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联写作第十四讲:对联格律及马蹄韵五。











词类相当和结构相称

前两节课我们介绍了对联基本规则的关于格式方面的字句相对等, 内容相关和格律方面的平仄相谐节奏相应四个基本要求。大家都知道,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 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 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 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他的几个禁忌。几个禁忌咱们已经讲过了,现在我们接着讲对联六要素的最后两点,关于语法方面的词类相当结构相称

一.词类相当

词类相当又称词性相当。

他是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 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 “皆”和 “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 和“见”都是动词, “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 在上古 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 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 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 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 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

    《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 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词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 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 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 属对不妨稍宽。
如清倪国琏 liǎn  的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 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一类,从个别字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 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 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 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 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 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 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在讲究词类和词 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 是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 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二.结构相同

结构相同,又称结构相称。对联的结构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就是词组结构方面要求结构相同。

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 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

主谓:面熟、性急(名词+形容词)地震、祖传(名词+动词)你来、我往(代词+动词) 春风得意(再分:春-风 偏正,得-意 动宾)鸟兽飞腾(鸟-兽、飞-腾并列) 并列:声音、朋友(名词性, 名+名)飞腾、歌唱(动词性,动+动)甘苦、好歹(形容词性, 形+形) 山欢水笑(整体为形容词 性,再分:山-欢、水-笑均为主谓)红男绿女(整体名词,红-男、绿-女偏正)山明水秀(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明、水-秀均为主谓。和 山欢水笑 的不同点:欢、笑为动词,明、秀为形容词) 偏正:铁路、春风

(名词性,名+名)晴空、丽日(名词性,形+名)狂欢、微笑(兼具动词和名词属性)雪白、桃红(形容词性,名+形)炎黄子孙(名词性,炎-黄、子-孙并列)艰苦创业(动词性,艰-苦 并列, 创-业 动宾) 动宾:司令、** (动词+名词)联系实际(联-系并列或动宾,实-际 名词性偏正) 述补:鼓足、提高(动词+形容词)好得很(形+助+副)交代清楚(交-代 并列,清-楚 并列)例: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丽日和春风 同为偏正结构词组,属于工对;但是 春对丽 是名词对形容词, 这种词组结构内的宽对是允许的。

言论文章放之四海皆准; 
丰功伟业长与日月同光。

此例中“放之四海”与“长与日月”也能勉强作为宽对来看待。这里主要讨论前四个字的对仗,言论、文章是名词+名词的并列结构,“丰功”、“伟业”是形容词+名词的偏正结构,但是“言论文章”、“丰功伟业”同为并列结构,在这样的对仗中,“丰” 对“言”,“伟”对“文” 的不同词性对仗是允许的(或者说可以被忽略)。然而“丰功”对 “言论” 单独出现时,因结构、词性的不同,通常被认为对仗不工。但因两者同为名词性词组, 当它们组合在其他相同的句式结构中时,可以作为宽对来看待。例: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此联系方尔谦(代小凤仙撰联)挽蔡锷联。“英雄”对“短命” 就是上面讨论的这种宽对。其中“英雄”是“形+形”构成的名词性并列词组。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上面这个例子稍有不同,“处”和“年”单独看词性是不同,但是“处”连用为“处处”时,已经名词化,表示“每一个地方”, 和“年年”(每一年)的词性是相同的。(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复字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其二,结构相同在语法方面的要求。

这个结构相衬就是要求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必须一致。在语法 上,构成句子的基本成分是由词或短语来充当的主语,谓语,宾语 状语 补语和定语。其中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宾语和补语是句子的连带成分,定语和状语是句子的附加成分。结构相衬,就是要求我们采用同一个语法结构来对句。对联的结构, 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 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 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请看峨眉山圣积寺联: 
半天——开佛阁

平地——见人家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杭州龙井园有一副对联: 
诗写——梅花月

茶煮——谷雨春
再看:

勤劳门第春来早
和睦人家燕去迟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请看贵州甲秀楼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 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相对, 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再如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二一”。“水”与“风”,“冷”与“香” 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从对联这一特有的文学表现形式而言,对联的句法结构起码要涉及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句型、句法和句式。

(1)句型首先我们要确定是单句还是复句。若是单句,根据构成句子的词语的不同类别、序列、搭配方式等,句型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被动句、倒装句、兼语句、连动句等。若是复句, 我们依据其分句间以及上下联之间的组合关系,可分为: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等等。

(2)句法包括句子的组成成分和它的排列顺序。句子成分和我们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子成分相同,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句法分类也和我们今天的语法相同,依据句子的用途和语气语调分为叙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依据句子的结构成分,分为简单句、复合句和并列句。语序上通常与我们今天的话语习惯及语法事实是相同的,但因古今句法的差异及组合手段的不同,对联中也常有一些改变语序的特殊的句法关系。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无主句及其他省略句等。

