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家思想中的“大”与“小”

卢颖

摘要:道家哲学中,“大”与“小”虽然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是仍有其独特的价值。在老子哲学中,“大”既有如现今一般做普通形容词的用法,同时也是“道”的众多别名之一,用以指称“道”的“大”主要指其包容性。在“大”生养万物却不居功的同时,“小”的特点则是“无欲”,也就是与道家的重要概念“无”有相交之处。另一方面,庄子哲学虽然也打探“大”“小”,然其“小大之辩”的最终主旨是其得道之后的适性逍遥,而“大”与“小”的命题已经不再重要。

关键词:道家;大;小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068-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47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谈及“大“”小”,只是作为描述事物的一个形容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大”与“小”也只是矛盾观中一对矛盾对立的普通范畴。然而在中国哲学中“,大”“小”被赋予了哲学意味。儒家哲学有“先立乎其大”、“大其心”等的说法,说明“大”这一字在中国文化内核中有着特别的地位。在道家哲学里,对“大”与“小”意义的辨析和探究则更为明显。

二、《道德经》中的“大”

在老子的《道德经》原文中,出现“大”字的次数不少,分布于24个章节中。其中有一些与现在一般的“大”字用法相同,如第四十一章的“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六十九章的“祸莫大于轻敌”。第七十四章的“夫代司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大”后跟一个职业在口语中用来说明一个人在行业内的重要地位,如“大作家”“大畫家”等。此外,在《道德经》中“大”做程度副词的还有“大患”、“大费”“、大怨”、等。

其次,在《道德经》中“大”字最重要的含义就是作为“道”的指称。在第二十五章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可见“大”作为道家哲学中形上本体的一个指称,在老子这里是很明确的赋予了哲学意味的。在文中还有“大道废,有仁义”、“大道氾兮,其可左右”、“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天下皆谓我道大”等将“大”与“道”连起来的用法。学者吴根友指出,“老子对'大的阐述则是一种哲学的思考,其意思是指凡超越了人们日常经验感觉的有形与无形的思维对象都以'大来描述”,意也为此。①

再次,老子还用“大”表示物极而反,这也是现今普遍认为的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思想的表现之一。在第四十一章和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一系列形容来说明事物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模糊其原本的边界,打破界限之后才能呈现包容性,超越日常生活的有限性才能达到形而上层面的无限性,这也才是“大”作为“道”指称的重要特征。诸如“大白若辱”、“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都是这一类“大”的代表。

最后,在《道德经》中多次用“大”,且“大”作为宇宙最高形上本体“道”的指称,但是在与“小”或者与“弱”并提的章节中,又可进行一番研究。《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联系到第三十四章“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家主张“无为”“,道”既无为“,大”也就不应“有为”,因此说“不为大”才能“成其大”。则在此“不为大”,是不是就要“为小”、就是要“作于易”“、作于细”呢?则“小”在《道德经》中的作用和地位又该作何解?

三、《道德经》中的“小”

回到《道德经》原文。在文本中,“小”字直接出现的次数很少,分布在七个章节中。其中有三个与人事,或者更详细地说是与政治问题相关,以国家为论述主体,暂且略过不谈。

首先看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檏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从字的本意上说,“朴”指未经雕斫之原木,是事物最本原的形态。从哲学的角度看,“朴”则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因它与“道”有着相似特征,且“朴”表示事物的原初状态是指事物未形成之前,未被赋予各种规定性各种性质状态之前,总的来说还是具备无形无名的形而上性质。但同时,“朴”也是沟通形而下的一个概念,第二十八章有“朴散则为器”,到了“器”的层面就是形而下。因此,若说“小”在此谓指“朴”或者说“道”在体量上的小,但此微小的“朴”却充盈整个宇宙,因此天下没有什么敢以此为臣,似乎有合理之处。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三十四章)此章主旨是阐释“道”的特征,“道”是宽泛周行的,万事万物都依它而生。就其“无欲”的角度来说,可以说它是“小”;就其“不为主”的角度来说,可以说它是“大”。则“无欲”与“不为主”究竟有何区别?在帛书本中,情况或许更为明晰:“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②。即“成功遂事弗名有”则是“无欲”,则“可名于小”。

