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的智慧超出你想象——对称孔加工之迷

这件玉鸟形坠,背面的牛鼻孔,钻孔的角度居然惊人的一致,那么这种孔是怎样加工出来的?又是使用的什么工具?

阐史君——讲述古玉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为您破解古玉密码!

在古玉的发掘研究工作中,很多玉器都是经过专家们检查数遍的,随着专家们与出土文物的亲密接触,研究次数增加,可以说每一次研究都会有新的学术发现,比如今天阐史君要向大家介绍的这件半拉山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鸟形坠。

这件玉鸟形坠长4厘米,宽2.8厘米,厚度只有0.6厘米,很薄很小巧,背部有一牛鼻对穿孔。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它的牛鼻穿孔。这个牛鼻孔由两个孔对穿而成,由于之前就这两个孔分别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所以专家们决定将两个孔综合考虑,作为一个研究对象。

正是这次重复检测让专家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很可能低估了史前古人的手工艺水平。

在高倍显微3D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将玉鸟形坠固定在水平面上,并对两个孔分别测量之后发现,其中一个孔的孔壁夹角成29.11度,另一侧孔的孔壁夹角为29.31度,误差仅为0.2度。很难想象在纯手工时代是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的。专家推测,这两个孔在加工的时候是由一个固定好的钻头加工的,工匠将玉器固定在水平操作面上,再利用固定好的钻头钻好一侧孔,将玉器调转180度继续加工另一侧,这样就可以确保两个孔的钻孔角度相一致。

这样的牛鼻钻孔在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并不罕见。这也说明红山时期玉器加工工艺已经非常成熟,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工匠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玉器加工的规范和技巧,可以熟练地使用一些专门的玉器加工工具。

回看牛梁河出土的玉器,专家发现了同样的对称钻孔。

比如这只玉鸟的头,背部的两个钻孔角度相差不到1度;还有这件有空玉珠,牛鼻孔的角度误差也在1度以内。

虽然这些玉器钻孔的角度并不相同,但是每一件玉器自己的两个钻孔角度都是一致的。

到了商代以后,妇好墓中也出现过类似的牛鼻孔工艺做法玉器,基本保持了同样的风格,而西周、春秋之后,由于玉片越来越薄,牛鼻孔的工艺也不再使用了,改为45度打孔或是垂直打孔的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读博物馆古玉(三十五)
看馆藏古玉孔道痕迹,搞懂古玉钻孔工艺(干货)
历代玉器的时代特征:(9)良渚文化玉器「五」
与生俱来的加工痕迹是高古玉琢就年代的出生证
简谈玉器加工工具及使用(难得的图片清晰的好文章--转摘)
古人给玉器打孔竟然是用这种方法,看完恍然大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