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九西冷八家

西冷八家

 

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武林”等,历史源远流长,自秦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杭州还是五代吴越西府和南宋行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元朝时曾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杭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处杭嘉湖平原南缘,是一个典型的山水文化名城。西子湖、钱塘江、千岛湖以及周边丘陵构成了杭州的山水美景。自古以来,杭州的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素有“东南第一州”之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赞美西子湖之美。晚清的西子湖畔风光更加旖旎,以杭州具有古朴清幽特色的园林建筑负有盛名,吸引了以丁敬为首的一批金石文人,形成以杭州为中心的清中、晚期篆刻流派,人称“西泠八家”。其治印宗汉法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直接开启了近代文人篆刻。

“西泠八家”中以丁敬为首,另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人。他们的篆刻艺术风格又被称为“浙派”。虽称“浙派”,但其辐射远不限于浙江一隅,对篆刻史的影响极为深远。“西泠八家”虽以精湛的篆刻艺术扬名,但他们大都精通书法、擅长绘画,在书画创作上成就斐然。如丁敬擅长隶书,继传统自成一家,善写梅、兰、竹、水仙,笔间潇洒,别有韵致;蒋仁书法师颜真卿、孙过庭诸家,行楷尤擅;黄易隶书笔划圆润平实,气势宏大,觉得古法,是为大家,山水画冷逸幽隽,以淡墨简笔取神韵,有金石味;奚冈四体皆工,尤精行草,山水画潇洒自得,花卉有恽寿平气韵,兰竹超俗,为浙中画家巨擘;陈豫钟楷书端庄秀丽,兼篆书,工画山水、松、竹、梅、兰,尝以篆法写墨笔松、竹、梅卷;陈鸿帮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从汉碑摩崖中汲取养分,隶书具有“狂怪”的特点,结体自由,力透纸背,是“八家”中书法成就最高者,并善画山水梅竹;赵之琛书法精篆、隶、钟鼎文,尤具自家面目,画山水师倪、黄,以萧疏幽澹为宗,花卉笔意潇洒,间作草虫,随意点笔,各种体貌,无不逼肖;钱松隶、行书功力深厚,画山水调色苍古,有金石气,亦善梅竹。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孤云、石叟、梅农、清梦生、玩茶翁、玩茶叟、砚林外史、胜怠老人、孤云石叟、独游杖者等,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清代书画家、篆刻家。丁敬出身贫苦,但生性耿介。嗜书博学,有“于书无所不窥,嗜古耽奇,尤究心金石碑版”之谓,有“博古好学”之名。乾隆初年举鸿博不就,不赴而归,在江干市肆酿酒为生,以布衣自乐。嗜好金石文字,精于鉴赏,收藏颇丰,也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和文物学家。丁敬好金石,工篆刻,宗秦汉印篆和前人长处,又常探寻西湖群山、寺庙、塔幢、碑铭等石刻铭文,亲临摹拓,不惜重金购得铜石器铭和印谱珍本,精心研习,又不囿成规,因此技法大进。工诗善画,与金农友善,常相唱和。所画梅笔意苍秀。晚年家道衰落,贫困交加,但仍洁身自好。卒年七十一岁。著有《武林金石记》、《砚林诗集》、《砚林印存》、《龙泓山馆诗钞》、《砚林集拾遗》、《龙泓山人印谱》等。

丁敬善诗文,有“诗国”之称,造语奇崛,最工长篇;善写梅,亦擅兰、竹、水仙,清新有致。尤精篆刻,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独树一帜,别具风格,开“浙派”之先河,世称“浙派”鼻祖,与蒋仁、黄易、奚冈等并称“西泠八家”,丁敬居首。丁敬于篆刻有很强的独立意识,曾有诗表达心志:“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如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论印绝句》)。丁敬刻印取法秦汉、宋元印式,但又不为其所囿。他吸收朱简、魏植初创的切刀法,进一步强化其特征,形成个性化的成熟的切刀技法,所刻线条古拙苍茫。作品篆法删繁就简,参用隶意,体势简古,在章法上崇尚平正自然,表现性灵,从而体现了刀法、篆法、章法的和谐统一,具有超脱尘俗的山林气象。当时汪启淑评他“力挽颓风,印灯续焰,实有功也”(《续印人传》)。丁敬的印法面目一新,以杭州地区为中心的浙籍印人相继效法,支脉延绵近两百年未衰,被称为“浙派”或“西泠印派”。他的印谱,海内奉为圭臬,日本名士也争相高价购买。


