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0年前的印坛15家,如今怎样了?(下)


51

30年前的印坛15家,如今怎样了?(下)

上期谈了《当代著名篆刻家作品精选》15家中的韩天衡、石开、王镛、傅嘉仪、李刚田、黄惇、陈振濂等7位,今天接着谈马士达、庄天明、刘一闻、熊伯齐、许雄志、刘恒、王守志、钟天铎等篆刻家的当年现在。

8、马仕达(1943-2012)

马士达二十年对比照

马士达先生的篆刻生涯比较传奇。早年当兵当工人,自学篆刻,并师从苏州宋季丁、沙曼翁诸先生,1983年以篆刻作品“宁静”、“师竹友石”、“海外飘零”、“落叶归根”等参加《书法》杂志举办的首届全国征稿评比获得一等奖,由此名声鹊起,并于1987年得江苏书坛大家尉天池先生提携,破格录用并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由是从业余创作转身成为专业印家,并最终在篆刻上卓有成就,生前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协理事。

在印风追求上,马士达和同时入编该书的王镛、庄天明、王守志等气息相通,都推崇个性张扬的写意印风,他们在篆法、章法和刀法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以为,当代写意印家若向上溯源,近处往往可见齐白石、吴昌硕等的影子,远处多向秦汉古玺印风取法,间或有旁涉明清流派印家的痕迹,转益多师进而融入自己在书法、绘画等姊妹艺术的理解,从而形成表面各异内在相契的各家面目。

我以为马士达从晚清印坛大家吴昌硕中受益尤多,其间亦可见近代齐白石、来楚生等诸大家的影子,但其里子则更多还是从秦汉古玺印风出,向古求新,相互融合,形成马氏大开大合、畅快恣意的印风。

马士达印作一组

字法方面,马士达先生多受现代书法的影响,较印坛前辈而言,更大胆前卫地从书法领域寻找灵感,比如采用非篆字体的楷、行、隶、草书等(楷、隶尤多)入印;刀法方面,除了更恣意地运用吴齐刀法(尤其齐白石翁单刀直冲刀法),并结合切、削、磨、披等做印技法(印面修饰和印边处理方面也是,这点和其挈友庄天明有着不小的共同点),马士达先生的用刀手段由此看起来更显得丰富多姿。

至于心灵相契方面,我认为马士达先生更近于吴昌硕和来楚生两家,艺如其人,这或许和他们三者在出身及人生经历际遇乃至篆刻观点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马士达先生在印面修饰(即所谓“做印法”)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观其印作,强化了做印技巧和印面效果的表现力,所用技法上除了传统的以刀刃、刀杆、刀背等刀具本身进行敲、凿、击、削、磨、碾等手段外,还辅之以其他工具如沙、盐、糙纸等对印面进行再加工处理,使之呈现更加特别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对当代一大部分崇尚写意印风的印人有较大的影响力。

马先生曾言“篆刻之刀刻,如同古代印章之铸、凿、琢、焊,为制作过程之首道工序。其线条效果多为‘肯定’,亦多在‘意内’;‘肯定’则见骨力,‘意内’即非‘失控’。用刀之理,尽在于此。”至于做印的具体技法,他有更进一步的阐述可为参考:“乃是根据需要,对印面作再加工的过程,包括用刀修改,兼及敲击、打磨诸法,莫不能用,但求竭尽‘人为’而近乎自然。明清篆刻家多不知此理,近代虽不乏‘做印’者,而真正会‘做’、能夺天工者,恐怕只吴昌硕一人而已。”

马先生强化了做印的重要性,并视作篆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研究马士达,研究其做印法会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9、庄天明(1954-)

庄天明三十年对照图

马士达之后,先说说庄天明。两人是好友,人生经历又有些相似之处,艺术主张也可见诸多相契的地方。

庄天明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而他是初中毕业后进入无锡县电机厂做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考上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也就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82年到无锡市少年宫任专职书法教师,1997年调南京博物院工作,后任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所长至2014年退休。和马士达先生一样,也是从业余爱好者转为专业研究者的典范。

庄天明印作一组

和马士达先生一样,庄天明的印风同样追求个性张扬,甚至比马士达走得更远(其实这本册子里的大半篆刻家的印风都是偏向写意,由此可见其时编辑选人的偏好,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印坛风向),但据闻庄先生平时为人处世却是极为低调真诚的。工作之外,简单生活,“以看书静坐为日课”——我很喜欢这类“作品高调,为人低调”的艺术家,对他们打心眼里赞赏和敬佩。

