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闲师说汉代阴线中的“游丝毛雕”

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汉代文献中有关“游丝毛雕”的记载,目前所知对汉代“游丝毛雕”的描述,最早见于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卷14《燕闲清赏笺·论古玉器》:“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游丝毛雕我个人感觉就是古人没有放大镜的情况下,对汉代玉器上的阴线的一种直观的感受现在很多玉器能用放大镜看了,镜子下的痕迹一目了然,不少人对这个词没有仔细推敲的情况下就以讹传讹

就像前边说过的,一件玉器不可能是一种工艺从头做到尾的,不管是砣,还是手刻都没有工具出土,玉器痕迹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陕西出土汉代玉器那本书,还有一些其他的书的60倍电子显微镜下,很多看似流畅,细密的阴线,放大了看,其实还是一下一下的接出来的痕迹。但是,像祭坑璧和祭坑龙这种粗工的玉器,就像这张图,有一些细线游离在主要线条之外,我个人怀疑是砣具失控或者玉工失手造成的。因为这个游离出去的线太流畅太顺滑了,不像是手刻,因为手拿工具在这么硬的玉器上想留下这样的痕迹,是不容易的。可以这么设想,如果砣具上,带着解玉砂,如果砣具失控了,沙子会跟着砣走那么远吗?我觉得不是太可能,尤其一个玉器不少阴线都有这情况,我个人感觉还是铁砣留下的痕迹。有个佐证就是谷纹,大家可以看看谷纹的做法,有些谷纹里有很多细密的砣痕,

一:证明了那会的砣具很小很窄。

二:证明了古人做一个痕迹需要反复去磨; 

我个人更认可游丝毛雕的做法还是普通阴线的做法,只是因为工具进步的原因。

我感觉沙子会在阴线的沟边和沟底会留下大量的痕迹,因为只要砣不离开,沙子就还在,沙子不会脱离砣具单独留下痕迹。

就像这张图,底子部分的痕迹,我感觉大多来自于沙子,而阴线部分肯定是砣具留下的痕迹。

这是一个素壁开始加工的第一步,仍然可以看到是粗砣具加工或者是细砣具反复加工留下的痕迹,粗打磨肯定是砂条, 因为这个有佐证,在不少东周陪葬墓里,庶人陪葬坑往往出土“砺石”这个名称的东西; 我也怀疑,这个陪葬的人会不会是玉工

这件春秋晚期的玉璧,打稿痕迹就完全是砣具做出来的; 这种春秋晚期的砣具阴线,其实和战汉的祭坑璧上的线条是差不多粗细了

这个图不是太清晰,但是模糊中可以看到阴线仍然是细细的一点, 和战汉没区别

游丝毛雕仅仅是个名词,是古人没有微距放大镜下,仅凭肉眼去看形成的印象,我觉得这个词要限定住大家的眼光,还是从阴线去解读一件玉器。

左侧的几个阴线,完全是砣具的痕迹,一段下刀深而有力,收刀浅。

这件也是,如果单看阴线,这种阴线和游丝毛雕其实没什么区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分解汉代玉器工艺痕迹
对高古玉‘游丝毛雕’工艺的研究
高古玉“游丝毛雕”“汉八刀”工艺特点鉴别
《古玉学步》目录
汉代玉器线条总述之九-游丝毛雕
漫谈古玉的工艺鉴定(6)-汉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