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五 清中期篆隶名家

清中期篆隶名家

 

清中期有许多以学者身份而擅书的书法家,如钱大昕、桂馥、钱坫、孙星衍、钱泳、张廷济等,他们都擅长隶书,由于他们有坚实的文字学基础,其篆隶醇雅清古,别开生面。

钱大昕(1728年—1804),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汉族,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公推钱氏为“一代儒宗”。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弘历南巡,因献赋获赐举人,官内阁中书。十九年(1754),中进士。复擢升翰林院侍讲学士。三十四年,入直上书房,授皇十二子书。参与编修《热河志》,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又与修《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及《天球图》诸书。乾隆三十七年,钱大昕补为侍读学士,并让钱先后担任山东、河南、江浙诸省份会试主考;后为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 但钱大昕是淡薄名利之人,乾隆四十年,钱以丁忧为由辞官回乡,从此不再出山,一心读书。归田三十年,潜心着述课徒,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书院讲席,出其门下之士多至二千人。晚年自称潜研老人。其学以“实事求是”为宗旨,虽主张从训诂以求义理,但不专治一经,亦不墨守汉儒家法。乾嘉时期(1736-1820年)学者好言"实事求是",钱大昕尤为突出。同时主张把史学与经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以治经方法治史。自《史记》、《汉书》,迄《金史》、《元史》,一一校勘,详为考证。萃其平生之学,历时近五十年,撰成《二十二史考异》,纠举疏漏,校订讹误,驳正舛错,优于同时其他考史着作。其治史范围广于同时诸家。于正史、杂史而外,兼及舆地、金石、典制、天文、历算以及音韵等。对宋、辽、金、元四史,用功甚深,元史尤为专精。他曾打算重修《元史》,未成。嘉庆三年,朝廷力召钱大昕回朝,钱仍旧婉言谢绝。于嘉庆九年(西元1804年)逝世于紫阳书院,终年77岁。著有《宋辽金元四史朔闰考》、《宋学士年表》、《元史氏族表》、《元史艺文志》、《元诗记事》、《三史拾遗》、《诸史拾遗》及《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除史学外,于所涉诸学,多有创获。《三统术衍》、《四史朔闰考》为其研治天文历算学的代表作,深为同时学者推重。“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更是其在音韵学上的卓见。大昕并非知古而不知今的考据学者,他往往以考史论学的形式,隐寓对清廷弊政的不满。所着《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文集》多所反映。后世以之与顾炎武《日知录》并称,赞钱氏为“一代儒宗”。乾嘉时期,首重经学,大昕力倡治史,既博且精,对转变一时学术趋向影响甚大。一生着述甚富,后世辑为《潜研堂丛书》刊行。

钱大昕书法源于金石之学,善写汉隶,用笔古茂,奇趣纵生;楷行苍逸朴健,具有宋元的书法风致,脱胎于学问之厚养。传世手稿、墨迹颇多,有《行书录语轴》、《隶书王子林郭八言联》等。


                清  钱大昕  王子林郭八言联

《王子林郭八言联》,纸本隶书。此联所提王子猷、郭林宗二人皆汉魏名士。王子猷,名徽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大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他个彻头彻尾的怪人,生性爱竹。有一次,他偶然到别人的空宅院里暂住一段时间,人刚到宅子,便令家人种竹子。他因而成为竹子的古今第一“形象代言人”。郭泰(128年-169年),字林宗,东汉太原介休(今属山西)人。东汉著名学者、思想家及教育家,人称“有道先生”,为东汉太学生领袖,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以及宋朝宰相文彦博合称介休三贤。此联隶书行笔自然,并无汉碑刻板之形。


