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九 清代馆阁体书风

清代馆阁体书风

 

“馆阁体”书法的兴起,缘于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当朝统治者的极力提倡,致使“馆阁体”成为书法之官方正宗。馆阁体要求具备“乌、光、方”的三个特点,走向工整化、程式化的极致,成为书法发展的桎梏。清初馆阁书风泛滥,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事实上,香光、子昂的书法堪称明代文人士大夫书法的杰出代表,然而从书法创作风格的形式归类来看,他们的书法源流仍属“馆阁”一脉。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清代中前期文人士大夫书法的发展由于受康、乾爷孙俩对“馆阁体”书法的钟爱及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所致,“馆阁”也就很自然地成为那一时期书法发展的主流。陈奕禧、梁诗正、张照、纪昀、梁同书、翁方纲、翁同龢等人为其代表书家。

陈奕禧(1648—1709),字六谦,又字子文、文一,号香泉,晚号葑叟,海宁盐官人。贡生。出身名门,自幼即爱作诗学书,其诗“斜阳一川汧水北,秋山万点盆门西”,曾得当时诗坛盟主王士祯赞许。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官户部郎中,分司大通桥。康熙帝乘船经过,命其登船,于素绢上写字,深得赞赏。虽无科举功名,破格被召入直南书房。后出任贵州石阡府知府,康熙四十七年(一七0八)擢江西南安知府,修学宫、纂府志、兴文教,卒于官(即卒于任内),年六十二。

陈奕禧诗歌、书法当世著名,与姜宸英过从甚密;于唐宋以来名迹收藏甚富,皆为题跋辨证,晚年重著述。书法专法晋米芾、黄伯思一流人,于秦、汉、唐、宋以来历代文字搜罗极富,精勤钻研,皆为题跋辨证。好作小楷亦稳称,但留心字样而不知笔法,故媚而少骨,大字条幅沉着浑融,绝无轻佻之态,有“用笔千古不易之正宗”、“翰墨妙当代,海内翕然”之称,号称“香泉体”。远近争求其作品,日本国天皇也出重金收购。所书《梦墨楼法帖》、《予宁堂法帖》,流传甚广。雍正年间(1723—1735)曾将《梦墨楼法帖》抚勒上石,贮于内府。他还是位金石收藏家,集有大量秦、汉、唐、宋金石,逐一辨证题跋,辑为《隐绿轩题跋》。又曾仿《文选》体例编《文海》,搜集历代诗文刊刻行世。此外,尚著有《金石遗文录》、《春霭堂集》、《皋兰载笔》、《葑叟题跋》、《小名补录》、《益州于役记》、《北解杂述》、《北行日记》、《晋阳行记》、《云中纪行》、《陈子日记》《奇花异木记》、《含香新牍》、《秋雨斋集》、《虞州集》、《笑门集》、《绿荫亭集》等。传世书法墨迹有《七绝诗轴》、《行书诗卷》等。


                           清  陈奕禧  七绝诗轴

《七绝诗轴》,行书纸本,纵129.5厘米,横50.2厘米。此轴行笔疾徐和致,潇洒自如,行距、字距疏郎宽绰,结体呈纵势,形态沉稳,有米、董之意味。笔势优雅,线条圆润,疏秀中显质朴。正如杨宾《大瓢偶笔》所言:“香泉专取姿致,然大书沉着浑融,绝无轻佻之态。”

 

