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师李可染最秀丽的山水!
大师李可染最秀丽的山水!
2015-03-03 书画新风景


李可染《漓江胜境图》


在山水画方面,李可染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李可染作为红色山水画的泰斗,他的那些大山大水我们历尽可数。今天书画新风景不谈他的七副《万山红遍》,也不谈他的《长征》、《韶山》,更不谈他的《北国风光》和《雄关漫道·苍山如海》。而只谈他的“秀”,谈谈这位大师最秀丽的山水。而这,可能最是能体现大师笔墨和心绪的一道靓丽风景,因为最平静处,可能是最需要胆魄的一处。



李可染《漓江纪游》1963年作


画中群山序列,犬牙高低,参差交错,随水道曲折迂回,层层推进,由近至远。


山以浓墨重色写成,块面厚实稳重,有如盆景假山般一座座布置于画面中。水道穿插,留白形成水面,靠山边缘以淡墨晕染出倒影,从深浓墨色过渡到留白,色调明暗变化平衡了画面厚重的体积感,取得视觉上协调的效果。


可染先生在题识中说,这幅画的构图是运用传统“以大观小法”,也就是消减远近透视大小差别,人为地扩展境界,将漓江山水的奇秀蕴籍,不同角度山势的深远高远,用艺术家的“心游”共冶一炉。所谓“人在漓江边上,终不得见此景也。”艺术家以无限的自由描绘的不是眼中之景,而是心中之境。


李可染《阳朔一景》1963年作


此幅《阳朔一景》创作于1963年,与同时期的同题材作品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布局上的新意。


群山叠嶂下,山脚的房屋与来往的行人,给山增添了一份亲和力,就在如此细密的地方,房屋、亭台、山门井然有序;十来只小船穿行于山水间,增加了画面的韵律感,而左侧绵延的水面又使画面有了无限的延伸空间。对“黑”与“白”的巧妙运用,是“李家山水”一绝:黑的浓烈与白的透亮,同样是那样的热情,那样的澎湃!


李可染《漓江胜景》1964年作


1950年代是李可染写生的高峰期,1959年,李可染的写生作品主要以桂林为题材,共二十余幅,画家本人的创作在此后也进入“采一炼十”的阶段,开始对写生作品提炼加工。


奇秀的漓江山水,万山重叠,江水如碧,可是从任何一个角度取景,都各有玗限,与画家的意象总有差别。


于是,画家“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减弱焦点透视造成前大后小的视觉效果,俯仰周览,生成独特的意境。“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景也。”


这段题跋多次见于李可染的漓江题材画作中,画家对自己新创作的欣喜与自信也流露无遗,此幅1964年的《漓江胜景》便是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的一幅山水城作,与其它同类题材相比,此作少些往后画作的熟练程式,而笔墨生动清新,空间变幻虚实巧妙,足称翘楚。


李可染《花果山》1973年作


与黄宾虹、傅抱石、陆俨少等讲究传统笔墨、追求古意的山水画大师相比,李可染的山水画无疑更具有时代感,在山水画语言的探索创新上更显“当代性”。他独创的“李家山水”构图饱满,笔墨凝重,气势博大,并巧妙吸收借鉴了西画的明暗处理,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形成了“黑、满、重、亮”的崭新山水画图式,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向前推了一大步,被喻为近代中国山水画“划时代的里程碑”。


此幅《花果山》创作于1973年,画面是红与黑的色彩基调,前景红色的林木与远景黑色的山峦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视觉上是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也使画面更具有震撼力。


两座馒头状的圆润山峰一前一后,以墨色浓淡区分出空间距离,山以没骨法写之,大片水墨渲染出饱满的山体,但是其中又透气,有层次。


山脚下散布着白墙黑瓦的民居。前面是大片水域,两只渔船行走在水面上。从画面前方左右斜伸出的树枝向画面中心汇聚,打通了山与水的界限。枝干以浓墨写成,树叶以干湿、浓淡不等的红色染出,既有层次,又混成一片。整幅画面使人感受到一种浓墨与重色并置产生的强烈效果。


