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荀子《天论》“错人而思天”错字何义?何种天人观?

【林桂榛】张申府一再强调天文、音乐、科学、逻辑、群分,前二者与荀子很相似。(前面话头略)

【刘又铭】后三样也是啊!

【林桂榛】张岱年胞兄张申府《所思·续所思》已说过社会社群由个体结合而成,故社会社群内的差异或矛盾是必然的:“自然与人,个人与群:东西思想所由分,人生问题于此尽。……社会本以人与人的关系而结成……天下自当多事。群与己,少与多,总之是社会问题的核心。解决此问题自宜更循人性而审选群制……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群与己。学问的根本问题在于全与分。”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18959

【周启荣】群己是人的问题,他漏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人天的关系!

【林桂榛】群己是社会问题,天人是精神世界问题或地球生态问题,张申府公早说了要重天文学,如荀子天论

【周启荣】现代的天文学与荀子的“天之就”不同的!天文学研究的对象有天无人!荀子在天论里提出的一个主要主张是:“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强中华】@周启荣  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专门从事天文的那些人还是要努力知天的“不求知天”只是对“圣人”而言的。

【林桂榛】《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荀子“唯圣人为不求知天”(此“为”字何义得另究)是接着天体天文观察结论而谓何为“神—天功”而言的,是针对喜欢通天类之思想观念而言(如思孟),是针对常见的禨祥天论类而言的“不求知天”不等于不观察天体不研究天象当瞎子,无非是说天即宇空天体天象(在天成象)及黄道运行、阴阳大化,少费神于通天、知天、天秘、天祥类。

孔子对“天”也有精神感想或伦理感叹语句,但正如注《论语》者皇侃言此是孔子“假天而言”而已(章学诚梁启超金景芳接此皇说)。孔子固然于天有伦理感叹,但没有建构伦理天论理论(真正建立此伦理天论是思孟),孔子真正的天论或天道理论,实是当时先秦共识之一的“阴阳五行”天论,阴阳在日地火水,五行(历数)在四时运行,此即荀子《天论》篇等所言之天论。敝书《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于此有详细讨论,尤其于孔荀天文学天论有详细考察,可备一参。

天是天体生态问题,通天是人类精神问题,有的人有此精神问题或精神需要,有的人没有此问题或此需要,后者“假天而言”的天是一种感叹与修辞,是一种情意表达而非一种天论建构,《易传》要建构的正是后者即荀子类天论(故荀子推重传易之馯臂子厷/子弓),非思孟邹衍类天论,故孔子云阴阳损益、法天备变。孔子易学将纯占卜类之易改造成“天地山泽火水雷风”自然象征主义之八卦的易学理论与易德阐发,已脱离当时普遍流行神鬼天秘与禨祥观念了,这是孔子的进步,不是退步。

【周启荣】@强中华专门从事天文的那些人还是要努力知天的“不求知天”只是对“圣人”而言的。——你说的没错。但我们要问的是:荀子《天论》篇主要是讨论“努力知天”的专门知识问题,还是“天人之分”、“治乱,天邪?”的问题?作者的主要重点是天文还是“治乱”与“天”的问题应该十分清楚的!

【强中华】@周启荣完全赞同周老师的看法

【周启荣】《天论》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请问“错人”是不是可以解释为“治人”?与荀子在其他篇章说的“注错”的“错”字同义?

【林桂榛】当是后者义,错在人上去思天,大概是荀子批评的思路。

【周启荣】“错人”是“注错”人?

【林桂榛】再研究,不敢乱说,我猜的。

【强中华】错者,措也,犹如“刑措而不用”之“措”,放弃之意。

【林桂榛】强老师所解即杨注此句义,杨曰“废人”,“错—措”弃置义之训。

【周启荣】@林桂榛 当是后者义,错在人上去思天,大概是荀子批评的思路。——看不太明白!

