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青铜器各种器型以及名称

中国古代青铜器各种器型以及名称

2014-06-27 古玩收藏 文山书院


【1】饪食器:敦
三角云纹敦
敦(dui 音对)
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形状较多,一般为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有的盖也能翻转过来使用。圈足的敦,盖上多有捉手。
敦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2】饪食器:豆
古代食器,是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器浅如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数有盖。
铜豆在商代少见。西周的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春秋以后,豆增多,侧有两环,下具高足。到战国时期,器腹变深,有的豆把特别细长,如铸客豆。有盖的豆,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西周 卫始豆
通高17.4cm,宽18.5cm,重2.3kg
此豆敛口圜底,浅盘高足,隆盖圈握。盖顶饰瓦纹,盖沿与器腹均饰重环纹,足饰粗弦纹一周。
盖与器同铭,均2行6字:
卫始作
霝簋。

记卫始自做灵簋(此豆自铭为簋)

【3】饪食器:簠
西周 宋公簠

簠(fu 音甫)
即文献里的“胡”或“瑚”。古代食器,用来盛黍 、稷、稻、梁等。长形口,口外侈,有四短足,有盖。盖与器的形状、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成为相同的两上器皿。

簠在西周时期出现,流行到战国末年,早期的簠足短,口向外侈。春秋战国的簠足变高,口不外侈,器变深。


【4】饪食器:盨
伯多父盨

盨(xu 音须)
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纽,仰置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 盨在西周中期出现,到春秋后期便消失了。


【5】盛水器:鉴
古时盛水器具,所见皆大型器。上古之鉴为陶质,春秋中期始有青铜鉴,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形制如大盆状,或有圈足,偶见方形器。


齐侯匜


【6】盛水器:匜
匜(yi音移)
盥洗器,用以盛净水。用时由侍者持匜浇水,尊者沐手,下承以盘,受污水。器形多椭圆,前长流,后有鋬。具圈足、四足或三足。西周中期始见,至战国末期渐无。


【7】盛酒器:壶
《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可见壶是古人盛酒用的,但也用于盛水。壶在商代已有,春秋战国尤其盛行。商代的壶多扁圆,贯耳(耳象筒子),圈足。周代的壶圆形,长颈,大腹,有盖,兽耳衔环。春秋的壶扁圆,长颈,肩上有二伏兽,有盖,盖上常作莲瓣装饰;也见到方壶。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的春秋大壶,圈足下有伏兽,盖上装饰莲瓣,中立一鹤。战国的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圆形壶到汉代称为锺,方形壶则称为钫了。


【8】盛酒器:觥
觥( gong 音公)
古代盛酒或饮酒器。《诗经》屡见其名,如《卷耳》:“我姑酌彼兕觥。”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有盖,盖作成带角的兽头形,或作成长鼻上卷的象头形。有的觥人附有酌酒用的勺。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


师趛鬲

【9】饪食器:鬲
鬲( li 音历 )
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商 妇好甗

【10】饪食器:甗
甗(yan 音演 )
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高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渐高式。商代的甗一般甗部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为立耳。西周的甗则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甗。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大地小于口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却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3个甗,这仅是极个别的特例。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已其仲觯

【11】饮酒器:觯
觯( zhi 音志)
古代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状小瓶,大多数有盖。这种形状的觯多为商代器。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觯,形状像觚,自身铭文称为“鍴”(如王义楚鍴)而不叫觯。据有人研究,“鍴”即是“觯”


【12】饮酒器:角
角( jue 音决 )

古代炊酒器。《礼记.礼器》篇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 ,卑者举角。”角形状似爵,而前后都是尾。无两柱,一部分有盖。已发现的角,大多是商代的。

角,饮酒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是下级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数量很少。《礼记.礼器》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器物造型与爵相似,不同之处是口沿无柱,流变形成与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状。多有盖,有的盖做成禽鸟展翅飞翔状,非常美观。传世有一件角的杯体中有一管状流,形制和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陶角相似,可以认为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角。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盖。西周中期以后,角便不复存在。

夏爵

【13】饮酒器:爵
爵( jue 音决 )
古代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上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少数爵也有单柱或无柱,还出土过罕见的方腹的爵。爵盛行于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战国时已很少见。商前期的爵为平底,二柱很短,并紧靠流折(爵体与流衔接部)商后期和西周的爵多为凸底,柱离流折较远。
在酒器当中,爵曾是官位、品级的代表,直到现在还有加官晋爵的词汇。

