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大草:天纵颠逸笔所如

开栏语:大草是书法皇冠(草书)上的明珠,驰骋其间,成为历代众多书家的最高理想。自晋以降,张旭、怀素、黄山谷、王觉斯乃至林散之等,都创作出了中国书法中众多伟大的作品。无论是气象营构、空间塑造,还是笔法整合、墨法创新等,都值得代代规模与研究。因此,聚焦于他们的代表作,沿草书的脉络去溯源循流,从其风格去细致解读书法史中的“这一个”,从点画塑形及其所折射出的内在理路去寻绎与综合研究,也就有了现实意义。具体而言,晤对经典大草之作,可以在究其书家一生所有作品基础上辨析“这一件”产生之偶然。此外,还应当触及笔墨所处的时代,进一步思考杰作产生之必然。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要落脚于对技巧、形式、精神蕴含及其新变之路的深入探究,而且,只有从细节入手,才能走进大草经典的时空。总之,在对传统要素解析的基础上,吸纳时间性、空间性等新观念,不排除以点、线、面等新角度的羼入,并借鉴书法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成果,对于更好地契合并融会时代书法观,不无裨益。笔者研读了若干大草经典作品并撰写了数篇笔记,力求丝丝入扣,直抵传统的核心,挖掘作品所蕴含的艺术特质,从中阐发出大草创作机制中的可再生因子,以期为当代略显薄弱的大草创作生发出无限可能。

——许传良

如果说草书是书法艺术中的“皇冠”,纵观草书史,张旭《古诗四帖》则是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因为它既赓续着“二王”草书的艺术特质,又有着属于盛唐时代的正大与雄浑,同时,它又启迪着后来者,将狂草推向一座座高峰,因此,其典范性不言而喻。

这件曾在一段时期被误认为是谢灵运所书的历史性杰作,虽然至今仍有学者对其是否为张旭真迹而提出质疑,甚至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中的不足,但毋庸置疑,就这件作品的艺术性而言,其所达到的高度无可争辩——它是磅礴的画卷,是有分量的史诗,是一曲宏大的乐章,至今仍熠熠生辉!所以,走进《古诗四帖》,实际上也就走进了大草艺术经典的时空。

用笔解读

明代丰道生跋《古诗四帖》曰:“行笔如从空掷下,俊逸流畅,焕乎天光,若非人力所为。”董其昌则云:“悬崖坠石,急雨旋风。”这些都是对其用笔最为简要的解读,但凭心而论,如果仅藉以上数语,还是很难全面读出此卷用笔所具有的魅力及高度,故再进一步尝试细读。

一、读起、行、收

如果说静态书体有用笔过程中的“起、行、收”三个阶段,那么,对于动态极强的草书,严格来讲是很难划分的。正如蔡邕所云的“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当我们努力去尝试分析这种运笔的阶段性特点时,往往割裂了用笔的流畅性,这也是首先要弄明白的一个基本道理。

先看起笔。除去所有很难分开的连带,有着明显单独起笔意识的每字第一笔,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顺势起笔,如最开始几行中的“东”“九”“飘”“倒”“玉”“青”等字(见图一),

此类字起笔单独“从空掷下”,并不似“二王”一拓直下的斜切而入,没有露出明显的尖锋,似方实圆,圆厚而又干净利落,稳健而又扎实;又似乎是笔锋垂直而入,利用纸、笔、墨相融瞬间完成最开始的笔锋运动,绝不拖泥带水。第二种起笔是用力较重,露锋起笔,如“真”“空”“淑”“储”“其”等字(见图二),

笔画起时顺势切入且笔画较粗,如此,便成侧锋之状,但因为多是重新蘸墨处,所以浓、重、粗的特点掩盖了侧锋力量的不足;加之稍稍洇化,也避免了入纸时的尖锋,反而使此类起笔在全篇之中成为丰富视觉的不可或缺之处。第三种起笔是藏锋起笔,欲起笔之时,逆行而入,形成更加圆劲之态,外形亦圆,如“问”“王”“四”“过”等字(见图三),