梁诗正(1697—1763)清朝大臣。字养仲,号芗林,又号文濂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有异禀,五岁始能言,授以四五言诗,略上口,即能诵。长擅文学,偕同杭世骏、陈兆等六人结“月课诗社”,有《质韦集》行世。二十七岁,从院长万经读书敷文书院。雍正八年(1730)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两年后梁诗正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雍正十一年,任会试同考官。第二年充上书房师傅,教授皇子,尚书房行走,日讲起居注官。不久任侍读。雍正十三年,梁诗正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年底,丁母忧。乾隆元年(1736),乾隆帝让梁诗正在京修书,南书房行走。建议八旗应行边屯,停止募补绿营,以补国用。乾隆三年(1738)任侍读学士,乾隆帝赐梁诗正在京宅邸。任顺天武举乡试正考官,又任内阁学士、经筵讲官。乾隆四年(1639)梁诗正历任刑部、户部右侍郎。次年,升为左侍郎。乾隆六年(1741),梁诗正升任《皇清文颖》馆副总裁,户部侍郎。乾隆九年,梁诗正以侍郎,应赋御制诗。乾隆十年,梁诗正升为户部尚书。上疏皇上要以节俭为要。同年,乾隆帝讯问四川学政朱荃情况,因为梁诗正答复为不清楚,而受累革职留任。乾隆十七年,因为父亲年迈,梁诗正乞归杭州,奉养老父,留在老父身边侍候。他返乡期间,潜心治学。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南巡,梁诗正迎接圣驾,恩准他在家食俸禄。次年,他的父亲去世,丁忧在籍。不久,他先后代理工部、兵部尚书。乾隆二十四年,梁诗正充任顺天乡试正考官。翰林院掌院学士。乾隆二十八年,为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太子太傅,一时朝廷巨篇,都出自他的手笔,他总裁《国史》、《文颖》、《续文献通考》各馆,相关文章体例大多由他确定。乾隆皇帝再一次在皇宫附近,赐他寓所。年底,梁诗正去世,年67岁。乾隆帝亲谕皇子祭奠,并赏银千两。赠太保,入贤良祠。

梁诗正的文章近南丰,诗骨苍秀。他擅长书法。清人吴修在《昭代尺牍小传》称“诗正工书。”清人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书中说到梁诗正的书法:“公书初学柳成宫(柳公权),继参文(征明)、赵(孟(兆页)),晚师颜(真卿)、李(北海)。”清人王昶在《春融堂集》中评梁诗正书法:“公常言,往在上书房为高宗作擘窠大字,适宪皇驾至,诸臣鹄立以俟,宪皇命作书,墨渍於袖,又命高宗拽之。”梁诗正长期修撰官书。乾隆十五年主修《钦定叶韵汇辑》十卷。乾隆十六年,主修《西清古鉴》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后续《西清续鉴》二编,各二十卷。乾隆十七年,奉命修《西湖志纂》十五卷,还曾参与编撰《石渠宝籍》、《秘殿珠林》。此外,梁诗正将与乾隆帝奉和的诗作集,《恭和御制太液冰嬉元韵》。其传世墨迹有《跋王羲之时雪快晴帖》、《行书元人五律诗轴》等。


                         清  梁诗正  元人五律诗轴

《元人五律诗轴》,行书纸本,纵129厘米,横56.3厘米。轴书录元人五言律诗一首,款署“梁诗正”。此轴书法受李邕影响,字体劲健,神形兼美,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是典型的宫廷书法。据梁诗正自云,曾“在上书房为高宗作擘窠大字”,可见其“馆阁体”大字功底深厚,故深受皇帝赏识。

 

张照(1691~1745),字得天,号泾南,亦号天瓶居士,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进士,改庶吉士。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官刑部尚书,以预修《大清会典》,书成,加一级。十三年,为抚定苗疆大臣,无功,革职拿问,谕靳。寻赦之,命在武英殿修书处行走。乾隆七年,历官至刑部尚书,供奉内廷。九年十二月,丁父忧,奔丧至徐州,卒于途中。谥文敏。

