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悔的选择 永恒的追求

——再访著名书画家、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魏峰先生


       在我的写字台上放着一本《魏峰艺涯拾贝》,扉页上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05年3月授予魏峰“优秀人民艺术家”的铜匾影印件,我想能得此殊荣的未必很多。当然在我的案头还摆放着众多媒体对魏峰甲骨文书法和大写意花鸟画的报道。但在此文中我更关注魏先生对甲骨文书法的研究与探讨。

魏峰1942年出生于安阳市书香味很浓的商贾世家,从小受家庭文化的薰陶,酷爱书画艺术。他自幼开始描红写绿,18岁考入西安美院,专攻西方油画。在美院学习期间,他饱览了大量的世界名画,又结识了当时长安画派的很多著名画家,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艺术功底。

2013年本文作者李清波与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著名书画家魏峰先生在其工作室采访时合影。


       魏峰告诉我:他从西安美院回安阳不久,就遇上了文革,但他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创作的宣传画《祝您长寿》获河南省卫生宣传画最佳奖;他还创作了《智歼鬼子兵》《农夫与蛇》《下雨之前》等三本连环画图书。其中《下雨之前》参加了全国第一届科普美展,获得了三等奖,早在90年代初期魏峰本人曾受到邓颖超、周培源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我从有关资料中获悉:1978年是魏峰艺术创作上的转折年。这一年,安阳市文联恢复建制,魏峰调入文联任美协主席,搞专职创作。由于他在创作上表现出的不循陈俗、卓然峭拔的思想和在艺术上的探求精神,使他萌生了研究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念头,决心另辟书法艺术的蹊径,创出新的甲骨文流派。从此,他开始广泛搜集资料,研究近代、现代甲骨文专家的著述,钻研《甲骨文编》,参与对甲骨文的考古发掘工作,看了很多甲骨文拓片。他钻进了甲骨文世界,成了“甲骨文迷”,一迷就是多年。多年间,他研究了甲骨文的书写、发展规律,把考古专家认定的数千个甲骨文字,牢牢地刻在脑子里。他摹仿甲骨文的刀法,运用毛笔的侧锋、中锋、根锋等,将绘画的那种富于形象性的笔墨、线条、意象融人甲骨文的书写中,把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的甲骨文,作了探索性的渲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对甲骨文书法艺术探索的成功,使魏峰赢得了很多赞誉和荣誉。1985年,他被日本东京春秋学院聘为名誉教授,前往日本讲学并交流书艺。之后,他联络组建了安阳市文化经济代表团,赴新加坡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当代甲骨文研究大师胡厚宣、书画大师启功等人称赞魏峰的甲骨文字是用心写出来的,有自己的风格和创新,堪称为“甲骨遗风”。1992年,他被借调到北京,任中华炎黄书画院秘书长、中共中央老干部活动中心文津书画研究会艺术指导。在北京,魏峰得以有机会结识了启功、尹瘦石、沈鹏、卢光照、秦岭云、田零等老一辈书画大师,并得到他们的提携和教诲,使他的书画艺术进入了新境界。他还参与主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名人书画邀请展》,受到了前来观看画展的中央领导李瑞环、刘华清、李铁映、李岚清等的称赞。李铁映同志在观看书画展后,高兴地在魏峰的一幅《迎春图》上题了词,并挥毫为他题写了“魏峰画展”。      



       那么魏峰对甲骨文现代书法都进行了哪些探讨和研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伴着浓浓的茶香,与魏峰先生进行了交流。

       笔者:魏先生,您能不能首先就对甲骨文书法艺术的思考谈一下?

