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文人书法之七十八明季著名文学家书法

明季著名文学家书法

 

明代中晚期,西方正值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杨慎、吴承恩、阮大铖、冯梦龙、李流芳等人,他们不仅著作等身,而且书法功夫深厚,然而他们之书名往往被文学成就所掩。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杨廷和之子,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曾参与修撰“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大礼议”,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终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杨慎年近七旬时,曾返回泸州短住,不久又被巡抚派人押解回永昌。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卒於戍地。明穆宗隆庆初年,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天启时追谥文宪。《明史》有传。杨慎天才博学,能诗文及词曲,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古倾向,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即是杨慎所作。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述甚富,达一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江陵别内》、《宝井篇》、《滇池涸》等。

杨慎书法宗二王。由于半生流戍云南,其书迹已大多散佚,故明清以来对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鲜有专门的整理与研究。在此略举一二,以窥其貌。

《题东坡潇湘竹石图卷》,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八月二十六日书于四川江阳江山平远楼。行草,绢本。纵28厘米,横105.6厘米。中国美术馆藏。杨升庵留在画卷上的墨宝,写在图卷后幅的末端,是一首七言长歌,其后复有小跋,凡212字;款署“甲峰李子沛之自留都来江阳,邂逅江山平远楼,出此卷,席上率尔赋此。嘉靖戊午秋八月廿六日,升庵杨慎书。”钤印三:朱文方印“用修”、“辛未状元”,白文方印“玉堂之署”。全文清晰可读,书法清隽雅秀,一如升庵其人的神韵丰采。王文才先生曾言:“这在国内现存的升庵真迹墨宝中,首推珍品”。



                                  明  杨慎  石马泉诗

杨慎《石马泉诗》,行楷,冷金笺本,纵21.5厘米,横4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首行书“九月廿六日始会于石马泉”。后书五律二首,每首五行,末署款“升庵杨慎”,钤“用修”朱方。本幅有“天香楼”等收藏印。此卷书法结构严紧,虚实适和,笔法瘦硬有力,下笔欲透纸背,骨气清健深隐,行体苍润遒伟,具有章草八分体势,气韵飞动。杨慎真迹传世稀少,此件诗札可见其书法面貌。

 

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枞阳县雨坛乡高甸),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先世涟水(今江苏)人。其父吴锐卖“彩缕文羯”为生,是“又好谈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之人。随祖辈迁徙至淮安府(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著名小说之一《西游记》的作者。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嘉靖八年(1529),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40岁之后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六年后,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终因受人诬告,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两年后愤而辞官,“拂袖而归”。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贫老以终,晚景凄凉。他一生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独子早亡,无人传承,作品多散失。据记载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目前只遗留《西游记》及后人辑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其书师法二王、虞世南,欧阳询,点画丰腴,劲秀俊朗,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书法家。


                                      明 吴承恩  扇面七言律诗

《扇面七言律诗》,纸本行草,纵20.5cm,横55.6cm。扬州博物馆藏。该扇面为吴承恩三十五岁时所作自撰诗:“十年尘梦绕中冷,今日携壶试一登。醉把花枝歌水调,戏书蕉叶乞山僧。青天月落江鼋出,绀殿鸡鸣海日升。风过下方闻笑语,自惊身在白云层。”款署:“甲午秋宿金山寺,射阳承恩为沫湖先生书。”书风洒脱俊秀,行草相间,体势开阔,不拘一格。吴承恩流传墨迹罕见,此扇当是难得佳作。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清远道人。祖籍江西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家山(今临川区)。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以博学饮誉海内,二十一岁时中举。由于不肯依附权贵,虽博学多才、“名布天壤”,到万历十一年(1583)才中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与顾宪成等东林党人过往甚密。1591年因给皇帝写了一封信,指名道姓地指斥当时内阁大臣任人唯私,作风专横。皇帝很不高兴,他被贬到遥远的南方广东省的徐闻县任典史。1593年被任命为浙江遂昌知县,任职5年。二十六年(1598)眼看横行不法的税监到来,他在北京述职后径直返回故里。此后十七年间他一直呆在临川专心从事戏曲诗歌写作。晚年以茧翁为号。汤显祖的思想比较复杂、矛盾,他视科举为唯一出路,同时又对科举、八股文字表示厌弃;30岁时潜心佛学,企图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同时又讥笑服食丹药的迷信者和嘲讽佛学的轮回说教。他思想中不同的侧面,都在他的戏曲创作中得到反映。又因汤显祖以思想家李贽为友,强烈地反封建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汤显祖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汤显祖以他的《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在明代300年的剧坛上,没有一个戏曲家像他那样受到后人的敬仰,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生于书香门第,习书起自年少,十七八岁即已下笔如神,功力精湛。其书源于二王,得颜鲁公劲健伟岸,并李北海瘦劲奇险,潇洒自溢,成自家面貌。然其墨迹传世已经甚少,有《续栖贤莲社求友文》、《行书自诗》等。

