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瑾瑜匯】髮間的奢華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古代女子除相貌外,最注重頭髪的修飾。千百年來,從中國古典中走來的女子,其髪上之風情,成為中國文化中動人的美。在玉雕領域中,自然也少不了玉質具的身影。


延安蘆山峁遺址出土 鳳首形玉笄



三千青絲 橫簪以綰


簪始稱為笄,《說文》:'笄,簪也',笄與簪,是一種最早的實用性具,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逐漸轉變了角色,除具有固冠、束發的實用功能外,還具有了裝飾作用。從目前的資料看,簪的定名並不統一,那麽究竟什麽時期稱為簪,什麽時期又稱為笄呢?《韓非子》:“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這說明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簪”的名稱已經使用,至于春秋戰國之前是用“簪”還是“笄”,還有待考證。故暫且將新石器時期至商周時期的稱作“笄”,春秋戰國以後的稱作“簪”,以便于區分。


山東西朱封遺址出土 玉笄


《周禮·弁師》曰:'弁師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紐,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纮。'玉笄便是绾發用的細長尖頭形玉器,有些上端雕有造型和紋飾,十分精致。

新石器時代玉笄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資料看,最早的玉笄發現于新石器時代,在仰韶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陶寺遺址、石家河文化等均有出土。此期的玉笄皆為單股,末端尖收,多作細長圓柱形、棱柱形,首部的裝飾作用尚未特別突出,數量也較少,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陝西武功縣游鳳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 玉笄


如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竹節形玉笄,此器笄首正視呈扁平扇形,對稱透雕紋飾,镂孔間有陰線刻紋,類似良渚文化冠狀器,頂部作兩側卷翹的冠冕狀,中部、下部居中分別以橢圓形、折角形、卷雲形镂孔顯示眉、目、鼻、口的形象,左右兩端雕镂出翼狀耳,並用四顆圓形綠松石飾件鑲嵌在玉件兩面的左右耳垂部位。玉件正反兩面,在鼻下磨出長方形凹面,凹槽兩側各有一圓形小穿孔,用于捆縛固定嵌件。笄通體有三組竹節狀旋紋,斷面略呈扁圓形,一端尖銳,另一端有深槽,用于嵌插笄首。此透雕笄首為中國新石器時期玉笄所僅見,體現出極高琢玉工藝水平。


山東西朱封遺址出土 竹節形玉笄


又如湖北天門市石河鎮肖家屋脊出土的鷹形玉笄,此器上段為方形棱柱,圓雕一只鷹,尖鈎狀喙,頭兩側雕有雙目,長翅收合,兩翅上各有四道平行帶鈎的羽紋,兩組羽紋在背部斜交。笄中部有一個單穿的小孔,孔下有一道凸棱,笄下端近似圓錐形,圓弧形頭,雕工精細,極具地域特色。


湖北天門市石河鎮肖家屋脊出土 鷹形玉笄


總體而言,新石器時代的玉笄形制簡單,工藝質樸,但制作技法講究,可謂玉笄發展的初萌階段。

商代玉笄


從商代晚期開始,玉笄的數量明顯增加,此時的玉笄,依據首部形態之差異,大致可分為兩類,即簡化類和動物形類。簡化類的玉笄作細長針狀,笄首無複雜裝飾,偶見凸榫,器表常琢有凸弦紋。如婦好墓出土的一件玉笄,青玉質,體呈圓錐形,器表光素無紋,頂部有扁榫,此類玉笄應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笄的承襲。


婦好墓出土 玉笄


而動物形類玉笄則是商代晚期的新增形式,其題材多為抽象誇張的鹦鹉或鳳鳥形象,笄首扁平且較大,明顯寬于笄體。這類笄裝飾風格一般具備商代玉器特征的共性,如紋飾線條短直線多于長弧線,動物眼睛多為“臣”字眼,脊齒紋密集等,具有典型的時代風格。


婦好墓出土 玉笄


如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玉笄,青灰玉質,笄體較短,笄首部刻出蹲踞狀的羽鳥,鳥喙內鈎,“臣”字眼,極富商代玉雕特色。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 玉笄