        清  钱大昕  录语轴

《录语轴》,纸本行书,纵98.4厘米,横47.8厘米。钱大昕书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竹汀时年67岁。款署:“甲寅三月八日竹汀居士书于孱守斋。”钤:“臣大昕印”白文印、“文学侍从”朱文印。鉴藏印:“疁田珍玩”朱文印。释文:焦达卿有吴彩鸾书《切韵》一卷,其书一先为二十三先、二十四仙。相传彩鸾所书《韵》散落人间者甚多,予从延陵季子复曾睹其真迹。甲寅三月八日竹汀居士书于孱守斋。此作录语一则,评唐代吴彩鸾所书《刊谬补缺切韵》卷。《切韵》为唐代韵书,吴彩鸾为唐代著名女书家,所书《刊谬补缺切韵》卷北宋时入宣和内府,经历代递传,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作用笔饱满劲健,自然洒脱,格局宏阔,是其晚年佳作。

 

桂馥(1736-1805),字未谷,一字东卉,号雩门,别号萧然山外史,桂馥书法晚称老苔,一号渎井,又自刻印曰渎井复民。山东曲阜人。清代杰出学者、著名的文字学家、书画家、篆刻家。桂馥少承家学,博览典籍,特别精于金石六书之学。曾任长山训导,与周永年共同“买田筑借书园”。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官云南永平县知县。藏书万卷。他们在济南五龙潭畔修建了潭西精舍,桂馥撰《潭西精舍记》一文,刻石立于潭旁,今仍存。曾为“阅微草堂”题写匾额。暮年始好写生,别饶古韵。间作墨竹一丛,苍苔数点,意趣横逸。在陈道复、徐渭之间。钱杜尝舆讨论,谓画中惟点苔为难,故自号老苔云。卒年七十。著有《说文义证》、《缪篆分韵》、《晚学集》、《续三十五举》、《札朴》、《清朝隶品》、《诗集》等。

桂馥擅金石考据,篆刻、书法雅负盛名。翁方纲、阮元极推之。篆刻、汉隶雅负盛名。与当时伊秉绶齐名,被同称为“中国文字学双子星座”。尤擅隶书,直接汉人,隶书工稳淳朴,厚重古拙,整严润健。《艺舟双辑》评其为“分书佳品上”。桂馥的隶书更多表现的是学者的理智和谨严,笔墨技巧应规入矩,结字工稳平实,因而亦难免有失生气灵动和艺术家的情感色彩以及鲜活的个性特质。但他的书法艺术长期淫于汉碑,可谓尽得汉隶风神之典范,于后学者不启迪。尤其是对当今浅尝辄止、急功近利的学书心态与浮躁之气,不失为一剂清心良药。传世墨迹有《隶书论学》轴、《妙诗令德》五言联等。


                   清  桂馥  妙诗令德五言联

《妙诗令德》五言联,纸本隶书。此联书于1796年,末署“萧然山外史桂馥识”,为桂馥晚年精品。此作隶书结构纯正,采取汉隶的骨骼,正如《退庵随笔》所评“能缩汉隶而小之,愈小愈精”。今人钟鸣天评云:“桂馥的隶书,用笔浑厚凝重,体势雄强。杨翰曾说他‘一生精力,萃于小学,故隶书直接汉人,零篇断楮,直可作两京碑碣观,隶法淳古朴茂。’”桂馥善隶书,是提倡汉隶的一位先驱者,其隶书方严厚重,醇古朴茂,无论是用笔还是结字,都已摆脱清初以来写隶书者常见的波挑习惯和诡异字形。《木叶厱法书记》云其“善分隶,得《孔寅碑》之神。论者以为山左第一。”

 

