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欲求”是头脑的本质

摘自史瓦吉多<当静心与咨商相遇>,这是一本很好的治疗师指南,“治疗的基础是静心与爱,因为没有爱和静心,疗愈是不可能发生的”。

如果你是治疗师,一定不能错过这本好书。

 

“欲望”的机制

为了了解人类头脑的运作,我们需要了解并且研究“欲望”的机制。

基本上来说,欲求是头脑的本质,它永远想要更多一点的东西,想要获得我们目前所没有的事物。至于欲求什么并不重要,那可以是某一样东西,可以是人生里某个重要的阶段,可以是一个男人或女人,了可以是某种灵性上的野心,像是想要开悟、成道,成为一个智慧的圣贤人物,受到众人的景仰和顺从等等。
      不论何时,当头脑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那就变成了一个欲望,而这份“兴趣”或“想要”是没有界限也没有止境的。
      我们可以看到欲望这个现象所造成的伤害,不止是影响着个人的人际关系,它也为世界带来大范围的严重伤害。甚至今日人类疯狂地吞噬这个地球的资源、摧毁自然景观、污染空气和水源,损伤的程度甚至危害到人类自己的生存。
      要拿手指着希特勒、拿破仑谴责他们的疯狂与狂妄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是,现代这个消费社会的经济形式,正是由头脑不断的欲求所支撑起来的,而这对于地球所造成的伤害,要比过去任何志向远大的征服者来得严重,而且我们所有的人正参与其中。


欲望和说“不”有关

让我们检验一下欲望背后的心理欲望总是和对这个当下的“不”有关。事实上,这个对当下的“不”是我们开始欲求某些事物的原因。因为我们不满意这个当下--此时此地所发生的事情,我们不要事情这样发生,我们要事情有所不同,我们要当下的情况是其它的样子,我们要更多一点什么。

为什么我们想要事情是其它的样子呢?为什么我们这么轻易就放弃了这个当下已经在眼前的事物,然后坚持我们的欲望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我们并不拥有自己。因为那条通往我们内在的最深意识、通往自己存在的道路受到阻碍,所以我们往外寻求满足,以作为弥补和替代。
在我们的内心里有个黑洞,而我们试着填补这个黑洞,却从来不曾成功过。
      历史上的宗教领袖多半加入了政客的阵容,阻碍这种自我探询,因为让大众保持无知,以致于变得软弱、倚赖和顺从是最符合每个社会的既得利益者。
      身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之所以会迷失自己、迷失于寻求外在的满足,肇因于我们的童年和制约。


学习不评估自己

制约的意思就是学习,如果用电脑语言来说制约指的是,我们头脑里这个生物电脑的程式。
      制约是一种社会化的程式,人们称它为教育,而它实际上代表我们从孩童时期所有被教导、告知的事情,不论那是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师长、传教士、专家还是道德伦理等等。
      简而言之,制约是我们从社会所接受到的程式。也是透过制约这个方式,社会价值观由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就像是我们的父母也曾经从他们的父母亲那里承接到类似的价值观一样。带着最良善的意图,我们的父母让我们转身远离了自己,走向那些被社会所接受以及大众所认可的成功事业、财富、声望、力量等等的奖杯。

我们学习到的方式并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评估,而是根据外在竞争、比较所产生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像是谁是班上的第一名、谁考试得到最高分、哪一只队伍赢了比赛、谁追到最有吸引力的女朋友、谁进入最好的大学、谁找到了薪水最高的工作。
      在这整个过程里,我们基本上学习到的是:我现在的状况是不够好的,我需要变得更好、更强壮、更快、更性感、更有吸引力、更聪明、更有钱等等。这些想法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我们无法区辨什么是真正来自于我们的内在,是我这个独立个体的真实状态,什么又是外在加诸在我们身上的。
      对于这个慢性的压力状态,社会赋予它一些很美的名称,像是完美主义。它不断地暗示我们应该把眼光放远,看着遥远的前方,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好、更伟大、更光亮的未来。人们还给它一句谚语:“如果你没有一开始就成功的话,那么继续努力、努力、再努力。”
     所以在这些欲望后方的能量就是努力。努力完成个人的欲望,因为在我们根深蒂固的信念里,当我们达成欲望后,它将带来社会允诺我们的满足感。
     在某些向度上,这种策略或许有助于激发我们去探索并发展自己潜能的动机,但是它没有办法为我们带来一种真实的个人满足感,以及一种放松的幸福状态。在每一个理想、每一个渴望和欲望背后,存在的是紧张和焦虑,因为我们拒绝了现在的自己,拒绝了那些已经存在的事物,而向往那些我们或许永远无法达成的野心(比如当上高官 买豪车豪宅 中彩票)

