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菌酯,你知道多少?

关于菌酯,你知道多少?

2015-08-24 

说到杀菌剂,近几年农药市场上最火的莫过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了,或许很多人对甲氧基丙烯酸酯不太了解,但说到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之所以这般引人注目,原因在于它是一种仿生杀菌剂,是世界农药界继苯并咪唑和三唑类之后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农用杀菌剂,极具发展潜力和市场活力,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作用,无致癌和致突变等特点,能有效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等真菌引起的病害。由于独特的作用机制、高度的环境安全与超高活性使其开发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主要就是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其神奇之处就在于能强烈抑制病菌孢子萌发。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因其分子内含基团的不同分别起了不同的名字。这三种杀菌剂的老祖宗是从一种蘑菇当中提取出来的。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先导化合物——嗜球果伞素A和嗜球果伞素B最早是由德国IBWF的T.Anke和Steglich教授于1977年首次从嗜球果伞(也有译作附胞球果菌)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这个IBWF就是德国生物技术药物研究所,位于德国凯泽斯劳腾大学内。

还有另一先导化合物粘噻唑,由一种粘细菌黄褐粘球菌产生的。后来发现此类化合物存在于12属34个蘑菇种中。其中,嗜球果伞素、小奥德蘑素、粘噻唑能显著抑制大多数需氧腐生植物病原菌,很弱的杀虫活性,没有抗细菌活性。它们的作用方式是选择性地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它作用的分子靶点是结合线粒体bc1复合物的氢醌氧化中心。

1981年,Becker等人的有关此类物质的杀菌活性及机理引起了巴斯夫【BASF,总部在德国的一个化学公司】、ICI【就是著名的帝国化工,总部在英国的一个化学公司,1993年将非核心的医药、农用化学品业务独立出去成立了捷利康(Zeneca)公司,1997年Novartis买下Merck的农业部门,1999年阿斯特拉(Actara)公司上市,1999年阿斯特拉与捷利康合并,2000年诺华农业部门与捷利康农业部门合并成立Syngenta,即先正达】这两个化工巨头的高度关注。两家公司均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及物力。意想不到的是,嗜球果伞素A虽然在实验室中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非常强,但在田间试验时,效果却并不理想。研究曾经一度陷入绝境,甚至有人提出要中止该项目。考察嗜球果伞素A的化学结构,我们可以看出,该化合物结构中有三个双键共轭,在田间试验时,强烈的阳光其紫外线很容易破坏结构,使其失活。如何改变这一光解形象成为了关键。这个时候,BASF也知道ICI在做同样的研究,时间非常紧迫,是继续投入还是放弃?BASF经过短暂的讨论后决定继续追加投入,并在后来的二个月中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有三个不同侧链与毒基的化合物被合成了出来,其中一个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是嗜球果伞素A的10倍,且稳定性大大提高,在田间试验中表现尤佳,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最终合成了醚菌酯,并马上注册了专利。ICI则也通过不同侧链合成了一些稳定的化合物并注册了专利。当后来专利公开时,BASF的部分专利只早了2天,而ICI也得到了一部分化合物结构的专利,最终的嘧菌酯商品化即为阿米西达,BASF的醚菌酯则商品化为翠贝。这两个产品成为先正达与巴斯夫公司的主打杀菌剂产品之一,每年赚取大量金钱。但是,大众不会去关心他们在研发与专利抢注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

杀菌剂按作用机理可分为保护性、铲除性和内吸性三种。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这三个化合物都具有保护、治疗、铲除的作用,最大的区别在于醚菌酯较其他两个移动性差一些,吡唑醚菌酯较前两个活性高一些,嘧菌酯渗透性更强一些。如果这三个杀菌剂同一天开发出来,那大家对它们的认识绝对不像今天这样非要分出个高低,因为他们真的差不多。之所以有人说醚菌酯这两年效果不太好,是因为醚菌酯开发较早,抗性也起来了。吡唑醚菌酯是较新的化合物,抗性较低,活性最高。就前期防效来说,嘧菌酯和醚菌酯半斤八两,后期治疗作用也都平分秋色,由于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良好的内吸移动性,在实际应用中这两者更好用。但是如果把醚菌酯喷雾用水量加大,喷得均匀些,效果也差不到哪去。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主要商品化品种有: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苯氧菌胺、啶氧菌酯、唑菌胺酯、氟嘧菌酯、烯肟菌酯、烯肟菌胺、噁唑菌酮、吡唑醚菌酯、肟醚菌胺等。

1.嘧菌酯

上市时间为1997年,主要适用作物为谷物、大豆和水稻,由先正达开发。

整个生长季内,可与三唑类杀菌剂混配使用,与环唑醇、丁苯吗啉、灭菌丹、霜脲氰、丙环唑、咯菌腈、百菌清、甲霜灵混配使用。

嘧菌酯从1400多个先导化合物中选取出来,具有保护、治疗、良好的传输和内吸作用,可抑制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的生长,对大多数真菌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治。杰出的作用机理、广谱性保证了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主要杀菌剂市场上的成功销售。