钱坫(1741-1806),字献之,又字篆秋,号十兰,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清代著名书画家。少年时代的钱坫,在成长的过程中直接受到钱大昕的影响,并将“学富五车”的钱大昕奉为人生坐标,立志要有所作为。自幼聪慧,有过人之资的钱坫,因家贫无力到外面求学,主要靠自己在家中学习,对三《礼》、《左氏春秋》、《史记》、《汉书》、杜氏《通典》等均有涉略。钱大昕曾将李阳冰《城隍庙碑》送给钱坫学习,钱坫如获至宝,昼夜临习,从不懈怠,不久便形神兼备。内阁学士翁方纲观其玉筋篆书甚为佩服,叹为神授,遂以篆名天下,自负为直接李阳冰。洪亮吉《北江诗话》说:钱坫工篆书,然自负不凡,尝刻一石章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曾与阮元交往共同研究书学。其学问渊博,乾隆三十九年(1774)副榜举人。累官知乾州、兼署武功县。因病风痹,告归。钱坫于嘉庆二年(1797),右手偏废已不能执管作书,而改用左手写篆,意外的突破以往呆滞的毛病,形成了古茂生动,笔力苍厚的风格。著述甚富,有《十经文字通正书》、《汉书十表注》、《圣贤冢墓志》、《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篆人录》等。

钱坫除了擅长书法外,兼工刻印,间作兰竹、枯树海棠特超妙;善画梅,有寒瘦清古之致。在篆书发展史上,钱坫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直到邓石如出现,才把篆书推向高潮,使之成为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钱坫对于篆书下的功夫比孙星衍、洪亮吉更深。他从古铜器铭文中吸取了一些古朴苍厚的气味,故他的篆书颇有新意。传世书迹有《篆书语摘》、《喜晴诗轴》等。


                 清  钱坫  篆书语摘

《篆书语摘》纸本墨迹,篆书。凡7行。此篆书诗轴,其势开阔舒展,线条淳厚,富有弹性。作品循规蹈矩,秀美雅致,结体整饬,结构错落参差,一望可知是加入了金文的字形特点。有些笔画的转折处,特意写出棱角,带有浓郁的金石味道。通篇观之,气韵满而不塞,富有变化。

《喜晴诗轴》,纸本墨迹,篆书。凡7行,共66字。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此作章法,与他所书的篆书不尽相同,章法密不透风,无行距、字距,这在清代和其他时代篆书中不甚多见。其结体又较整饬,下了不少功夫。他从古铭文中吸取了一些古朴苍厚的气味,故他的篆书金石气质浓郁。

《篆书轴》纸本,纵143厘米、横72厘米、从字体分析应是钱坫壮年之作。钱坫一生酷爱书法,对篆书学习研究十分精到。《篆书轴》内容讲述了一则寓言,书体为典型的玉筋篆,字型长方,结构随形而异,丰富多姿,笔划线条匀称,体势开阔舒展,线条淳厚,富有弹性,浓淡疾涩,运用自如,转折处多以圆转为主,圆润有度,恰到好处。“之”“涔”等字偶有直折如斩钉截铁,笔力千钧,带有浓郁的金石气。笔划衔接,天衣无缝,且笔笔送到,形美气足,神韵悠然。整幅作品章法秩序循规蹈矩,秀美雅致。落款“钱坫”为清秀规整的隶书,仅有的二个隶字,又字字变化,撇捺主笔的突显与主体部分玉筋篆书的运笔,形成鲜明变化,使整幅作品严谨、秀美、雅致又增添了奇趣之妙。加之两枚朱印画龙点睛使整幅作品情趣盎然。钱坫在李斯、李阳冰之玉筋篆上又有所发展,较同代但未曾谋面的前贤王澍之篆书又更贴近李阳冰。他与王澍同有将毛笔尖剪齐作书之嫌。

 