就身体而言,欲望通常是以紧绷的形式呈现在身体上。因为身体会跟随头脑的野心,试图抓取那些所欲求的事物。每当身体这样做的时候,它必然会变得紧缩。

快乐的梦,破碎的梦

       欲望的状态是一种想像未来的状态,有些极度执着于欲望的人,看起来可能有力而坚定的,也可能是梦幻而理想化,或是悲惨难过的,但是不论是哪种情况,都与现实无关。
      如果欲望带来的是如此不愉快的经验,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这么坚持要待在欲望里呢?
      首先,一个人如果想要理解欲望背后的努力和紧绷,那么他需要往内看,而不是往外看着周围的世界以及他所欲求的事物。然后人们已经习惯把焦点放在外在事物上,以致于忘记不有往内看这个向度。
      这一点是我们可以理解的,因为现代社会一直用各种新的欲望来喂养我们,像是市场上的各种消费商品、折扣品、工作机会、约会服务、自我增进的课程等等。
      很多时间我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像是得到了一份想要的工作、房子或梦想中的情人,然后我们会经验到短暂的满足和满意感。但是当这些幸福感消失了,蜜月结束了,帐单越堆越高,甚至身心开始出现各种压力和焦虑症状时,才会意识到这些潜在的紧绷,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在本质上我们仍然如以往一样地不满足。

害怕失去的恐惧

      当一个人向内寻求,开始对于探索自己内心世界感到好奇时,首先会出现的其中一个感觉就是害怕失去的恐惧;害怕失去那些以往透过努力、挣扎而得到的地位和财产。因为当一个人开始向内看的时候,他现在注意的焦点和以往不再一样了,旧有的概念受到质疑,以往那股试图达成野心和成就的强烈驱力开始受到动摇,而未来看起来又是如此地充满不确定性。那就像是你进入了一个不熟悉的领域,生命的方向是如此的未知,再也不是什么可以事先安排、决定的计划表。当一个人开始花时间静心时,伴侣可能会离开,获得升迁的可能不再是自己,工作收入可能会更少,甚至可能因为不再持续做着别人所期待的事情,而失去了他人的敬重。
      由于生命看起来是如此地不安全,所以这些风险可能会带出一个人内在的恐惧。但是也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第一次真正认知到“生命是不安全的,生命是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的现象”的这个真实本质。这份认知有时会让人感到惊恐,而想要关上内在世界的大门,回到先前那个让人感到安全的生活形式里,即使那只是一种幻象。
      这也是人们会离开静心的其中一个理由,特别是那些强烈执着于既有成就和安全感的人。


被压抑的感觉

当一个人看着自己内心世界,开始探索到底是什么隐藏在自己的欲望底下时,他很可能开始觉知到,自己过去是多么努力地执着于某些事物,并且试图达成既定的目标。如果这个人有勇气穿越这种或许会失去一切的恐惧,允许自己持续地放松,持续的往内看,迟早有一天他会发现,在自己欲望的源头里存在着一种拒绝
      这份拒绝来自于一个人曾经接受到的社会制约。比如,如果一个男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那么每当生气的感觉从内在浮现时,他会拒绝这些生气的感觉,他会努力培养出善良的好脾气的个性,但是这种善良只是一个用来隐藏真实的虚假面具和伪装。
      再比如:如果一个人没有办法忍受孤单的感觉,那么他会努力找到伴侣,拥有一个稳定的关系,以便拒绝这种孤单的状态,而且他很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持这个关系,即使这种不是奠基于爱的关系带来的常常只是痛苦。
      不论什么样的经验,只要它不符合这个社会的期待,人们通常会拒绝这些经验,并且用其它符合社会价值观的外在事物,填补这个拒绝所带来的空洞,这就是欲望之所以会出现的原因。
      一个崇尚快乐的社会,会拒绝任何负面的感觉,所以即使人们看起来是快乐的,但是他们的快乐只是一种假象。如果在一个社会里,辛勤工作以及晋升到某个受人景仰的职位是有价值的,那么这个社会里的人,会难以让自己什么都不做地只是享受生活,也会难以甘于平凡的工作。
      如果一个社会看重财富的话,那么人们设法努力累积财富,避免自己有任何贫穷的迹象。
      当一个人的本质向度或内在真实状况与社会价值有所冲突时,人们会倾向于否定自己内在的真实,然后用欲望来取代这些被否定的部分。
      也在这里,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人们一方面灌输的理想和概念,是当一个诚实、真实的人,寻找生命所具有的意义,但是也正是这些理想和概念让人变得不真实。
      当一个人越是尝试要跟随社会的传统时,他越是远离自己,并且变得越不快乐。当一个人经验过目标达成后的那份无意义感和空虚时,他会试图寻找新的目标填补内在的空虚,与自己内在真实的距离会变得越来越远。

