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懂得鉴赏对联,才会写好对联

问花学堂第五期

第七次作业。

本次作业,我要求学员们从《对联话》中选择一两副自己喜欢的对联,并进行鉴赏。目的是看看大家的审美以及鉴赏水平如何。总体,大家审美都没问题。

01

题虞姬庙联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

斯真霸越,西施曾上范家船。

赏析人:常青树

此联用对此的方法,拉来了高 后和西施作衬。同样是三位绝代佳人,按理说高 后比虞姬更有优势,为什么东汉却无庙宇祭祀她呢?这是第一层伏笔。西施是吴王的爱妃,吴亡后,却又跟随范蠡去了。如果她也象虞姬一样坚贞不渝,生死相随吴王的话,人们对她可能就有另一种看法了,这是第二层伏笔。通过高 后和西施的交叉对比,后人为什么会立庙祭祀虞姬,就可想而知了。同时也揭示了怎样做人的深刻哲理。此联构思巧妙,惜墨如金,褒贬分明,深含哲理。

02

零阳小学堂嵌字联

零溪东环,群流并纳;

阳适南倚,千仞独高。

赏析人:桃源

上下联开头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零阳”,表明地点。盖零溪,水名;阳适,山名,又正好是学堂附近胜景。群流并纳:既写景,又有“度比江河,细流兼纳”的意思,紧扣学堂。千仞独高:形容极高或极深。和“群流并纳”一样,既写景,又有学识修养高深之意,紧扣学堂。作者妙在整副联都是通过写景来表意。自然流畅,短小精干,一气呵成,且对仗工整。

03

凤阳谯楼(胡君复)

王孙不归,芳草何曾歇;

城郭犹是,白云无尽时。

赏析人:桃源

原文注释:吊古不说破,更若俯仰无端。

这副联我是查了很多资料才稍看明白一些,刚开始看时不明白何意,虽然有注释,还是不明其意。

以下是查到的资料:

凤阳是朱元璋的故乡,联中的王孙指的是明皇室后人。

上联化用:王维的《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又《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城郭犹是句化用汉魏乐府《丁令威歌》:“城郭如故人民非。”

丁令威:中国道教崇奉的古代仙人。据《逍遥墟经》卷一记载,其为西汉时期辽东人,曾学道于灵墟山,成仙后化为仙鹤,飞目故里,站在一华表上高声唱: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白云无尽时:出自[唐]王维 《送别》诗: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品析:

1、从以上可以看出,作者知识广博,且善于运用。

2、作者上联虽然化用王维的《山中送别》,但王维诗中的王孙最终是会回去的,只是时间问题,作者这副联中的王孙就不知道了。作者虽然是清末人,但想想清朝皇帝对待明皇室后人的非人手段(康熙最歹毒),在清朝明皇室的后人只会隐姓埋名过日子。就算清亡了(作者写这副联的具体时间没查到,不知是清末还是民国),但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沧桑巨变(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等,太多了),谁知道这些王孙流落到了何方?所以芳草永不会歇。这里作者用了反问句式加以强调,上联结句真是看得人心情既伤感又沉重。

我认为,作者是在无形中拿两个王孙的归不归做比较,作者上联的情感比王维原诗的情感要厚重复杂丰富得多。

3、作者的下联第一个分句是化用汉魏乐府《丁令威歌》。原作是写丁令威回去看到的景象,而作者的这副联却是写作者看到的景象。虽然同样是“城郭如故人民非”,可丁令威回去了,王孙们却不知在何方,觉得作者又是在无形中对比。或许是我想多了。

4、作者下联结句直接照搬王维《送别》诗的最后一句“白云无尽时”。原诗是王维送别朋友时写的,这副联中“白云无尽时”所包含的情感显然要比原诗多得多,毕竟作者是处在那样一个风云多变的时代,作者站在楼上望着悠悠白云会想到什么,结合上联的分析,大家可以自己设身处地地去想,我就不再多说了。