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又字伯渊、伯如、季逑等,江苏阳湖(今武进)人。清代著名经学家,校勘学家,骈文家。幼有异稟,过目成诵,未冠补诸生。旋与女诗人王采薇(玉瑛)结婚,夫唱妇和,伉儷殊為情深。乾隆三十九年(1774),被聘讲学於南京钟山书院,因与钱大昕、洪亮吉、杨芳灿、卢文弨及袁枚等相结识,而深受汉学家考证学风之影响。诗文之外,并及於经史、文字、音训、诸子百家之学。四十二年(1778),王夫人卒,星衍至感悲伤,特将其遗著长离阁(诗)集刊行於世。四十五年(1780),以参加南京恩科试未第,转治佛学。次年,為陜抚毕沅所延,入其幕府,前后五年。毕氏所撰之关中胜蹟志、山海经注、校正晏子春秋、墨子,及校刻惠栋诸书,皆星衍所手订。他如陕西醴泉县志、邠州志、澄城县志之撰修,星衍亦参与其事。乾隆五十二年(1787)成举人。次年,以一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三通馆校理。其后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山东兖沂曹济道,所至皆有政声,不畏权贵。嘉庆四年(1799),以丁母忧去官。六年(1801),一度为浙抚阮元延讲詁经精舍。服闋入都,仍以道员分发山东。十年(1805),署登莱青道。十二年(1807),署市政使。十六年(1811),以病退休。晚年主讲於钟山书院。先后主讲扬州安定书院、绍兴书院、杭州诂经精舍等书院,乐育英才。嘉庆二十三年(1818),他66岁时病逝。

孙星衍治学范围较广,对经史、文字、音韵、诸子百家、金石碑版等,均曾涉及,被袁枚称作奇才。《履园丛话》称其“守定旧法,当为善学者,微嫌取法不高,为梦英所囿耳”。著作甚富,著有《寰宇访碑录》、《平津馆金石萃编》、《魏三体石经遗学考》、《京畿金石考》、《泰山石刻记》、《续古文苑》等。孙星衍书法以篆,隶最工,直追秦汉。篆书精妙圆润,工稳遒劲。其书篆时毛笔剪去笔尖,以达到万毫平铺的效果,故篆字显得更瘦硬工整。亦工篆刻,不多作。


                清  孙星衍  篆书八言联

《篆书八言联》,纸本篆书,纵131.9厘米,横29.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作用笔力求圆润洁净,字形结体方正均匀,矩范而极具功力,与唐宋诸名篆手一脉相承。书者尤长小篆书,故此联为得意之作。


                          清  孙星衍  跋唐摹兰亭序

《跋唐摹兰亭序》,行书。湖南省博物馆藏。跋于癸酉岁(1813)长至前三日,署“月轩六兄属题,孙星衍。”孙星衍除长于小篆外,其行书亦很不错,不失帖书灵动,足可见证其碑帖兼修的学人智慧。

 

钱泳(1759-1844),原名钱鹤,字立群,号台仙,一号梅溪,清代江苏金匮(今属无锡)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却不事科举,其到底是因为家里富有,不用稻粱谋,还是因为个性使然,已无史料可查。他年方弱冠即离家远行,长年游幕异乡,足迹遍及直隶、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省,五十年后才回归故里,过起隐居生活来。工诗词、篆、隶,精镌碑版,善于书画,作印得三桥(文彭)、亦步(吴迥)风格。有缩临小汉碑,集各种小唐碑石刻行世。其后扬州江人骥,得其残石数十种,俞樾言之梅小岩中丞,出白金百两,嵌之杭州诂经精舍之壁。惟诸碑中讹字甚多,泳未能一一正之。画山水小景,疏古澹远。有仿赵大年《柳塘花坞图》,藏故宫博物院。卒年八十六(虚岁)。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兰林集》、《梅溪诗钞》《书学》等。辑有《艺能考》。

钱泳隶书越晋唐,直崇汉法。在作幕之余,钱泳顺时代之流,秉时风之尚,共缩临汉唐古碑八十多种,创作了大量临碑作品。钱泳一生所临刻碑帖数量之多、品类之盛,清代无人能出其右。国家图书馆藏钱氏述祖堂抄本《写经楼金石目》,即是钱泳80岁后编订的自己平生所钩摹刻石的重要碑帖编目。其子钱日祥跋道:“先君子束发受业,即好隶古之学,又好金石碑版之文。后承当代名公延聘,游幕四方,书丹勒石,名目不下数千百种。”可想而知,钱泳之于汉碑的精熟程度,是无人能及的。因而其分隶书写老辣,浑厚苍劲,古茂雄穆。