————————————————————————

商 兽面夔龙纹觚

商 天觚


春秋 罍

【14】饮酒器:觚
觚( gu 音估 )
古代饮酒器,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酒杯。长身,侈口,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状。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商代前期的觚较商代后期和西周的粗短一些。
————————————————————————



春秋 罍

【15】盛酒器:罍
罍( lei 音垒)
古代盛酒或盛水器。《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罍。”《仪礼. 少牢馈食礼》:“司空设罍水于洗东,有料。”说明了罍盛酒、盛水的两种用途。罍有文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罍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方形罍一般为商代器,圆形罍在商和西周都有。

————————————————————————


西周 盠方彝

【16】盛酒器:彝
彝( yi 音宜)

古代盛酒器。方彝这个名称是后人定的,未见于古书记载和铜器铭文。高方身,带盖,盖上有钮,盖和钮形似屋顶,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直的,有曲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上出。主要盛行于商至西周,春秋前期有个别留存。

西周 盠方彝

西周青铜盠方彝西周时期盛酒器,陕西省眉县出土。

盠方彝为长方形、圈足、顶式器盖,象鼻双耳,内铸铭文106字。彝身铸满文饰,以夔龙纹为主题文饰,对称装饰,中间有圆形涡纹,器身角面以三层文饰装饰,上下两层为夔龙纹两个一组装饰,中间层与盖主纹相同。盖为四坡顶,铸有扉棱为脊。整器庄重规范、工艺精湛。

彝是青铜礼器的一种统称,金文中通常有“作宝尊彝”的字样。彝又是一种青铜酒器的专名,盠方彝是根据其铭文和形体而定名的。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西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金文记载的内容主要有祭祀、战事盟约等,盠方彝铭文记载的是周穆王时期册命摄可六师、殷八师有关军事方面的内容。

盠方彝的装饰采用浮雕技法,雕铸出粗犷豪放的文饰,装饰主次关系明确,层次十分清晰,达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其精美而又带有神秘色彩的文饰,浑厚庄重的器身以及铭文,通过雕铸将他们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再现了西周青铜器铸造业的辉煌。
————————————————————————


兽面纹斝

凤柱斝

方斝 商


【17】饮酒器:斝
斝 【拼音】:[jiǎ] 【字义】:1.古代青铜制的酒器,圆口,三足。

古代温酒器。形状像爵,但较大,有三足、两柱、一鋬,圆口,平底,无流及尾。有的腹部分裆,形状像鬲;也有少数体方而四角圆,下有四足,带盖。主要盛行于商代。
————————————————————————


【18】盛酒器:盉
盉(he 音和)
古代盛酒器,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形状较多,一般是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盉从商代至战国都有,尤其盛行于商和西周。商代的盉多 足(空心足);还有一种异形盉,流在顶上,主要见于商代前期。周代的盉三足的较少,而多四足的。春秋战国时出现了圆腹、有提梁的盉。

弦纹盉

通高21.2cm,宽14.7cm,重1.36kg。 盉上部为半圆形,顶部有一倾斜的管状流,流的根部有一桃形口,口上有唇边,腹部整体作三个袋状尖足,有一素鋬,颈部有一窄沿,下饰弦纹三道。此弦纹盉形状较原始,其设计、铸造水平均不高,具有商代早期青铜器的特征。


