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词典》t~w > 拼音W

《中医词典》t~w > 拼音W

五色主病   青、赤、黄、白、黑。①诊断学名词。以五色配五脏。青主肝病,赤主心病,黄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肾病。但必须结合病理实际,不宜机械套用。参见五色命脏条。  ②诊断学名词。以五色辨疾病性质。青主风、主惊、主寒、主痛;赤主热;黄主湿;白主血虚、主寒;黑主痛、主血瘀、主劳伤。

 

 

五体 指肢体的筋、脉、肉、皮、骨等。五体与五脏有联系。
灵枢·五色:“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五志 指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变动。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

五色 青、赤、黄、白、黑五种病色所主的病证。
①以五色配五脏。青主肝病,赤主心病,黄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肾病。
②以五色辨疾病性质。青主风、主惊、主寒、主痛;赤主热;黄主湿;白主血虚、主寒;黑主痛、主血瘀、主劳伤。

 

戊己

古人用十干以纪日,戊己即戊日与己日。戊己属土,土分阴阳。戊为阳土,内应足阳明胃经,故胃经旺于戊日;己为阴土,内属足太阴脾经,故脾经旺于己日。《素问·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

戊癸化火

运气术语。指凡逢戊癸为火运。《素问·天元纪大论》: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午后嗽

病证名。咳嗽午后发作者,亦称劳嗽。为阴虚所致,治宜补阴降火,用六味丸壮肾水,滋化源为主,以补中益气汤养脾土、生肺肾为佐。或用知柏四物汤等方。

 

午后昏蒙

证名。午后视物有昏蒙感之证候。《古今医统》认为:因阴虚不足,滞而不行,血至午后则敛,而气不充其血之故。治宜滋阴、益气、补血之剂。内服可用回阳汤之类加减。

五走

指五味所走的脏器组织。

《灵枢·九针》: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

《灵枢·五味》: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骨。(《素问·至真要大论》先走先入,其义相同)

五脏所主

生理学名词。简称五主。指五脏与体内组织的联系。《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主。

五脏所恶

生理学名词。简称五恶。《素问·宣明五气篇》: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所藏

生理学名词。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以五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五脏气

生理学名词。泛指五脏正常机能。

病证名。指五脏气机升降失常的主要特征。《灵枢·九针论》:五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五脏苦欲补泻

中药学术语。系一种用药法则。根据五脏生理特性及病变采用补泻法则。《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五脏化液

病因病理学名词。指五液与五脏的功能活动、经脉所过或开窍有关。《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张志聪《素问集注》: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因此,五液分泌的异常,可作为五脏辨证和津液辨证的参考。

五音

出《灵枢·邪客》。指宫、商、角、征、羽五音。古人把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征,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

五阴气俱绝

病证名。指五脏精气衰竭。五脏的精气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衰竭时,则神志活动障碍,出现转眼不视(例如酒醉无视),神志昏迷等危重症状。《灵枢·经脉》: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五宜

出《灵枢·五味》。指谷、肉、果、菜适合于五脏病者,如脾病宜秫米、牛肉、枣、葵;心病宜麦、羊肉、杏、薤;肾病宜大豆芽、猪肉、栗、藿;肝病宜麻、犬肉、李、韭;肺病宜黄黍、鸡肉、桃、葱。五宜的说法附会于五行学说,实际意义有待探讨。

五液

生理学名词。

五脏所化生的液体。即汗、涕、泪、涎、唾。《素问·寒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参见五脏化液条。

水谷所化生的津液,包括汗、溺、唾、泪、髓等五种。见《灵枢·五癃津液别》。

五养

养生术语。古代养生家依据因时制宜的原则,以五脏养生与季节相配合,认为春天宜养脾,夏天宜养肺,秋天宜养肝,冬天宜养心,四季都宜养肾,谓之五养。

五心烦热

证名。心中烦热伴两手足心有发热感觉。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多由阴虚火旺、心血不足,或病后虚热不清及火热内郁所致。是虚损劳瘵等病的常见症之一。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可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火郁而宜升发者,用火郁汤加减。

五泄

五种泄泻的总称。

《难经·五十七难》: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宣明论方》卷十:五泄有溏泄、鹜泄、飧泄、濡泄、滑泄。详见各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拼音W)第一篇
五神与五脏
五言名词解(三)
素问 宣明五气篇(一)
精读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脉诀汇辨》 > 卷四 代脉(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