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建窑兔毫盏与宋代斗茶

宋代的范仲淹在《斗茶歌》中说:“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诗中的“紫玉瓯”指的就是建窑生产的兔毫盏。

建窑的窑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阳县始建于东汉末年,最初名为建平,后在西晋改名为建阳,唐代改为建州,宋代以“图书之府”和“理学名邦”而闻名于世。建窑生产的器物,胎体中含铁量较高,所以胎体的色泽多呈黑色、黑灰色或深褐色,历史上又称之为“乌泥建”“黑建”或“紫建”。


兔毫盏

器物内外皆施黑釉,釉色乌黑晶亮,釉面上常渗透出自然形成的黄棕色或铁锈色丝条状纹,俗称“兔毫”,在宋代又称为“玉毫”“兔褐金丝”“兔毛斑”等。由于建窑生产的茶盏上常有此类结晶,故又称“兔毫盏”。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黑青,玉毫条达者为上。”其中“玉毫”指的就是建窑兔毫盏。


▲建阳窑黑釉盏  北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建窑历来被认为是宋代瓷窑,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建窑始烧于晚唐、五代,宋代达到鼎盛,宋代以后衰落。建窑在宋代的突然兴起与宋代社会的饮茶和斗茶风俗有直接的关系。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建窑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重要。出他处者,或薄霍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自不同。”

斗茶是先把茶叶制成半发酵的膏饼,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上会浮起一层白沫。观察茶盏内壁留下的白色茶痕,先退去者为负。斗茶的重点在于它的观赏性,尤其是当初沸的水倒入茶盏白沫尽显之时,不仅扣人心弦,而且妙趣横生。



使用黑釉茶盏盛茶,便于观察茶沫的白色茶痕。视觉上黑白分明,较为清晰。斗茶之风在宋代盛极一时,甚至连皇帝也不能免俗。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由于宋徽宗赵佶的倡导,上行下效,一时间文人士大夫均以斗茶作为高雅的嗜好。


▲宋徽宗画像

虽然宋代的茶盏多种多样,各种釉色如白釉、青釉、青白釉、酱色釉、黑釉等应有尽有。但若以斗茶的效果而论,建窑兔毫盏的实用效果最佳。这是因为:第一,建窑兔毫盏的釉色黑亮,能够与白色的茶沫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建窑兔毫盏的胎体厚重,保温效果好,茶水不易变凉。

所以随着斗茶之风在宋代的盛行,建窑生产的兔毫盏也摇身一变,成为宫廷的御用供器,部分器物的底部甚刻有“供御”或“进琖”等字样。

茶盏底部刻有“供御”字样


黑釉本身不是讨人喜欢的色调,但是建窑的制瓷工匠经过实践,利用釉料中所含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原理和窑炉的烧造气氛,烧造出了富有变化的结晶釉,变化无穷,丰富多彩。比如在黑釉上呈现出条状或油滴状的结晶釉,又比如在黑釉上烧出闪耀银光细如兔毛的结晶釉,前者被称为“油滴”,后者被称为“兔毫”。

“兔毫”又被细分为“金兔毫”“银兔毫”和“灰兔毫”三种。在黑亮的釉面上,并排闪现出带有金属光泽的丝状条纹,形似小兔的毫毛筋脉,又如细雨霏霏,自然垂流。既不需要施加艳丽的色彩,又不需要附加彩绘的雕饰,仅仅凭借自然本质的美感,就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强大艺术魅力。所以宋代蔡襄在《试茶》中称赞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北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虽然建窑兔毫盏有大小规格上的不同,但是胎重釉厚是其共同的特征。造型口大底小,腹壁斜直,浑厚中不失秀巧。不仅便于饮茶,而且有助于斗茶,真正做到了实用性与功能性的完美统一。所以宋徽宗赵佶对建窑兔毫盏爱不释手,并且在《大观茶论》中大加赞赏:“建盏胎骨既厚,宜于久热,且釉色黑,水痕易验,故最宜斗试。”


关注获取更多文化资讯

编辑整理|文渊文化 吉良

内容参考:

《紫玉瓯心翠涛起——从宋代的斗茶习俗看建窑兔盏的工艺特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陶瓷历史文化(64):建窑—因斗茶而兴的宋代名窑㈥斗茶中的建盏
建盏的真假,你知道如何辨别吗?
“供御”、“進琖”――民窑产品何以御用?
建窑兴衰之文献记载相印证
未完成  故宫历代典型茶盏赏析
想买建盏?这可能是最靠谱的建盏知识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