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八清初帖学四家

清初帖学四家

 

帖学是在清中期以前,崇尚历代法帖的书法流派,以区别于碑学。它从甲骨文、篆、隶、章草发展而来,历经周、秦、汉、魏、晋,至晋朝楷、行、草、篆、隶五体皆备,特别在王羲之手里这五种书体达到了完善成熟,形成了一个与碑学相区别的完备的书体和笔法的成熟系列。这个书体和笔法系列在王羲之之后历经千余年,传承有序,谱写了几乎整个的书法史。可以说以王羲之书法为主导的帖学书法是中国书法的主线、正脉。帖学在明末仍能光辉灿烂,然而清初则未成新气象,大多数士子文人从帝王之好追随赵孟俯、董其昌学书,并未能远涉魏晋唐宋,故无有大成者。而清初四家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何焯学帖并无突出个性成就,亦未能超胜晚明,更不要说超越魏晋唐宋了。

笪重光(1623-1692),字在辛,号君宜,又号蟾光、逸叟、江上外史、郁冈扫叶道人,晚年居茅山学道改名传光、蟾光,亦署逸光,号奉真、始青道人,江苏省句容人(一作江苏丹徒人)。清朝书画家。笪重光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任御史。为人刚正,敢于直言,顺治十二年奉派到江西巡按,对江西分巡湖东道佥事李嘉猷贪酷不法,严词参劾。因李嘉猷在朝中有权贵作后台,笪重光反被革职,后被判刑收赎,“永不叙用”。此后,隐居在五州山、茅山之麓,学导引,读丹书,潜心于道教。卒年七十。

笪重光工书善画,精古文辞。书、画名重一时,山水得南徐气象,其高情逸趣,横溢毫端。兼写兰竹,精鉴赏。恽寿平、王翚尝主其家。书法苏米,笔意超逸,与姜西溟(宸英)、汪退谷(士鋐)、何义门(焯)齐名,称四大家,最为王文治所称服。传世作品有顺治十七年作《松溪清话图》,图录于《神州国光集》;康熙二十五年(1686)作《柳阴钓船图》轴,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秋雨孤舟图》及《行书七律诗轴》,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小楷《嘉州集》一册,录五言律二十四首。著有《书筏》、《画筌》,王翚、恽寿平作评注,曲尽精微,有裨后学。

笪氏同乡王文治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且推论其书不遗余力,如云:“乡笪江上先生书格超妙,小字尤佳。盖先生自解组后隐居句曲山中,读丹书、学导引、游神于尘滓之外,故所作书飘然有凌云之气。国朝善书之家如先生者未可数觏见也。”《快雨堂题跋·笪江上尺牍》)又云:“初善书之家如华亭沈绎堂、慈溪姜西溟皆能胎乳古人,摆脱时径。至于披露天真,俾字里行间飘飘然有凌云之意,则吾乡之笪江上先生所独也。”《快雨堂题跋·笪江上书江冷阁集序》)直欲置其书于沈绎堂(荃)、姜西溟(宸英)之上,而为清初书法之冠。这里虽然难免“于乡先辈不能无私”,但包世臣在其所撰《艺舟双楫·国朝书品》中将笪重光行书置“能品下”第三名,也可谓评价极高了。关于笪重光书法之取径,王文治在《快雨堂题跋·笪江上尺牍》中有很详细的论述:“江上书上至章草下至苏米,靡所不习,恨不能确然指其得笔之渊源。然其游丝袅空、萧然自得之处,无所秉承不能独造也。一日偶临嵇叔夜《绝交书》,恍然大悟曰:此吾乡江上先生之书之所自出也。自此以后,凡见笪书无一点一画不了然其来处矣。赵鸥波云‘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学之便可名世。’真甘苦之言欤。”


