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之洞:鼓角隔江听 当年短棹频来 赖有诗篇消旅况;宾僚携屐至 他日玉堂归去 也应魂梦恋清遊




鄂州楹联03

 

鄂州西山九曲亭

张之洞

鼓角隔江听,当年短棹频来,赖有诗篇消旅况;

宾僚携屐至,他日玉堂归去,也应魂梦恋清遊。

【悦读】九曲亭,亦称“苏子遗亭”,古武昌(今鄂州)八景之一。位于鄂州西山九曲岭上。它“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是从西山南麓而上所见第一个景点,亦是游人休憩吟赏的绝佳场所。相传为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始建,后荒废。宋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与西山僧人及本地名贤交好,常扁舟过江、诗酒流连。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在西山觅得孙氏故址扩地重修,并以山路羊肠九曲之意,命名“九曲亭”。

九曲亭“红柱黛瓦、飞檐翘角,风格古朴典雅。”其势翼然。亭壁正反面分别书有苏辙的《武昌九曲亭记》和苏轼《武昌西山》诗。正面两边的柱上刻有张之洞的这副楹联。而门柱上则刻的是苏轼《武昌西山》诗中摘句联:“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

在岁月的长河中,九曲亭多次被战火或灾害损毁,又多次被重修,至今依然昂首屹立在九曲岭上。因其历史悠久、人文厚重,一千多年来,引无数文人墨客争相游赏品题。为鄂州西山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张之洞便是其中之一。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原籍直隶南皮(今河北)人。曾先后任湖北学政和湖广总督。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张之洞科试黄州毕,游览武昌西山,因怀念苏轼南贬黄州事,遂重修旧迹,并为之题此抱柱联。

上联起句出自苏轼《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诗句“黄冈鼓角亦多情,送我南来不辞远”。是说苏轼当年谪居黄州时,凭一叶小舟经常往来江上,与西山僧人及本地名贤携手悠游,意适忘返,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下联说自己今日到了西山九曲亭,这里的胜迹人文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回去后也应象苏轼一样,会为之魂牵梦绕吧。

玉堂:即翰林院,指苏轼从黄州回到汴京被重新任用之事。苏轼《武昌西山》诗序:“嘉祐中,翰林学士丞旨邓公圣求为武昌令,常游寒溪西山,山中人至今能言之。轼谪居黄冈,与武昌相望,亦常往来溪山间。元祐元年(公元1086)十一月二十九日,考试馆职,与圣求会宿玉堂,偶话旧事。圣求尝作《元次山洼尊铭》刻之岩石,因为此诗,请圣求同赋.....”苏轼谪居黄州是在公元1079年12月--1084年2月。说明此诗是苏轼离开黄州,被朝庭重新启用后与内翰邓对球话旧之作,可见苏轼对武昌的深深眷恋之情。这首《武昌西山》诗一经面世,立即引起天下诗人争相应和,一时和者竟达三十余人之多。山以诗传,诗因人重,可以想象当时武昌西山因为苏轼的这首诗而名扬天下的盛况。

以所处环境的景物起兴生发,是题亭台楼阁联的常用手法,而此联并未就九曲亭周边景物作一字描写,自始至终只寄意于苏轼,实是以苏轼自况。只是没想到苏轼后来又会遭到舒亶、李定之流排挤吧。公元1093年,张之洞重游西山,见旧题处增一联云:“直上九曲双峰,绝顶有奇观;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叹曰:“是真能知予当年心事者。”

此后张之洞数次重游西山,并数次题联。大约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生境遇,所作联的味道也不一样。如集苏轼诗句联:“朅来东观弄笔墨;步上西上寻野梅。”显得悠然自得。又如:“身世总虚浮,酾酒临江,笑孙郎宫名避暑,霸业而今安在;江山真面目,登高作赋,独东坡亭称九曲,风流千古犹存。”则表达世事风云变化,惟文章与天地同寿。“字里行间隐然有失意感。;“飘飘然爽气西来,挹之不尽;浩浩乎大江东去,逝者如斯。”则表现出一种繁华过后的透彻与从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过江夜行武昌山上》中可以看出一代文宗苏东坡不惜犯禁要来鄂州游玩 ..
苏轼--行書《武昌西山诗帖》
苏轼《武昌西山诗帖》
苏轼《武昌西山诗帖》,恣意纵横,大气磅礴!
宋苏轼《武昌西山诗帖》
苏轼_武昌西山诗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