   清  丁敬 篆刻敬身之印 

“敬身”六面印是其代表作之一,石章经火焚,残损严重,是历经辗转的劫后遗珍。据魏锡曾《书赖古堂残谱后》记,丁敬在获得已失子印的明代梁袠所作套印后,制作了这件六面印补入。嘉庆、道光年间嗜好丁敬派篆刻的何元锡,多方收集了丁敬及蒋仁、黄易、奚冈的印蜕,集为一谱,其中保留的是当时此印完好的印面。此印形式包含了取法汉印的多种类型和宋元朱文印式:沉着浑厚如“丁敬之印”,以爽健的单刀展示清劲风骨如“敬身之印”,朱文“敬身”则用短切将圆畅和凝练融为一体,可谓移步换影,各具韵味,表现了丁敬深厚的功力。


                         清  丁敬  隶书册(局部)

隶书册》,纸本,二十六开,每开纵21、横11.8厘米。原为轴,后被人割裱成册,现藏上海童衍方处。此作笔法较细,但瘦而劲,线条有毛涩感,不似一般学《曹全》碑的软靡无骨,结体端庄又有萧散飘逸之姿,波磔修长、外耀、精神振奋。从此册看,风格比较接近《曹全碑》。丁敬对《乙瑛》、《史晨》、《夏承》等汉碑都曾取法。

 

蒋仁(1743-1795年),初名泰,字阶平,因在扬州平山堂得到一方“蒋仁之印”古铜印,遂改名并易字“山堂”;别署吉罗居士,女床山民、仁和(今杭州)布衣等。以书、画、诗文名世,才艺富擅,为“西泠八家”之一。蒋仁性格孤冷,寡言笑,终身罕与世接,一生与妻女过者超然世俗的简朴生活。其祖上几世为官,家学丰厚。家中早年度藏历代书画、碑帖精品甚多,据蒋仁自道,有“宋、元、明国初诸家铭心绝品二百八十余种”,与其同一时代的篆刻家汤礼祥也曾证明蒋仁“家有晋唐帖,暇日常品评、临池三十载,辛苦名乃成”。蒋仁在金石书画方面的启蒙或许正缘于此。兼善刻竹,尝制一竹制妇人像,以布帕裹首,跨一鹿,衣褶极简古,鹿足趾刻蒋仁二楷书,与平日墨迹相类。乾隆三十九年(1774),蒋仁不慎将家藏古书画二百八十余种及法帖、古玩丢失,懊悔不已,引为终身之恨。乾隆三十九年(1774)至乾隆五十年(1785)近10年间蒋仁多次客居扬州,并开始了其一生中为数不多的交游生活。晚年贫病,卒年蒋仁五十三。

蒋仁画擅山水,有幽逸趣,时亦清雅拔俗。工书法,绝不趋俗韵,彭绍升推为当代第一。其书由米上窥二王,参学孙过庭、颜真卿、杨凝式诸家,擅长行楷书。兴到时,如以墨沈倾纸,几难辨字,而见者莫不倾倒。篆刻以丁敬为宗,苍劲中别饶逸致,得意之作,直可抗衡,并能以拙朴见长,有所发展。篆刻作品以朴拙洗练的风格面世,于苍劲中甚得古意,别具天趣,简洁恬淡,意境高逸。所刻行书边款,得颜体书法之神,苍浑自然,别有韵致;刀法跌宕厚重,笔意分明,亦为其特色。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评其为“九拙而孕一巧”,是非常深刻的评析。平生性情耿介孤冷,不轻易为人奏刀落笔,故而流传作品不多,《吉罗居士印谱》中只收录了二十六方印。