    清 笪重光  行草书五律诗轴

《行草书五律诗轴》,纸本行草书,纵242.8厘米,横5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署“欝岗治弟笪重光。”下钤“笪重光印”、“欝岗精舍”、“江上外史”印3方。引首钤“华易□主”印。鉴藏印钤“养臣珍藏”。《五律诗》轴是笪重光写给冉渠的一首五言律诗。冉渠即吴湛,字伯其,号冉渠,睢阳(今河南商丘县)人,清代文人。笪重光书法注重用笔,在其所著《书筏》中即云:“横画之发(起笔)笔仰,竖画之发笔俯,撇之发笔重,捺之发笔轻”,此轴中的“何”、“后”、“及”等字的捺、撇笔,各具俯仰、轻重之姿。整幅作品出入米、董之间,字体修长,点画丰腴,并有引带、游丝、飞白夹杂其中,流动缭绕,于秀雅姿媚中显出强健。


                     清  笪重光  行书拟白乐天放歌行轴

笪重光《嘉州集》小楷一册,录五言律二十四首。昆仑堂美术馆藏。《嘉州集》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诗集,通行本作《岑嘉州集》。岑参官嘉州刺史,因此得名。此册共十开,每开长二十一点五厘米,宽十二厘米,唯独第十开略窄(长二十一点五厘米,宽八厘米)。又册中诗题与诗往往分布前后两页(凡四处),一处则诗中分为两页,疑此作原为一小手卷,后割裱成册。册前有王文治题署,曰“江上先生真迹,松下清斋鉴藏,文治”,钤“王氏禹卿”朱文印,弥足珍贵。王文治称笪重光“小楷法度尤严,纯以唐法运魏晋超妙之致……以《曹娥》仰追《宣示》,乎登钟傅之堂矣。”(《快雨堂题跋·笪江上书江冷阁集序》)观此册字形宽展,捺画闲闲逸出,颇见雅意,亦合于“气之舒展在撇捺”(《书筏》)。此册前后共钤笪重光印十一枚(其中“直指之章”“江上笪氏图书印”重复),册尾钤“笪”“笪重光印”诸印以代款字,亦颇具一格。

 

姜宸英(1628-1699)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姜宸英从小受到其祖辈父辈的影响,以才思敏捷、博闻强记而著名。明末诸生,康熙十九年以布衣荐入明史馆任纂修官,分撰刑法志,记述明三百年间诏狱、廷杖、立枷、东西厂卫之害。又从徐乾学在洞庭山修《大清一统志》,主持这一编修任务的是左都御史徐元文。因徐元文是徐乾学之弟,故姜宸英仍有机会出入尚书府第,并在徐乾学的荐引下,结识了虽年轻而在文坛已享有盛名的纳兰性德,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在京因得罪大学士明珠受冷遇。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70岁始成进士,以殿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任顺天乡试副主考官,是科发榜后,物议沸腾,当时落第士子戏称:“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因科场案牵连,十一月丁酉(初三日),被江南道御史鹿祐弹劾,姜宸英与李蟠入狱,宸英饮药自尽,死于狱中。康熙得知宸英已于狱中自尽,痛惜咨嗟不已。姜宸英著有《湛园集》、《苇间集》、《海防总论》。

姜宸英能诗词,如《赠陆翼王征君》、《偶题有讽》、《杂咏》等诗,〔临江仙〕《秋柳》、〔蝶恋花〕等词,或抒愁怀,或感身世,颇有寄托。擅山水,笔墨遒劲,气味幽雅。亦兼精鉴,名重一时。家藏籣亭石刻,至今扬本称姜氏兰亭。更擅书法,宗米芾、董其昌,书法以摹古为本,融合各家之长,晚年始宗法晋人,七十岁后作小楷颇精,为清代帖学的代表人物。楷法虞、褚、欧阳,以小楷为第一。惟其书拘谨少变化。包世臣称其行书居能品上。杨宾《大瓢偶笔》评曰:“西溟少时学米(芾)、董(其昌)书有名,至戊辰后,方用第四指学晋人书,丁丑后方用大指,专工小楷,是时年已七十矣。使其少时即知笔法,力学至老,岂非丰劳功后一人哉?”。《频罗庵论书》言:“韦间先生每临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传世书法墨迹有《小楷洛神赋册》、《行书勉斋说轴》、《草书摘句轴》等。