       魏峰:好的。我想就四个方面谈一下。

       一是自从殷商王朝灭亡以后,周王埋了甲骨文,从那时起,甲骨文就再不为人知了,直至1899年(光绪25年)才被人发现和认识。从清末至新中国建国初期,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不算少,但写甲骨文书法的人却屈指可数,真正从书法美学的角度上去研究甲骨文的人也没有几位,如:罗振玉、董作宾、王襄、叶玉森、丁辅之、简琴斋、潘主兰、安国钧等。因为甲骨文书法不象金文、汉隶、唐楷、魏碑那样的成熟、系统,它在书法艺苑里是一朵鲜花。


       二是甲骨文的卜辞除供考古之外,已没有实用价值,而甲骨文书法艺术是为了供人们欣赏,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对一个甲骨文书法家来说,必须学习“甲骨学”的基础知识,研究甲骨文的用笔、用刀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气质进行升华再创造,因为甲骨文是用刀刻的,而我们今天书写甲骨文用的是毛笔,所以写甲骨文时要体现用毛笔如何能表现出文字刀刻的特点,但又不失毛笔的笔意,这就要创造出“神似”的甲骨文字,还要合情、合理,要写出3000年前甲骨文的韵味,即不但写出甲骨文字的劲峭,而且写出笔法的流畅,使人们可以欣赏它的古朴、天趣和奇妙。

       三是我追求的甲骨文书法是有古味、有新意,在古风中含着当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我的甲骨文现代书法创作是为了满足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引起当代人对现代书法的神往。无怪有人评论我的作品说:“从他的作品中能感觉到一种古老遥远的艺术气韵,又能体现到一种当代艺术的快感。”

       四是在各类艺术中,我认为最博大精深的莫过于书法艺术,“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兼宣物与存形者,书也。书法是具有深刻精神内涵的艺术。我追求真道,不求杂技,我创新甲骨文书法是为了拓展书法艺术表现的领域,使这一古老艺术注入时代的激情。



       笔者:您对甲骨文书法艺术确实进行了深入并卓有成效的思考,那么您能不能就对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创新感受谈一谈?

       魏峰:好的。我在此过程中体会主要有三点:

       一是学书贵在与古人离合,合则师传,离则出新,我主张:“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我不愿泥古,更不苦作“书奴”,我不满足临摹甲骨片上的文字,更不愿受甲骨片文字结体的束缚。我虽对甲骨文书体的特征有较深刻的研究,但我认为这仅是甲骨文字的传统,为了突破这一旧的模式,我努力地蜕变着,寻找着新的艺术道路。在我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中,我大胆地“变形”,“破体”,在章法、布局上追求新的形式,强调整幅作品疏密、对比。用笔大起大落,痛快爽利。用墨上,我强调干、湿、浓、淡的变化,也常用宿墨作书,“狂怪求理,鲁莽求笔”,目的是追求现代书法的审美情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面貌。

       二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当胸怀磊落,无挂无碍,得心应手地任意挥洒,抒发高尚的情怀,表现脱俗的趣味,透出高雅的格调,流露出自己对艺术独到的见解和追求,这是我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多年来我研究东西方艺术,如西画的构成,中国画的写意性,大胆地借鉴、吸收,溶入甲骨文书法的创作中,探求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我知道做一位甲骨文书法家要具有足够的修养和充实的人生,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要有“心游万仞,神驰千里”的艺术想象力,要有相当成熟的笔墨技巧。我深深懂得,一位甲骨文书法家的作品高妙与平庸,全在字外功夫,学识广博,才高功深,作品自能入妙脱俗,因为一幅成功之作熔铸着艺术家的性情、胆识、修养和功力。

       三是我不甘当一个平庸者,一个写字匠,在艺术的道路上,我要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我探索甲骨文现代书法,也许是条迷茫之路,但我要坚定地走下去。纵观中国书法史,每个历史时期的优秀书法家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艺术是不断创新的,而我们这个时代决不能靠临摹、  靠继承、靠吃祖业产,我们应该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足迹,创造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书法艺术,甲骨文书法虽然是一技新葩,但它同样能放出绚丽的光彩。



       笔者:魏先生,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我从有关资料上获悉,这其中在河南安阳市小屯村发现的殷商甲骨文,就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您能不能就研究甲骨文的意义谈谈您的看法?