然而,那些被我们所拒绝的部分永远不会消失,事实上,所有那些不被我们所欢迎、承认的经验,不论是孤单、空虚还是无意义等部分,都会被我们压抑到内心深处,从意识里消失而进入到潜意识和无意识的领域里。
      可以说欲望是一种逃避的方式,用来避开某些我们不想要的特定经验,我们之所以会逃避这些经验,则是因为我们所受的制约告诉我们,这些经验是不好的。

信念和概念让我们拒绝自己内在的某些真实经验,麻烦的是拒绝没有办法为我们带来成长和蜕变。因为拒绝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否定,当我们逃避自己内在某些看来不吸引人的部分时,我们怎么可能获得疗愈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呢?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只会变得分裂、把自己的心灵分割成两部分,而让它们彼此挣扎对抗着。


透过接受来蜕变

唯有透过接受,蜕变才有可能发生。当我们能够如实的接受某些经验,不试图改变它、修补它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变得完整。而只有当我们能够放掉--所有关于生命应该如何、我们自己又应该如何的信念和想法时,这份接受才有机会出现。
      比如说,当我们能够接受自己孤单或愤怒的经验,并且开始放松于其中,对它的本来面目说“是”时,那是我们第一次真正允许自己去探索这些经验的真实感受。孤单能够为我们带来一种深度,而愤怒能够为我们带来一种力量和活力的感觉。。。。。。每一种经验都能够让我们有所学习,只要我们愿意全心去拥抱它。当我们如实地接受每一个经验所出现的本来面目,或是接受它们从内在升起的本来状态时,不会有欲望因此升起,因为欲望无法出现在这种对事实说“是”的状况里。

通常,一个有着清楚目标和野心的人,或许从外表看起来是乐观而正向的,但是当我们从上述的观点来看时,知道这其中也有负向,因为他其实是在对现实说“不”
      不论他拒绝的是什么并不重要,不论那是恐惧、愤怒还是悲伤,真正重要的是他说“不”的这个事实。
     当我们在治疗个案里和案主进行工作时,我们想要协助他从说“不”的状态转换到说“是的”的状态。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案主带着关于愤怒的问题,像是“我想要摆脱我的愤怒”来到个案里,那么治疗师的工作不在于协助案主摆脱愤怒,而是协助他能够对愤怒说“是”,并且去了解它。深深的了解某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蜕变的力量,不过这既不是一个目标,也不是某个需要努力的事情。
      治疗的第一步是让案主能够接受事情发生的状况,而不是试图透过意力或努力改变它。
     一段时间之后,这会带来真正的改变,而这正是整个内在蜕变科学的过程
      一个拒绝愤怒的人会一直感觉到愤怒,就算是这些愤怒被深深压抑在某个僵化的自我控制面具之下,但是愤怒还是会一直持续下去,它迟早会找到方式渗漏出来。不论我们拒绝的是什么,它都会一直停留在那里。
      内在蜕变的奥秘在于从“不”转换到“是”,我们也把这称之为接受。
      有一本书叫做<我庆祝我自己>,惠特曼在书中写道 不论在他的内在发现的是什么,他都接受并且庆祝它。
      如果他悲伤,他庆祝这个悲伤,如果他愤怒,他也庆祝它。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方式,因为情绪基本上就是能量,当我们对能量说“是”,接受它本来的状态时,它能够自由的移动、改变和蜕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人生无须太多,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
唯意志论[德]叔本华
放空你的头脑,什么都不想。
如何掌握事物规律本质?
只有纯粹地观察才能看到实相
叔本华论意志和痛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