【19】禁-古代安放酒器的案形器

夔纹禁

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有一种称“禁”的案形器,是周代贵族在祭祀或宴饷时置放酒器的用具。东汉郑玄在为《仪礼·士冠礼》作注时说:“禁,承尊之器也,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就是警戒饮酒者的意思。这其中还有一段历史缘由。
文献记载,商人嗜酒成风,到商纣王时期达到顶峰。纣王在国都附近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修建了离宫别馆,又作“酒池肉林”,日夜和他宠爱的妃子妲己以及一些贵族幸臣们酗酒玩乐。荒淫无度的侈糜生活导致了牧野之战的彻底失败,商王朝被崛起于西北地区的周武王所灭。西周建国后,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认为商亡国的原因之一就是商人嗜酒酗酒。西周王朝为维护其长期统治,坚决禁止周人酗酒。酒要饮,又不能失度,所以,就把这种盛放酒器的案形器叫做“禁”。
传世和考古发掘的禁很少。1978年在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中出土了一件铜禁。器身为长方形,通高28.8厘米,通长131厘米,通宽67.6厘米,重94.2公斤。铜禁整体由三层粗细不同的铜梗相互套结,纤细精致,似焊无焊缝,似铆无铆痕。通体镂空透雕云纹。禁上面正中是一长方形平台,为放置器皿用的。禁身四周攀附有12个铜怪兽。怪兽有角,张口伸舌,凹腰,兽面状,尾上卷,前爪攀附禁沿,后爪紧抓禁外壁,似欲吞饮禁上的美酒。禁下附虎足10个,虎昂首挺胸,凹腰扬尾,虎尾作管状与禁下铆钉相接以承托禁身。整个器物造型庄重而制作精美,实为一罕见的珍品。五层镂空透雕的巧妙构思和精湛的铸造工艺,实非一般铸造方法所能铸成。据专家研究认为,它很可能是采用失蜡法铸造。

云纹禁


失蜡法是我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另两项为泥范和铁范)之一。这种铸造方法在我国何时开始应用,长期以来存有争议。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早期(约公元前400年)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件尊盘,尊盘上的透空附饰由表层纹饰和内部多层次的铜梗所组成。纹饰分为内外两层,镂空的花纹之间互不接续,彼此独立,全靠内层铜梗支承,而铜梗又分层联结,纤细精致,玲珑剔透。透空附饰未发现铸接或焊接痕迹,具有失蜡法铸造的特征。据此将失蜡法的应用时间定在战国早期。而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的年代大体在公元前500多年,故此墓中出土的云纹青铜禁将我国应用失蜡法铸造铜器的历史前推了100多年。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堪称中国青铜器铸造史上的不朽杰作。


【20】钺-权利与秩序的象征
钺(yuè; 音同“越”)是中国先秦时代武器,为一长柄斧头,重量也较斧更大,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已发现玉制的钺,
钺是商周时代重要的礼器之一,也是一种兵器。据考证,这种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变而来的,在青铜器中更强调华丽、美观的特质,成为象征权力、象征威严的礼仪用物,此处所选三件钺是商代后期作品,格外强调器物威严恐怖的特性,同商代艺术风格完全一致。

商 双系带銎青铜钺

说明: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通长14.2厘米,刃宽8.7厘米,肩厚0.5厘米,重205克。
其上为扁圆管状銎,延至体上部,口周沿加厚。体扁近长方,两侧渐外张,下弧刃最宽,若折肩小铲。侧上左右各突出一耳,耳中镂空作系。体大部装饰云纹图案,下方省体兽面,有目、鼻和角,上方兽面简略,目可辨,以銎代鼻。銎管两面饰蕉叶形纹,内有卷云纹,中轴为鱼形几何纹。器表乌黑光亮,刃锐如故。这种直銎钺极为少见,形体很小,纹饰精美,用作礼器。

商 嵌红铜云纹青铜钺

说明: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通高36.5厘米,刃宽36.3厘米,肩厚1厘米,重11.4千克。
这是目前所见最重的青铜钺。形体与目雷纹青铜钺基本相同,但身厚体重。镂出的大口上下各排列双行利齿,口周一圈鱼形几何纹。上边和两侧饰云纹,纹饰宽凹线中嵌满红铜(现大部腐蚀丧失)。在红铜衬托之下白亮的青铜纹饰十分漂亮、耀眼,增添了华美和贵重之感,营造出庄严、肃穆的仪仗氛围。它是我国现存最早采用错金属工艺的商代器物之一。

商 目雷纹青铜钺

说明: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通高35.2厘米,刃宽34.8厘米,肩厚1厘米,重6千克。
体扁近长方,长略大于宽,上厚下渐薄。上方正中伸出厚内,其中有一穿,两旁肩上亦各有一穿。两侧渐张,弧刃最宽。上边和两侧饰目雷纹,侧脊浮凸鱼形几何纹。钺中央镂出大口,上角翘,下角圆,上下各布1排利齿,口围一周鱼形几何纹。镂空大口为兽面简省,仅取呲嘴咧牙形状。