       魏峰:好。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文例最完整的古文字,学术界考证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文字。当然,在甲骨文之前还有陶文、图腾等,那是没有完整文例的原始古文字。那么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意义呢?那要从殷商文化谈起。商代称“殷”,商代的人称“殷人”,殷人迷信,每逢出外、战争、打猎、生病、祭祀都要占卜吉凶,然后把占卜的内容用当时的青铜刀刻在龟腹、龟背上或刻在虎、鹿、马、牛、羊、猪等兽骨上,这些记录的刻字,就是甲骨文字,也称“殷墟卜辞”。这些专刻甲骨文字的人称“贞人”,也就是当时的书法家。

      魏峰接着讲道:甲骨文的发现,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一片甲骨惊世界”,它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的基本可信性。史记上说:“项羽约章邯,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又说:“洹水在阳阴界,殷墟,故殷都也。”“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于北蒙殷墟……”大量的史料证实了司马迁考证安阳小屯为商代王都的可靠性。卓越的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1959年9月曾到安阳考察殷墟写下了著名的诗篇: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开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魏峰强调:甲骨文的发现,其卜辞内容也给我们现代人提供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丰富的信息,这是因为殷墟卜辞中大量记载了殷王世系,祭祀的方法与形式,战争的胜负,田猎的收获,农桑的播种,畜牧的饲养,都邑的建设,国家的治理,天文与历法,疾病与分娩等事迹,为现代考古学、历史学、天文学、气象学、历法学、农业、科学、冶金铸造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就“文字”本身来说,使我们对汉字的发展有了更科学、更全面的认识,弄清了许多文字的本义,对进一步研究先秦古籍,完善文字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特别是文字的演变和书法艺术探讨方面,更提供了原始的的考释,可以说甲骨文的发现,在我国的文化史上是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的。



      笔者:魏先生,还有一个问题,请您就甲骨文的发现与发展谈谈看法好吗?

       魏峰:甲骨文目前发现16万片有5000多字,学术界公认约1800个字,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呢?这里我要讲一个故事:1899年(光绪25年)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生病,说是“打摆子”发疾病,到菜市口“达仁堂”去买中药,在服药时发现有一味名叫“龙骨”的药上刻有文字,由于他本人是位很有见识的金石学家,断定这是很宝贵的古物,于是他出高价把药店里的“龙骨”全部买回来,经认真研究,确定认为商代甲骨文。他向药店询问卖甲骨文的人,并先后四次向山东古董商范寿轩、范维卿购买甲骨,不到一年,他收藏甲骨文1500余片。他是中国发现、收藏和考识甲骨文的第一人,可惜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王懿荣投井殉国了,甲骨文收藏研究也暂停了。

       魏峰先生接着说:1901年,著名学者刘鹗(1857一1909年)字铁云,从王懿荣的儿子王汉甫那里买来1000余片甲骨,又让他的儿子刘大绅到河南安阳收购甲骨,一年内就收藏了5000余片,在罗振玉的提议下,选拓1058片于1903年编成了《铁云藏龟》一书,石印本六册,这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问世。



       魏峰先生说:甲骨文发展成为一门大学问,有4位大学者起着重要作用。

      一位是罗振玉(1866-1940年)字叔蕰,号雪堂,又号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清未曾任学部参事官。他在学术界搜集史料,整理、编辑、出版甲骨文的功绩是有口皆碑的。他是第一个用毛笔书写甲骨文的开创者。他与刘鹗是儿女亲家,在刘鹗家里看到甲骨拓本后,产生了极大兴趣,开始收藏甲骨。1911年他派弟弟罗振常到安阳,历尽艰难,寻找甲骨。《洹洛访古游记》就是罗振常写收藏甲骨文的名篇。1915年罗振玉从日本返国,亲自去安阳实地考察,《雪堂丛刻》中记录了这一实情。罗振玉在甲骨文字初期的考释阶段,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专著《殷商贞卜文字》采用《说文》同时用金文字形与卜辞相证验,通过对甲骨文的考释来纠正《说文》的误错,他强调指出“其文字虽简略,然可以正史家之违失,考小学之源流……”