至于第五十二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处的“小”,又有多种理解。若将“小”字理解为体积微小得近乎无、肉眼几乎看不到的东西,则“见小”就被解释成察见细微之物。又有人将“见小”解释为见道。学者汪韶军认为“,见小曰明”即是把自我拉低,不自为大,这也与后面的“守柔曰强”有联系,指的都是个体在面向世界时所当取的姿态。然而根据上文第三十四章的内容,“小”与“无欲”,或者说与“无”的关系更为紧密,而非“不自大”。再重新看第三十二章中的“小”若理解为体量上细微到近于无,倒也不违背原意。由此“,见小曰明”中的“小”若也可以“无”替代,则“见无曰明”,体认到“无”才可算是明智。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对《道德经》中“小”之一字的粗略认识,即“小”或许可统归于道家的重要概念“无”。

四、庄子的“大”与“小”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关于“大”与“小”的探究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在《逍遥游》一文中的“小大之辩”。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③看起来庄子对于“大”与“小”的态度是崇大抑小,实则不然。后文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小”有它的限度,“大”也自有它的限度,二者不能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也没有必要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不过是“不亦悲乎”。再到鲲鹏与斥鴳的比喻,鲲鹏“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④,斥鴳“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⑤。然而无论鲲鹏还是斥鴳都各有其性罢了。

庄子用此具象化的“大”与“小”的比喻引出“小大之辩”的命题,实际上反而模糊了“大”与“小”的概念。在庄子这里,“大”与“小”的命题虽然留了下来,但是已经失去了哲学上的形而上意义。因为无论“大”还是“小”,在庄子这里都是不重要的,不过是各适其性。“庄子的'小大之辩体现为消解或超越有形的'小'大界限,进而向往并体认道,与道合一”⑥。庄子真正要通过“小大之辩”传达的还是通达道体之后的逍遥境界。在《齐物论》一篇中庄子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⑦秋毫命名是最细小的绒毛,泰山明明是极巍峨的高山,庄子却将其颠倒而论之,最终点出“万物与我齐一”的观念,“大”非大“,小”非小,万物无异。有说法称《逍遥游》中的“鲲”本义是小鱼籽,然而却被赋予一个极大的鱼的形象。或许也正是此意。

可以看出,庄子哲学中“大”与“小”并没有质的区别,最终都是“道通为一”。“大”与“小”不过是现实条件的一些规定性,万物要突破这些规定性,突破这些束缚,不自以为大,不自以为小,才能达到适性逍遥的境界。因此,尽管庄子用了很多“大”与“小”的比喻来说明“小大之辩”这个命题,但这些只是语言或者体量上的大小概念,真正的哲学落脚点还是在玄妙广泛的“道”上。

五、结语

综上,在老子的哲学中,“大”与“小”有着一定的哲学意义。“大”可以视作宇宙本体的一个指称,体现出宇宙本体的包容性。而“小”可以指向道家的重要概念“无”,道家的“无为”思想在此得到体现。到了庄子那里,“大”与“小”的概念已经一般化,成为事物的一种规定性“,大”变成了与“小”相对的范畴,但二者都不是庄子哲学中所关注的状态。而关于“大”与“小”这一对范畴的探讨,到了后世也渐渐模糊。魏晋时期,“崇有”与“尚无”之争成为主流,“有无”问题的势大使得“大”与“小”更加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之中。即使是老子哲学中出现过许多次的“大”,都已经被“无为”这一概念的热潮所掩盖。如今谈及老庄,无一不是“虚静”“无为”。然“大”与“小”作为哲学概念毕竟在最初的道家哲学中闪现过,因此作为一个议题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注释:

①吴根友.道家思想及其现代诠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300.

②孙以楷.「老子」注释三种[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115.

③(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7.

④(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9.

⑤(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9.

⑥王雅,刘明山.从“小大之辩”看庄子“逍遥”之旨[J].人文杂志,2016(12):8-12.

⑦(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参考文献:

[1](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   吴根友.道家思想及其现代诠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4]   孙以楷.「老子」注释三种[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5]   李巍.《道德经》中的“大”[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03):132-138.

[6]   汪韶军.《老子》“见小曰明”释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3(01):22-26.

[7]   王雅,刘明山.从“小大之辩”看庄子“逍遥”之旨[J].人文杂志,2016(12):8-12.

[8]   张尚仁.道家哲学对人类生存的忧思[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05):205-2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论清静无为
老子的“无为”思想
3.道家学说
听老庄讲道家最核心的智慧 让你真正游心于万物丨参赛作品
返朴归真:道家追求的生活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