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要制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记中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学家顾诵芬院士

“我要制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记中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学家顾诵芬院士

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娅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6日 04版)
顾诵芬 郭红松绘/光明图片

  【知识人·强国梦】  

  “直到现在,我仍然忘不了日本军机空袭时那撕裂天地的轰鸣。”回忆起“七七事变”时的场景,眼前的顾诵芬院士仍难掩激动,“一定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保护国家,我要制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已至耄耋之年的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学家顾诵芬,是我国航空工业领域唯一的两院院士,他为几乎是一张白纸的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创建了属于中国人的气动力设计方法,同时在应用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1951年8月,顾诵芬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交大航空工程系毕业,来到刚组建起来的国家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跟随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飞机设计专家徐舜寿和黄志千工作。

  1956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建立,顾诵芬担任气动组组长。他和全体参研人员历经两年探索,终于令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飞机——歼教1在1958年7月26日试飞成功。在工作的过程中,顾诵芬也成长为国内顶尖的航空气动力学家。20世纪60年代,我国决定自主研发一款速度快、航程远的飞机,就是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歼8。由于原总设计师黄志千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顾诵芬与其他几位专家一道组成技术办公室,承担起总设计师的重任。

  歼8飞机在1969年7月首飞成功,但这只是研制工作新的开始。在后来的试飞中,顾诵芬发现歼8飞行时会出现跨音速的抖振问题。为了彻底解决飞机抖振问题,年近50岁的顾诵芬带着望远镜和照相机坐上歼教6飞机,在空中跟随并观察歼8的飞行流线谱。

  为了解决抖振这一关键技术问题,顾诵芬带领团队用了将近10年。1980年3月,歼8白天型设计定型,1985年7月,歼8全天候型设计定型。同年11月,歼8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奖名单上,顾诵芬的名字排在首位。

  “成功骏烈,卓乎盛矣。”获得殊荣的顾诵芬从未懈怠。20世纪90年代,他发起并组织了与俄罗斯气动力和飞机设计专家对远景飞机的设计合作,使我国250多名飞机设计技术骨干受到锻炼并为设计新一代战机奠定了基础;1995年,在他与李绪鄂、崔尔杰的共同努力下,率领技术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架地效飞行器……形成了数十份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和建议书。时至今日,这位老人仍然关注着国际航空前沿科技发展的动态,思考着国家航空工业未来的发展。

    (本报记者 金振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院士:中国能自造大飞机 未来军机将无垂尾
七律● 咏《感动中国人物顾诵芬》
为造飞机竟无师自通四门外语?一位航空老学霸的自我修养
顾诵芬: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顾诵芬院士:与国产飞机的故事远不止一架歼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顾诵芬:不愿被称“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