李可染《蜀山春雨》(231万元,2006年5月北京荣宝)


李可染的山水画在70年代前後风格丕变,其山水形象气势撼人,而又朴实近人,尤以设色浓烈、用墨沉厚而著称,故而别开生面,有“李家山水”之誉。


此幅《蜀山春雨图》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画面饱满,巨峰高耸,气势博大,墨色淋漓,有高山仰止之感。全图以积墨层层积染,用笔老辣厚重,蜀山的湿润与桃花的红艳相得益彰,同时又吸收西洋绘画对光影描绘的优长,形成迥异时流的自家气派。可作白居易《忆江南》“日出山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绝妙注解。


李可染《漓江胜景》1973年作(1650万元,2011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


这幅画的构图是运用传统“以大观小法”,也就是减弱远近透视大小差别,人为地扩展境界。


如果真的站在江边,则看不到这么多,这么远,船也不会这么清楚。这是画胜过照片的地方,自由。漓江山水的奇秀和变化无端的四时、照暮景色兼具山水画高远、平远、深远之美,特别宜于拓展为大幅创作,但在有自然物件转化为画中的艺术形象时,又有很大的难度。


置身清漓,眼中所见,无处不美,但在任何一个固定的角度取景,都会感到局限,与浏观所得到的心中印象相去很远,李可染在此幅作品中写到:“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景也。”


李可染《清漓胜境图》1977年作(1030.4万元,2007年6月北京翰海)


此幅《清漓胜境图》是其画漓江山水的代表作之一。青峰壁立千仞,参差错落,列布于漓江两岸,山中林木苍翠,掩映着村舍人家。


江中帆影点点,顺流而下,驶向远方,远处群峰连绵不断……好一幅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画中黑白色块分布之间留出的最明亮之处是穿越丛山由远而近的漓江,江水的宛转穿插将不同远近的山体间隔开来也联接起来,产生深度感和寓于清、秀、奇之中的雄浑博大之感。为群山所隔断的面积悬殊的两处水面,左右呼应,许多小帆船在江面上游戈着,使景物显得更空灵更剔透。


这种画面构成是李可染后期山水画创作经常运用、不断有所新创的表现手法。李可染的学生、美术史论家万青力对这件作品的艺术成就有过很确切的评论:此图严谨工整,结构爽朗。通幅相对来说,较其它类似的构图墨色稍淡,所以见笔处清晰,线条轮廓分明,给人以清秀劲爽之感。房屋、船只画法,极为整齐精到。此图堪称是难得精品。


李可染《漓江雨中泛舟图》


李可染《雨中漓江》1977年作


《雨中漓江》那雨中胜景的温润湿意扑面而来,远山的迷蒙,是以模糊的抽象形体简率地表现出来,而竹楼、渔舟则以浓墨醒笔点出,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用笔的力度和用墨的韵味为了得到充分的展示,湿笔笔线的书法性隐含在其形象特征背后,以使笔墨的独立性凸现出来。画题旨在“漓江”,不见一波,旨在“雨中”,不着一墨,但烟雨朦胧的感觉使漓江山水顿时跃然纸上。


李可染《水晶宫》


李可染的山水多以“积墨法”绘制而成,给人以墨渖淋漓之感。其中尤以漓江风景入画最多,那隽美的山色、美丽的湖光,可染先生用他灵动的笔法将它们一一描绘出来。


此幅作品应画于二十世纪60年代前后,可染先生在画中诸山均施以淡墨,以映衬漓江山水空蒙之感,用留白法将湖光的清澈表现出来,使整个画面显得缥缈、虚幻,让观者犹如置身水晶宫中。其中那不可比拟的美带给人无限的憧憬。


李可染《春雨江南》1962年作(231万元,2005年5月北京荣宝)