《续栖贤莲社求友文》,纸本行书,纵29厘米,横239厘米。画家黄宾虹捐献浙江博物馆藏。该卷画心纵28.3厘米,长68.9厘米;题长跋纵29厘米,横239厘米。该卷绘画与书法几乎各占一半。款署:“万历岁□甲寅中元之吉,临川汤显祖斋沐谨题。”按万历甲寅为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汤显祖时年65岁。中元节俗称“鬼节”,每年农历7月15日,佛教称“盂兰盆会”,中元节是道教的称谓。


         明  汤显祖  行书自诗

《行书自诗》,纸本立轴。内容是“红尘堆里懒低头,石路迢迢入乱山。拟向云边种黄独,几时容我屋三间。”款识“戊辰(1568年)六月汤显祖。”他的书法也别具一格,风流蕴藉,劲健潇洒,是那种典型的学人书法,丝毫不逊于时人!此幅作品为其18岁时所书,令人难以相信,18岁的他,书法功力已如此精湛,或许可以揣测,书法对于这位伟大的剧作家来说,不过翰墨“余事”而已。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他使用的其他笔名还更多。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苏州)人,出身名门世家,冯氏兄弟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其兄梦桂是画家,其弟梦熊是太学生,作品均已不传)。他出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与封建社会的许多读书人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诵读经史以应科举上。他曾在《磷经指月》一书的《发凡》中回忆道:“不佞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复,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他的忘年交王挺则说他:“上下数千年,澜翻廿一史。”然而他的科举道路却十分坎坷。直到崇祯三年(1630),他五十七岁时,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七年(1634)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四年以后回到家乡。在天下动荡的局势中,在清兵南下时,还以七十高龄,奔走反清,他除了积极进行宣传,刊行《中兴伟略》诸书之外,应该也直接参与了抗清斗争。在清顺治三年(1646)春忧愤而死,也有说他为清军所杀。冯梦龙是明末著名文学学人,他的诗词集今也不存,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外,还有《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智囊》、《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为我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冯梦龙一生有涉及面如此广、数量如此多的著作,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明  冯梦龙  跋顾隐亮像

冯梦龙擅书,师学苏轼、黄庭坚,有沈周笔意。其书线条锋利铦锐,结构跌宕开阖,中宫收紧而四维开张,所谓“长撇大捺”,遒劲挺拔,颇有奇崛姿态,堪称书法名手。传世墨迹今已罕见,有《跋顾隐亮像》等。

冯梦龙《跋顾隐亮像》,楷书。内容是“尔非儒,谈谐博有余。尔非侠,肝肠一何热,尔非僧,潇洒绝尘情,尔非艺,手口俱灵异。绘尔容,外朴而中通,图尔貌,气和而骨傲,匠尔心,城市即山林,谁知尔里人冯仲子。”署“冯梦龙”。书风挺拔劲健,颇得鲁直神髓。

 

