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都:“生态大手笔”写科学发展路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07日   03 版)
每周,一列满载高新技术产品的蓉欧快铁都会从田园如歌的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区开往欧洲。每天,成都市龙泉驿区总是车如长龙,这些货车背负各色整车奔向全国各地。从通信导航到集成芯片,成都已成为高端产业制造的重要基地。
成都在努力促进经济实现更具活力、更有质量的发展的同时,在生态保护上实行“零容忍”,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成都智造”实现产业发展逆袭
目前,全球笔记本电脑所用芯片,有一半产自成都;成都汽车业产能突破140万辆,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第四城”;由中国自主设计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机头成都造,客舱娱乐系统成都造,其重要的“眼睛”——通信导航系统也将诞生于成都。IT、汽车、航空,成都正在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高地,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2013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100亿元,成为中西部经济总量最大的副省级城市。当地经济学者分析,成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产业的转移及成都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总体定位,尤其是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拉动。
今年年初,成都结合自身实际、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提出了工业差异化发展的“1313”战略,重点推进发展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石化产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等13个产业。按《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2014—2017)实施计划》,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万亿元(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首位城市”引领高端产业发展
近期,四川将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五大产业,确定为全省重点突破、率先发展的高端成长型产业,集中力量推动加快发展,成都自然被寄予厚望。成都很快就分别成立这五大产业发展推进小组,每个推进小组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同时提出在五大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中,既要发展高端产业,更要重视产业高端、直奔产业高端,更好地提升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
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根本取向,找准产业高端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培育和引进目标企业和重点产品,带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是成都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在坚持高端产业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内引外联,截至今年9月,在成都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62家,已有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投资额和行业覆盖面均居中西部城市之首。
今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国家级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成都迎来新的机遇,将加快把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建成为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按照国务院的批复,天府新区将“成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形成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从上游注入强劲动力”,也将成为成都未来发展的一个极核、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一个引擎。
生态红线保证城市宜居宜业
在成都市南绕城高速路北侧锦城湖2号湖区北大门口,一个高约2.4米、宽0.8米的“成都市环城生态区生态用地边界”的界标赫然屹立,界标内是清波粼粼的湖区,界标外是正在发展建设的城市。在成都,与此类似的100个界标点连接起来已形成一条生态红线,经济爆发式增长的同时,绿色环保的生态文明建设并驾齐驱。
为了保护、建设与管理好中心城区边缘最重要的生态绿肺,2013年,成都成为国内首个为城市特定区域生态保护出台地方条例的城市。
对成都市民而言,城市生态保护区有实实在在的参照。随着成都全域生态红线的划定,成都将通过绿道建设,把城里的公园、历史遗迹和郊野的田园风光串联起来,让市民步行、公交均可抵达,实现从家门口通过绿道走到郊野去,让老百姓去参与、去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同时,成都市也在加大对市区环境治理的力度,尤其是对水环境的整治。据成都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成都近两年加强了黑臭河渠的综合治理,去年整治了30条,今年计划整治183条,明年还要整治200条。作为成都重要的饮用水源地,郫县每年都能得到6000万元的资金,用于自来水六厂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而随着水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推动地方治理水污染的一个新的“撒手锏”即将被实施,即将水环境的容量与新建项目的审批挂钩。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成都是全国获得荣誉最多的城市之一:“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近日,在国家批准的首批55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成都又成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
在亚洲开发银行今年上半年发布的一项报告中,对中国内陆33座城市的环境宜居性进行横向比较,成都在全国众多城市中排名首位,被评为中国最宜居城市。
从注重城市生态顶层设计、在全国率先为中心城区划定生态红线,到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水域河流治理,成都正在通过一项项“生态大手笔”,让更多的人看到,日渐崛起的成都,不仅是“成功之都”,也是宜居之城。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的“天府之国”
不得了,成都将“双中心”(组图)
“最宜居”成都:环城生态区 7月底前立100个界标
调研与思考(43)成都市温江区“三农融合”成效喜人
大手笔!成都斥资15亿建新医院,规划床位520张,力争2022年建成
刘世锦:推动总部经济成为西部大开发重要引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