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一王铎书风影响下的清代文人书家

王铎书风影响下的清代文人书家

 

王铎书法集历代大家之长,从“尚韵”、“尚法”的宏大目标——“尚态”、“尚力”的实现,如其行草书《五律诗五首》、《赠张抱一草书诗卷》可谓将壮美之力表现到极致。纵观王铎书法艺术的演变轨迹,可以从中领略到他是一位中国书法精神的继承者与革新勇士,是中国书法技法集大成式的开拓者,是中国书法个性化风格的追求和自我完善者,是“尚态”、“尚力”书法流派的践行者。在中国书法发展的这条主线上,王铎既崇尚对传统吸收,又善标新立异达到裂变创我之意。为书近五十年的探索,终自成家法,成为有明书法第一。王铎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行草书。清代早期的傅山、龚贤、宋曹、归庄、许友等人受王铎书风影响之后,创博大流变之风,巍然标立书坛,此前已陆续绍介。此文继续介绍王铎书风影响下的法若真、姜淑斋、孙星衍、宋湘、吴荣光等人。

法若真(1613—1696),字汉儒,号黄石,亦号黄山,山东胶州人,他虽少有诗名,学富五车,但生不逢时。顺治三年(1646年),他33岁才中进士,授翰体院编修。清顺治五年(1648年),充任福建戊子科正考试官,回京后升任秘书院侍读,掌握六部章奏诰敕,负责起草撰文。清康熙元年(1662年),法若真回京觐见康熙帝,升任浙江按察使。上任后,秉公执法,明辨曲直,审结了衢州府(今浙江省衢县)10年积案。法若真先后在福建、浙江、安徽任职,他体恤下情,兴利除弊,为政清廉,深得人心。一次安徽灵璧等五县歉收,民不聊生,他上疏请求减免五县租税,遭礼部拒绝后,他甘愿破家代灾民交租纳税,被人们称道。康熙十八年间(1679年),数名大臣联合推荐法若真举博学宏词科,他有病没能应试。从此法若真弃官剃发隐居黄山15年,后回胶州。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法若真病逝于故里,其墓在小珠山南麓君子峰前。

法若真学识不凡,但真正扬名于世的当数他的诗书画,其文采被人们看重。他的诗“不今不古”(纪昀),超然脱俗,自抒性情,独成一格,深为“性灵派”诗人赞许,人称其诗“因情以发气,因气以发声,因声而绘词”。法若真的文章同样非同异常,“或庄或谑,可歌可泣”,“百态俱出,万变不穷”,被清初文坛同仁誉为“海内词坛尊宿”和文坛“泰山北斗”。著有《黄山诗留》、《介卢诗》、《黄山集》等。在书画方面也很有成就。他善作山水画,大幅作品汪洋恣肆,变幻神奇,别有风骨。扇面小画雄健清俊,不拘一格,风趣横生。偶尔他也会绘花绘鸟,具有鲜明的风格。其《树沙飞泉图》等27幅被收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故宫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等都收藏了他的作品。法若真精于书法,他师魏晋“钟王”神韵,不效元明诸家,行、篆、草、楷都在行且都显示独特的风格。行书“有鸾停鹤峙之势”,草书“巨幅大笔,气势魂魄”。法若真以擘窠大字见长。清李集《鹤征录》载:“若真以巨幅大书司马温公禅偈见贻,笔势飞动。”根据法若真的艺术风格和书法特点,是比较适合写大字的。可惜其巨幅书作遗迹今已不存,然而从他留下的小幅作品中,亦可窥见其风格之一斑。传世墨迹有《草堂诗轴》、《行书诗轴》等。


                           清  法若真  草堂诗轴

《草堂诗轴》,纸本草书,纵125.8厘米,横55.1厘米。轴书南朝谢朓《游东田诗》一首。“甲戌”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法若真时年八十二岁,为其晚年作品。此轴书法苍劲沉稳,结体欹侧错落,点画多方硬侧锋,字间牵丝引带若断若连,具苍古质朴之韵,与晚明黄道周、倪元璐硬倔、奇异一路风格相似。