                          清  姜宸英  小楷洛神赋册

《小楷洛神赋册》,纸本小楷书,二开,纵24.7厘米,横2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册小楷书录汉曹植《洛神赋》,末款“姜宸英书”。钤“姜宸英印”、“西溟”印,引首钤“畦风阁”印。册后附清末黄易题跋一段。据跋称,此册为清末李鸿裔所藏,并见示于黄易,因题于后。此册无具体书写时间,但从书风推测,当为姜氏晚年所书。姜宸英作为清初康熙时四大书家之一,晚年尤长于小楷,此册书法风格秀劲,取法于唐代虞、褚、欧诸家,兼融汉魏之意,正如黄易所评“询为楷法正宗,不可多得也。”


                           清  姜宸英  玉润帖立轴

《勉斋说轴》,纸本行书,行书,纵174.2厘米,横64.7厘米。此轴系为友人张愚庵之子张勉撰书斋铭。款署“康熙三十六年岁在丁丑正月上元日慈溪姜宸英撰并书”。是在姜宸英进京赶考之前,寓居天津时所书,时年七十岁。姜氏书法以摹古为根本,融各家之长为已用,书风清劲,全祖望谓其“书法尤入神,直追唐以前风格”。《清稗类钞》云:“西溟素以行草擅长于康熙朝”。此轴书法上承晋人而多存董书韵致,是其晚年行书精品。

 

汪士鋐(1658-1723),原名僎,字文升,号退谷,又号秋泉,松南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室名有松南书屋、宝苏室、松斋等。为清初散文家汪琬之从子。少时受学于兄汪份,读书刻苦,颇富才气,与兄汪份、汪钧,弟汪倓俱有文名,时人号为“吴中四汪”。康熙三十六年(1697)举二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日讲官起居注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康熙四十三年(1704),玄烨命修《佩文韵府》,汪士鋐任校勘官。四十四年(1705)扬州天宁寺成立《全唐诗》书局,任校对官;四十九年(1710)在北京参与《渊鉴类函》修纂工作。卒年六十六。其生平著述甚富,尤勤于考古,著《瘗鹤铭考》、《秋泉居士集》、《全秦艺文志》等。


                         清  汪士鋐  余问吴子养生卷

汪士鋐善古文辞,尤工书法。其自幼即喜书法,初学时广为临摹古人名帖,后宗法褚遂良、赵孟頫,晚年习篆、隶。得执笔法,书绝瘦硬颉颃张照,诸子莫及。会题沈凡民印谱自谓初学停云馆麻姑仙壇、阴符经,友人讥为木板黄廷,因一变学赵得其弱,再变学褚得其瘦。晚年尚慕篆、隶,时悬阳冰颜家庙碑额於壁间,观玩摹拟而岁月迟暮,精进无几。其书能大而不能小,然有奇势,纵横自放,而分间布白,无分寸失。名公卿碑版多出其手。书法与姜西溟(宸英)称姜汪。传世墨迹有《行书洛神赋》、《东坡评语轴》、《徐孝穆玉台新咏序》等。


                    清  汪士鋐  东坡评语轴

《东坡评语轴》,纸本行书,纵91厘米,横50.9厘米。轴书录苏轼“唐氏六家书”题语。汪士鋐主要以行、楷书见长,存世作品中行书较多见。此书瘦劲挺拔,疏朗有致,分间布白均衡,点画波澜翻飞,笔笔送到。前人曾评其书“瘦劲”、“老劲”、“书绝瘦硬”,此作可为证。