5、这副联上下联的结句呼应得好!越品越觉得内涵丰富,越嚼越有味道。一个何曾歇,一个无尽时,因为何曾,所以无尽……

6、这副联的画面感极强。读着联眼前就仿佛浮现出一个人站在凤阳谯楼上,看着城郭如故,人民已非,白云悠悠,芳草萋萋,心中思绪万千。

7、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且思路清晰。在这副联中,作者把“言有尽而意无穷”发挥到了极致,可谓纸短情无尽,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写景表达出来的。

很喜欢这样寓情于景的文学作品,虽然短短文字蕴含的情却是无尽的。可惜自己写不出。

04

天台山万年寺(王藻儒)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

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

赏析人:阿南

融文学、禅理、诗境。使人读后超然物外,一片清凉。不落入空洞的言词说教,化境为我,我化万物,无人无我之境。是上乘作品。

蓬莱阁(黄国培)

入夏荷花偏不热;

出山泉水尚能清。

赏析人:阿南

理由:对仗工稳。上联无奇,但说出了夏日荷池的清凉。下联反用典出彩。泉水在山清,出山浊。为世人所熟知。但作者反用其事,出山泉水尚能清澈。蕴含哲理。

05

淡如秋菊何妨瘦;

清到梅花不畏寒。

赏评人:信天游

作者清同治进士姚步瀛,湖南慈利知县,此联为题暑联。其人为官清廉,写此联为时时警醒自己。上联以菊明志,菊的淡泊,宁静,从容。下联以梅为喻,梅的清奇,耐寒,坚毅。清迥拔俗,对仗工稳,短言精美,立志励人。

昭忠祠锁江亭

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名贤手笔,菩萨心肠,合古今天地之精灵,同此一山结束;

蠡水烟,湓浦月,浔江涛,马当斜阳,匡庐瀑布,挹南北东西之胜景,全凭两眼收来。

赏评人:信天游

此联是彭玉麟为纪念阵亡将士而作。上联写人,下联写景,以三字,四字,五字,八字,一气呵成,大气磅礴,沤歌忠烈们的英雄气概,切“昭忠”的主题。工稳,流水而成,读后感憾无穷。

06

二十四桥(江峰青)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赏评人:竹叶青

好漂亮的联,读起来有几分熟悉的气息,很像中楹大咖写的上联开篇点名地点,承接画面感十足,下联用一叶小舟铺开化典,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作者也算为己所用到了极致,使人浮想联翩。。

五五七句式,读起来气脉顺畅,对仗工整,动静结合,用词用典讲究精准,如方位词淮南-桥下,二分句的动词看-云影、闻-箫声,三分句秋一色月三更。。七言结句稳切,表达得清晰流畅自然,整联意境非常美而含蓄,故而非常喜欢 。

07

四川新都桂湖(曾国藩)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

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赏评人:竹叶青

开篇五千里领字起,辗转行路远长,秦树蜀山句中自对,又与荷花秋水成上下联相对,对仗工整漂亮。上联结句莫名有些忧伤和无奈。下联转得开阔,看这世外的花草秋水长天,自有诗人隐居其中乐逍遥。

过客一说应出自李白句”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诗人是指明文学家杨慎,曾在此湖居住过,就是写《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那位巨。上联作者说自己是百代过客,生命短暂无常漂泊不定,归宿知何。下联结句前朝诗人上,有些不明白作者意图,权作羡慕嫉妒隐者吧。行与藏,甘苦自知。

纵观全联,领句气势磅礴,七四句式有抑扬顿挫感,架构简洁稳重,联意蕴藉情景交融,联味悠远。最是曾巨这样的老干部联语却亦清新可喜,空灵旷达,故比较喜欢。

08

琵琶亭(董云岩

一弹流水一弹月;

