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由,自由,还是自由!

 01 

许多写对联的新人,总会接触到一个叫作“对联六相”的东西,其中包括这些内容: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协,初学者往往奉为圭臬,用来律己甚至绳人。其实,这个所谓的“六相”似是而非,既不能说一点意义没有,但如果严格遵守,只能是误入歧途而不自知。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前者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后者是作为内容逻辑方面的要求,虽然这二者不是在一个平面维度上的,但如果不出现特殊情况,遵照执行不会有问题,但后面“四相”的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先说问题比较小的“词性相当、平仄相协”。古人并没有明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这类概念,对仗以字义为基础,既有不同词性的对仗,也有在同一词性中追求小类工对的作法,不过对于初学者而言,借助词性辅助理解不失为一种便捷的方法。平仄相协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平仄的理解却往往被模式化、单一化。


至于“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则是纯粹误人子弟了。比如常见的城隍庙对联“愿将佛手双垂下;磨得人心一样平”,既没有结构相称,也没有节奏相应,甚至连词性也打破了。但由于“手”与“心”、“双”与“一”等处的工整对仗,此联非但没有失对,反而对仗的精妙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作品比比皆是,不用过多举例,可知古人对此不会拘泥,甚至可能根本没有相关的概念。更有甚者,有人还提出整体结构,即主谓宾定状补也要一一对应,这就让人哭笑不得了。诗词对联有大量的倒装、省略等句法,如果拿着古人根本没有的“语法结构”去要求,还怎么创作?就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联为例,“翠柳”是状语后置,“青天”是宾语,但完全不影响对仗的工整程度。


最后顺便说一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此两点虽然没什么问题,但也绝非不可打破。民国刘师亮曾有一联讽刺袁世凯“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就是利用字数不对等的特性,引出“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的别解。而无情对则是要求字字工对,但意思完全不同,比如经典的“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等。至于尾字“上仄下平”的“铁律”,也有类似岳麓书院“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等一大批反例。


 02 

无论对仗还是平仄,都有一套内在的规则,一方面需要去研究探索,找到真正的规律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自出机杼”,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调整、灵活变通。以对联格律为例,大部分五七言有现成的近体诗格律,这部分如果非要引入新概念,实在没有必要;另一方面,对联有四言、六言、八言等各种句式,风格吸收了诗、词、曲、古文、白话等多种问题,如果一切按照“两两交替”的原则,同样属于刻舟求剑、按图索骥。


至于对仗,古人有数十种对法,到了对联这种将对仗发挥到极致的文体,怎能不在创新灵变上做功夫?古人评价俞樾对联“晚年纯任自然”,某种程度便是就其对仗的灵便而言。比如:


题临海东湖湖心亭

好水好山,出东郭不半里而至;

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楼如何?


贺金安清六十寿

推倒一世豪杰,开拓万古心胸,陈同甫一流人物,如是如是;

醉吟几篇旧诗,闲尝数盏新酒,白香山六十岁时,仙乎仙乎。


为了增加对仗的变化,古人写对联还常用“自对”之法,即上下联联句之中自行对仗即可,不需要照顾上下联的对仗,甚至连重字与否也不必顾忌。关于对仗可以猛击“对联创作中自对的应用”这篇文章。这里举两个极端自对的例子:


胡君复题江苏无锡梅园

昔我来时花未开,今日花时我未来,也算神交,难道是前生缘法;

搔首问天天不语,低头问花花笑汝,别无好句,那许做天地闲人。


孙雄挽李鸿章:

上下五千年就历代名臣商位置,则与周召虎、汉班超、唐郭子仪不判低昂,纵横十万里萃五洲贤相角短长,则与英沙侯、日伊藤、德俾士麦遥相伯仲,泽在生民功在社稷尚亦有利哉,一个臣纬武经文,累译重洋深爱戴;

锡崇封则推恩大赉列爵雄藩,与果勇杨侯、毅勇曾侯、恪靖左侯并叨异数,褒美谥则尽瘁鞠躬留芳百世,与花县骆公、益阳胡公、侯官林公永订同心,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可及,亿兆姓怀思感泣,建祠立庙荐馨香。