张照天资聪敏,通释氏之教,其作诗豪放好驱使禅语。能诗,善画,通音律,精鉴赏,尤工书法。照精通音律。尝与庄亲王奉敕查明《律吕正义》源委;又参修《一统志》。亦作曲,著有《月令承应》、《法官雅奏》、《九九大庆及《劝善金科》十本、《升平宝筏》十本、《曲录》均为供奉内廷搬演而作。其画最长于画墨梅,疏花细蕊,极其雅秀。用墨干湿得宜,发枝布干亦极洒脱,备极闲逸,笔墨秀隽传神。所绘白描《大土像》,寥寥数笔,法相自佳,又有《梅花图》(藏故宫博物院)。书法早年学董其昌,得母舅王鸿绪亲授(王是董其昌再传弟子);后又学米芾,并受赵孟頫较大影响。但不一意守师法,而是努力创新,特别是率真之作,更显得变化多端,天骨开张,气魄浑厚,精彩动人。楷书字体秀媚婉丽,平正圆润,乃清代“馆阁体”代表。草书笔画转折多变,结字聚散适宜,气势贯通,浑朴雄健。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喜爱,康熙评他的书法说:“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个,舍照谁能若,即今观其迹,宛似成于作,精神贯注深,非人所能学。”曾书写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被镌刻于岳阳楼上。人称“名楼、妙文、好字”,合为“三绝”。手迹有《行书东坡诗》(现藏故宫博物院)、《临米贴》(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清  张照  楷书武侯祠记轴

《楷书武侯祠记轴》,纸本楷书,纵95.7厘米,横52.3厘米。轴临唐代柳公绰书《武侯祠记》。款署“叔父千里寄书索大楷字,临此与巨来弟,感惠徇知一合也照”。柳公绰为柳公权之弟,官至兵部尚书,亦工书法,多书写名士所撰碑记。米芾评:“公绰乃不俗于兄”。此作存柳书基本面貌,然更趋规整,点画秀润,结体工稳,字形大小一律,章法整齐划一,墨色乌黑光亮,格调雍容华美,属典型的清代“馆阁体”书风。


                            清 张照  临米芾拟古诗帖

《临米芾拟古诗帖》,纸本,纵43.8厘米,横5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是张照临米芾“蜀素帖-拟古诗帖”,与米芾《蜀素帖》比较,识者当能辨别高宗评论是否公允,抑或偏袒身边词臣。然,乾隆皇帝深爱张照的书法,则是不容置疑的,除了内廷收藏有丰富的张照墨迹可资佐证外,沈初《西清笔记》载:“张文敏尚书嗜饮,有醉中作书极得意者,内府所藏《临争坐帖》,自谓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上甚赏之。”高宗爱其才,爱其名士风流,为张照诡谲多变的仕途,凭添了一份保障。《清国史馆张照本传》论曰:“照一生所受主知可称特达,死后犹特命载入志乘,宠冠流辈矣。天语褒奖至公无私,一生论定不丰不杀,虽古之文人学士,何以加兹。唐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遒婉载史册;照之工书,洵可直接真卿,而上追羲献者也。”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谥文达公。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献县)人。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二十一岁中秀才,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接着母亲去世,在家服丧,闭门读书。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任编修,办理院事。外放福建学政一年,丁父忧。服阕,即迁侍读、侍讲,晋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贵州都匀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为侍读学士。同年,因坐卢见曾盐务案,谪乌鲁木齐佐助军务。召还,授编修,旋复侍读学士官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惨淡经营十三年,《四库全书》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经、史、子、集四部。纪并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二百卷,每书悉撮举大凡,条举得失,评骘精审。同时,还奉诏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基础上,精益求精,编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为涉猎《四库全书》之门径,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书。《四库全书》的修成,对于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一重大贡献。在主编《四库全书》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阁事,甚得皇上宠遇。接着升为左都御史。《四库全书》修成当年,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乾隆帝格外开恩,特赐其紫禁城内骑马。嘉庆八年(1803),纪晓岚八十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赐上方珍物。不久,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国子监事。他六十岁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礼部尚书。纪晓岚卒后,筑墓崔尔庄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员,到北村临穴致祭,嘉庆皇帝还亲自为他作了碑文,极尽一时之荣哀。晚年著有《阅微草堂笔记》24卷,文字质朴简约,有魏晋之风,是明清笔记小试中较著名的一部,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行享誉文坛。

