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李慧《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17日   10 版)
10月17日是我国第一个“扶贫日”,设立“扶贫日”是我们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也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曾经,人们常用“贫穷落后”来形容旧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当家做了主人。改革开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然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困规模大、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国情依然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这无疑是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的扶贫开发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新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坚持精准扶贫战略,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同时,要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以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等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扶贫开发的能力和效率。
这也决定了,未来的扶贫制度应坚持精准化和差异化,要在承认人群异质性的基础上,不断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扶贫方式,注重发挥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增加贫困者的发展机会,提升贫困者的发展能力。特别是在未来的减贫中应细化目标,把扶贫目标落实到户、到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扶贫的政策效应。
当前,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战已经打响。扶贫离不开政策支持,离不开各部门的协同努力,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要实行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形成有利于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发展的政策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进一步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在全国范围内配置好扶贫资源。此外,要加强制度建设,对扶贫资源特别是资金要从募集、使用、管理监督、公开实施效果评估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确保所募集到的资金真正用到贫困地区、用到贫困群众最急需的项目上。
首届“10·17”论坛举行
本报记者李慧《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17日   10 版)
本报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李慧)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联合主办的首届“10·17”论坛16日在京举行。今年论坛的主题是“扶贫开发与全面小康”,来自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从多角度论述了扶贫开发与全面小康的关系,分析了扶贫开发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并为如何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建言献策。
论坛开幕式上,联合国驻华协调员诺德厚宣读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贺信。潘基文在贺信中充分肯定了中国扶贫开发的伟大成就,对中国政府设立扶贫日给予了高度赞赏,期待与中国合作共同应对全国发展挑战、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快消除贫困进程。
与会专家认为,三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在不同阶段实施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减贫战略,累计减少6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就举世瞩目,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与会专家分析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扶贫开发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发展不足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最大制约,全国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832个贫困县片区县、12.9个贫困村,贫困人口仍有8249万,贫困规模大、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目前,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的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如何在未来6年多的时间里使近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刘永富指出,未来打好扶贫攻坚战,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把区域精准和到村到户精准有机结合;建立并不断完善特惠政策,在贯彻落实普惠政策的基础上,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做“政策加法”;不断推进扶贫开发领域的改革创新,创新机制,并动员社会参与,凝聚扶贫开发的合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巩固脱贫成果重在建立长效机制
打赢扶贫攻坚战 建立扶贫长效机制
世界之问的中国答案
中信建投:政策逆周期但不强刺激 三大攻坚战仍是重点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宣传标语精选
彭宇晴|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