                       清  蒋仁  信札

蒋仁今存于世的书法作品大都是其晚年书写的信札,所作行书既有二王挺拔俊雅之意,又兼颜鲁公之苍浑自然、孙过庭用笔之灵巧、米南宫之欹侧、杨凝式散逸空旷之韵味。前人对其书法曾有“遇兴到时,若以墨渖倾纸,不能辨字”。而见者莫不倾倒之评说。对蒋仁书法研究颇深的汤礼祥有诗云:“有时如泼墨泼,下笔云霞蒸。见墨不见笔,逸气纵横生。”笔墨于宣纸上渲化濡染,使字产生不可辨认的虚化模糊效果,从而由线条的趣味转化成块面轮廓的趣味,这种独特的书法美学效果,被蒋仁挪移到其篆刻当中,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篆刻语言,此也可谓蒋仁印从书出的左证吧。蒋仁不谙世事鄙薄俗事的感叹,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作为一介书生的他实在是有些束手无策。一个在精神世界里极大丰富且具有洁癖的艺术家,注定在世俗社会生活中历尽坎坷。和残酷、窘迫的现实生活相比,更为麻烦的是蒋仁的身体健康状况。连续多年的疾病缠身使得蒋仁晚年的信札带有一种穷愁抑郁、悲观无奈的情绪,蒋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甚是担忧。穷愁潦倒更使蒋仁抑郁寡欢,对自己今后的生活显得毫无信心,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奈。

 

黄易(1744-1802年),字大易,号小松、秋庵,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浙江钱塘人。曾任树谷子,监生,官济宁同知。其父工篆隶,通金石。黄易继父业,以篆刻著称于世。隶书摹《校官碑额》,小隶有似《武梁祠题字》。精于博古,喜集金石文字,广搜碑刻,绘有《访碑图》,并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故隶法中参以钟鼎,愈见古雅。抚印为丁敬高弟,有出蓝之誉,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一生致力于金石碑刻的搜求考证,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抚印为丁敬高弟,有出蓝之誉。尝谓“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二语可为刻印三昧。所至辄搜访残碑断碣于荒烟宿莽间,孜孜惟恐不及。尝自写访碑图十六帧,颇有逸致,翁方纲为之书碑文于上,最为精妙。黄氏所收集的古印于嘉庆初年辑成《黄氏秦汉印谱》一册,收印三百七十六方。卒年五十九。著《小蓬莱阁诗钞》等。


                  清 黄易  小松所得金石

黄易工花卉,宗恽寿平。官济宁时,一花片叶皆能于斤库易钱。间作墨梅亦饶逸致。山水兼法董、巨,冷逸幽隽,以澹墨简笔写取神韵,而有金石味。其研究金石学,兼擅篆刻,与丁敬当时并称"丁黄"。何元锡曾将二人印稿合揖成《丁黄印谱》。他有"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一语,深得篆刻三昧。黄易的作品,早年用刀起伏幅度较大,入石较深,故秀挺明快,后期转为短切,凝练浑融,神意内蕴。其朱文印体势自然潇洒,在浙派印人中别具一格。


                 清  黄易  隶书立轴

隶书《警语》,其书笔划圆润平实,气势宏大,深得古法,是谓大家。传世墨迹有《节临石门颂轴》、《隶书轴》等。尝有声幕府,以诗筒画笔,与簿书迭进,不废风雅。工书,娴熟隶法。隶书摹校官碑额,小隶有似武梁祠题字。精于博古,故隶法中参以钟鼎,愈见古雅。

 

奚冈(1746—1803),原名钢,字铁生、纯章,号萝龛、蝶野子,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散木居士、冬花庵主,原籍歙县(今属安徽),一作黟县(今属安徽),寓浙江杭州西湖。清代篆刻家、书画家。不应科举,寄情诗画,山水花石,逸韵超隽。其绘画与梁同书之书法为时人所并重。奚冈性格豪迈,有酒狂之名,“酣嬉淋漓,酒气从襟袖间出”(蒋宝龄《墨林今话》),刻印风格以古拙疏逸见胜,印文体势内敛,白文亦方圆互见,故力感含蓄。曾游日本,名噪海外。乾隆时,征孝廉方正,辞不就。其刻印宗秦、汉,与丁敬、黄易、蒋仁齐名,号西泠四大家;并与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西泠八家。由于奚冈的名气较大,乾隆皇帝多次巡游江南,地方官员就请奚冈前去西湖行宫作画。奚冈对此坚决回绝,督抚一怒之下,就派人执械将他押至行宫。奚冈不畏权势,坚决地说:“焉有画而系之者?头可斩,画不可得!”督抚的幕僚十分钦佩他这种勇气,赞道:“尔非童生,乃铁生也。”此后,奚冈便以“铁生”为号。他的书画成名后,求画者络绎不绝。但对官吏富豪重金收买,不屑一顾。浙江巡抚阮元多方托人求与谋面,仍未如愿。他性格旷达耿直,不求功名,藐视权贵,终老布衣。