【林桂榛】@周启荣  周老师,《天论》有五个“错”字,错字源于金属工艺,涂抹刻镂也,错金是也。措字乃置施之义,错措通假,其义互借。总体看,《天论》前四个“错”字同义,当是“措”即置施义。《天论》第五见之“错”曰“错人”是动宾结构无疑究竟是弃人还是置人,得再研究。我个人读法还是倾向“置”义非“弃”义,荀子意思当是:在人身上打天的主意是不行的(以今口语解之)。

【林桂榛】@强中华严格说来,措即举用、置施义。弃用不用义少见(非措字本义),或特定语境用法,或引申义而已,再研究。

【强中华】@林桂榛放置(一边)之义。

【林桂榛】@强中华置施包含搁置,然也。然《天论》第五处“错”是否搁置撂去之义,要再研究。我认为非搁弃废举义,因为与荀子思想不合,因为荀子主张天人相分,搁置人以论天正才是荀意,“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的章句义是荀子批评天人不分乱搅和,荀子很反感这乱搅和思想无疑

【周启荣】“错”作弃置解先秦文献不多见!《天论》里“错”字出现5次。不会只有一个涵义!但“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里的“错”字应该是用来比喻治玉石的工具,对金属的刻镂,有“治”、“雕塑”、“锻造”的涵义。我认为应该就是指荀子化性起伪论中所需要对人的“治理”,即《儒效》、《荣辱》篇讲的“注错习俗”的“错”,“错人”就是锻造、刻镂、化性起伪。也是《性恶》篇里“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的“檃栝”与“砻厉”的意思!《王霸》篇:“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应该也是这个意思!

【林桂榛】错本义涂抹鎏金义,《天论》里错字不是比喻工具及刻镂,不是治理,各自意见。

【林桂榛】涂抹、安置到人上思天,荀子说“那完了”!天地万物何情况也搞不清楚(以人观天,以人之神意以思天)。

【周启荣】《·小雅他山之石,可以。错,治玉工具。

【周启荣】《天论》开宗明义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治乱不以天而转移,治乱关键在人如何“应”。所以,第15节开始说:“大天而思之”而以“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结尾。中间列举“制之”、“颂之”、“用之”、“待之”、“使之”、“多之”、“化之”、“物之”、“勿失之”都是指人的行为以与“天”相对!荀子说:“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认为天、地、人各有所司,讲人便是讲“治”,讲“治”便不参合“天”。因此,“错人不思天”!这就是”明于天人之分”!

【周启荣】“错本义涂抹鎏金义”是不是说文的解释?应该是战国或更后的衍生义。《诗经·小雅》“他山之石,可以”的涵义如果不是原义,也应该是最早的涵义之一。

【周启荣】荀子前面清楚提出“治乱非天也”的观点。“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这句可以解读为“所以,治理人群却去思虑天如何影响/干预人间,这便会导致错误地认识万物的情状”!

【林桂榛】@周启荣  周老师,《说文》说的,甲骨文金文里无今“错”字。《说文》曰“错,金涂也”、“鑢,错铜铁也”,扬雄《方言》曰“周秦曰错,陈之东鄙曰摩”,《尔雅》说“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嗟,玉谓之琢”,《方言》曰“江淮陈楚之间谓之錡,或谓之镂,吴扬之间谓之鬲”

【廖名春】错人不是这个意思。错,读为措。错人,把人放一边。

【林桂榛】“错人而思天”肯定不是“治理人而思天”,赞同廖老师看法。错可能是刻镂与涂抹(鎏金),本有刻镂义。“他山之石,可以“错”作动词,表打磨玉石的行为,未必表示治玉工具,恰与“错”的本义吻合。

【林桂榛】@廖名春  那就是同于杨注和前面强老师意见。估计《天论》最前面两“错”字是廖老师说的意思,修辞上看。此错读作措,则是废人而思天(神秘/神圣)则不明人间万物真况或所以然之义,也有道理

【周启荣】@廖名春 @林桂榛你们的解读是对的!“错人”应理解为“置人于不顾”“废人”、“弃人”的意思。“错人而思天”就是“不去考虑人间的问题却往天找寻答案”的意思!我把“错人”解为“治人”无疑是求之过深了

【林桂榛】@周启荣我又动摇了,认为此“错人” 即“措人”(无疑如此),然此措人即置人就人非弃人撇人(杨注曰废人)下午与强老师讨论超过100条文字了,改日我整理出来。唯“是”是从,追求真相,不断质疑,认真推敲文字、修辞、章义。

【林桂榛】补充:“……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是荀子批评置人、就人而思天,批评如此会失真于天及天所生养之万物之真况,意为人的思想精神会误读或神化、×化天(如思孟,如邹衍),不虚一不清明不客观。章句及章义上,此批评与“故”字前面叙述六种“人去深思天”的空玄情况完全吻合。(此错义与同章前面四错字及错字的本义亦吻合)