《行书诗轴》,纸本,纵221厘米,宽95厘米。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此作结体采取颜体的内敛体式,边实中虚,开张大气。如首行“闭”字,左边用弧形竖,聚力内敛,右边则以有力的横折竖钩一塌直下,至钩处则极意发宕,力惟内聚而不外泄,借势写出“才”字,全字力重千钧,张力极强。字距紧结,行气连贯,也是此作的一大特点,法若真书法讲究神采气势,必须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故采取这种紧结式的字间距离是比较合适的,作者的感情宣泄汹涌急迫,不如此则不足达其意。比如首行“邻家车马闲”五字一气呵成,气脉畅贯,倍觉痛快。由于字距较密,行气走向荦荦分明,牵引着观赏者的目光乃至情绪也不知不觉地随着流动。然而纵观全篇,却又有变化,而非板滞划一。其中有斜行,第二至第四行尾部向右倾斜,而最终以落款点缀,起到平衡补正的作用;有断续,如第三行至“铠甲”断开,以下重新接续;有跳跃,如“楼”和以下各字等,不一而足。通观全篇,磅礴之气流贯其间,而又自然含蓄,内蕴无穷。

 

姜淑斋(生卒年不详),女,名如璋,以字行,别号广平内史,清初胶州人,姜长植之女,姜琯之堂妹,其父、堂兄均为书画名家。活动于公元十七世纪。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女书法家和诗人。少女时代即以工诗善书闻名胶城。18岁时即嫁于胶州望族宋可发之子监生出身、官至云南平凉知府的宋世显为妻。

姜如璋诗也写得好,《国朝闺秀正始集》收有她的一首题壁诗:“清泉石上溜松风,薄受霜华叶乍红。曲路通村知近远,一条竹杖万山中。”写得很有意境。大书画家高凤翰称她的诗为“国朝闺秀第一”。有诗集《淑斋诗草》两卷行世。如璋善书,少临二王不辍,对《十七帖》用功最甚。精于行草,师法二王,得力于《十七帖》。楷书端庄秀丽,草书矫劲洒脱,深得王羲之神韵。随夫过大庾岭,其书“风度维严”、“雁迥人远”两大碑传世,字大径尺,署名为:“八岁童子宋世勋书”,乃以其夫弟之名落款(封建时代男尊女卑,妇女不便抛头露面,所以借小叔名义落款)。至清末民初此两碑仍在。王士祯《蜀道驿程记》云:“淑斋工抚晋人书,京师士大夫得纨素便面,多珍秘焉。”可见极赏之,以为笔力矫劲,不类女子。尤侗《宫闺小名录》载:“淑斋工诗善画。”朱彝尊《题淑斋诗卷太常引》词云:“三真六草写朝云,几股玉钗分。仿佛卫夫人,问何似当年右军?郁金堂外,清绫帐里,小字讶初闻。门掩谢池春草,书遍双环练裙。”朱彝尊(一六二九至一七o九)题其诗卷词有云:“三真六草写朝云,仿佛卫夫人,问何似当年右军(王羲之)。”亦指其书也。书法作品流传较广,国内大中博物馆均有收藏。


             清  姜淑斋  临帖轴

《临帖轴》,绢本草书,纵224.5,横52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此作草书临王羲之《司州帖》,凡四行。用笔稳劲秀润,精微入神,笔力矫健,连绵大草跌宕起伏,纵肆牵连中别具遒迈之姿。

 

   黄慎1687—1770)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汉族,福建宁化人。中国清代书画家。幼丧父,以卖画为生,奉养母亲。初随上官周学画,后离家出游,曾多次在扬州卖画。方十八九岁,寄身萧寺,昼为画,夜无所得烛,从佛光明灯下读书。其艺既擅,出游豫章,历吴、越,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至扬州鬻画,人争客之。雍正五年(一七二七)以母垂老,不欲远离,乃奉居扬州,又三年乃返闽,郑燮赠以诗。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年八十二,尚作花卉册。画人物,多取神仙故事为题材,初学上官周,后用狂草笔法作画。笔姿放纵,气象雄伟,深入古法,亦偶有笔过伤韵者。间作山水、花鸟,得荒率之致。所画多历史人物、佛道、樵夫渔父,早年工细,后参以怀素草书笔法,所作人物用笔粗犷,顿挫转折,纵横排奡,气象雄伟。花鸟笔法洗练,形象概括,画风泼辣;山水境界开阔,注重诗意的表达。

   黄慎擅草书,书法学“二王”,更得怀素笔意,从章草脱化而出,其栖劲运笔亦用于绘画之中,故画面多干枯、飞白和迅疾之迹,黄慎的草书,点画纷披,散而序,评者说它象疏景横斜,苍藤盘结,具有“字中有画”之趣,他的书法出于章草,颇难认识,故而仿效者不多,但他不趋时尚,敢于标新立异。他的草书不昧古法,又难辨古人踪迹,不强调章法的疏密聚散,而以方折顿挫的笔法,忽断忽连,顾盼呼应,凸显铿锵有声的点画节奏感,呈现一幅落英缤纷珠丸跳荡逸趣迭生的画面感。其代表作《草亭飞万竹诗草书轴》章法奇异如松柏之剪影,点画浓淡如花叶之缠枝,真非书非画,亦书亦画,堪称奇观。