(3)对联在句式上,今古的差异相对较大。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提前、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语后置等对联常见的组合关系: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了解到, 对联的句法结构问题,同样是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如果我们仅从词性,短语结构等局部来规范对联,而忽略了成句的语法逻辑, 不仅会因句法不通,模糊文意,有违客观事实,同时也可能因语法逻辑的错误,而使高雅的文字流于低俗。即使词句再华丽, 用心再巧妙,也难成佳句,因此这是属于对联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那么关于对联的句法结构问题,内容实在是非常的多,且不乏歧义。时间关系,也为了避免重复,我们暂不一一赘述了。下面我们有取舍的仅就对联的组合关系,给同学介绍一下。常见的对联组合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注:此分类内容摘自李岫春编著《楹联大全》第十章“对联的句法和结构”)

1、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2、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 等。例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

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3、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 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

如一旅社联:进门都是客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4、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 就”等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5、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属此类。

6、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 但也有不用者。

如一理发店联: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再如:翁同龢自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7、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再如一婚联:但求天长地久,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8、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再如雁门关联: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9、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

看下联:巧理千家事,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再看一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以上所举三例均为短联,至于带有短句的长联,读者可以据此理去分析、领会,这里不再赘述。那我们如何做到结构相称呢?又怎么知道我们对的对句是不是结构相称呢?

大家都知道,结构相称包括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及修辞的运用等,要合乎规律或习惯,上下联要做到对应平衡。

总结一下也就是说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词和词相对,短语结构和短语结构相对。

2,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 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

3,工稳的对联不仅联文中同语法成分的结构要对应相同,就是句法结构也应力求做到相同。

4,为求对仗工稳,上联使用了某种修辞,下联也当尽量使用相同的修辞,以求整体意境及气势的和谐,统一。

5,同一语法成分的大的结构若相同,组成大结构的小结构允许适当放宽,甚至可以宽到以词来对词组。

为了让大家了解对联六要素,我们将对联六要素分为三节课做了细致的总结和归纳。相信这些内容足以指导我们对对联六要素的理解和应用了。 

下面我再讲一下对句时如何关联的问题,首先咱们先看一个出句

落花浮水鱼衔去==Z

这个关联点又是什么?有人说落花有悲的情绪在里面。其实这句话大家说的也对,但大家不要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里的落花,不是指什么季节到了的落花,其实,花从开的那一天起,就会有落的那一天,这里只是一个设景,只是一个为鱼衔去设的一个景的情趣而已。否则,这个出句就没什么意思了,所以呀大家在分析出句的时候你的思路千万不要钻了牛角尖了。也就是说, 花落在水面,被鱼衔去了,把鱼拟着人呢。

下面简单的介绍几种找“关联点”的方法

1、重点字词法: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词。
举例如下, 先看清代车万育《声律启蒙》中一联的出句:两岸晓烟杨柳绿仔细读读,你会发现此句中“绿”字的特殊性。此字不仅透露出最多的信息,还决定了此句的基调。换句话说,此字不仅是一种颜色的展示,更主要是向你暗示了春的环境。此时再看对句:一园春雨杏花红下联直接用“春雨”呼应,同时用“杏花”应景(正合了“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红”字收尾。此时一幅烟雨迷蒙、花红柳绿的春天景象在大家面前完整展开。也就是说,上联的“绿”字,决定了上下联的关系,决定了整联的内容, 决定了整联的意境。

2、事物特点法:即在出句中,找到人或事物的典型特点。
先看这个对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此联是充分抓住了炭了特点,也正是用炭的特点做“关联点”。上联正说炭一直黑时尚有形(骨),下面转入反面说,当它十分火红的时就变成灰烬了,通过此联,阐明了一个道理:人有顺境、逆境,当以“炭”自警。

3、修辞技巧法:即以出句的主要修辞为“关联点”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此联出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豪放。那么这种修辞的手法和豪放的气势自然成为应对的特殊“关联点”那么对句,自然要围绕这个“关联点”,修辞对应,风格一致,这样才能造成上下联的和谐一致,否则很可能出现头重脚轻、一张一含等不“稳”现象的出现。

4、合理转借法:即利用出句进行合理延展,以延展出的事物作为“关联点”。

这个出句:

客为坝上寓公, 到此好吟千树雪,

看此出句,我们很多人会以“雪”为关联点,下联应该写冰天雪地的冬天景象。可它的对句却不是这个思路:

我是江南驿使,折来聊寄一枝春。

此联“关联点”就采用了延展的方式用“梅”实现了合理转借:先从雪转到梅,再从梅转向春天,梅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尤如峰回路转,让你感到此联深远的意境。

对联的关联点我感觉就是上下句的一个交叉点,联内内容的核心,意境的保证!

诗情画意谢谢您的惠临赏阅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词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醉舞秋风
对联六要素
楹联基础知识【三】
楹联 第五讲
对联格律与对联(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