清 奚冈  篆刻秋声馆主

奚冈工诗善书,长于绘事,而以绘画名于世。他的山水画潇洒自得,花卉兰竹超逸脱俗。山水潇洒清润,得董其昌法。老年入李流芳一派。花卉有恽寿平气韵,兰竹亦超脱,为浙中画家巨擘。曾作《溪山素秋图》、《蕉竹幽兰图》、《春林归翼图》等轴。传世画迹有《蕉林学书图》卷、《题襟馆图》卷,现均藏故宫博物院。与方薰驰誉清乾隆年间,世称方奚。擅篆刻治印,宗秦汉,师法丁敬,并有发展,风格清隽,却没有丁敬的豪健,拙中求放,偏于秀逸,方中求圆,风格与黄易接近。行书边款也非常精彩,与蒋仁有异曲同工之趣,为浙派印人之杰出者。工书法,9岁就能隶书,后来行、草、篆、隶,无一不精;真书法褚遂良,古隶笔意超逸,高出流辈。著有《冬花庵烬余稿》、《蒙泉外史印谱》。


                        清  奚冈  草书擅园论书一则

《擅园论书一则》为行书作品,清润爽放,有董其昌娟秀之态,法度严谨,也有孙过庭《书谱》遗风。

 

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浙派呈现从者如流的盛况。钱塘印人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被称为“西泠后四家”,是后期浙派的代表人物。

陈豫钟(1762—1806),字浚仪,号秋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学者、书画篆刻家。出身金石世家,乾隆时廪生。深于小学,工书篆籀,摹印尤精,与黄易、陈鸿寿、奚冈齐名,为浙派篆刻“西泠八大家”之一。阮元任浙江督学时,曾铸文庙大钟,钟上记铭文,请其摹仿古文勾勒,端整壮丽,极受赞赏。嗜好收集金石文字,毡蜡椎拓,积卷数百本。见名画、佳砚,虽重值必购之,尤其爱好古铜印。画兰竹秀逸有致,亦工画山水,尝辑《古今画人传》。享年四十五,事迹收录于《定香亭笔谈》、《畊砚田斋笔记》、《墨林今话》、《桐阴论画》、《广印人传》。著有《求是斋印谱》、《求是斋集》。

 


                    清  陈豫钟  “最爱热肠人”印边款

陈豫钟工画山水、松、竹、梅、兰,尝以篆法写墨笔松竹梅卷,书法苍雅圆劲,黄易为题岁寒图三字。精于小篆籀文,兼及秦汉,皆得古法,摹印尤精。工篆刻,早年师法文彭、何震,后学丁敬,作品工整秀致,其边款常作密行小字,颇为自负。印风工整,含蓄,法度严密,刀法在浙派诸子中最为内敛。“陈豫钟印”是作者的自用印,印作四面刻陈氏的姓名、字、斋号,风格工稳端严。从文彭的冲刀双刀刻边款到何震始创的单刀切刀刻边款再至丁敬边款的不书而刻,切刀刻款直至陈豫钟发展到新的高度。陈豫钟的刻款在研究前人刀法的基础上,自己探索出一套以腕为主的运刀方法,用腕的转动来调整不同的进刀部位,刻款时石少转动或不转动。在传世的一方“希濂之印”边款的款文写道:制印署款,昉于文何,然如书丹勒碑然。至于丁砚林先生,则不书而刻,结体古茂。闻其法,斜握其刀,使石旋转以就锋之所向。余少乏师承,用书字法意造一二字。久之,腕渐熟,虽多亦稳妥,索篆者必兼索之。陈豫钟的边款已甚至可以成为独立的艺术与印文并驾齐驱,受到当时人的称赞,并慕其长款。在“最爱热肠人”一印的款文中就有记载:“盖余作款字,都无师承,全以腕为主。十年之后,才能累千百字为之,而不以为苦。或以为似丁居士,或以为似蒋山堂。余皆不以为然。今余祉兄索作此印,并慕余款字,多多益善。”

 