就篆刻作品本身而言,庄天明先生三十年前的作品取法砖印的痕迹明显,印材形制大,透出浓浓的拙朴之味,他以今体字和图画入印的做法在当时也别具一格。然而这类印作为风格甚至流派(类现代书法的现代派?)有其独特之处,相信在印坛也会有一定的拥趸,但在我看来这种印风却脱离时俗太远,很难成印坛主流,加之庄天明先生博物院工作性质所致,这条路则会走得更艰辛,或许这也是庄天明先生后来较少刻印,把更多精力放在书法和美术方面的创作和研究领域的原因之一。

10、熊伯齐(1944-)

熊伯齐三十年对照图

熊伯齐先生身处北京,是王镛与石开之外,北京印坛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代表人物。

熊伯齐先生在书印一域其实早有所成。在这本册子成书之时,他已经是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协理事和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或许和为人处世及艺术价值观有关,相较于其他当代印坛领袖级人物而言,熊伯齐先生在中国印坛显得较不温不火,但并不能忽视其在印域所取得的成就。熊先生现为西泠印社理事、西泠印社篆刻创作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北京印社副社长、《中国篆刻》执行主编、《中国书画》副主编。

熊伯齐印作一组

我观熊伯齐先生印作,传统的东西多些,根植传统基础之上施以一定个人面目(相对较少),其创作灵感多从秦汉古玺中来,并有吴缶翁之意,又隐约有齐白石和黄牧甫的些许影子(或许是其时印坛流风所致),故其印作多有拙朴古意,又精于印面的构思布局,用刀在钝厚与爽利间游走(大抵还是钝厚者多些)。如果是横向来看,则其线条及刀石意味在韩天衡与黄惇之间。

11、刘一闻(1949-)

刘一闻三十年对照图

艺术方面,刘先生早享大名,早在1982年即入展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1984年在全国首届篆刻评选获奖,1986年在西泠印社首届篆刻评展获奖,1987年就已在上海举办“刘一闻书画篆刻展”……其篆刻之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已名重一时。

刘一闻先生的艺术生涯同样富有传奇色彩(类如前述马士达、庄天明等)。上世纪70年代,刘一闻先生还在上海一家螺钉厂当司炉工,整天挥汗如雨地干着体力活。工作之余,勤于艺耕,终于在1990年夏天,经由艺术大家谢稚柳和汪庆正举荐,41岁的刘一闻从工人华丽转身进入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工作,由此走上专业的书画印艺术研究和实践之路,又勤勉至今,终得大成。

刘一闻先生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

刘一闻印作一组

观其《当代著名篆刻家作品精选》一书中的印作,主要取益于汉急就章及先秦封泥,得其拙朴和自然天成之感,其线条在实现劲健质感的同时更加强调线条的粗细变化。其刀法运用在汉急就章和晚清黄牧甫之间,又参有近代齐白石齐翁之意,刀石之间在传统和出新、书印合一间徘徊(而其后来的印作则如其书法风格,更显劲健爽利)。

既要特立独行,又不离经叛道,试图从秦汉印间找出一条以书入印且有别于明清流派诸家的路诚属不易,这点上刘一闻先生的勇气和努力令人钦佩)。

12、许志雄(1963-)

许雄志三十年对照图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许雄志先生已是继李刚田先生之后的河南印坛中坚人物。他是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河南省书协副主席、河南省篆刻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印社社长。

我观许雄志治印,主要取径秦汉乃至先秦古玺印风,追求涩拙古朴的古意,运刀往往生拙朴茂。讲究章法布局上的虚实对比,而小印亦佳,尤其是那些仿战国小玺一类的印作,线条细而劲健,小空间有大格局,章法空灵疏朗,运刀简洁明快又不失古意。许雄志先生在章法设计时把印边作为印作本身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或许也是其印作更显开张疏朗之故。

