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大澂篆书创作历程探究

文◎刘继蕾

【作者简介:刘继蕾(1990——),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书法创作与研究。】

摘要:吴大澂是清末最具有代表性的书家之一,其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对后世影响极大。本文通过对吴大澂不同时期篆书作品风格的分析,对其篆书创作历程进行探究,以期归纳出吴大澂在不同时期的篆书创作特点。

关键词

吴大澂、篆书、创作分期

正文

吴大澂(1835-1902年),江苏苏州人,初名大哼,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愙斋等,被誉为“书金文之鼻祖”。其篆书涉足商周文字,将大小篆融为一体,以小篆笔法写大篆,促使金文成为可做之书,并对晚清书坛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根据吴大澂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从三个方面探其篆书创作的发展历程。

一、继承传统时期(1852——1866)

吴大澂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二十九年(1849年)习作画,咸丰二年(1852年)中秀才入吴县县学,随后赴金陵参加乡试,未中,内心颇为失落。同年遇陈奂,得其青睐,并成为其入室弟子。此后,在陈奂的指导下,吴大澂开始学习段玉裁所注的《说文解字》,书艺精进。咸丰八年(1858年)与周闲、山阴包栋等人结社于虎丘白公祠,相互切磋,画艺精进。咸丰十年(1860年)吴大澂为了避难,由周庄辗转到上海,又至海门,此年尝尽世道艰辛。第二年受苏州知府吴云委派初涉官场,有幸见到大量名人古玩字画,并于金石结缘。同治元年(1862年)吴大澂应京兆试,场后流京课徒,于同治四年(1865)在山长俞樾治学,并肄业于苏州紫阳书院。

吴大澂在这一时期传世作品较为罕见,据史书记载吴大澂最早的篆书作品为晚清周闲所作名为《浅碧》的篆书对联。该作品落款为吴大淳,原因在于为避讳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名号,由此可以推测出吴大澂是在同治二年(1863年)改名。陈奂教授吴大澂的篆书是传统的“玉箸篆”,即李斯和李阳冰的篆书。根据当时书法文化背景可知:二李的篆书之风被书坛崇尊,而吴大澂在跟随陈奂初习篆书之时的作品《说文解字》,就是延续了二李篆书风格,因此,从吴大澂早期篆书作品可以看出有二李的笔法所在。虽然吴大澂跟随陈奂学习篆书时间不过数载,但是对其影响可谓是贯穿一生。

吴大澂《篆书六言联》——结德言而为佩,援雅范以自绥。

从吴大澂最早的《浅碧》篆书对联作品可以看出:该作品的结体以《说文解字》篆书为基础,结构较严谨,线条平匀,绝少提按;笔法以中锋用笔为主,笔画之间匀称布白,颇有二李的用笔之道,转折圆润,少圭角;章法上字与字的空间分布较为匀称,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字与字空间的疏密变化。此篆书对联从整体来看虽然平整规矩,但是缺乏了李斯端庄严谨与强健有力之感,同时也逊于李阳冰劲利豪爽,风行云集之势。此时的吴大澂处于篆书的初创学习阶段,篆书的线条流动感较少,变化手段过于简单,章法并没有太大变化。在篆书对联《结德》中可以看出:他在这个时期有了巨大的变化,此作品线条匀称挺拔,光洁而流畅,相比《浅碧》篆书对联作品,笔画的转折增加了提按与圭角,且艺术风格酷似于李阳冰的笔意,合乎李阳冰篆书的美学追求。此时吴大澂的作品有了自我的判断,不完全遵照二李的笔意,学习创作之路更进一步。

二、博采众长时期(1867——1880)

清朝中期,书法家邓石如对于李斯与李阳冰的篆书进行了改革,取法碑额文字,上溯秦汉刻石,在篆书的风格里融合了隶书的意味,这种前所未有的创新让邓石如的书法在书法界掀起了一股潮流,后人称之为“邓派”。

从吴大澂的作品来看,确实遗留着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影子,如同治六年(1867年)吴大澂的《节录徐鼎臣说文解字序》在笔意、结体和章法等方面都模仿了邓石如的小篆,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邓先生的特点:结体纤长且瘦劲,字的结构上紧凑、下宽疏,有摇曳之势;每个字的空间布局多有巧思,使其疏密有致,试图追求古人所讲的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意;章法整体规整,茂密中显空灵,就如邓石如的篆书看似从容而不整饬,实则是通穿插排列达到呼应与和谐;笔意取自邓石如的小篆,融合了隶书的意味,方圆兼备,书写之时善用枯笔,以求线条的流动及作品的气韵,从而增加作品书写的丰富性。由此作品可以发现:此时吴大澂的篆书作品无论在结体和章法,还是笔法和笔意上,都以邓石如的篆书为基础,融合了自己的想法逐步发展自己的书写特色。

同治七年(1868年),吴大澂在京会试,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随后八月,告假回苏,进入书局,此时结识了被誉为“西南巨儒”的莫友芝,与之朝夕讨论金石文字。此时吴大澂的篆书作品风格受到了莫友芝的影响,如对比吴大澂《安西颂》与莫友芝《篆书屏》两幅作品可以发现:莫友芝的篆书作品喜欢用以浓墨,收尾纤细,点化之间婉转遒劲,强调提按与汉碑的古朴庄重,而这一时期吴大澂篆书风格在结体方面转为方正古朴、横势发展,笔画较之前更加具有厚重感,这种取法都是源于汉碑额的艺术风格追求。

