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美玉】玉的趣闻——再说玉玺

今天继续聊玉玺,换种轻松的文字来讲。前几年,乾隆皇帝的太上皇帝印玺拍出了1.6亿的天价。皇帝的印玺,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制度可循的。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开始,就有六玺制度的规定,即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六玺各有其特殊职能,是最具代表性的皇权象征。两汉南北朝一直延续这个制度,到了唐朝增设受命宝和神玺,因此有了八玺制度,而后武则天增至九玺、北宋增至十二玺、南宋增至十七玺、明朝增至二十四玺,以致清朝达到二十五玺。明清以后,除了官方名义上的皇帝印玺之外,有些皇帝还喜欢刻制自己特有的印玺,特别是清朝的皇帝,据说康熙刻印120多枚、他的儿子雍正204枚,而乾隆更是家大业大花钱不讲价,刻制了1800多枚。

然而,有一枚皇帝印玺却是乾隆所有印玺价值总和都不能比较的。想必大家都已经猜到了,就是传说中的传国玉玺。传国玉玺,顾名思义,它是国家更替的标志,是皇权顶峰的神圣化代表,具有着无可置疑的至高无上的权利象征。

让我们把视线放到公元前8世纪,距今2700多年前的楚国荆山下的农田,屌丝青年卞和放下锄头正在冥思苦想怎么才能脱贫致富,让自己这个后富起来的赶上先富起来的,达到楚国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突然他迷迷糊糊地发现有一只凤凰停在荆山的一块青石板上,正所谓“凤凰不落无宝地”,卞和认定凤凰脚踩的那块石板下必然有宝物,于是喜滋滋地找寻好久,终于发现一块玉璞,于是“被褐怀玉、囚首垢面”地去见楚王献宝。当时的楚厉公找到玉工作了专业鉴定,得到的答案却是块破石头,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失去左脚的卞和生活在现代还有可能通过参加残奥会发家致富,但那个时代他没办法,失去了劳动力,也坚信自己的眼光,继续发挥他愣头青的本色,向杀掉楚厉公儿子的楚武王献宝。当政的人不一样了,但结果还是如出一辙,卞和被砍掉了另一只脚,从跛子变成了瘫痪,只能每天坐在路边哭泣。直到武王的儿子文王即位,“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卞和终于沉冤得雪,宝玉也得见天日。楚文王感于卞和的二逼献宝精神,遂将宝玉命名为“和氏璧”,作为国宝藏于宫中。

这一藏就是400多年没有露面。直到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之际,相国昭阳因灭越国有功,楚王特将和氏璧作为奖励赐予昭阳。昭阳为此举办了一场赏宝嘉年华party,邀请本国名流、各国使节及有为青年共同观赏。不曾想在席上突发变故,和氏璧不翼而飞,昭阳查究不得,最后将目标锁定在平时品行不端的张仪身上。当时的张仪刚从鬼谷子那里学成归来,一文不名,又自傲轻人,因此得罪不少人,所以就有很多人借机整治他。张仪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仍然矢口否认,昭阳没办法只好送他回家。张仪妻子说,看你以后还到处炫耀自己才学吗?不如在家老实种地。张仪只简单问道:“舌在否?”妻子答言在,张仪笑道:舌在,万事可行。后来投奔秦国,得任宰相,威胁楚王杀了昭阳,终报大仇。

而和氏璧的下落直到50年后才在赵国出现,当时的赵王宠臣繆贤无意间从集市上花了500金购得,并听从舍人蔺相如之言献给了赵王。名声鹊起的和氏璧重现江湖,引起了秦昭襄王的注意,于是引发出蔺相如完璧归赵以及之后负荆请罪、将相和等历史典故,这些故事比较出名,就不作多言了。秦昭襄王虽然没有能得到和氏璧,他的重孙秦王政也就是鼎鼎大名的秦始皇终于在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重新得到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