如此起笔,多在行首,避免了轻俏,也与整体的弧形用笔相呼应,凸显圆韧、圆畅之美。第四种即为多见的承上笔起笔,因为这是该帖常见连带之法,当然可放在笔势中解析。考察单独起笔的时机,主要有三种:一是字首,二是行首,三是重新蘸墨时。此等细节,不可不察。

再看行笔。董其昌所云“急雨旋风”可认为是行笔之状,但细究其行笔亦非简单直过,甚至可以说,正是有着笔画之中截的质量支撑,才使全篇有“折钗股”“屋漏痕”之意态。具体而言,在笔画纵横交织并且回环之中,行笔的方向大致有几个趋向:一是横向较平(与“二王”相比),使左右更见开阔,甚至有左高右低现象,如“上”“玉”“桃”“核”“丘”“共”等字(见图四),

究其原因,也是有意识地形成另一种方向感,与整体略微的左低右高形成不同的视觉图层,增加了丰富性。在呼应中形成类似旋律行进中的“副歌”,虽不是主体,却是有益衬托。亦有几处斜度极为夸张者,如“区”字(见图五)的末笔,

右下的超常规斜度,初见突兀,细审之,其通过其他笔画下行中的渐变得到化解,堪称妙绝。二是上下连带收笔的右上至左下的方向,与历代经典草书相比较,在多数的斜向连带中,该帖总体偏竖,不似常见的45度,有更好的上下贯通之感。分析原因:一与上下字距较大有关;二与上下字的中轴线较正,不求左右过大摆动亦不无关联。

其他行笔方向都可认为是乘势而书,既有长直线,如“车”“中”等(见图六),

似一泻千里;又有长曲线,如“少”“别”等(见图七),

略见摆动,避免一带而过,增加了过程中的屈曲之力。更多见因字不同而体现出的上下左右的穿插与缠绕,颇显大气与从容。行笔在垂直方向上(垂直于纸面)的变化,只能在书写中去体悟,由此体现出用笔的轻重变化。

再看收笔。习惯上,我们都会认为,草书的收笔同时也是单字的收笔。非也。这在旭素大草作品中,恰恰相反,也就是说,收笔的原则已经打破了单字结构的收笔机制,所以也就有了“分组线”赏析的方法,兹不赘述。从该帖收笔来看,有三种形式:一是收笔出锋离纸,行笔方向不与下笔相承接;二是收笔回向字内,如“王”“旷”“粮”(见图八);

三是向右上,如“迷”“说”(见图九),

此类仅在几个字中出现,毕竟与笔势非相向而行。

在大多数字最末一笔的收笔之处,已经没有收束之迹象,笔锋反而始终处于前行状态之中,至少要等到下一个字的第一笔完成,才另行提笔,类似一个“呼吸点”,从而上下之间形成了不可分解的统一体,如“临丹”“空香”“子晋”“上登”“区中”“其书”等(见图十),

共接近十处。在怀素《自叙帖》中亦见此法,或为大草时代特质之一,不知是否源自“二王”小草,因为《十七帖》中就有此种上下字之连接法,或可另题细究。

许传良,中国书协会员,研究馆员。现为山东省青年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成员、当代中青年书法理论批评高研班成员、诸城市文化馆副馆长、东鲁书社社长。曾荣获文化部“群星璀璨”全国展金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等奖项。

免责声明:

① 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的信息均来自各地教育考试院、各高校及网络整理。其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所属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收集整理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作为临时的测试数据,供内部测试之用。本站并未授权任何人以任何方式主动获取本站任何信息。

② 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的临时测试数据将在测试完成后最终做删除处理。测试期间如涉及到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邮件(10053321@QQ.com)联系处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密《祭侄稿》(1-4)
行书的用笔和用墨
书法五体“篆、隶、楷、行、草”的笔法
调锋:书法技术之核心
硬笔书法入门之“竖、撇”图文练习方法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