李流芳(1575-1629),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泡庵,晚号慎娱居士、泡庵道人。祖籍安徽歙县南丰(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祖父李文邦为迁翔始祖,任成山卫指挥使,封赠公爵。父亲李汝筠系县学生。李流芳兄弟四人皆有名,李流芳排行第三,人称李三长蘅。青少年时,李流芳潜身东林庵中,认真读书,企求科举入仕。万历三十四年(1606),32岁中举,后又两度赴京参加殿试皆不第。时朝廷为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把持,仕途凶吉难料。他感到气馁,回到家乡,自建“檀园”,绝意仕途。他经常游览杭州西湖,一边游湖一边作画,并提笔写下一系列题跋,一派高人逸士之风度。为人耿直,诗风清新自然,文品为士林翘楚。魏忠贤建生祠不往拜,与人云:“拜,一时事,不拜,千古事。”与娄坚、程嘉燧、唐时升合称“嘉定四先生”;诗文书画与程嘉燧齐名。他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以诗歌和小品闻名于世;擅画山水,好吴镇、黄公望,出入宋元,逸气飞动,笔墨苍劲清标,墨气淋漓,有“分云裂石”之势。写生亦有别趣。兼能花卉,逸气飞动,水墨浅深,韵味隽永。吴伟业称其为“画中九友”之一。崇祯二年(1629)闰四月三日李流芳卒于檀园,享年五十五岁。钱谦益作《李长蘅墓志铭》,程嘉燧书丹,宋珏篆盖,侯峒曾作《祭李长蘅先生文》。清嘉定诗人林大中有诗夸其“忆当晚明时,官途亦多术。高士多鄙之,坚卧独不出。诗笔能清真,画品亦超轶。不拜千古事,名言殊简质。孝廉忧国家,呕血遂以卒。”大书画家董其昌曰:“其人千古其艺千古!”著有《檀园集》、《西湖卧游图题跋》等。传世作品有万历四十八年(1620)作《溪山林屋图》轴,现藏南京博物院;天启元年(1621)作《书画合册》(八页)及《吴中十景图册》现藏上海博物馆;二年作《仿董源山水图》轴藏故宫博物院;四年作《仿黄公望山水图》轴藏中国美术馆;天启六年(1626)作《松荫观泉图》轴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崇祯元年(1628)作《山水图》(一名《山居读易图》)藏安徽省博物馆。

李流芳书法源于苏轼,擅长行书和草书,为一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风格浑厚而大气、自然而严谨,与绘画一样,在书法上受董其昌的影响,力求生秀古淡。他在《跋摹书帖》中对书法艺术有一段极为精到的论述。他认为:学习书法,要临帖但不要成为字匠,不求形似而应汲取传统的精髓;要师古但又要创新,应自具风貌。他又非常重视文学趣味和学识修养对笔墨书画的影响,他的书画充满了悠悠的文人气息。他以苏轼为模范,取苏字扁平的形体,而去其丰腴及天真烂漫,改为细劲坚挺的笔道,于是筋骨隽峭,风神一变,正如行家所评:能得苏字精髓,又具自家面目。李氏行书,在点画笔意处匠心独具,心意迭出,是明代学苏中的佼佼者。在入古出新方面,他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平素题画之作,多用行书,笔致含蓄,行笔流畅,与画相得益彰。李氏草书参用杯素法,但绝不放纵。而只是增加点划之间顾盼、回环、牵联。结体取横向,纵向均加大向上的倾斜幅度,从而加强整体篇章的动感。据说他晚年曾草书唐宋先贤诗达数十巨册,既研诗律,又练书法,可知其习书之勤劳,炼字之功力。李流芳传世墨宝比较多,有扇面、手札、立轴和题画,绝大多数收藏于江、浙、沪和苏州市等博物馆。其作品被辑入《中国书法名作大观》和《国宝大典》等典籍。


                                  明  李流芳  题唐宋诗意画册

其《李白游洞庭湖诗轴》,行书,上海博物馆藏。诗言“天门中断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用笔圆润,以气韵取胜,结体肥瘦得益,自然舒展而无矫揉造作之态;起笔收锋,沉着俐落,纵放有度,节奏平稳而错落有致;横竖撇捺,颇得苏字风神气度,点划细微处又自出意匠。学苏字又不完全与苏字雷同,当属明人学苏字中的上品。


                 明 李流芳  自书五言诗轴

《自书五言诗轴》,行书,入选《国宝大典》。该诗共40句,属借景劝世之作。全篇章法匀称,结构严谨,点划精到,颇见功力。风格在苏东坡和赵頫之间。但细观之,长蘅此书又有其独到之处:一是方笔多起笔处多有棱角,由于笔间牵丝流畅,行笔有动势,仍不失灵动之感;二是撇多收锋,显得较为含蓄,也增强其力度感,这似乎赵字。李氏书法,学古能变,且独具风格。此幅行书潇洒醇美,应属代表作之一。

 