   


                            清  黄慎  五绝十首

《五绝十首》立轴,纸本草书,纵166.9厘米,横84.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轴书法宕逸奇谲,笔力雄健,结字奇古险绝,注重点的用法,字形欹正相生,如“惊蛇走虺,骤雨狂风”,飘逸驰骋,独具特色。在清代中期扬州画家、书法家中,黄慎的书法颇富个性。此轴代表了黄慎草书的艺术水平,表现出书家以险绝求胜的书艺特点。

 

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又字伯渊、伯如、季逑等,江苏阳湖(今武进)人。幼有异稟,过目成诵,未冠补诸生。旋与女诗人王采薇(玉瑛)结婚,夫唱妇和,伉儷殊為情深。乾隆三十九年(1774),被聘讲学於南京钟山书院,因与钱大昕、洪亮吉、杨芳灿、卢文弨及袁枚等相结识,而深受汉学家考证学风之影响。诗文之外,并及於经史、文字、音训、诸子百家之学。四十二年(1778),王夫人卒,星衍至感悲伤,特将其遗著长离阁(诗)集刊行於世。四十五年(1780),以参加南京恩科试未第,转治佛学。次年,為陜抚毕沅所延,入其幕府,前后五年。毕氏所撰之关中胜蹟志、山海经注、校正晏子春秋、墨子,及校刻惠栋诸书,皆星衍所手订。他如陕西醴泉县志、邠州志、澄城县志之撰修,星衍亦参与其事。乾隆五十二年(1787)成举人。次年,以一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三通馆校理。其后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山东兖沂曹济道,所至皆有政声,不畏权贵。嘉庆四年(1799),以丁母忧去官。六年(1801),一度为浙抚阮元延讲詁经精舍。服闋入都,仍以道员分发山东。十年(1805),署登莱青道。十二年(1807),署布政使。十六年(1811),以病退休。晚年主讲於钟山书院。

孙星衍是清代著名经学家,校勘学家,骈文家,治学范围较广,对经史、文字、音韵、诸子百家、金石碑版等,均曾涉及,被袁枚称作奇才。《履园丛话》称其“守定旧法,当为善学者,微嫌取法不高,为梦英所囿耳”。著作甚富,著有《寰宇访碑录》、《平津馆金石萃编》、《魏三体石经遗学考》、《京畿金石考》、《泰山石刻记》、《续古文苑》等。


                            清  孙星衍  篆书八言联

孙星衍书法以篆、隶最工,直追秦汉。篆书精妙圆润,工稳遒劲。其书篆时毛笔剪去笔尖,以达到万毫平铺的效果,故篆字显得更瘦硬工整。亦工篆刻,不多作。《八言联》,篆书纸本,上海博物馆藏。纵131.9厘米,横29.2厘米。书者尤长篆书,笔划圆劲,故此联为得意佳作。

 

宋湘(1757-1826),字焕襄,号芷湾,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清代中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政声廉明的清官。他出身贫寒,7岁蒙学,从师就读,9岁能文,出口成章,人称“宋氏神童”,清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年)13岁应县试(童子试),名列榜首;次年14岁再应嘉应州府,又居第一,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清史稿·列传》中称“粤诗惟湘为巨”。此后时运不济,科场曲折;乾隆四十三年(1778)考取秀才,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解元,次年赴京会试,其笔走龙蛇之书法不合会试“馆阁体”之要求,故此落第,此后隐居京郊6年,习书研文,文书大长;嘉庆四年(1799)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嘉庆五年(1800)还乡,主讲惠州丰湖书院,嘉庆十年(1805)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十二年(1807)钦点丁卯科四川乡试正考官;嘉庆十三年(1808)任戊辰贵州乡试正考官;后到嘉庆十八年这段时间,历任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国史馆总篡、文颖馆总篡、教习庶吉士等职。嘉庆十八年(1813年)五十八岁起,出任云南省曲靖府、广南府、永昌府、大理府、莫南府等诸府大守,领迤西、迤南篆事。清道光五年(1825)七十岁,迁升湖北督粮道。道光六年(1826)七十一岁卒于武汉湖北观察署任上。为官廉明,两袖清风,读书自乐,身后无余物,仅《红杏山房诗抄》传世。

