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五十二篇 古玉鉴定上核心“三种痕迹”略谈
高古玉器,从文化器到汉代,甚至下限可以到东汉、魏晋,加工工艺是没有多大变化的。但是以西周晚期为界,往上的年份是锉磨,往下的年份以砣为主,以锉磨(刻画)为辅。古玉上精美的纹饰,无非线条组合,线条的来源无非上述两种方式。但是线条只能是作为高古玉鉴定的切入点,而不是全部,甚至说,高古玉鉴定中一大部分的内容,不在线条,在皮壳。对于皮壳来说,行里有人说玉看一张皮,这张皮到底是什么,很难说清楚。也有人说,这块玉差一口气,这个气具体差在哪儿了,也很难说清楚。当我们把玉器的形成具体划分为切割成型,运用不同的工艺进行纹饰加工,最后形成完成品的时候,就会发现不同年份的玉器,在大致差不多的工艺下,因为文化、制度、礼制、功能等方面的需要被加工成不同的造型和纹饰。
作为玉器鉴定的切入点线条说来,有几个明显的知识技能的检验关口,我们自己可以核对和验证一下。一是一件玉器在手边,是否能清晰的知道这件玉器的纹饰线条是砣,是磨,还是砣磨结合。二是春秋、战国、汉三个明显的年份的玉器线条特征能否清晰的知道馆藏是什么样子。这个清晰,要包含细节微距,整体布局,纹饰组合三个方面的组合。如果这两个方面做不到,古玉鉴定基本上不能算入门,因为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切入点。
当古玉线条掌握的差不多了,才算真正的开始走向了鉴定这条技术路线,因为在这两个明显的门槛跨过的过程中,对古玉的认知,对古玉形成工艺的认知,甚至对工艺的特征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了解,上述两个关口很难过来。当对线条这种最基础,难度最低的鉴定切入点掌握之后,后边的锉磨、刻画则是文化期--西周晚期玉器的加工方式,也是春秋战汉砣后修磨的主要方式,还是文化期至汉整个高古玉时间范围里皮壳的形成工艺。
锉磨工艺,《张家坡出土西周玉器》提到了三种痕迹,长条凸脊和凹槽、团状凸脊和凹窝、晶粒状凸点和凹点,对这本书熟悉的话,我们会发现,陈启贤在描述这三种痕迹的时候,每一种都是两种痕迹的并存。         
从我自己看书的感受来说,陈提到的每一种痕迹包含两个方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角度。同时,还有一个方面我自己在看玉器的时候发现了另一个现象,我自己总结了一下,大家可以参考:一是玉器的平面处,如果长条凸脊和凹槽并存,往往还会有其他团状凸脊和凹窝并存的现象,长条凸脊存和凹槽存在的位置,往往不会有晶粒状凸点和凹点存在。因为在打磨的时候,从粗到细的打磨,很少有直接跨越的,都是从粗--略细--细腻,这个一个过程过来的。二是团状凸脊和凹窝的描述中,在线条沟底、沟边处会明显同时存在,在平面位置团状凸脊往往单独存在。三是线条沟槽内,长条凸脊存在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痕迹。四是晶粒状痕迹分为两种,一种是战国中期之前的晶粒状痕迹,这种痕迹凸点凹点比例相当,第二种战国中期以后的晶粒状痕迹,往往凸点度多,凹点少。放大镜下,战国中期之前的玉器表面毛孔状痕迹更为明显,而汉代则少了很多。五是同一件玉器,三种痕迹的光泽不会出现明显变化,基本保持一致的光泽度,无论是凸起的位置,还是凹下去的位置。六是任何一个平面上,战国中期以前的玉器往往三种痕迹并存的多,战国中期之后的玉器一般以两种痕迹并存的居多。当一件玉器在手头的时候,仅仅是平面,或者一个面的痕迹,就会有好几种组合现象。但是这三种痕迹,并不是固定的,比如,文化期的粗糙长条凸脊和战国中期的长条凸脊,虽然都是长条凸脊和凹槽,但是视觉效果不一样,文化期到商周的长条凸脊更为明显、粗糙,甚至从形态上要比后期的要大。战国中期之前玉器上的团状凸脊和晶粒状凸点痕迹也要比战国中期之后的要大,要明显。类似于同一个团状凸脊,在战国中期可能直径能到2毫米,而到了汉代可能就是0.5毫米,虽然凸脊还是凸脊,个头变小了,晶粒状痕迹也是这个现象。

虽然同一个名称下的痕迹有大小之分,归纳起来还是三种痕迹,在任何一个玉器的工作面上,最少是两种痕迹的组合,但是这些痕迹无论如何组合,无论大还是小,都是一个特征。

长条凸脊来说,1.工具锉磨往复抵消,凸脊的拉丝痕迹凸起的部分残损严重,不会形成清晰、长直的拉丝痕迹。2.同一处的长条凸脊,不会出现成片、细密、连续不断的毛刷状态。3.长条凸脊和凹槽并存,而不是仿品的只有凹槽没有凸脊。

团状凸脊来说,1,团状凸脊是玉料里最为坚硬的部分,致使打磨难以打平,所以表面光气要亮于平面处、沟槽处。2.团状凸脊往往形状、大小、分布均匀,纹饰沟槽里团状凸脊和凹槽并存,但是平面上团状凸脊往往单独存在。3.部分长条凸脊没完全打磨干净而形成的团状凸脊,会隐约呈现断续型痕迹。

晶粒状痕迹来说,1.战国中期之前的晶粒状痕迹要粗糙于战国中期之后的痕迹。晶粒状痕迹是和凹点并存的,不分沟槽内部和平面。2.晶粒状痕迹,在汉代这种精致打磨上,也有痕迹大小两种现象并存,而在战国中期之前的玉器上则只有痕迹较大的晶粒状凸点和凹点一种。3.晶粒状痕迹往往是玉器精细打磨的结果,这些细腻的毛孔装痕迹,在打磨的过程中因为力度向下,往复打磨,不会出现毛孔状凹点成片、带有方向的尖锐缺口现象,而是大小不一、细腻程度不一的现象。4.晶粒状痕迹往往和精团状痕迹并存,纹饰沟槽处甚至可以有粗糙的长条凸脊痕迹并存,以汉代最为明显。玉器表面的痕迹,同一个平面上,如果没有工艺,往往会有三种痕迹的两种存在,甚至三种都存在。如果有工艺,则工艺变化处往往最为粗糙,长条凸脊痕迹最为常见。工艺变化处,则是痕迹变化的地方,从平面到有纹饰的地方,要从中看到几种痕迹的组合变化,而每一种变化都符合锉磨工艺的特点.

这种粗糙的,往往是战国中期之前的状态,放大镜下看到的痕迹特征是这样子的。

同是晶粒这个名词,汉代则细腻很多,痕迹大小不一样,特征是一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仿古玉第5讲:真伪古玉工艺区别原因
23.汉代玉器皮壳及锉磨特点.docx
春秋祭【馆藏春秋时期蟠虺纹玉勒】高清微痕鉴赏
从殷墟出土玉器看先人制玉技术(三)
东周玉器的琢纹工艺
高古玉—说“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