原则,院史中所涉人和事,都是有史料作根据的。即使遇到直接史料不全不清的情况,我们也都会或找其他相关间接史料或找知情人反复印证,绝不贸然下笔。当然,由于时间太紧,特别是我把关不严,本书仍存在问题与不足。比如,在此文写作中,我才发现第二篇湖大和财专时期在体例结构和时间先后上不顺,应改为:一、二写湖大的成立及其曲折历史,三写财专成立及法学教育余脉的保存,四写粉碎“四人帮”给法学教育带来的生机。再如,整部《史稿》对学院发展和法学教育的规律性揭示不够充分,等等。对此,我只能深表歉意和遗憾!同时,提醒后来编撰者对此加以注意!

尽管由于多种原因,《史稿》还很不成熟。但它毕竟勾勒出了学院历史发展的轮廓,反映了学院发展的历史过程,为后来人编撰完整的院史提供了一些可资参考的资料,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尤其聊以自慰的是,经过我们的艰辛努力,学院终于有了第一部院史(以上为《史稿》后记里的话。如放在现在,应该说,终于有了史上第一部、最后一部、唯一一部院史)为以后编撰本校法学学术发展史、法学院院史、大学校史等提供了一些可资参考的资料。阅读《史稿》后,校友们反映强烈。直至27年后的今天,微信上还有校友点赞道:“这本书回望了1948年至1994年中南政法学院走过硝烟、艰难起步、发展壮大的光辉发展历程。难能可贵……读起来豪情满满”。

顺便提及,为配合校庆,我还应约为《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校友专号)独撰了“卷首语”,以及创作了《校史组歌》等诗歌。

视频:《中南政法学院之歌》

 校歌作词

创作供校庆庆典晚会演唱的院歌,是院领导交给我的任务。由于时间紧迫,我就在约1983年应湖北财经学院团委之征而写的《湖北财经学院院歌(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结合院情和时情进行修改,写出了《中南政法学院之歌》歌词(因未经过必要程序确认为《院歌》,故我称之为“代院歌”)。

歌词分上下二段和副歌。第一段:“冒着硝烟,迎着黎明,在元帅的战旗下诞生。黄河的儿女,气势磅礴,开始新的进军。宝丰的田野,生长着参天大树,定国兴邦,有我一代志士仁人。”第二段:“ 驾着黄鹤,乘着白云,在华夏的新天里飞腾。长江的子孙,雄姿英发,攀登法学高峰。南湖的波涛,映照着学子笑脸,治国安邦,有我一代政院群英。”副歌为:“啊,政院,我们的母校,政法人才的摇篮,桃李芬芳,辉映神州万年春。”

本文(也是校歌歌词)作者

经院领导同意后,请法律系刘克俭老师为歌词谱曲(校庆结束后,代院歌词曲先后在《院报》和《校友通讯》上刊登)。在词曲创作完成的基础上,由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组织大学生艺术团进行排练,并于5月19日晚在校庆晚会上合唱。据说引起全场观众多次热烈的掌声和一致的好评!直至27年后的今天,还有校友说,当年听了这首歌,令人激情澎湃;今天再听这首歌,更加豪情满怀!

由于忙于校庆筹备和庆典事宜,我既沒观看排练,也没参加晚会,缺乏现场体验,且校庆后也再没演唱过,因而不知道此歌是怎样唱的、效果如何,故27年来,只要一想起此事,我就会感到深深的遗憾!今年上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微信中看到中山市谢志强校友的一篇关于校庆的文章,其中提到当年校庆晚会他参加合唱的《中南政法学院之歌》。看到此处我非常激动,随即在留言处点赞感谢,并留下我的手机号,不久志强与我电话联系,我们互加了微信。

校歌作曲刘克俭(左),合唱团指挥薛秋蝶(右)

他主动说要组织校友编曲、演唱并制作这首歌的视频。我随即发去当年院报刊登的这首歌的词曲。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克服重重困难,编曲、演唱这首歌,从网上找配图,制作视频,并反复打磨,终于在国庆节前正式发布,为中南政法和中南大史上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每当我听到这首歌,看到其视频,我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地忆起校史上那一个个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我想,这首歌及其视频,应赠校史馆永久珍藏!同时,我也由衷地感谢志强和参与此事的校友们!感谢他们因怀着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心,凭着青春的激情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为校史上保留了这份珍贵的回忆!我想,我们应记住他(她)们的姓名:谢志强(策划);王旗(监制);黄国伟、马春(编曲);梁绮珺、陈中源、宋睿、李杰、郝家栋、羊治岐、陆梓盈、周伟(演唱)