宋湘为人真率,襟抱豪迈,诗书双绝,世誉岭南才子。其诗雄直豪放,哀乐无端,飞行绝迹,磊磊落落,自成一家,深具倜权奇之慨。其书高迈雄劲,如天马行空,气势超凡,兴到之际,随手取物,虽蔗渣竹叶,率意挥洒,出神入化,古意磅礴,人得其尺幅如获拱璧。宋湘的书法章法磊落,笔致潇洒。其写字工具除毛笔外,竹叶、蔗渣都可捆扎当笔,随意挥洒。丘逢甲谓其书法:“竹叶蔗渣皆妙笔”。宋湘的书画作品对梅州客家人影响甚大,可以说自宋湘之后,改变了客家人在书画界的地位。宋湘墨宝:湖北汉阳有用竹叶书写之《伯牙琴台题壁》;广州有“粤海关”匾额;惠州有“丰湖书院”匾额及“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对联及用蔗渣代笔写的《湖上五别诗》;昆明湖大观楼北面有“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对联;昆明筇竹寺有用草刷蘸紫土写的“玉案山”匾额及“护门帷遣白云,听钟声何处;依杖却分青霭,话竹色当年”对联等。


                              清  宋湘  行书轴

《行书轴》,广东省博物馆藏。此轴书法笔酣墨饱,纵横跌宕,气势豪逸磅礴。故《清史稿》评“湘性豪迈,下笔显倜傥雄奇之概”。《清史文苑》亦赞“宋湘除善用笔外,还能随手以竹叶蔗渣作书,而不失其妙,刚劲处似钢钩铁槊,柔韧处如烟云缭绕”。

 

吴荣光(1773-1843),字伯荣,又字殿垣,—号荷屋、可庵,别署为拜经老人,晚年又别号石云山人。清广东南海人。清代诗人、书法家。嘉庆四年(1799)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迁监察御史及巡抚天津漕务(河运)。以事革职。复起授刑部员外郎、郎中,历陕西陕安道、福建盐法道,福建、浙江、湖北按察使,贵州、福建、湖南布政使。道光年间官到湖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后因事被降职为福建布政使。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三八、《国朝耆献类征》卷一九九、《国朝书人辑略》卷八。

吴荣光为岭南名宿,《晚晴糁诗汇》称其诗“纪事述情,不规规摹仿前人。潘文恭序其集云:“‘风雅一律,忠孝备于人伦;经济万言,忧乐先于天下。’足见其大概”。作品《石云山人集》收录在《清代稿钞本》中。其于金石书画,鉴别最精。从学阮元,嫡传阮学。又从阮家得见珍贵书画、文物,因而精研碑帖拓本、吉金乐石,成为著名鉴藏家、金石学家。著有《辛丑销夏记》、《吾学录初编》、《白云山人文稿》、《绿伽楠馆诗稿》、《筠清馆金石录》、《筠清馆法帖》六卷、《历代名人年谱》等。吴荣光工书,以帖学为主,行、楷取法于欧阳询、苏轼,笔法凝聚,字体隽永,气息儒雅。张维屏《艺谈录》谓“粤东百余年来,论书法推四家:冯鱼山敏昌、黎二樵简、吴荷屋荣光、张懈山岳崧”。康有为评其书法日:“吾粤吴荷屋中丞帖学名家,其书为吾粤冠......”。传世墨迹有《草书临王羲之游目帖扇面》、《行书四条屏》、《致晴圃书札》等。


                       清  吴荣光  致晴圃书札(局部)

《致晴圃书札》,为四折行草书手札函。道光十二至十六年间,吴荣光升至湖广巡抚兼湖广总督,任江南道御史兼浙江副考官时,因稽查一宗官船运粮案失察而被削官,寓居京都,生活困窘,忍痛把书画藏品变卖以度日。此函内容实为拜托晴圃留意京中关于自己复启消息一事云云。此函书写精熟似率意作书,而不离规矩,有如天马行空,已化臻妙境,不愧为其六十岁后难得的代表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法若真书法《草书草堂诗轴》
从法氏家族兴衰,看明清时期政府动荡对文人影响,书法蕴含个性
清初王铎书风影响的悖论
清· 王铎弟子法若真 书法《画说行草书卷》
清安徽布政使 法若真 书法欣赏
震撼!王铎草书:墨象万千,酣畅淋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