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旦大学主动融入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复旦大学主动融入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如何促进大学和所在地区的互动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上海市委、市政府积极建设以复旦大学为核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实现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简称“三区”)的融合与联动发展。其中,大学校区主要为园区提供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手段,为整个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园区是大学师生和城区市民创新创业及就业的场所,是城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公共社区主要为校区和园区提供公共服务,创造适宜居住、休闲、交流的环境。在“三区”融合与联动发展过程中,复旦大学抓住机遇,主动参与,走出了一条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三区联动”——建设研究型的一流大学校园。“三区联动”为复旦大学将服务社会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是“三区联动”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添砖加瓦。2005年初,学校与复旦科技园、杨浦区政府、上海市创业中心、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成立“复旦理想创业基金”,在种子期投入500万元,主要支持管理学科以及MBA、EMBA的学生创业。2005年3月,正式启动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复旦分基金,由市政府出资1000万元,复旦大学、杨浦区政府、复旦科技园、杨浦孵化基地等配套出资500多万元,支持毕业生科技创业。杨浦知识创新区内政府、企事业单位为复旦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提供优良平台。有关委办主动吸收复旦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与知识创新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积极为本科生提供假期挂职锻炼岗位,区内企业大量吸纳在校学生课余兼职。二是“三区联动”搭建区域内大学资源共享的平台。杨浦区内集中了10多所高校,10万名大学生。近年来,区内高等教育资源结合日益紧密,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上海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进展顺利。高校间基本实现了图书馆网络资源、体育设施、跨校选修辅修课程、实验室、博物馆的互相开放,各高校内在资源得到整合,初步实现资源共享。三是“三区联动”促使大学学科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复旦大学加强现有的强势学科建设,加大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学科的建设力度,积极组建与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新学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交叉学科。根据学科发展方向、世界产业结构转移趋势以及上海的特点,学校在生命、材料、信息、医学四大关键领域作了战略性布点。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集中力量建设先进材料、生命医学、脑科学、微纳电子和数理研究等五个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充分利用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发挥大学作为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四是“三区联动”使大学校园建设与区域总体规划相结合。按照“就地拓展,就近发展”的总体思路,上海市在新江湾城划拨1500亩土地,用于复旦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初步解决了因土地资源紧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为学校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目前,大学校区的规划与杨浦知识创新区规划和杨浦区总体规划已经通盘考虑,统一编制。各级政府还加速校区周边环境治理和改造,积极参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服务设施建设,把大学教育的服务功能、居住和生活功能、后勤保障功能等向城市社区转移。

  “三区联动”——建设创新型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01年5月,复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联合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近年来,复旦科技园积极构筑“园区”服务体系,依托“校区”资源优势,融入“社区”经济建设,成为学校、政府和社会企业三方联手,实践“三区联动”理念的重要基地。首先,依托“校区”资源优势,加速大学科技产业发展。学校通过建立专门职能机构负责协调学校与科技园的工作,引导学校人才、科技成果向科技园延伸,以市场化机制处理学校与科技园的资产关系,将学校实验室资源、信息资源等有偿向科技园开放等,为科技园创造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复旦科技园紧密依托复旦的优势学科,走产学研道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由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技产业的硕果,同时也促进了大学学科建设,尤其是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学校始终坚持“学校就是学校,企业是社会性企业”的原则,确立“学校自行孵化—寻求社会资本—实现扩张转化—进入资本市场”的基本发展模式,以规避经营风险为立足点,不断完善在企业创建中的投入和退出机制,以较小的学校投入吸引较大的社会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条件成熟时,学校部分或全部转让在企业中的股权,将获得的资本收益投入新的科技开发项目或者有发展前景的科技企业。其次,构筑“园区”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创业支持体系。早在园区成立之初,复旦大学联合杨浦区政府和另外4家社会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合资组建了上海市第一家属于大学科技园范畴的发起式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复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以社会化的操作方式具体负责园区的建设、开发和经营。科技园全力搭建多渠道的融资服务平台,推进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的发展,积极向各种基金、创业投资家和上市公司等推荐优秀的被孵企业,协助企业办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帮助中小企业申请创新基金,为入驻企业创造良好的高技术产业投资环境;大力建设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培训平台,成立进修学院,免费为入园企业、区内单位和社会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组建中介服务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咨询、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协助入园企业建立与政府、社会团体的联系管道,为园区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的国际化提供服务。再次,融入“社区”经济建设,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目前,复旦科技园已初步形成了研发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的有机链接,构筑出源头创新—高新技术孵化—产业化的支撑服务平台。2005年7月,复旦科技园有入驻企业约350家、孵化场地10万平方米,园内企业注册资金总额达20亿元人民币、上交税收1亿多元人民币,园内各类从业人员1万余人,逐步形成了微电子、计算机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境工程等五大高新科技产业群,以及以复旦微电子、复旦复华、复旦光华等一大批企业为代表、具有复旦品牌的高科技企业群。

  “三区联动”——建设知识型的百年文明城区。精心打造“杨浦知识创新区”,变“工业杨浦”为“知识杨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区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是贯彻科教兴市战略的一项重要决策,其中复旦大学所在的五角场地区成为知识创新区建设的重点。服务高校与发展杨浦相结合,努力打造上海的中央智力区。按照上海市政府审议通过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发展规划纲要》,杨浦知识创新区将被打造成为上海的中央智力区(CID),形成“城市的大学、大学的城市”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典型示范区域。杨浦区为此已经形成高度共识:服务高校就是服务杨浦,发展高校就是发展杨浦。目前,杨浦知识创新区内科技园区规模已经达到近60万平方米,并通过旧城区改造、规划调整等方式在大学周边储备了部分发展用地,为以后利用大学自身的辐射力、形成高科技产业大规模集聚预留了发展空间。学校教育资源与区域文化传统相结合,共建百年文明城区。杨浦区加速构建公共科研服务平台等区内资源共享系统,改造区内交通接驳系统、西片内河水系,建设并改造区内文物博览群,充分展示区内高校和社会人文资源以及历史建筑风貌。其中,复旦的博物馆、校史馆等对市民免费开放,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校园拓展建设与城区功能规划相结合,共创知识型现代社区。杨浦知识创新区正着力建设中央社区。中央社区将连接复旦江湾新校区、大学科技园区和复旦邯郸路校区,是专门为大学师生、国内外机构和投资者、创业者提供公共交流活动的“智力社区”。有关部门计划进一步加速大学校园周边城区的规划和改造,在大学周边建设一批社会多元投资的学生公寓,营造一批知识型的现代社区和人文街区,形成以知识创新区中央社区为标志、大学周边人文街区为特色、现代化社区为依托的公共社区体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C9高校系列〕复旦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介绍
中国企业的创新乐土——imo
两部门批复:同意!10家入选→
上海杨浦区将建“千亿级创新区”,复旦、同济、上海财经大、上海理工、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与杨浦区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
[首藏作品](493)双创能给城市转型多大的想象空间?
3年后如果你还在杨浦,你会庆幸自己没离开这片土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