嘧菌酯杀菌谱很广,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中的大部分病原菌有效。嘧菌酯在我国25种农作物上取得登记,用于防治33种病害。主要有番茄早疫病、晚疫病和叶霉病,黄瓜霜霉病、白粉病、黑星病和蔓枯病,辣椒炭疽病和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和黑痣病,葡萄霜霉病、白腐病和黑痘病,柑橘炭疽病和疮痂病,西瓜炭疽病,丝瓜霜霉病、冬瓜霜霉病和炭疽病,荔枝霜疫霉病,香蕉叶斑病,芒果炭疽病,大豆锈病,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等。

以番茄晚疫病、叶霉病和黄瓜白粉病、黑星病、蔓枯病的防治为例: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每次每亩用嘧菌酯250g/L悬浮剂制剂量60-90g(有效成分15-22.5g)兑水喷雾,每隔7-10天施用一次,安全间隔期5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

2.醚菌酯

上市时间为1996年,主要适用作物谷物、蔬菜和水稻,由巴斯夫开发。

醚菌酯从10000多个化合物中选出来,具有保护、治疗、铲除和长持效作用,传导性相比嘧菌酯较差,但有一定的熏蒸效果,可呈气态分布在叶面上,对大多数真菌病害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虽然杀菌谱没有嘧菌酯广泛,但对防治白粉病等病害上更有效。

醚菌酯在我国15种作物上取得登记,用于防治13种病害。主要有黄瓜、草莓白粉病,小麦白粉病和锈病,苹果白粉病、斑点落叶病和黑星病,梨树黑星病,番茄早疫病,葡萄霜霉病和香蕉叶斑病等。

以草莓白粉病的防治为例: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施药,用醚菌酯50%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液(有效浓度100-166.7mg/kg)喷雾,每隔7-14天喷一次,安全间隔期为5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或用醚菌酯30%可湿性粉剂制剂量30-40g(有效成分9-12g)兑水喷雾,每隔7-14天用1次,安全间隔期5天,每季最多施药4次。

3.吡唑醚菌酯

上市时间为2002年,主要作物市场是大豆、谷物、玉米、葡萄和果蔬,由巴斯夫开发。在50多个国家登记100多种作物,也可用于非农作物,如草坪和观赏植物。有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可提高烟草抗花叶病毒和假单胞杆菌的能力。与氟环唑复配用于防治谷物病害,也可与啶酰菌胺、丁苯吗啉、戊唑醇混配。

相对抑菌活性最强,具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能力,对子囊菌类、担子菌类、半知菌类及卵菌类等植物病原菌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可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真菌性病害。吡唑醚菌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可改善作物生理机能,增强作物抗逆性。

在我国23种作物上取得登记,用于防治25种病害,且在玉米上获得登记“植物健康作用”。登记的主要防治对象有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白菜、西瓜、茶树、芒果和香蕉炭疽病,香蕉黑星病、叶斑病和轴腐病,草坪褐斑病,玉米大斑病和植物健康作用等。

以白菜炭疽病的防治为例: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每次每亩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制剂量30-50ml(有效成分7.5-12.5g)兑水喷雾,每隔7-10天施药一次,安全间隔期为14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

4.肟菌酯

主要适用作物于大豆、谷物、玉米、葡萄和果蔬,2000年由诺华公司开发(2001年由拜耳销售)。

具有耐雨水冲刷和表面蒸发再分配的性能,不会对非靶标组织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土壤和地下水中分解很快。防治白粉病和叶斑病有特效,适宜作物为葡萄、苹果、小麦、花生、香蕉、蔬菜和水稻等。

开发了与环唑醇、丙环唑、克菌丹、霜脲氰、戊唑醇、丙硫菌唑的混剂。

5.唑菌酯

沈阳化工研究院2003年开发的一种高效广谱、兼具预防和治疗活性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杀菌活性高、抗病谱广且与环境相容性好。
2009年上市,2010年在我国获得登记。已经获得中国、美国、日本发明专利。

6.丁香菌酯

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杀菌剂,已经获得中国和美国专利授权。
原药和20%丁香菌酯悬浮剂已获得农业部农药临时登记。该药剂有广谱性,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7.烯肟菌酯

沈阳化工研究院1997年开始研发,2006年上市。
2002年全国农药药效试验总结会上被认定为当年最好的试验品种之一。2003年英国植物保护大会上被评为世界上四个最有潜力的品种之一。

8.苯醚菌酯

由浙江化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禾田化工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目前已经获得苯醚菌酯的三项中国发明专利和一项南非发明专利的授权。
苯醚菌酯杀菌谱广、杀菌活性高、见效快,且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属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苯醚菌酯是一个预防兼治的杀菌剂,同时经药剂喷施后植株的光合作用增强,能使作物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青枝绿叶,从而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9.氟嘧菌酯

上市时间为2004年,主要作物市场是谷物,由拜耳开发。与丙硫菌唑、戊唑醇的混剂2011年在阿根廷获准用于种子处理。

10.啶氧菌酯

啶氧菌酯2001年先正达公司开发,杜邦公司2006年获得全球销售权。主要作物市场是谷物、苹果。内吸活性最强,对锈病和叶斑病治疗活性较好。

11.苯氧菌胺

上市时间为2000年,主要作物市场是水稻、水果和蔬菜。由日本盐野义制药公司开发。比其他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毒性低。主要防治稻瘟病和水稻条斑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概述
吡唑醚菌酯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
通俗易懂话“菌酯”
啶氧菌酯 简析
四氟醚唑和噻呋酰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