纪晓岚不以书名,即使有求书者也不应。小说《乾隆皇帝》里说纪晓岚到处题诗写匾额,其实纪晓岚的书法并不太好,他在自己的砚匣上镌诗曰:“笔札匆匆总是忙,晦翁原自笑钟王。老夫今已头如雪,恕我涂鸦亦无妨。虽云老眼尚无花,其奈疏慵日有加。寄语清河张彦远,此翁原不入书家。”用他特有的幽默风格以不善书法而自诩。即使如纪晓岚这样自称不善书法的学者,然而看他的书札,虽不事雕饰,也朴实自然,生动流畅,非一般人可及。


                              清 纪昀  陶诗扇面

《弘历西旅归诚诗》册,纸本乌丝栏,楷书,9开,每开纵12cm,横17.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款署“臣纪昀拜手稽首敬跋”。钤“臣”、“昀”二印。钤鉴藏印“宝蕴楼藏”二方。作品书乾隆皇帝御制《将军鄂辉等奏巴勒布归顺实信并班师回藏事宜诗以誌事》七言诗一首。诗后有纪昀跋语一则,赞美皇上以五十余年的卓越武功使国家“边圉敉宁”(边境安定),百姓长享太平之福。作品点画遒美规整,精能工稳,具有馆阁体书法“乌、方、光”的特点。但千字一面,笔墨缺少变化。

 

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晚号不翁、石翁,九十以后号新吾长翁,钱塘(令浙江杭州)人。清代书家。与安徽亳州(今徽县)梁、会稽(浙江绍兴)梁同治并称“三梁”。大学士梁诗正之子。天生颖异过人,端厚稳重。乾隆十二年(1747)举人,乾隆十七年(1752)在殿试时特赐进士,改翰林院侍讲,散馆授编修。后任顺天乡试间考官、会试同考官、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赐加侍讲学士街。同年梁启心去世,在服丧期间亦未赴官任,闲居家中。同书治家,以身作则,家法亦严,因此杭人都称道梁氏家法。生活简朴,衣帽终生不换,平时不宴宾客,不受馈赠。毕源曾从楚地赠同书大砚一方,同书坚决不收,毕源执意相赠,同书只好收下,数年后托友还砚于毕。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进京恭贺弘历(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直到嘉庆丁卯(一八0七)年再出任为官,加翰林院侍讲学士,赴任后不久又辞官归里,直至他去世。梁同书笃信佛教,经常用小楷书抄写佛经。佛教中称木瓜为“频罗”。因他家院子里有一株,所以号频罗庵主。又因嘉庆十六年(1811)冬天,他病重得几乎死掉,痊愈后于是自号新吾长翁。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终年九十三岁。

梁同书工书法,初学颜柳,后学苏米,晚年纯任自然,冠绝时流。诗多雅意,文亦清峭,故为书名所掩。年九十余,尚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并无苍老之气。卒之前数日,自书讣,苍劲如昔。新书碑版遍环宇,与翁方纲、刘石庵(刘墉)、王梦楼(王文治)并称于时。日本国王曾派人求书,朝鲜、琉球等地亦以其书为贵。著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直语补正》、《日贯斋涂说》、《笔史》等。传世书迹甚富,小楷书作尤多。

《苏老泉文卷》,书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时年72岁。纸本墨迹。纵33.4厘米,横57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梁同书博学多文,善鉴别。由他书写的碑刻和题写的不可胜数,负盛名60年。此件行书作品,其书不拘苏、米形迹,而得其神韵,貌丰骨劲,味厚神藏。其章法平稳,行距疏朗,用笔平和自然,都是承继赵孟頫、董其昌遗风的结果。此卷中字字提按顿挫交待清晰,技法精湛娴熟,看似寻常,无新奇惊人之处,然欲达到此也并非易事。梁同书在书写时挥洒自如,将其功力与性情和谐统一于此作品中。此卷虽然不是梁同书最好的作品,但也能反映出他书艺水平的基本状况。