 03 

“对联六相”的升级版叫作“联律通则”,是由中国楹联学会制定并正式发布,“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在探讨内容之前,我觉得首先应该提一个问题,对联创作和鉴赏需要“通则”吗?我想,即使需要,也应该是学术层面的,而非政治层面的。所谓学术层面,就是针对古人的对联包括律诗中对仗的两联,进行全面研究,再通过音韵学和修辞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探讨一种符合语言习惯的对联对仗和格律规则。但如果本末倒置,自己先拍脑袋想出一套规则再去找证据,然后就强制性向全国推行,要求创作和鉴赏都要依靠这套“通则”,这样的政治手段真的合适吗?据闻,这套“通则”刚发布之时,甚至有人要以其为准则,将全国各景点不符合“通则”的对联都摘下,甚至将古人不符合“通则”的对联全部“开除联籍”,这种做法恐怕不止蛮横而是搞笑了。


关于“联律通则”的适用范围,既然由一个民间艺术团体制定,自然就在其内部使用是最合理的,动不动就扩大为“通则”实在不妥,如果命名为“中国楹联学会征联评审标准”,恐怕就不会有什么疑义了。现在很多人评判对联,不看立意、不看文辞,就只有手中那一本名叫“联律通则”的红宝书。其实,我大致看过一遍“联律通则”,初版是比较死板的,最后在之前的基础上有很多修订,那些吵嚷着某某对联“不符合联律通则”的,往往是以初版来比对,甚至是以自己心中的“联律通则”来评判他人作品。当然,我认为即使是最后的修订版,依然没必要真的当作“通则”,因为艺术创作需要的永远是自由。


其实,很多人不是相信通则,而是迷信权威。艺术有权威吗?如果是古人的理论或作品,经过千百年的检验,或许还有些道理,虽然古人之间互相吐槽的事情也绝不少见。至于当代人,很多就要打个问号了,何况有些号称“对联家”的只是头衔好听,其创作和鉴赏水平实在不敢恭维。迷信所谓的权威,会让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动辄“某某老师如何说”“某某会长如何说”,却找不到自己探索、考证、钻研的过程,这种迷信实在不可取,尤其迷信的往往是那种没什么水平的所谓权威。


 04 

不仅规则需要自由,对联的思想与内容同样需要自由。我的朋友王永江曾写过一副题岳庙的对联,当时引发了一场论战:


大丈夫死则死矣,问将军如此江山,归宋归金何有异;

后来者哭便哭之,偏对面一湖烟雨,时浓时淡不知愁。


有人说不按寻常套路创作,别有胸襟又能言之成理,蕴藏着对历史和时局的感慨,堪称佳作;也有人盯着上联的结句,把作者定性为“汉奸”,直至群起而攻之,喷得生活不能自理。我曾解读这副联,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极为沉痛,下联大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意味。


但这里不为作者辩解,想说的是,即使真是表达“归宋归金何有异”的一副联又如何呢?每个人的思想不同,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也不通,为何要强求他人观点和自己一致呢?既可以赞美“精忠报国”,同样也可以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慨,只要不是刻意哗众取宠、逆悖人伦,思想指向不应该成为评判一副作品的唯一依据。毕竟,“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也是一种自由。


记得我刚开始写诗词、写对联的时候,既没有各种“通则”的束缚,也没有各种所谓的速成技巧,包括格律、对仗的一切都从摸索开始。几个人在一起玩得不亦乐乎,尝试了各种合理不合理的风格,固然走了许多弯路,但这些弯路却也是最宝贵的收获。如今,对联从零基础到写得像模像样容易得多,但也造成“千人一面”的情况,甚至有人总结出写对联的各种套路,按部就班即可。套路并非不可取,但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摸索和体验,就永远无法真正得心应手的使用,而如果深陷套路之中,那作品也只能丧失活力,成为流水线上的加工品。


 05 

艺术最需要的就是自由,自由的想象,自由的创作,没有自由就没有艺术。当然,自由不是无限制的,每一种文体都有其基本规则和体式,我们一方面要体会文体本身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要具备走出藩篱、打破牢笼的勇气。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孔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没有自由,强迫每个人的想法一致,强迫每个人都统一标准,强迫每个人在赞歌中生活,这样的人生和行尸走肉有何区别?


曾经给一群年轻人讲写对联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了很久只说了八个字——


自由,自由,还是自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楹联的工对与宽对 上海 徐玉基
《联律通则》解读
对联论格律,99%是无学之辈,不是大师就是在装大师
对联基本格律:《联律通则》分类讲解——词性对品
莫把特殊句式当“失律”
对联百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