阮大铖(1586-1646),字集之,号圆海,又号石巢、百子山樵。怀宁(今安徽安庆)人。明末政治人物、戏曲作家。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天启年间官给事中,依附阉宦魏忠贤。崇祯初以阿附魏忠贤,名列逆案,废居南京。南明弘光朝立,经马士英推荐官至兵部尚书。翻逆案,报复东林党人,激起公愤。顺治二年(1645年)南京为清兵所破,逃至浙江方国安军中。次年,降清,领清兵破金华,从攻仙霞岭,中风而死。一说为清兵所杀。颇有才名,善诗词,作传奇多种,有《燕子笺》、《春灯谜》、《牟尼合》、《双金榜》等。与马士英皆为南明大奸,《桃花扇》所言“裤子裆里阮”是也。纵观大铖一生的官宦生涯,当为依附邪党,不择手段者戒。然而其着实有文采。而且结交广泛,在放意归田的一段时间里,如史可法、文震孟、张岱、范景文等一批名士,皆曾是大铖游宴倡和的朋友。这在阮大铖的《和箫集》和《咏怀堂诗》之中,都收有大量唱和之作。陈寅恪在遗作《柳如是别传》中曾有一段谈论阮大铖的文字:“圆海人品,史有定评,不待多论。往岁读咏怀堂集,颇喜之,以为可与严惟中之钤山,王修微之樾馆两集,同是有明一代诗什之佼佼者”。章太炎先生亦曾有评语曰:“大铖五言古诗,以王孟意趣,而兼谢客之精练。律诗微不逮,七言又次之。然榷论明代诗人,如大铖者少矣。潘岳、宋之问险诈不后于大铖,其诗至今尤存。君子不以人废言也”。更有胡先(马肃)先生甚至称大铖为“有明一代唯一之诗人”。《中国大百科全书》之《中国文学分卷》中,在“清传奇杂剧作家”中,也列入了阮大铖的名字。

阮大铖素有才名,书画亦不错。晚明书风尚奇尚变,阮氏书作不激不随,下笔有源,颇能把握时代脉搏,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阮大铖书初学张瑞图,可谓深得神理。不仅其展现在纸上的“心画”酷似张瑞图,甚至其人生的命运也和张瑞图非常相似。


                                     明  阮大铖  有节秋竹帖

《有节秋竹帖》,书于崇祯辛未年(1631)。此帖纯系学张,尖锋入纸,侧锋劲扫;行距极大,而字距紧密,是典型的张氏风格;笔法、结字、章法无一不胎息于张氏。通篇方折刚猛,气息郁塞,如激湍危石,异态横生。阮氏此帖是为“隐亮兄”所作,时阮氏44岁。此时阮氏在政治上已名挂“逆案,”失志白门(南京)。心情的郁闷,在该帖中亦隐然可见。

明崇祯戊寅八年(1638)六月八日,阮大铖在焦山枯木堂以文会友,因见前人书刻的梁江淹《与陆东海焦山述怀》碑漫漶不清,乃重录其诗并跋,题勒于焦山枯木堂左庑。岁月不居,此刻至今犹存。该碑用笔较前帖为秀逸,在张瑞图的基础上参合了很多苏轼的用笔和结体。阮氏此帖,全仿东坡,其肥劲秀润,不亚吴宽(学苏高手)。其晚年的小楷也参合东坡笔意。阮大铖此碑,用笔劲健爽利,在优游挥洒中可以看出书者洒脱的风度。气象超脱,内蕴丰厚,姿媚中见奇崛,结字、用笔,皆具个性。读此碑,其人掀髯抵掌之态如在目前。

阮氏有一书作见于《咏怀堂诗集》,原为叶恭绰先生所有。此卷不署年款,从用笔的老辣纷披看,估计是其后期作品。该卷全是东坡笔法,雄深雅健,有老瞒横槊赋诗的气概。行笔苍茫飘荡处,又似受王觉斯(铎)的影响。阮大铖之书在群星璀灿的明季书坛算不上大家,但他下笔不俗,楮墨情深,确为难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文学家书法欣赏
明 汤显祖:《行书自诗》
我国各省历代书法名人及书法作品——江西篇
文徵明62岁行书赏析《自书诗帖卷》书法长卷书法欣赏
重温经典| 中晚明书风的承袭与流变一以徐渭为例
文徵明62岁行书《自书诗帖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