校庆庆典

首先是确定庆典具体日期。经与气象部门联系,获知预报5月18至20日无雨(实际上唯19日大雨)。我建议定在18日开庆典大会,院长说5月19日“吾要久”岂不更好?故定庆典大会5月19日举行,20日开展其它校庆活动。并设立晴雨两个会场作好两手准备。日期确定后,即釆取多种途径和方式,继续向校友和社会广而告知。同时,校园内外进一步掀起了“知我政院、爱我政院、兴我政院”活动的热潮。宣传部、团委、法律系、经济法系等先后举办了书画、文艺、体育、演讲、辩论竞赛,以及制作专题节目、编辑校庆专刊、编印校庆画报、为校史和科研成果展布展等,造成浓厚的校庆氛围。学生记者利用回家或实习的机会,采访校友,宣传校庆。校友或慷慨解囊、或欣然命笔、或奔走出力,为校庆奉献。

校歌原谱

校庆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需各方面协调一致,共同发力。为此,我根据院领导要求,本着给院领导“压担子”,确保庆典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精神,拟定庆典各个工作专班人员名单,筹委会开会明确任务,具体分工,落实到人。成立了秘书宣传组、接待组,会务组、保卫组、礼品组等专班,分别由院领导覃有土、李远孝、章新生、危国华、周治华任组长。校庆办公室由我兼任主任。刘涤任常务副主任,其职责是负责联络、协调、督办各项校庆准备工作和校庆筹委会交办的工作。

庆典活动日期确定后,全院师生和广大校友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纷纷以自己的方式营造浓厚的庆典氛围。5月19日,南湖欢歌,如注喜雨伴随着千余名校友代表和5800余名师生员工的喜泪共庆母校的华诞。庆典大会在模拟法庭举行,由院党委书记厚大源主持。正式开始前,副院长吴汉东教授介绍了到会领导,宣读了中央和部省领导的题词,宣布了发来贺电贺信及送来贺礼的单位和个人名单,以及捐赠设立法学教育奖励基金的单位和个人名单。

校庆节目单

上午10时,庆典大会开始。雄壮的《国歌》声过后,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郑承泉作了题为《继往开来,团结奋斗,为把中南政法学院办成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风格的现代化政法大学而努力》的讲话。司法部副部长萧建章、湖北省副省长韩南鹏分别代表司法部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湖北省教委主任孙德华代表省教委向我院校庆表示热烈祝贺,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萧万侯代表全体校友表达了对母校的衷心感谢和诚挚祝贺。

在两天的校庆时间里,广大校友与母校领导、师生员工共述学院的沧桑巨变,共话师生情谊和同窗衷肠,共商学院发展大计,其乐融融,整个校园沉浸在节日气氛里。来宾和校友们还参加了各种学术报告及讨论会、捐赠仪式、校友联谊会、院史及科研成果展览、校友会负责人座谈会等大型活动,并观看了“师生校友同乐”校庆联欢晚会,以及各系举办的各种联欢活动。

在整个校庆活动中,校友们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回忆学院经历的峥嵘岁月,激情澎湃;展望学院发展的美好前景,豪情满怀。只觉得两天的时间太短,叙不完的师生情,诉不尽的同窗谊,难舍难分,流连忘返。

政院校庆晚会

中南政法学院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唯一次校庆,已经过去了27年多了。现在忆起从筹备校庆到举办庆典活动的那段峥嵘岁月,我仍止不止激情澎湃。想当年,由于时间紧迫,任重事杂,我只得争分夺秒,日以继夜地投身其中。当时,我除了筹备千头万绪的校庆相关活动,还要担负作为院长办公室主任的繁杂的日常工作,往往是白天在办公室除接待来访,接听电话,处理事务外,就是埋头写作校史等材料,下班后在寂静的环境下潜心改稿,以致于自见双鬓渐白……尽管身心俱疲,但看到庆典时老中青校友们那一张张满意的笑脸,我就顿生满足之感,觉得苦中得乐,苦得值!

特别是主编的《史稿》,作为中南政法学院史上唯一一本院史,已融入历史的记忆,并为后来人编写中南大法学院院史和中南大校史等提供了些许可供参考的史料;我作词、刘克俭老师作曲的《中南政法学院之歌》,作为院史上唯一一首代院歌,至今还在为校友们激情传唱;《校友通讯》《校友录》也将作为宝贵的校史资料永久保存……每每想到这些,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在内心说,衷心感谢中南政法学院史上唯一一次校庆,给了我报效母校、施展才华的机会!衷心感谢老师、领导、同事的信任、指教和帮助,使我能较圆满地完成了这些光荣的任务!我要衷心祝愿我的母校——中南大及其法学院,在新时代越办越好,为培养更多的一流的经法管高级专门人才作出新贡献!

    谨以小诗一首,结束本文:

    廿七年前备典忙,呕心沥血鬓添霜。
    闲翻万卷诗书画,且就黄花醉欲狂。

(2022-10-04·重阳节·老年节定稿于武昌敬省斋,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思园》杂志2022年第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周年庆典策划方案5篇
中南大学:主动“缩短”自己的校史,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值得称道!
中南大历史上的校庆
北京高校“逢十”周年庆密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开讲新生第一课:与中南大一起成长
2000名华农校友,今日回家了!(内有彩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