陈鸿寿(1768-1822年),字子恭,号曼生、曼龚、曼公、恭寿、翼盦、胥溪渔隐、种榆仙吏、种榆仙客、夹谷亭长、老曼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篆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曾入阮元幕府,他能力很强,处理政务,起草文稿能“走檄飞草,百函立就”。嘉庆六年(1801)三十四岁拔贡以后步入政坛,据清嘉庆十八年《溧阳县志.溧阳县知县》载:“陈鸿寿,字曼生,浙江钱塘人,嘉庆辛酉拔贡,十六年三月十九日到任。”因此可以确定陈鸿寿的到任时间为嘉庆十六年亦即1811年,此年他四十四岁。他被“考以知县用,分发广东,丁忧服关,奏留江南,署赣榆县,后官江苏溧阳县令,升河工江防同知。道光二年以风疾卒于任所,享年五十有五。”


               清  陈鸿寿  篆刻问梅消息

陈鸿寿于艺术涉猎广泛,而且造诣极高,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其善书画,能诗,绘画精于山水、花卉,曾在溧阳与制陶名家杨彭年合制紫砂茗壶,善制宜兴紫砂壶,人称其壶为曼生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其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篆刻师法秦汉玺印,旁涉丁敬、黄易等人,印文笔画方折,篆刻用刀恣肆爽利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节奏明快,具有古拙恣肆、苍茫浑厚、劲拔冷峻的特点。陈鸿寿印款风格灵动简洁而具古意,深得时人称誉。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行世,并著有《种榆仙馆诗集》、《桑连理馆集》。嘉庆二十一年为周春撰著的《佛尔雅》提写序跋。


                清  陈鸿寿  隶书七言联

陈鸿寿书法篆、隶、行、草皆能,以隶书和行书最为知名。他的隶书清劲潇洒,结体自由。穿插挪让,相映成趣,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风格。他广泛学习汉碑,尤其善于从汉摩崖石刻中汲取营养,在用笔上形成了金石气十足、结体奇特的个人面目。笔画圆劲细插,如银画铁钩,意境萧疏简淡,雄浑瓷肆,奇崛老辣。陈鸿寿的隶书较之以往的隶书具有“狂怪”的特点,说明他有创新的勇气和才能,但在结字和章法上,用笔仍然属守古法,笔笔中锋,力透纸背。行书清雅不俗。《清代稿钞本》中收录有《陈曼生先生简札》。传世墨迹有《行书轴》、《行书七绝诗轴》等。

 

赵之琛(1781-1852年),字次闲,号献父、献甫,又号宝月山人,斋号补罗迦室。蝶隐园书画杂缀作赵之瑛。浙江钱塘人,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书画家。赵之琛是浙派篆刻的代表人物,继“西泠四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之后,入列“西泠后四家”(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前后四家合称“西泠八家”。为陈豫钟弟子,又取黄易、奚刚、陈鸿寿三家之长,在篆刻技法上可谓集浙派之大成。在嘉庆、道光之后声名卓著,效之者甚夥。篆刻之外,赵之琛书画兼攻,而山水、花卉之作自成面目,另有韵致。于金石文字之学有扎实的工夫,阮元著《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内所摹写古器文字,多出其手。据说他平日足不出户,潜心书画篆刻,并常摹写佛像,故有斋号“补罗迦室”。一生不仕,晚年在太平天国战乱中流离失所,客死他乡。有《补罗迦室集》行世。

赵之琛精心嗜古,邃金石之学,篆刻得其乡陈豫锺传,能尽各家所长。赵氏以峻峭的用刀风格将浙派的特征推向极致。赵氏一生创作甚丰,印式变化多样,巧中求趣,张扬了丁敬的传统。后期作品刀法、章法渐趋程式倾向。尝为阮元摹刊钟鼎款识,兼工隶法,善行楷。画山水师倪、黄,以萧疏幽澹为宗。花卉笔意潇洒,傅色清雅,大有华嵓神趣。间作草虫,随意点笔,各种体貌,无不逼肖。然丈尺之幅,腕力已薄,虽不能追踪古人,亦当抗衡奚冈、方薰、黄易。次闲作印,力求巧妙,章法整稳而内含姿态,刀法滞重而蕴藏轻峻。他尤以切刀之法见称印坛,然其所以得之处,亦失之处,风格由此出,亦囿于此。至于晚年印作,则已多显习气,正后人“燕尾鹤膝”之讥;刀法之外,其格局亦少创意,趋于僵化,边框处理亦细碎稍微。其印章边款,则别具一格,字体隶行结合,下刀生辣,线划挺劲。他勤于奏刀,今存世印作有千余枚之多。


