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越窑青瓷魁

  图1  

  图2

  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2017年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作为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林湖越窑博物馆是目前国内系统展陈越窑遗址考古、秘色瓷、外销等内容的公立文博机构。

  走进上林湖越窑博物馆,在第一展厅的第一个展柜里,你会发现一只长着“短尾巴”的碗(图1),像碗却有短柄,似勺却体型较大而柄又太短,造型奇特,一时半会儿也猜不出它的用途。

  这器物称之为“魁”,造型优美者贴塑鸟头,柄则做成鸟尾状。魁有各种材质,如木、铜、陶、瓷等,故有“公式”“槐”“櫆”等多种写法。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有用榆木做魁的说法,并记录了当时榆木魁的价格(见《齐民要术》卷五“种榆、白杨”篇)。

  在越窑青瓷中的存在,主要流行于三国两晋时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魁,羹斗也。”同时代的文学家李尤尝作《羹魁铭》一文。如在浙江省博物馆就收藏有一只西晋越窑青瓷鸽形魁(图2)。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对“魁”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斗,当作枓……枓,勺也,抒羹之勺也。”“抒”即挹取之意,也就是说魁是用来盛取羹食的器物。

  魁在越地的出现,与当时越人喜吃羹食的饮食特点有关,《史记·列传·货殖列传》用“饭稻羹鱼”四个字高度概括越人的饮食特征。各种蔬菜、水产、菌类、肉类做成的羹食,是古代越人餐桌上的重要内容。《齐民要术》卷八“羹(菜羹)臛(肉羹)法”中,便记载有莼羹、菰菌鱼羹等多款江南羹食的制作方法。

  而如今,羹在南方人的饮食当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凡宾客较多的宴席,总会上鸡胗羹、鳝鱼羹、肉皮羹、酒酿圆子羹等羹食,说“无羹不成席”似乎也不为过。因为是聚餐制,所以我们现在多使用小调羹(勺子)将盆、盘等大容量餐具内的羹舀取至各自碗内,或直接入嘴进食。而魁存在的时代,流行分餐制,先盛取羹食于魁中,继而分配给各就餐者,食用者通过使用匙、箸等其他餐具进食,所以相较于后世的调羹,魁器型大,且为平底,以便置于案上。


相遇是美的开始,人民瓷坛与您一起品瓷赏画、识人知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春苦寨坑:从考古发现到遗址公园
邛窑,中国彩瓷发源地
上虞的这几个地方 99%的人没去过 人少景美
【荐筑】大师云集——姑蔑古国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
考古发掘江南土墩墓发现一罐鸭蛋腌了2500年(图)
千峰翠色的秘密——秘色在人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