       魏峰先生接着说:罗振玉在甲骨文书法艺术创作上有卓越的贡献,他用甲骨文字集对联。1921年,著有《集殷墟文字楹联》,1927年又出版《集殷墟楹联汇编》。甲骨文成为书坛的新流派,他是位开创者。郭沫若对罗振玉有很高的评价:“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真实史料,他对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中国近30年来文化史上所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

       另一位是王国维(1877---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末秀才,近代著名学者。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同罗振玉去日本,在日本期间,帮助罗振玉整理、编纂甲骨文,开始对甲骨文的研究,特别是对殷商的世系产生了兴趣,1917年发表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卜辞的研究,发现王亥之名,“乃知王亥为殷之先公”,并与文献《世本》、楚辞《天问》、史记《殷本纪》、汉书《古今人表》所记载的胲、核、该、垓“实系一人”,证实了王亥是商代的第八位先公。王国维对《商先王世数》的考证,解决了殷商历史上的重大问题,他是我国第一个运用甲骨文的研究考证解决历史问题,把甲骨文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对后世学者有着巨大的影响。郭沫若说:“我们说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是丝毫不算过分的。”


       还有董作宾(1895—1963年)河南南阳人,字彦堂,号平庐,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甲骨文学者、甲骨文书法家。1922年入北京大学从师王国维,1928年国民政府正式发掘殷墟考古,他参加殷墟的发掘调查工作,对甲骨文主要贡献有三点:一是参加殷墟考古发掘。1928年8月董作宾到安阳小屯作调查,了解甲骨文情况为发掘甲骨文作准备,并主持了第一次的发掘工作。1928至1932年国民政府共15次发掘殷墟,在每次发掘中,董作宾在各方面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同时把出土的甲骨文拓印、选拓。编辑《小屯殷墟文字甲编》、《乙编》为甲骨文出土研究做出贡献,建立了功勋。二是创立甲骨文分期断代说。1929年在安阳发掘甲骨文时,大连坑南段大龟4版出土,1931年他著成《大龟4版考释》在研究大龟4版中得到启发,发现4版的文体、用字、书法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贞人”,以“贞人”定时代,这是他第一个提出断代“贞人说”,为研究甲骨文分期断代,奠定了基础。三是创作甲骨文书法《集契集》。董作宾在甲骨文书法方面贡献是巨大的,他长期临摹甲骨文拓片,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他用甲骨文集联诗、词、曲写成了甲骨文书法大典《集契集》,后由他的学生、日本春秋学院欧阳可亮在日本出版。



       魏峰先生说道:再就是郭沫若(1892—1978)号鼎堂,四川乐山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者、历史学家、诗人、剧作家,卓越的社会活动家。他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在考古学、甲骨文和历史研究上的第一人,1931年他在日本著有《甲骨文字研究》,1933年著《卜辞通纂》,1937年著《殷契粹编》。在分期断代、断片缀合、残辞互补、卜法文例等方面,贡献非凡。晚年主编《甲骨文合集》,共13册大型巨著,收41956片甲骨文拓片,是甲骨学史上的里程碑,为祖国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为研究甲骨文书法提供了范本。1959年亲赴安阳考察殷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对弘扬甲骨文学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魏峰最后说:甲骨文以天真、稚拙、高古、天趣的造型,赢得众多书家毕生的追求,也博得广大群众的喜爱,早在1984年在安阳召开的国际性“殷墟笔会”,对弘扬甲骨文书法艺术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之后美国、日本、法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及台湾地区相继成立了甲骨文书法研究会,研究甲骨文,书写甲骨文已成为世界性的学术活动。魏峰曾在日本、新加坡、韩国及台湾讲学,还在中央美术学院讲过学,都受到热烈的欢迎。魏峰坚信,甲骨文书法艺术,一定能发扬光大,新时代的“甲骨遗风”一定能得到繁荣……



       魏峰作为甲骨文书法家,他的探索是深远的,他的成果是丰富的,他的追求是永恒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通往明天的道路上,魏峰将会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歧祥:用“两颗心”治甲骨学
百体书法—甲骨文书法发展史及现状分析
甲骨文百家姓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始末
甲骨文的发现,有力地震动了晚清学界,强有力的打击了疑古思潮
甲骨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