           清  赵之琛  篆刻汉瓦当砚斋

《补罗迦室》一印可算其代表作,是其自用印。章法、篆法、刀法均极讲究,如其中“罗”字的下左偏旁和“迦”字的走之旁,简而代繁,既是浙派的典型结构法,又可见其用心之谨慎。书家未必能治印,但印家必定能书,如不通书法,绝难成一位好的篆刻家。


                           清  赵之琛  行书册页

赵之琛不以书名,但书法还是十分可观的,并工行书、篆、隶及绘画。《自书词卷》小行楷书纵31、横37厘米,有暗格,书自作词三首。现藏上海童氏处。小字写的十分精到,一撇一捺皆见精神,用笔骏紧,笔画起笔处有时重、有时轻,不一而足,起收笔皆干净利落,结构多取侧势,故跌宕生姿。虽然是小幅作品,但却是十分耐看和值得品味的佳作。

 

钱松(1818—1860年),字叔盖,号耐青、铁庐,别号未道士、西郭外史、云居山人,室名未虚室、不虚堂。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流寓上海。清代篆刻家、书画家,是晚期浙派中个性独特的人物。与富阳胡鼻山人胡震同时,交易最深,同时往返沪杭之间,与上海诸名家游。善鼓琴,工篆、隶,精铁笔,藏古碑旧拓皆有题跋。画笔近江贯道,山水设色苍古有金石气,亦善梅竹,尝手摹江氏汉铜印丛。晚与杨见山、僧六舟等结社南屏。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杭州,服药而亡。咸丰十年(1860),光绪三年(1877)同邑高邕辑其遗印成《未虚室印赏》四卷行世。


             清  钱松  篆刻富春胡震伯恐甫印信

钱松的篆刻,受到浙派诸子尤其是丁敬、蒋仁等人的影响。但他在刀法、篆法上都有所蜕变,因而最终蹊径独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他的用刀,以切带削,轻浅取势,富有顿挫起伏,故线条更为古厚生涩。钱氏于刀法、篆法均有不蹈故常之处,刻印以切带推、削,缓慢行进,线条极具涩势。他的一些以披、削用刀为主的作品,对吴昌硕有所影响。在篆法上,钱松方圆兼使,故其篆法质拙善于蓄势,面目丰富多样,意境极为高古,具有虚和恬淡的意趣。他在浙派中独树一织,这是钱松胜于同时代西泠诸家的独到之处。他曾在“蠡舟借观”一印边款上提出对刀法“但以笔事之”的主张。篆刻承浙派余序,淳厚浑朴,气势非凡,虽列“西泠八家”殿军,实乃溯汉追秦,推陈出新之巨擘。赵之琛深叹其能:“此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细审其迹,天资之外,盖得力于尝摹汉印二千方,人莫及也。刀法总结前人经验,创造一种切中带削的新刀法,立体感很强,富于韵味,颇有新意,为吴昌硕所取法。严荄将他与胡震的篆刻作品编为《钱胡印谱》,也有人将他个人作品辑为《铁庐印谱》。篆刻胎息浙派诸家,摒弃一味切刀之旧规,披削兼施,生动自然,超越前贤。尝自评其艺曰:“国朝篆刻,如黄秋盦之浑厚,蒋山堂之沉着,奚蒙泉之冲淡,陈秋堂之纤秾,陈曼生天真自然,丁钝丁清奇高古,悉臻其妙。予则沿其原委摹汉。”以验其迹,此语不谬。


                             清 钱松  行书立轴

钱松画工山水、梅竹,笔致老到,设色苍古。其书法行楷写杨凝式、楮遂良,隶书宗《礼器碑》、《石门颂》,功力深厚,为时所重,惜其寿不永,未克大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九??西冷八家
明清主要篆刻流派之“西泠八家”
艺丛专题丨“西泠八家”书画艺术概观
以篆刻闻名于世的“西泠八家”书法水平如何?
“西泠八家”篆刻书法艺术精赏
西冷八家画像笺(当代·西冷印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