 

何焯(1661—1722),字润千,因早年丧母,改字屺瞻,晚号茶仙;崇明人,为官后迁居长洲(苏州)。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何焯少时钝拙,14岁后方发奋攻读,学问大进。焯于考据学颇有造诣,年轻时先后拜吴县邵弥、安溪李光地为师,又与太原阎若璩为友,寓居阎家,与阎通宵切磋议论。焯治学严谨,藏书数万卷,凡四部九流,直到杂说小学,无不一一探索考证,辨明真伪,疏清源流,各作题识。对书坊出版书籍的错误、缺漏,字体的正写、俗写,也逐一分辨订正。焯校定两《汉书》、《三国志》,凡议论人物,必究其家世,明其表里;议论事情,必晓其始末,尽其变化;指点时政,必根据国势民俗,析其利弊。焯25岁时以拔贡生进京城,被尚书徐乾学、祭酒翁叔元收为门生。焯秉性耿直,遇事直言辩正,因而常遭妒忌和中伤,徐乾学也对他渐生恶感。焯便上书徐,更求削去门生名义。从此,六次应考被排挤。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皇帝南巡,访觅逸贤,经宰相李光生推荐,通过考试,被安排在南书房供职,赐为举人。次年,参加礼部考试,末取,赐为进士,又选为庶吉士。后于亲王府当侍读,兼任武英殿纂修。不久,受人诬陷被囚,家藏书籍被抄。朝廷派人未见任何犯上之语,相反却发现了焯退还吴县知县赠送金钱的信稿,终于发还书籍,仅免其官职,仍在武英殿工作,并表彰他清正廉洁。焯身陷囹圄时,身带着镣铐,仍在朗读《易经》。何焯于62岁时去世。死后雍正皇帝下诏,复其原官。破例赠予侍读学士,并赏赐金钱,给予立传,回乡治丧,令地方从优抚恤后代。何焯一生轻资财,重情义,他将财产让给弟兄,并经常接济贫困的亲戚朋友,对有才学而家境贫穷的学生则供其食宿,有记载的即达400人。生平著有《诗古文集》、《语古斋识小录》、《道古录》、《义门读书记》、《义门先生文集十二卷》、《义门题跋一卷》等。

何焯博览群籍,长於考订。校勘古碑版最精。喜临摹晋、唐法帖,所作真、行书,并入能品。尤喜蝇头小楷,书名极盛,与汪士鋐并称“汪、何”,“康熙四家”之一。时人以为可与晋唐书法家媲美,曾受命为康熙皇帝写《四书集注》,刻成木版藏于宫内。宫内书籍则大多由焯校勘。雍正皇帝接位前曾嘱焯写《困学记闻》的注解。


                   清  何焯  楷书桃花园诗轴

《七言古诗轴》,绫本楷书,纵171.2厘米,横42.8厘米。轴书七言古诗一首,款署“古风一章,甲午夏日,邮祝大来老年台华诞并正,义门何焯”。此轴因系祝寿之作,故书法尤其工整,点画粗细均匀,用笔流润秀美,结构端庄洒脱,具恬淡灵秀之美,为其成熟书风佳作。

《桃花园诗轴》,纸本楷书,纵60.4厘米,横33.8厘米。轴书桃花源诗一首。自题“临湜庵老师法”,湜庵即王遵训,顺治年间进士,康熙间官御史。此轴书法结体工谨端秀,笔力劲健,布局舒展明朗,深得欧阳询意韵。近人马宗霍曾云:“义门日事点勘,故小真,行书不习而工,较之习而工者为雅。”此作反映出何焯日事点勘抄写所积累的深厚书法功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熙年间“帖学四大家”书作
笪重光书法老辣精到!
笪重光这字,写得老辣精到
【清代书法】笪重光《行书山中纪闻诗轴》
笪重光《行书七律诗轴》
笪重光—行书自作诗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