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秦统一天下后两年,秦始皇命玉工(传说叫孙寿)用和氏璧刻制了四寸见方的传国玉玺,命创制小篆体的李斯用鸟虫篆体在底部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期望秦帝国万世相传。前面说到,秦始皇制定了六玺制度,传国玉玺并不属于这六玺之列,但却高于这六玺,它不做皇帝具体诏文的印绶,更多的是代表皇权的拥有和传承。当然,也许它还有其他的特殊功效,比如秦始皇有次到洞庭湖游玩,忽遇大风浪,差点把龙舟打翻,始皇命人把玉玺投入湖中,过一会儿就风平浪静,安然无恙了。过后找人潜水寻找却毫无踪迹,直到9年后有人重新奉献此宝,并说道:“祖龙今年死。”玉玺失而复得,但秦始皇本人却得而复失,果然于当年崩逝,向他太爷爷报告去了。

此后的日子里,传国玉玺每每出现在历史典籍中,伴随着出现的历史情况就是皇权和政权的更迭。

秦末农民起义,刘邦异军突起,杀至秦都咸阳,子婴怎么表示投降的?奉玺以进!脖子上挂着玉玺,表示对刘邦的臣服。刘邦把咸阳所有的珍珠玉玩、美女钱粮都交给了项羽,但却留下来传国玉玺,其野心可见一斑。

西汉十二帝,传国玉玺一直传到孺子婴,王莽当权,欲行篡逆之事,却独缺传国玉玺以求名正言顺,于是派堂弟王舜向姑姑汉元帝皇后、也是当时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索要玉玺。王政君说:“此亡国之物,要它何用。”王舜说:“你不给我,王莽那痞子肯定要杀我。”王政君无奈之下,愤然起身,将玉玺砸向王舜,大骂:“看你们一帮臭小子以后死无葬身之地!”可惜王舜没打过篮球,接东西的水平有限,最后玉玺着地,甩掉了一个角,于是找黄金补上,玉玺成了标准的金镶玉。

此后,绿林赤眉起义,推翻王莽政权,玉玺从王莽转到刘玄再到刘盆子,直到光武中兴汉室,玉玺回到了东汉皇帝手中。东汉末年,十常侍与董卓作乱,各地军阀群起攻之,孙坚在洛阳一枯井中得到玉玺,而后被袁术抢得,袁术称帝没两年就被灭掉,玉玺被曹操所得,暂时归于汉献帝。此后曹丕篡汉建魏、司马炎篡魏建晋,玉玺相继在曹氏和司马氏手中流转。特别是曹丕篡汉后,曾命人用隶书在玉玺肩部刻上“大魏受汉传国玺”七字,以表达其王朝的正统性。

西晋八王之乱后,五胡入主中原,前赵刘曜、后赵石勒也夺得玉玺以建国祚,石勒更是要求玉工在玉玺的另半边肩部刻上“天命石氏”四字。然而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其正统性一直备受质疑,到了冉闵灭掉后赵,臣服东晋,于是将玉玺护送到东晋,玉玺又重新回到司马氏手中。

不过在这个时期,许多兴起的地方割据势力,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性,纷纷仿制传国玉玺,其中包括前燕、前秦、后秦等国。当然,这些割据势力由于其统治时间较短,其仿制的玉玺也随之消亡。

东晋之后是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接连上台,玉玺一如往常在每次政权更迭之际粉墨登场。隋朝一统天下之后,玉玺随着陈后主叔宝一起从枯井中来到了隋朝,事实证明,不是玉玺在哪儿哪儿就是正统,而是权利在哪里,哪里才是玉玺的安命之所在。

隋炀帝被弑在扬州,萧皇后带着玉玺逃到了突厥,以致唐高祖统一天下之后没有传国玉玺,只能自刻玉玺,以“受命宝”来自娱自乐。之后到了唐太宗时期,萧后携玉玺归国,唐太宗大喜过望,下令举国欢庆,来个国庆黄金周。由此可见,传国玉玺对唐太宗和唐朝所体现的意义之重大。