西周玉笄


自周朝開始,女子滿15歲即為成年,可以許嫁,稱為“及笄”, 沒有許嫁的,到25歲也可以舉行“笄禮”。 此時的玉笄上通常會刻有不同的紋飾,頂端還懸垂穿有珍珠的絲線,這樣笄就具備了裝飾、實用的雙重功能。周代男女都用笄,男子年滿二十歲則行“冠禮”,冠的左右兩側留有兩個小孔,用笄橫穿發髻,加以固定,以免滑墜,這種笄稱為“衡笄”。男子經“冠禮”,女子經“笄禮”,方可談婚論嫁,開始人生的重要轉折。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藏 玉笄


西周時期考古出土的玉笄較少,形制多同商代時期的細長柱形式,偶有紋飾,一般飾有簡單的弦紋。值得一提的是,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貴族夫人墓出土的一件圓雕玉笄首,青白玉質,雕工精細。整器作龍首形,唇平,舌長且下勾,頭上有角,“臣”字眼,後卷須,頸部有榫,飾弦紋兩道,出土時位于頭部,與笄在一起,應為笄首飾。


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貴族夫人墓出土 玉笄首

春秋戰國玉簪


春秋戰國時期,鐵質工具的廣泛運用大大推動了琢玉技術的發展。玉器一改之前綿柔之風,呈現剛勁利落之風。此期的玉簪也別具特色,不但材質珍貴,而且裝飾精美,成為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征。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流行簪首與簪體的分離形式,玉簪表面多雕琢有此期流行的紋飾,諸如龍首紋、勾雲紋等,玉簪首部的裝飾作用進一步突出,形態趨于複雜。


山西長治分水嶺270號墓出土 玉簪


如河南淅川下寺一號墓出土的一件玉簪,青玉質。簪首、簪體分作兩件,簪首呈螺釘形,上粗下細,頂面中部下凹,上琢不減地浮雕龍首紋紋,下端界以綯索紋兩周,綯索紋間雕雙鈎寬線雲紋。簪體細長若針形,表面琢三周浮雕龍首紋,且間以兩周豎弦紋,極具當代特色。


河南淅川下寺一號墓出土 玉簪

漢代玉簪


兩漢時期簪的制作工藝更加豐富多彩。漢代玉簪首部普遍運用镂空技術,常見紋飾有蟠螭紋、鳳鳥紋、卷雲紋,圖紋裝飾打破了嚴謹、規整、對稱的構圖方式,呈現出一種力求變化、靈活、生動的藝術效果。有時還在透雕形成的整體造型上再用陰刻線、淺浮雕技法刻畫細部。陰刻線多采用“遊絲毛雕”技法,線條流暢。 如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的漢代玉簪,長19.2厘米,寬1.6厘米,厚0.5厘米,白玉質,光潔無瑕。首部雕鳳鳥卷雲紋,上有塗朱砂痕迹,簪身線刻卷雲紋,末端已殘。整體線條流暢,玲珑剔透。


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 玉簪



一把玉梳 萬絲情緣


初插玉梳小,徐妝粉額新。玉梳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曆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新石器時代。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東北紅山文化遺址、浙江的良渚文化遺址中都出土過一些玉梳。


陶寺遺址1267號墓出土 玉梳



新石器時代玉梳


新石器時代的玉梳與現在有較大的迥異之處,此期的玉梳齒部往往制作得比較簡單,但此期玉梳具有較高的梳背,且常常裝飾有神靈形象或制成神冠狀。作為良渚文化最具特色的玉飾之一,玉梳背飾只見于良渚文化規模較大且隨葬品豐富的墓葬中,而且在每一墓中都具有唯一性。


浙江海鹽縣周家浜遺址出土 象牙梳玉梳背



目前太湖流域各地,考古出土的良渚文化玉梳背,總數已經超出60件,整體平面造型可分為“凹”字形與“凸”字形兩類。整體平面呈“凹”字形的玉梳背,出土件數最多,見于良渚文化早晚各個階段與不同的地區,是良渚玉梳背的主流造型。這種“凹”字形玉梳背,雖然頂端造型,有平直、圓弧形凹凸與台形凹凸等其他多樣形式,但頂端寶蓋頭形凹凸造型的玉梳背,出土數量占據絕對的多數,表明它無疑是各種玉梳背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制。