《春雨江南》画于1962年,这是李可染画江南风景的代表作,描绘春雨中的江南景象,水墨淋漓,幽淡为宗,极尽浑厚华滋之致。


此件作品可以说是他另一幅代表作《杏花春雨江南》的姊妹画作,清新生动、酣畅淋漓且又不失沉厚质朴。安静清新的江南水乡,绿色掩映下的小桥流水人家,一片迷蒙雨雾、两岸杏花芬芳,水乳交融的江南风景,早已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而在掩映了黑与白的色相中,李可染用高超的画艺,妙手成春,令人敬仰。


李可染《楼台烟雨图》1962年作


烟雨迷濛,光彩、亮快、亮点闪烁之间,一条长河,纵贯古城。此图屋宇亭台,疏疏落落,神奇交错。石桥、舟船,清晰可鉴。通道河流作为主要中轴,而那原本熙攘的街景,隐没于暗影之中,消失踪影。一切景观,从“繁笔密体”脱出,向着“简笔疏体”转化。


李可染对中国的山水之美,园林之美,建筑之美,京剧之美,以及诗词歌赋、文论、音律典籍,从爱好到研究,从体验到创作实践,再到反复探索,耗费了他一生的心血,对于其中所贯穿的中国人卓越超绝的审美意味“曲线美”的把握,自然是上乘的。这个曲线在墨瓦白墙屋宇的结构上,几乎是不可信地简单和自然,而在《楼台烟雨图》中,欲精深而淋漓尽致地传达出多少神韵!


李可染《清漓渔船图》1962年作


李可染山水艺术在60年代初期达到成熟期,其艺术语言集中体现在浑厚深邃、静穆灵动的美学表现中。此画的创作时期正在此时,作者正好桂林写生回来后作,把大自然的恬静空灵体现的淋漓尽致,使观者如临其境。


纵观此画,静中有动,山水、渔舟相映,田园诗般淡远幽静跃然纸上。桂林山水画的题材是大师详熟于心的典型,无论尺幅大小,大师总能将漓江的神韵描绘融汇在画幅中,《清漓渔船图》尺幅虽小,然在大师所有同类题材作品实为少见的精品。


李可染《杏花春雨江南》1978年作


此作可老一改浓墨的习惯,以淡墨出之,江南初春的风景便明丽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人想起“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项羽,也有别姬时儿女情长的一面。但这毕竟是李家的山水,用笔的朴厚、生拙、粗重还是打上了个性痕迹,画作因之秀而朴,清而厚,使它在众多的江南风光山水画中独具面目。


李可染《清漓帆影图》1979年作


李可染《漓江边上》1979年作


《漓江边上》是漓江画面的一处截景。此幅较之其他同题材作品更为大胆之处是于画面右侧作大量看似留白的漓江水景,与左侧浓墨色块形成强烈对比,将山体的深度感和博大感置于画面之外,而气势则渗入画面之中,十分独到。众多小帆船在江面上游弋,景物显得更为空灵和剔透。


李可染《翠溪人家》1986年作


此幅《翠溪人家》图轴创作于1986年,这个时期是“李派山水”风格的成熟期。李可染的山水画风格,看似从一九七二年忽然走进成熟,其实则不然,这是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艺术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虽然李可染曾在文革中被剥夺了画笔达六年之久,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在艺术上的成功,这位大器晚成的艺术家,最终将新中国山水画推入另一个高潮。


缓缓打开卷轴,浮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厚重而又光亮的人间美景,画面中弥漫的清苍之气,深厚而空灵。一抹雨水洗涤过的清香扑鼻而来,夹杂着浓浓湿气,江南气候的特点显然已让人知晓。画面中央被一条悠远的小溪分开,两边是润翠的树,数十户人家,一带着斗笠的行人徒步走在小桥上,画意幽静,水流潺潺,人缓缓行走,有动,有静,不板不滞,宛如一曲清唱响彻林间……