【21】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商代中期到西周早期是我国古代青铜冶铸的极盛时期,制造了大量青铜礼器、兵器、日用器皿、生产工具等。其中,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典型地代表了我国奴隶制时代青铜冶铸的高度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也称"司母戊大方鼎",呈长方形,深腹,下部微收,平底,四柱足,腹面四周边框饰有兽面纹,鼎上有一对立耳。自鼎足至立耳通高1.33米,器口长1.1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形体雄浑凝重,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鼎是上古时代祭祀用的一种金属器物,司母戊鼎是商王文丁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作的。

据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组芯的造型方法铸造出来的。这种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铜液。司母戊鼎结构复杂,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一个整体。从鼎的铸痕来看,鼎身由8块范铸成,鼎底由4块范铸成,每条鼎足由3块范铸成。另外,按每个坩锅熔铜12.7公斤计算,875公斤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个坩锅同时并熔。每个坩锅燃炭、观火色、运料、运铜液等项工作需三四人,七八十个坩锅则要二三百人同时协作。这说明了商代晚期青铜冶铸工场的规模已经相当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高度水平。

1939年司母戊鼎出土后,当地人民恐被日本侵略者掠走,又将它重新埋入地下。可惜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再次掘出时,已经失掉一个立耳。现在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鼎,有一个立耳是修复时照着另一个立耳铸成后安装上去的。
————————————————————————

【22】鼎在汉语词汇中
鼎在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语言词汇。

鼎在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成语“尝鼎一脔”,意即尝一块肉而知鼎中食物的味道,比喻可以根据部分而知全体。鼎中煮食,水沸扬而且有声响,“鼎沸”用以形容政局动荡不定,或指声音嘈杂,如“人声鼎沸”。鼎虽是炊具,但毕竟是贵族王侯才能使用的,贵族进食,“钟鸣鼎食”,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反映了奢华生活的一个侧面。

鼎有三足,用“鼎足”、“鼎立”、“鼎峙”形容三个方面的力量互相对立、互相制约。旧时科举,殿试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总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又称“鼎元”。

青铜铸鼎,分量当然很重,故用“力能杠鼎”喻人之神力,如司马迁笔下的项羽。虽是一句话但作用很大,便用“一言九鼎”形容。夏禹铸九鼎,鼎也成为王权的象征,夏商周朝代沿袭,都把九鼎奉成传国之宝,在哪里建王都就把九鼎迁到哪里。因此,后人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权;“迁鼎”表示迁都;“移鼎”表示改朝换代;“窃鼎”表示夺取政权。春秋时,楚庄王北伐,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起九鼎的大小和轻重,流露出夺取周朝天下之意,所以用“问鼎”、“观鼎”表示图谋王位。另外,用“鼎祚”表示国运:成语“折足覆觫”,意即鼎足折断,食物从鼎中倒了出来,比喻执政者力不胜任,以至败坏国事。

“鼎”又从“王权”引申出“重要”、“大”的意思,因而帝王的辅政大臣的“鼎臣”、“鼎辅”的别称,他们的职务也有“鼎司”、“鼎席”之称。豪门大族也别称为“鼎姓”、“鼎族”等。

“鼎鼎”的叠音词,有盛大的意思,如“鼎鼎大名”。

《周易》有鼎挂和革挂:“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由此产生的“鼎新”、“鼎革”“鼎新革故”等词语,意思是破除旧的,建立新的,可以用于改朝换代,也可用于朝政的重大改革。
————————————————————————


【23】青铜器的铭文

金石学是个古老的旧学科名称,在宋代就已很发达。青铜彝器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青铜器有所谓传世和出土,其实,今天的传世器多是历代的出土器。

青铜器有鼎、簋、鬲、觚、爵、觯、尊、卣、壶、觥、瓿、方彝、盉、豆、敦、盆、鉴、盘等众多名目。按种类分有礼器、食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礼器。

青铜器的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战国秦汉时期的铭文,大都是刻成或錾(zan)成的。有铭文的青铜器数量极多,单是西周有文字的青铜器即在三千件以上。铭文从几个字到几百字,是研究商周社会的重要资料;经科学发掘获得的青铜器的铭文价值更是巨大,尤其是具有明确纪年月日和月相纪录的铭文。 商周是青铜器辉煌的时代。