《书赠松波姻长兄散文轴》,纸本、行书。凡五行,每行字数不等,共九十字,130.2×58.6cm,上海博物院藏,这幅作品也是梁同书的代表作品之一,整幅作品形式完备,从用笔、结字到整幅作品的章法,均属于传统的表现形式,其用笔精致,一丝不苟,观其全貌不激不励,疾徐有致,犹如阵阵秋风,给人一种宁静清凉之感,表现出非常浓厚的书卷之气,同时与作品文字内容颇为统一,有一种“竹楼数间,负山临水,疏松修竹”的娴静与秀美,有一种“一香一茗”、“同心良友,闲日过从,坐望谈笑”的洒脱与闲适。梁同书毕竟是清初帖学中脱颖而出的书家,因此,在恪守传统的规范中,能表现出洒脱有致,纵横自如的才情和性灵。作品行书与草书交互相映和谐而自然,更表现出作者以书达其情怀的心境,从作品中长撇来看,不拘位置,体现出苏轼行书左伸右缩,左秀右枯的潇洒的特征。落款“山舟梁同书”五字以细的小字草书为之,与作品开篇“竹楼”二字形成明显的轻重对比,犹如声音山中空谷回荡,由近及远的情境,荡漾耳边,让人回味无穷。


           清 梁同书  小楷维摩诘所说法供养品

《维摩诘所说法供养品》,纵26.5厘米,横11.5厘米,18开,纸本。此册书于嘉庆四年其77岁时。款后钤有“迷中倍人”朱文小长印,封版由吴昌海楷书署签,扇页有陈鸿寿隶书署签,尾页有金庭客的“恕斋审定”印和高芗林宝砚斋的收藏印等。前八开写的是“维摩诘所说法供养品”,后十开写的是“无量义经德行品”。全册小楷运笔灵捷,随意自然,全无刻板习气,显得整齐而富有变化,沉着中寓生动,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梁同书不仅是一个书家,而且是清代一个著名的书画理论家,在与他的弟子张燕昌(一七三八—一八一四。浙江海盐人,字芑堂)论书时,很有独到的见地。他认为所谓“力透纸背”是“状其精气结撰,墨光浮溢耳,彼用笔若游丝者,何尝不透纸背耶,米襄阳笔笔压纸,笔笔不著纸,所以妙也”。他又提出长锋羊毫的作用,并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也又指出读贴以会其心,并曰:“贴教人看,不教人摹。今人只是刻舟求剑,将古人书一一摹画如小儿写仿本,就便形似,岂复有我,试看晋唐以来多少书家有一似否”。他又提出笔势与圆熟的关系,认为“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整随笔所致,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却著不得丝毫摆布,熟后自知”。他还提出中锋与侧锋的关系,指出“笔提得起自然中,亦未尝不兼用侧锋处,总为我一缕笔尖所使”。在学子选择字贴时,他主张因人而异,认为“凡人遇心之所好,最易投契,古贴不论晋唐宋元虽皆渊源书圣,却各自面目,各自精神意度,随人所取,如蜂子采花,鹅王择乳,得其一支半体,融会在心,皆为我用,若专事临摹,泛爱则情不笃,着意一家则又胶滞,所谓琴瑟专一,不如五味和调之为妙”。他又在《频罗庵收画跋》中提出“学书无他道,在静坐以收其心,读书以养其气,明窗净几以和其神,遇古人碑版墨迹,辄心领而神契之,落笔自有会悟,斤斤临摹已落第二义也”。这些都是他在书法实践中的甘苦之言,至今自为理论界中津津乐道,学习书法,要博采众长,要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正如古人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齐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使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然齐古人。”

 

翁方纲(1733~1818),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翁方纲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官内阁学士、左鸿胪寺卿,后荣恩宴加二品衔。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开设四库全书馆。翁方纲被任命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又担任编修一职。在四库馆任职期间,他与朱筠、钱大昕、桂馥、黄易、丁杰等人常去琉璃厂书肆访书,所作金石拓本日渐增多。曾主持江西、湖北、江南、顺天乡试,又曾督广东、江西、山东学政。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因“不能约束家人”去职。或因其在乾隆后期长期办理批本所致,嘉庆六年二月,翁方纲被发往高宗乾隆帝的裕陵守陵三年。由于年事已高,加之被发往裕陵守陵一事的刺激,故翁方纲自马兰峪返回后,即没有再作官,在家从事金石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见于《苏斋题跋》,以及嘉庆二十二年撰成的《庙堂碑考》、《秦篆残字记序》等论文。他是清中叶一位著名的学者,六七十岁时还能在灯下作细书,阅蝇头字。每过一岁,翁方纲必用西瓜子写下四个楷字,五十岁后写“万寿无疆”,六十岁后写“天子万年”,至七十岁后则变成“天下太平”。嘉庆二十三年元旦时,写到第七粒西瓜子,眼睛因疲劳看不清东西了,他感叹地说:“吾其衰也!”正月二十七日便去世了。