李可染《山村飞瀑图》


此画描绘的是雨后山村飞瀑鸣泉的常见之景。画家运用大片湿墨和淡墨,以泼墨和积墨为主表现山林,山坡上的民居和瀑布以留白表现,以墨与色的明暗变化交待出空间层次,使空间由远及近逐步推进。


近景的树木带有一种逆光的效果,树梢闪动着莹绿的光晕。砖拱石桥是画面唯一的暖色,桥下的黑色岩石和明亮的溪流又与远处的山林瀑布相映,使画面统一在深邃宁静的意境中,仿佛能够在空蒙的深山中听到泉水的叮咚声。整幅既有气势,亦有情景,笔墨厚重而通透,当为精品之作。


李可染《烟江夕照图》1987年作 (1540万元,2005年)


《烟江夕照图》,山骨水韵,达到力、势、气完美统一,笔墨间暗含书法风神。兼得汉碑之沉雄博大;魏晋之逸宕飞动,所谓“金铁烟云”是也。铸就雄浑、坚实、凝重、幽冥的个性风范。


李可染《欲雨欲晴》1988年作(264万元,2005年12月西泠秋拍)


李可染《密林烟树》1988年作(448万元,2008年)


1988年,是李可染巅峰时期的作品。,只见墨渖淋漓气象万千,以浓淡深浅的墨色点染出空间感,殊为难得。


此幅画构图上最大的特征是整体感很强,远远看去,他画中的形象是连结在一起的,大面积的山峰、树林往往统一在较暗的调子之中,较小面积则统一在灰色的调子之中,而最小的面积则统一在白色的调子之中(在多种的情况下,往往是流水飞瀑),造成整幅画面调性深重,但黑、灰、白三种色调对比强烈,形成黑中透亮的效果。实际上他的这种处理,是参考林布兰特油画的明暗处理方法的。


李可染《雨后图》1988年作


李可染《山水清音》1988年作


本幅所写乃峨嵋山胜景之一的清音阁。一九五六年,可染先生将清音阁纳入画图中,这应是他首次以此为画题,该画采局部特写,焦点置于阁下的牛心石。


本幅写于一九八八年端阳,题谓「昔年曾在此写生」,即指一九五六年之行所作。其画面丰富,布局十分严谨规整、楼阁、凉亭、上下两道曲桥以至左右两条流泻的白练等环节均层层相扣,安排紧凑,位置经营互起呼应而有机地连接一体。


画家在同年另幅题曰「余昔年游峨嵋,井岗、富春诸山,见万木葱茏,不见土石,因创此密林烟树画法,前人未之见也。」注重整体效果,但又忽略局部细节的精微刻划,画中所显正是横云岭外千重树,流水声中一两家之意境!


李可染的构图严谨,重视大块面关系的安排,形成了整体感强,以及黑、白、灰三种色调鲜明的特点;而且,他在块面之中,追求透明、多层次,和丰富的笔触所交织的纹理,即在每一基本色区之内,又包含著繁杂的色调对比变化。实际上,可染师是在追求油画透明的画法。


李可染《水边人家》1988年作


这幅作品整个画面的开合,其中包含着虚实、黑白关系的处理。黑白关系的成功处理,是李家山水的一个重要特点。可染师的作品在黑白关系上的处理微妙,富有弹性,在深厚之中,令人感到一种氤氲之气在回环周流,它以一种诗意的氛围诱导观众进入绘画的境界之中。


李可染《丹霞枫林》1963年作 (748万元,2006年11月中国嘉德)


李可染《山顶梯田》


李可染《岩泉积翠》


李可染《桃花烟雨》1989年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可染笔下的漓江山水!看看美不美!
史上最全丨李可染山水作品欣赏
【鉴赏】李可染《漓江胜景》
画为漓江传千古
国画山水泰斗李可染《清漓风光图》欣赏
李可染作品为何一出现拍卖场就会受到追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