商代晚期青铜器上出现了铭文,较早的铭文只有几个字,大都是族徽图像、人名或父祖名,如“妇好”之类。西周青铜器多铭文,且多几百字的长篇。比如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馆的毛公鼎,相传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腹内有铭文32行、499字, 记述周宣王诰诫,是一篇完整的册命。毛公鼎是现存铭文最长的一件青铜器。有些铜器可据铭文内容推定属于某王而成为标准器,最著名的如武王时的利簋。铭文内容可大略分为四类:1、记作器祭祀或纪念其先祖。2、记王之册命、训诫、赏赐。3、纪录战争大事。4、记田地纠纷及疆界事。东周铸有铭文的铜器日益减少,铭文除少数外一般都很简短。铭文的书史性质日趋衰落,逐渐变为艺术性的装饰。战国晚期铜器的铭刻,则多为物勒工名。

青铜器铭文,不仅是古文字研究的内容;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对历史研究意义重大。1976年在陕西省临潼县的一处周代窖藏中出土的利簋,腹内底有铭文4行、32字,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早晨,岁星正当其位之时,周武王伐纣,并很快就占有商都之事。利簋不仅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的标准,也证实了《逸周书?世俘解》、《尚书?牧誓》等传承文献对武王伐商一事的记载。武王克商后二年去世,成王即位,周公辅政;管叔、蔡叔等不满,勾结商王之后武庚叛乱;周公决心亲自引军东征,三年平叛。这段重要的西周史实得到了小臣单觯、冉方鼎、禽簋、周公方鼎、鲁侯尊(明公簋)、沫司土迭簋(康侯簋)、刚劫尊等成王时青铜器铭文的证明。1965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县的何尊为周成王五年名何者所作,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铭的铜器。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遗志,为了更好地对付商和东夷的剩余势力,在天下中心营造成周(今在洛阳东郊)的事。铭文内容可与《尚书》的《洛诰》、《召诰》互为印证补充。 铭文中多有关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资料,如涉及土地制度的有卫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格伯簋、散氏盘等。勿鼎中有十分详细的奴隶交易过程纪录,同时也是有关西周法律制度的重要资料。


【24】盛酒器:斝和卣
斝,盛酒器和礼器,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一般来说,商早期斝多为平底、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胎体轻薄,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层花纹。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为圆底或肥圆的 袋状腹,柱形足,器体厚重,花纹繁缉, 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有的以云雷纹做地,其上饰有多层花纹。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
卣,盛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和西周时期,作用是祭祖。造型多为椭圆形,颈微束,垂腹,圈足,带提梁,俗称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此外,鸟兽形有提梁的盛酒器,习惯上称为鸟兽形卣。己发现的鸟兽形卣有双鸟、单鸟、虎等造型。

青铜提梁卣 商 高41·5厘米
1994年山东膝州前掌大村出土。此器子母口,竖颈,圆腹,下部微鼓,圈足。器侧面附有提梁,有盖。盖顶有一菌状钮,钮顶面饰涡纹。盖、腹和圈足均饰一条双身的龙。提梁饰龙纹,两侧穿系处各饰卷角羊首。器内有铭文“史”宇。此器出土时内盛透明液体,有可能是当时所贮的酒

1990年河南安阳郭家庄出土。方形口,外侈,口上有一对方塔形立柱。深腹,腹的四面饰饕餮纹。

伯各卣 西周 高33·6厘米;高27·5厘米

1976年陕西宝鸡出土。两件自造型相同,均为椭圆形,横置提梁,高沿盖,直口,深腹下垂,高圈足。梁两端置羊首。提梁饰龙纹,中部左右各设一牛首。整器纹饰均以细雷纹为地,所饰兽面纹的羊角大而高凸,角尖翘出器表。四条棱脊自盖至足。这一对自制作精良,装饰华丽,具有极强的立体感。
————————————————————————


【25】盛食器:簋
簋,读作“诡”(Guǐ),簋,盛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商周时多数簋体形厚重,饰云雷、乳钉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春秋时期,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牛首四耳铜格伯簋
西周 高23·8厘米对称的2个牛头。