           清  钱泳  平桥锦树对联

《平桥锦树对联》,水墨洒金笺隶书;单幅纵128厘米,横29厘米。钤印“吴越世家、钱泳私印。”款署“凤山大兄先生雅鉴,楳华溪钱泳梅溪。”此书结体方正,笔划肥庾,书风敦厚雄穆,直追汉隶风范。


                       清  钱泳  缩临汉碑册(局部)

《缩临汉碑册》,纵31.6厘米,横16.6厘米,精木夹板经折装,内有缩临汉碑书法作品36页,册页上画朱红丝栏,每页8字,约280字左右,共缩临汉碑四通。《缩临汉碑册》平直厚重、用笔刚劲,艺术性强,基本上保留了原作风格。如《嵩山太室神道石阙铭》的宽和周正,古朴渊雅;《史晨碑》的方整中藏,浑厚肃穆;《孔谦碣》的字法规范,章法严谨;特别是《平原湿阴邵善君题字》更是古拙苍朴,雄壮遒劲,和汉画像石上的刻铭风格最为接近。因此,此册基本上是忠实于原作,但也不是简单的临写摹仿,而是在原作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掺入了作者对汉碑的理解,形成了自已的风格。如《缩临嵩山太室石阙铭》的波挑分明就和原碑不同。再者,缩临《史晨碑》和《孔谦碣》的神采飞扬也不见于原碑。因此,此册较原碑更为险峻和劲利,掺入了《曹全碑》的遒丽,《石门颂》的纵肆,《夏承碑》的奇瑰,这是作者多年临写汉碑的结晶,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审美。此册是按照一定的界格书写的,因而整体匀齐整饬,如队列方阵,但逐字看去,每字或长或方,或奇或正,各随自然之势,从而突出了遒丽稳健的风格。此册虽没有明确纪年,但是可确定是其在淮安作幕时的作品,此时钱泳已六十多岁。故而作品老辣,浑厚苍劲。具有重要艺术和历史价值,弥足珍贵。

 

张廷济(1768—1848),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原名汝林,字又字作田,又号海岳庵门下弟子,晚号眉寿老人,浙江嘉兴新篁人。嘉庆三年(1788)解元,以后几次会试未中,遂居家从事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工诗词,风格朴质,善用典故,精金石考据之学,尤擅长文物鉴赏,一碑一器都能辨其真伪,别其源流。喜收藏各类古器文物,收藏鼎彝、碑版及书、画甚多。自商周至近代,其中不少鼎彝碑版及青铜器是珍贵的罕见品。还收藏有大量周秦以来的钱币。善书画,游戏作梅,颇多古趣。嘉庆二十五年(1820)尝仿金农罗汉图,道光十年(1830)尝作四体书屏。阮元督学浙江时极推重,来往密切,订为金石交。卒年八十一。传世书迹颇富,有《临米芾苕溪诗轴》、《篆书吉日暌巳轴》等。著有《金石文字》、《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清仪阁金石题识》、《清仪阁古印偶存》、《清仪阁题跋》、《清仪阁印谱》及诗钞、《眉寿堂集》、《桂馨堂集》等。事迹收录于《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嘉兴府志》、《金石家书画集小传》、《广印人传》。

张廷济书法篆隶行楷四体皆精。初规摹钟繇、王羲之,五十后出入颜真卿、欧阳珣间,晚年兼法米芾,草隶为当时第一流。其隶书用笔沉着稳健,峻峭挺拔,结体匀称疏朗。


                 清  张廷济  隶书五言联

《五言联》隶书纸本,吉林省博物馆藏。此作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款署“嘉兴竹田里张廷济书,时年七十有九。”此联书法端庄宽博,沉厚挺拨,是其晚年代表之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漢代書法鑒賞
论汉隶书法形成的渊源
何绍基书学渊源及对现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清代的篆隶书法与碑派书法
书法研究 | 从吴大澂《三关口筑路碑》蠡测清代隶书的复兴
走进书法|如果没有他,篆书的发展将不可想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