翁方纲精于考据、金石、书法之学,又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倡始人。书学欧、虞,谨守法度。尤善隶书,能在瓜子仁上书写小楷字,功力精熟可见一斑。《清朝书画录》把他和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并称“翁、刘、梁、王”。亦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齐名,称“翁刘成铁”。包世臣《艺舟双楫》称:“宛平书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耳,于碑帖无不遍搜默识,下笔必具其体势,而笔法无闻。”马宗霍《霋岳楼笔谈》称:“覃溪以谨守法度,颇为论者所讥;然其真书工整厚实,大似唐人写经,其朴静之境,亦非石经残字到也。”翁方纲著有《复初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复初斋诗集》42卷、《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庙堂碑唐本存字》、《石洲诗话》等大量金石学著作。世之言金石者,必推翁家。


                           清  翁方刚  致贞盦书札

《致贞盦书札》,行书手札。他的行书是典型的传统帖学风格。连贯柔和,不急不躁,循规蹈矩,很有特色,不失大家风范。作品中温润丰厚浓墨与纤细的游丝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运笔用墨过程中,由浓渐淡、由粗渐细的过渡缓冲。因此,浓淡、粗细、行止极有节奏感。整幅作品用笔以圆润轻柔为主,没有丝毫方刚急躁的火气,从柔润流畅的笔意中,可推想作者书写时灵活的用腕。综观此作品,运笔沉酣,墨色浓厚,笔划丰满,筋劲骨健,妙得神韵,是他的精品之一。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瓶庐居士。我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清咸丰六年(1856)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中法战争中,主张抗战,并支持刘永福黑旗军保卫疆土。中日甲午战争时,又力主抵御外侮,反对李鸿章求和。后举荐康有为,支持变法维新,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被慈禧太后削职回籍;十月又被下令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归里后,隐居虞山西麓鹁鸽峰墓庐。困顿七载后病故。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稿》。

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喜书法,由研习钱南园、董其昌的书法上溯至米芾、颜真卿,所作书法淳厚宽博。马宗霍的《岳楼笔谈》称:“松禅早岁由思白以窥襄阳;中年由南园以窥鲁公;归田以后,纵意所适,不受羁缚,然气息淳厚,堂宇宽博,要以得鲁公者为多。偶作八分,虽未入古,亦能远俗。”从他的作品看,显然具颜体书貌,但又吸收了刘墉、何绍基等人习颜而出已意之法,用笔比较奇肆率意,结体比较宽博开张。有些字可融汇赵、董之意,写得潇洒。在晚清学颜者诸家中,具有一定新意。


                          清  翁同和  隶书五言联

《隶书五言联》,此作谭伯羽、谭季甫先生昆仲捐赠台北故宫博物院。翁同龢以书法着世,兼习各家之长,本幅对联集汉礼器碑字,上联:“解得孔颜乐”,下联:“自是戏皇人”。用笔方圆并济,秃颖健毫,不假修饰,重在笔势连贯,前后呼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國極品書法(一)【43P】
这书法才叫养眼,清代大文豪梁诗正行书,潇洒秀逸百看不厌,好字
名人八字:纪晓岚的八字赏析
日下旧闻考 : 卷十二(16)
黄琼谊 王鹏凯:纪晓岚生平、著述要事年表
那彦成工书,尝跋董临颜书,谓大家一落笔圆,通幅皆圆,一落笔方,到底皆方。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工诗,善书法,后论书尤见真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