唐朝灭亡以后,后梁朱温和后唐李存勖相继得到玉玺,后唐末年,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带着契丹兵打到开封城下,末帝李从珂抱着我死也不让你当皇帝的决心,也抱着自己的老婆和玉玺,跳入熊熊大火中,自焚而死。石敬瑭遍寻宫中火场,也没找到传国玉玺。

自此,一般认为传国玉玺灰飞烟灭,再无踪影。有人考证说玉的熔点很高,绝非一场大火可以烧掉,即便烧掉了玉,镶在玉玺上的那块金子也应该能找到,但都没有史料证明这些线索。

而后的北宋王朝,一直以没有传国玉玺为憾事,宋徽宗时期,咸阳人段义曾献“秦制传国玺”,包括蔡京等13位当时的学者考证是真玺,但又被后来学者认定为此13人为哄骗宋徽宗所演的一场把戏。也正是这一时期的假国玺事件,淡化了很多人对传国玉玺政权象征地位的认识。

到了元朝,又有人说发现了传国玉玺,且谣言四起,惹得当时的权相伯颜大怒,把元朝收缴的历代皇帝玉玺全都磨平,发给大臣们做私章。

明朝建立以后,同样没有传国玉玺证明其正统性,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多次北伐蒙古,希望能从逃到蒙古的北元朝廷那里得到玉玺,可惜一无所获。因此明初的各个皇帝开始自主造玺,绝对享有自主知识产权,以致造出像上面提到的建文帝1尺6见方的超大玉玺。

与皇帝孜孜以求的态度截然相反的是普通士人对玉玺失传的理性认识。《明史·周敬心传》就记载太学生周敬心对朱元璋说:“昔者三代不知有玺,仁为之玺,故曰‘圣人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陛下奈何忽天下之大玺,而求汉、唐、宋之小玺也?”

到了清朝,这种理性认识也逐渐波及到皇帝,即便是造玺无数的乾隆皇帝也说过:“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清代所用之玉肇,无论就玉石材种、形态数量、雕琢技艺而言,都是历史之最。清官交泰殿藏玉努25枚,前两枚就是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盛京藏10枚;第一枚也仍然是“大精受命之宝’。无论如何,作为封建玉朝的皇帝,他总是离不开天命的罗网的。 人们大约不会想到,在清朝灭亡之后,居然还有人偷偷刻了一枚玉玺,此即窃国大盗袁世凯,孙中山先生为废除封建帝制奋斗了一生,在他执政的任何时期,未有过一个“玺’字的印文,勘叹高山仰止。而袁世凯在1913年窃任大总统之后,竟刻制了一枚中华民国之玺,预示其隐有待机复辟帝制的计划。

而今,传国玉玺作为一种历史记忆,作为曾经中国皇权和政权的终极象征,总是时不时地被人们提起,似乎它并未消失,并未远离我们,似乎它就藏在某个富贵人家的收藏室中,等待像在楚国一样深藏了几百年后突然出现在世间。只是即便如此,它再也不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起国家的战争,政权的更替,因为现今的我们明白,它虽然是无价之宝,但只是历史文化意义上的,国家的稳定繁荣不是依靠有没有传国玉玺,而在乎是否德施于民,普惠大众。


本期编辑:王潇

对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有任何意见或者建议,也可以私信小编个人微信:994913076 .每天美玉期待着您的关心指导。


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在山吟馆古玉研究中心联合创立,其宗旨是推动和促进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以考古出土的古代玉器为研究对象,与考古单位及科研院所合作从事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开展中国古代玉器科学检测分析的专项研究,创建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实验室,从事中国古代玉器数据库建设。服务学术,服务社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究竟去哪了?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传国玉玺到底是何来历
和氏璧与传国玉玺 充满神秘的色彩
各代皇帝们的印鉴是从什么开始称为“传国玉玺”的?
十五城池只为一玉?漫谈篆刻工艺下传国玉玺的文化渊源
传奇——千古之迷“和氏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