许雄志印作一组

相较而言,许雄志先生的白文印多从先秦传统古风中来,而朱文印则在书法意味上更浓,面目也更多样,展现其艺术特性更多一些。

李刚田先生对这位得意弟子的篆刻评价颇高,“如果把秦汉印作为艺术之源,把明清以及近人作为流,或者把前者喻为根,后者指为标的话,雄志是经过几度由流溯源,再由源及流,由标寻根,再由根达标的反复。”并评其“许雄志的篆刻,着眼于章法上大的布白关系,重视大的视角效果,其印面经营与美术创作中形式构成的规律相通,但仍保持着很浓的“印味”,而不是“美术化”。”

13、刘恒(1959-)

刘恒三十年对照图

刘恒1982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首都博物馆工作3年,然后调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作,并在协会旗下的《中国书法》杂志社任编辑,后调转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现为研究部副主任。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杂志特约编审。

刘恒早有印名,上世纪80年代即入选上海《书法》杂志举办的篆刻征稿评比。在他的印作中,虽偶有先秦印风的痕迹,但更多还是受清代民国时期印家的影响,尤其是吴昌硕、陈师曾一脉,亦有些烂铜印的意味,在印风上更倾向于通过用刀的残破来展现古拙意味(只是其时印作用刀残破稍显刻意,外显嫌多,尤其是朱文印)。

刘恒印作一组

我观刘恒其时印作,白文印相对朱文印要更加精彩一些,线条的书法笔意更浓些,这是刘恒先生的独到之处(大部分印家往往对朱文印的“书印合一”表现更好)。

后因长期从事杂志编辑及学术研究工作之故,刘恒先生的篆刻创作相对少了。

14、王守志(1941-)

王守志三十年对照图

王守志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顾问、安徽省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合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在这本册子里,王守志和庄天明一样(两者有大量相似之处),通过印作展示了其意气风发、才气四溢的特点。观其印,线条张力十足,如长枪大戟,恣意横行,大杀四方。在刀法方面,单刀直冲为主,又冲切凿削互现,运刀过程追求痛快淋漓之感,多有齐白石齐翁之风(甚至如“漏砚斋印”“悟吾斋”等印在形式上也是传承齐氏面目的)。

王守志印作一组

王守志先生在谈及篆刻时曾有言:“治印无他,印外求印方为难,唯诗、书、画、印融于一炉,无二法门”。

可惜王守志先生的艺术生涯以绘画和书法为主,篆刻相对少,加之其未形成鲜明的个性印风,这或许也是后来其印名不显的重要原因(如前庄天明部分所述,此类印风是否存在相同瓶颈,诸君可议)。

15、钟天铎(1943-)

钟天铎三十年对照图

私以为钟天铎先生是所有入册篆刻家中在篆刻一域较没存在感的一位——这主要是指你在篆刻领域的成就而言,就其当时入编该书时所展现的印作而言,亦不乏精彩的。

这或许和钟先生后来的人生经历及主要精力没在篆刻上有很大关系。钟先生于1999年移居美国纽约,后来又于2005年回国定居北京,以书法绘画名世,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篆刻惜未进一步,印名渐至湮没。

钟天铎印作一组

从所呈印作看,钟天铎的篆刻也是多从秦汉古玺印从,并参近代吴昌硕、齐白石之功。硬朗劲健,寓动于静,追求朴茂气息。

以上简要综述了《当代著名篆刻家作品精选》一书中入编的15位篆刻家的今昔变化。就篆刻成就和印坛影响力而言,无论是故世还是在世的,大部分的篆刻家在随后的岁月里始终在篆刻领域勤耕不辍,且多有大成,其中不乏当代印坛领袖或中坚者,亦有因种种原因导致印名不显或者渐渐湮没者。

抚今思昔,回头去看,或因当时编辑甄选标准及成书条件等所限,亦有些当时已有实力且后有在印域有大成者未选入该书,如上海徐正濂、陕西赵熊、江苏苏金海、浙江朱培尔、广西陈国斌等等,虽有遗珠之憾,然瑕不掩玉,对照这些篆刻家的当时现在,可见其时编辑本书者的独到眼光。

作者简介石安,书印布道者,生于七零年代,现居上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听刘一闻先生讲篆刻
嘉德秋拍 | 当代篆刻家作品精选高清欣赏
文心墨趣 记书画篆刻家田人先生及田人作品欣赏
艺林菁华——篆刻家【任锡昆】
吴门书法篆刻家沙曼翁
首次发表 | 马士达印蜕约90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