整器在兽耳上饰有24个大小牛头,装饰构思巧妙,古朴典雅,在簋器中是不可多得的。

格伯簋
西周 高31厘米

此簋内底铸有铭文8行83宇,记录的是西周中期的一次土地买卖活动,大意为格伯用30亩的田产换取了佣生的4匹好马,双方刻木为凭,并勘定了田界。

秦公簋
春秋 19·8X18厘米

有盖,圈形把手,鼓腹,圈足。腹部有兽首双耳。盖器同铭,盖54字,器51宇,字体与石鼓文相近。


【26】青铜食器:鬲
鬲 【拼音】:[gé]
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商代高的造型仿新石器时代陶高制成,器身较高,两直耳立于口沿上,侈口,圆腹,腹下部做成中空的袋状,以便烹煮时扩大受火面积,腹底有 3个锥形短足,花纹简单。商中期后,高身开始装饰精美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时,袋足逐渐蜕化,器身也由竖高向横宽发展;还有方鬲,下部有门可以开合。西周中期后出现附耳,有的口沿外侈无耳,晚期部分高为蹄形足。春秋基本沿袭西周造型。战国晚期后铜鬲消失。

西周中期后,鬲除炊粥外,也作为祭器陪鼎使用,一般以鬲二、四器与列鼎三、五组合。

师趁鬲
西周早期 50.8X47厘米
饪食器或盛食器。器表光洁。圆形,平沿,平唇,三袋足,二腹耳高出口沿。颈部饰上、下顾首三角形萎纹,袋足中线饰高大庄棱,足饰大型纹。铭文5行30字。造型雄奇瑰丽,在装饰上也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铭文书体携刻坚刚有力,精到有致。

番君鬲
春秋 高11.8厘米
其形敛口外侈,束颈圆肩,无耳。与早期鬲相较,腹已渐浅,分档平缓,蹄形足细长,器身呈横宽发展,饰纹已无繁绣之气,回旋曲柔,简洁抽象,风格自由随意,令人赏心悦目。

夏代青铜器
青铜器时代开始干夏代,二里头文化地域分布和夏代版图相符合,二里头文化的碳14年代测定都在夏纪年的范围之中,这导致了许多学者以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的共识。传说夏禹铸九鼎,史料中更有夏禹之子夏启炼铜的记载。考古工作者曾在堰师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这些也说明二里头文化巳经有了冶炼和制作青铜器的作坊。目前考古发现的均为夏代晚期青铜器。夏代一升始就出现了礼器和兵器两大类,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的构架模式。夏代青铜器的纹饰,除了乳钉、圆饼和几何纹以外,就是镶嵌绿松石的牌饰了,牌上的兽面纹,两眼之外,其他部分是抽象而不写实的,它也是已知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


足是铜器造型主要装饰之一,常见的足部制作有锥足、柱足、扁足和蹄足。锥足是指上粗下尖作圆锥形的足部,多为空心式,柱足是指器物的足部似柱子一般,上下等粗,或上端略粗,扁足是指器物的足部作扁平的龙形或鸟形。蹄足是指器物足部呈现曲线状,足底粗大,似兽蹄形。
————————————————————————

【27】几种青铜器物的简解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一种,原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同时,鼎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所谓“钟鸣鼎食”,即指代贵族。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即窥视中原王权之意。鼎数目的多寡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地纹:主体纹饰周围的细小纹饰,视之如主体纹饰饰于其上。地纹通常有雷纹、回纹等。

夔: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爬行动物,只有一足。青铜器上经常以夔作主题纹饰。

夔 kuí 【名】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商周铜器上多夔状纹饰人名。相传为尧、舜时乐官
〔夔夔〕敬谨恐惧的样子。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兽面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
饕餮 tāotiè 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左传·文公十八年》
饕贪而无厌;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征》
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猛兽,常见于青铜器上,用作纹饰,称为饕餮纹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吕氏春秋·先识》
贪吃者或性情贪婪的人 饕餮之徒

觚 ;
(音孤)我国古代饮酒器。圆体,侈口,细颈,呈喇叭形状。陶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平底,无圈足,夏商时较为流行。青铜觚始见于商代早期,平底下加圈足。商周时代流行,西周后逐渐消失。从考古发掘中发现,觚经常与爵伴随出土,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觚与爵组合使用。元、明、清时,仿青铜觚瓷质花瓶较流行,称“花觚”。弦纹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音和)《说文》:“盉,调味也。”王国维《说盉》:“盉之为用,在受尊中之酒与玄酒和之而注之于爵。”玄酒即水。