半入江风半入云。

赏评人:料青

琵琶亭传说是白居易当年送客的地方,即白居易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的地方。读到这副联时顿觉眼前一亮。亮在构其思奇巧绝伦,意境空灵幽远,越品越觉妙不可言。恍惚中,似见高山之上,明月之下,一白衣女子怀抱琵琶,临风倚阁,素手轻弹。琴声婉转悠扬,错落有致,或声随流水、或响遏行云。此情此景,与《琵琶行》中的场景自是不同,没有后者的哀婉凄切,而是柔和清雅,听之令人身心愉悦,如醉如痴,得忘所归。

在创作手法上,七字短联不仅运用了规则的重字对,且各比自对,又上下工对,多种手法并用,完美演绎了对联的工整性和声韵美。读起来抑扬顿挫,特别有味道。而虚词“弹”、“入”与“水”“月”的巧妙组合,更为联韵增添了意外的艺术效果。言琴不弹琴却弹“水”和“月”,其声不是“悠扬”“婉转”,而是入“江风”“行云”。如此匠心独运、铺陈造景,令人脑洞大开、拍案叫绝!尤其上联特别令人回味无穷、爱不释手!

整联言简意赅,用字寻常。似信手拈来、淡若有无;却字字凝练、“工雅无伦”(《对联话》吴恭亨语)。赏之如一幅音乐图画:有远山近水、玉树高亭;行云朗月、素手霓裳。看似不经意地描述佳人的琴声,然而却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这一切又反衬琵琶声的清雅远幽,余音不绝。真正做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虽是描摩刻画琴声,此时已是琴中有亭,亭中有韵,二者合为一、浑然一体。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集自唐代诗人卢仝 《风中琴》,下联集自唐代杜甫《赠花卿》。虽是集句而来,却也是精心剪裁,妙手天成。读后除了美感,羡慕,就是自惭。因为我居然是通过百度才知道是集句联......此处省略一万字。

赏评人:云朵

我也爱此联甚,不及料青学长学识广博,旁征博引。只说一己之感。[对联话]初翻之时,合上书,只能记得几联,此便是其一,彼时尚不知琵琶亭在哪里,也不知对联写作技法,更不知什么是集句。但好的作品能得以流传应该就具备这几个因素吧:一浅显,不至于不懂此道者读不通,遂略过,遂放弃;二入眼,入眼,是因为它美丽,文字简单、却美得很,一看就被吸引住了;三入心,因为美让人驻足,细想一下觉得妙不可言、遂入心。弹流水弹明月,即可说琵琶,又可说亭,又可说弹琵琶赏亭之人;送江风送行云,与这琵琶亭为伍的,可是最潇洒、最美丽、不可捉、不可期的物事,但是此琵琶亭就是送了,很随意随心,想必江风行云你们也欢喜收藏啊!反衬琵琶亭之自信、不俗!当时理解到这里,觉得喜滋滋的。后来,开始接触对联,知道了句式、工对、自对、重字对等等,又惊叹,这短短七字联竟完美容纳诸多技法,且,不生涩,且如此自然浑成一体!遂,期待自己也能写的出来。再后来,读到《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才发现,昂?怪不得这句这么好,原来是老杜写的啊!再去搜索,发现“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这是一个集句联啊!然后再次心潮澎湃,得多厚重的积累,才能穿越而去,把两个名句拈来、生凑一处,还让它们亲密无间?!进而心生畏惧,觉得自己差得太远太多,这个积累得从现在开始努力几十年吧?遂心生退缩之感……这也是这半年我学习楹联的心路历程,开始什么不懂的欢喜雀跃,懂一点时的开心执着,再懂一点时的畏难退缩……希望,那当初打动我心的美好能带我走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钟的格律
学习与练习写对联(三)
郭沫若:以毛泽东诗词成句集联
丁氏故宅楹联漫话--文化
学习与练习写对联?(二)
对联创作入门(目录引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