吴大澂篆书树古水流八言联(上)

吴大澂篆书树古水流八言联(下)

同治八年(1869年),吴大澂结识了邓石如的弟子吴让之,吴让之善书画、精篆刻,得邓石如之精髓,在清朝书坛可谓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吴大澂的作品中也可以发现吴让之小篆的风格,如《树古》篆书对联,虽然是石鼓文字的集联,但是完全按照吴让之的书法程式创作,结体纤长,线条的转折多以圆为主,方折少之,光洁圆润,毫无石鼓文字的浑圆古朴之风,章法追求空间布局平匀。

与此同时,吴大澂在同时期还结交了晚清书法家杨沂孙,富有盛名的杨沂孙将篆书体势纵长变方,方折和圆折并用,笔画纤细而柔美,开创了篆书发展的新格局。吴大澂特别欣赏杨沂孙篆书风格,并将此风格特点运用到自己的篆书创作之中。如《壮思》篆书对联以杨沂孙的篆书风格为基础,结体略扁、线条厚重;笔法稳健古雅;章法布局疏秀,字间疏密对比强化。在《明廷联跋》中吴大澂的孙子吴湖帆所跋曾曰:“至辛巳、壬午间,始以三代金文集书联语,故款署犹存六朝余风,约时在四十七八岁云”,以此可知:吴大澂在辛巳、壬午间开始以夏商周三代金文大篆集书联语,此前仍是以清朝书坛盛行的邓石如、莫子偲、吴让之、杨沂孙等众多书家的篆书为主,所以吴大澂篆书的变革探索时期应该以光绪六年(1880年)为界。

三、风格成熟时期(1881——1902)

光绪七年(1881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吴大澂先后多次拜访杨沂孙,对其书法十分佩服。在借鉴杨沂孙书法的过程中,融合心得体会,并利用自身金石文字的学识,很快走出了杨沂孙的篆书风格影响,开创了自己的篆书风貌。沙孟海指出:“杨沂孙的篆字是不能学的,学到后来,更加靡弱了。”

此观点表明,杨沂孙的篆书相对更加柔美,但弱化笔法的起止动作,力度不够,后人临摹学习容易陷入靡弱之中,而吴大澂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光绪十年(1884年)之后,吴大澂的篆书创作脱离了杨沂孙的影响,改变杨沂孙篆书的柔美为坚实,强化自己笔法力度,为其日后的篆书风格找准了方向。如《节录徐氏说文解字叙》扇面篆书作品,此作品结体弱化了杨沂孙的左右横式,字形狭长、上密下疏;笔法舍弃杨沂孙篆书的柔美之感,线条坚实劲健、方圆兼备;章法更为严整,字单空间大小基本相同,字与字距离、行与行距离大致一样。

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吴大澂刻印《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并先后手写《篆文孝经》《篆文论语》及《篆书夏小正》等,可以说此时的吴大澂已经在书坛名声鹊起,篆书艺术鼎盛时期也随之而来。吴大澂在这个时期所选择的临之古文偏向于西周中晚期以后的重器,如《大盂鼎》和《石鼓文》,这些篆书作品呈现的风格为:结体紧凑、书风庄重朴茂、笔法圆润厚重、章法极为整饬。《篆文孝经》和《篆文论语》这两篇作品均是以三代彝器所集字而写,配上少许小篆,从艺术特色分析:结体紧密、结构分明,笔法严格遵循西周时期的重器,行列整饬、工整不苟,极具严谨之风,富有特色。光绪十五年(1889年),吴大澂得到了数块皇二世诏刻的秦铜权,对其爱不释手,尽力模仿,汲其精髓。此时的经典作品是《秦铜权》,结体硬瘦端正,字形方整;笔法萧条转折方角劲直,有模仿刀刻之意;章法字行之间空间平匀、布白均匀。虽然此作品不具有秦铜权刀刻挥洒之感,但是遒丽高古之态,仍然可见吴大澂的书法功力之厚。

吴大澂篆书联

光绪十七年(1891年),吴大澂泛舟于山水,时常与朋友诗画为乐。光绪十八年(1892年)吴大澂被任命为湖南巡抚,此时作品有《峿台铭》《峿溪铭》和《峿亭铭》。这三幅经典作品采用大小篆书参写,以小篆为主的篆法,风格酷似临摹秦铜权之风,结体挺拔修长,上密下疏;笔法多以圆笔为主,带有金石之气;章法行列整饬、工整不苟、遒丽有致。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吴大澂慷慨请缨,带兵北上,失败而归,仕途正式结束,此后篆书佳作甚少。光绪七年(1881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吴大澂处处求新、求变,在因循前人的书法道路上勇敢地认知自我、突破自我,终形成自己的篆书特色成为书法大家。

四、结语

通过对吴大澂篆书三个不同时期的创作历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吴大澂早期师从陈奂,习二李之风,继承传统;中期转益多师、熔铸百家、博采众长;后期积一生临池之功,求创新之处,得自我之风格,终成为继往开来的书法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书论道 || 仇高驰:平实工稳——吴大澂篆书《论语》
篆书百日通
吴大澂篆书笔法与结体研究
书法讲座 | 邓派篆书流变(九)
小篆大家之吴昌硕
崔婷:邓石如篆书艺术风格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