浙江餘杭反山22號墓出土 神人獸面紋玉梳背


整體平面呈“凸”字形的玉梳背,上端僅有寶蓋頭形凸起,而無凹缺。此型玉梳背目前僅見于反山與瑤山兩地,應是“凹”字形玉梳背的變體。


浙江餘杭反山16號墓出土 玉梳背


良渚文化鑲嵌玉梳背的梳子應是在死者入殓時插嵌在墓主頭部發髻上的,在當時的祭祀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象征性裝飾作用,是巫師或首領用以標明身份和地位的,可以說是良渚文化神權統治的一種表現。而根據孫機先生研究,這種頭部插梳的風俗,在中國上古曾經很是流行。


商周玉梳


商周時期的玉梳十分注重造型的美觀。商代玉梳的形狀大體一致,梳體較窄,梳齒和梳背都很長。如婦好墓出土的獸面紋玉梳,青玉質,梳齒向兩側外斜,齒的粗細與間距不算規整,梳背近于方形,中部略窄,似束腰,梳背上雕有單陰線及雙陰線組合而成的獸面紋。商代玉梳在其他地方也有發現,形制大體相同,只梳背紋飾稍有不同。


婦好墓出土  獸面紋玉梳


春秋時期玉梳


春秋戰國時期,玉梳工藝則更加成熟,用料十分講究。春秋時期的玉梳與商代玉梳相似,都是直豎形,梳背較高,橫面較窄,很少做方形或扁平狀。如河南淅川縣下寺出土的玉梳,整體為長方形,背略上鼓,兩側各有一道凸脊。梳背兩面皆以陰線刻有變形的夔龍紋,下部有18齒,十分精美。


河南淅川縣下寺出土 玉梳


戰國及以後玉梳


從戰國早期開始,玉梳的造型發生了根本變化,開始呈現上圓下方的馬蹄形。戰國玉梳窄而齒長,且梳齒與梳背幾乎等高,與商代玉梳相比,梳齒已不向兩側微斜。


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 玉梳


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玉梳,青灰色,體呈梯形,有23齒,齒部素面無紋。梳背陰刻細線雲紋,邊緣飾斜線紋,頂部有一穿孔,雕工精細,是該時期玉梳之代表。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 玉梳


玉梳大量出現于唐代,唐代婦女有在頭頂插梳妝飾自己的習慣,這就推動了梳子制造向精巧、華貴的裝飾化發展,促使玉梳、玉梳背等器物大量出現。


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 玉梳


縱觀玉具的發展與演變,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在不同曆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審美觀念。伴隨著制作工藝的不斷進步與材料的多樣化,精致的玉具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創造才能及精湛技藝。


國外博物館玉髮具


美國塞克勒博物館


實際尺寸:6.6釐米,高5.6釐米


實際尺寸:長6.9釐米,高5.4釐米


實際尺寸:長6.6釐米,高3.5釐米


實際尺寸:長7.9釐米,高3.4釐米


實際尺寸:長7釐米,高5.2釐米


實際尺寸:長6.8釐米,高3.5釐米


實際尺寸:長3.2釐米,高2釐米


各地出土玉


實際尺寸:長15.7釐米,寬0.72釐米

湖南孫家崗遺址出土


實際尺寸:左:長13.6釐米,寬1.2釐米

右:長13.3釐米,寬1釐米

湖南孫家崗遺址出土


實際尺寸:長15釐米,寬0.8釐米

內蒙古敖漢旗大甸子墓地出土


實際尺寸:長8.6釐米,寬1.06釐米

內蒙古敖漢旗大甸子墓地出土


實際尺寸:長7.9釐米,寬0.8釐米

陶寺遺址2023號墓出土


實際尺寸:長8.6釐米,寬1.06釐米

內蒙古敖漢旗大甸子墓地出土


實際尺寸:長14.5釐米,寬1.9釐米

湖北荊州島山鎮棗林崗出土


實際尺寸:長5釐米,寬1.15釐米

荊州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8釐米,寬4.85釐米

浙江海寧佘墩廟遺址出土


實際尺寸:長6.8釐米,寬3.9釐米

浙江餘杭反山15號墓出土


實際尺寸:長7.7釐米,寬5.8釐米

浙江餘杭瑤山2號墓出土


實際尺寸:長6.35釐米,寬2.78釐米

浙江餘杭後頭山遺址出土


婦好墓出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瑾瑜匯】瑞玉华章ㅡ玉璧
唯玉惟尚:2017苏富比(香港)古玉(下)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玉琮
历代古玉沁色的鉴定(2)
在古代文明的大门口
玉琮 —— 顶天立地的玉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