(音甲)古代的一种酒器,始见于二里头文化的晚期,沿至西周初期。斝的形制变化不大,多为圆体、三足。


古代的饮酒器。其造型一般有流、尾、鋬及三尖足。青铜爵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至西周中期逐渐消失。

〔鋬〕 pàn 器物侧边供手提拿的部分:“周凫尊……有流有鋬。”


1.盛酒器。作为随葬礼器往往与卣或方彝相配,流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
2.陶瓷器品种之一。一般指形体高大的大口器。但有时人们也称一些明显为瓶或罐的器物为尊,一是其用来盛酒,而尊的本意就是盛酒器;二是以尊称谓更显文雅。


古代的盛酒器。最早见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时期,有圆体和方体两种形式。
〔罍〕 léi 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盥洗用的器皿。

云雷纹
青铜器上的典型纹饰。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几何图纹,圆形为云纹,方形为雷纹。
小臣
在殷及西周早期是一较高的官职,此官名后常随以私名。西周中期后此官职地位下降。

夔纹
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对铭
铜器研究中的术语。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原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等。在有盖器如鼎、簋等器物上,多同时在盖和器上铸有文字内容、字数及字体完全相同的铭文,称为对铭。
〔簋〕 guǐ 古代盛食物器具,圆口,双耳

蕉叶纹
装饰纹样的一种。一端尖锐,一端较宽,作蕉叶的形式。蕉是“芭蕉”的略称,蕉叶即芭蕉叶。

尊彝
金文中,尊是双手捧酉(盛酒器)的象形,尊彝是青铜器中祭祀礼器的共名。
————————————————————————

【28】青铜器的解释
青铜,即红铜与锡、铅、镍、形等化学元素的合金,商周时称金或吉 金,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高、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能铸造出用于生产 和生活方面的各种器物,生产工具替代原有石制工具。它的出现对人类生产力发展起到划时代的作用,因此称为青铜时代。中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已有三千年历史,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类型遗址出土的一件单范 铸造铜刀,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器。中国的青铜时代是以奴隶占有制为主 导生产方式的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青铜冶铸工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形成各个时期的风格特征。商代前期造型轻薄,纹饰简单。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造型厚重华丽,纹饰以兽面纹、葵龙纹以及各种动物纹、几何纹为主,表现了神权思想。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风格趋向简朴,纹饰以粗线条的窃曲纹、重环纹为主,长篇铭文增多。春秋后期至战国,造型精巧,纹饰以活泼的 动物纹和复杂细密的蛹蛹纹、云纹为主,细线雕刻的狩猎、宴乐、攻战等 反映现实生活的图像流行,并出现以金、银、红铜、玉石等镶嵌的各种图案和画像的新工艺。商周青铜器的造型、装饰纹样和铸造技术综合了绘画、雕塑、图案和工艺美术于一体,以纹饰精美绚丽,造型繁多而著称于世。古代青铜器的研究已成为中国考古学和美术史的重要分支。
————————————————————————

【29】什么是鎏金
我国的鎏金技术,自战国以来即大放光彩,尤以两汉最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上铜器表面,经温烤后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华贵璀璨经久不褪。然而鎏金器流传至今极为稀罕,主要原因是历代以来战乱损毁,再加上器物中有金成份,很多盗墓贼不知鎏金的艺术价值,就按重量卖给打金匠,熔练为金块或金元宝,所以被破坏的鎏金器物不可胜数。

80年代末,海外艺术品市场出现一股鎏金热,1989年11月,美国纽约苏富比艺术品拍卖公司拍卖一件明代鎏金弥勒佛像,底价为8万元美元,结果以21&127;万美元的高价成交,震惊了全球文物市场。许多艺术品收藏家和投资者把目光瞄上鎏金器,价格迅速上涨,至今的鎏金物已成为国际艺术品市场中的一匹“黑马”。

辽 银鎏金风簪 长5.5cm

————————————————————————【30】战国云锦纹地连弧蟠螭纹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一[130P]
中国古代青铜器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
博物馆高清藏品,西周时期铜器篇
2016年保利香港秋拍青铜器
赏邮识国宝|青铜器之二:各色各样的青铜酒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