(荀子学园 2020.07.28

【强中华】荀子“错人而思天”那句意思其实很明了: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放在一边,而把希望寄托于天,那么天下的事都会搞砸。此句正是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迷信、依赖所谓天命。

【林桂榛】该章章义说天自生养、化生万物,谁也比不过天,玄思之也白搭;末了说“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此“错人”什么意思?紧扣章句。

【林桂榛】“错”要么举措义、要么交错义,举措义含举置、搁置二小义,再去逆推章句究竟什么主旨?

【林桂榛】拿人(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因为前言说谁也比不过天?强老师解释我还要再斟酌,还未全面理解消化,暂不敢贸然同意。

【强中华】所谓“错人而思天”,恰恰就是前面这几句话的总括:大天而思之、从天而颂之、望时而待之、因物而多之、思物而物之、愿于物之所以生

【林桂榛】前面说怎么思天崇天也不过如此,如天地以万物为刍狗一样。那么我刚才解释的人思天”,好像与你刚才意思一样?然则此“错”正是举措,不是搁置、撇开义。此章句得严密消化

【强中华】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强中华】看全文,荀子先批判错误的做法,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孰与领起)。一反一正,一共六组。然后来一总结“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林桂榛】所谓“错人而思天”,恰恰就是前面这几句话的总括:大天而思之、从天而颂之……——现我同意你于章句结构的如上分析,那么恰好此“错人”的“错”是举拿义(即措),不是搁置义!

【林桂榛】通了,应该如此!字法语法修辞章句前后义理等等,全贯通无隙。荀子所批判的正是拿人思天之类(如思孟之类),荀子说就天讲天(人比不过天之类),故末了总结说“故错(措)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与天地万物实情不符)。与你叠合也有分歧,你再批评。

【强中华】商讨批评用语过重。

【林桂榛】广义的批评,一定要发表异议,才能推进彼此思考。目的是探讨唯一真相,我相信真相只有一个,这是科学求真的重要原则。

【强中华】是的讨论可以提出异见,但不可意气用事。

【林桂榛】赞同“宽容”心态于异己不容易做到啊,胡适说的啊。有的是自己做不到(不够宽容原则尤雍容教养),有的是别人做不到比如听不明白、听不下去,或者本来就反感异议于自己,一听异议就生气或记恨对方。

【强中华】古人说物,有时就是指事。所以我觉得,“失万物之情”,就是把万事都搞砸的意思。

【林桂榛】不符实情、糊涂、弄砸,基本论旨差不多。

【强中华】是差不多。

【林桂榛】错人(措人)以论天,完了!天就是天,人是人,如此而已,荀子的“天人相分”立场

【林桂榛】你和廖老师解作“措”,现在我完全同意你和杨注和廖老师解释为“弃人/废人”等(搁置它,撂一边),值得我再斟酌。

【强中华】其实,弃人/废人”等(搁置人,撂一边),只是为了与原文相应,绝对不是抛弃人的意思,而是轻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意思。

【林桂榛】我理解恰是批评“就人”而论天的某派做法,错人就是措人,就是说拿人、就人以论天不靠谱的意思,紧扣字义与章句应该如此。

【林桂榛】不是搁人撂人放一边的意思。解作撂搁与章句不符,与字义本貌较远,有点玄。

【强中华】求同存异吧。

【林桂榛】荀子正是要批评就人思天就人论天,主张就天论天,天人相分也。大家再斟酌,说不定我会消化更进步的。谢谢的珍贵意见!

【强中华】只有真心论学,才会疑义相与析。

【林桂榛】真正问学同道,不会计较某句失仪语或利益瓜葛,只会计较学问得失、真相何在。

【林桂榛】大天而思之……从天而颂之……望时而待之……因物而多之……思物而物之……愿于物之所以生…… ——这里好像省略了主语,即人如何如何,主语省略。是否如此?

【强中华】应该是这样,省略了。

【林桂榛】六言人于天如何如何,后面(省略处)又六言人奈天如何(大意,口语;天就是天,人多没办法制御或左右),末了说“故错人而思天”就乱套了(大意,口语),此“错”何义?大家再推,结合“错”字本义借义去严密推理

【林桂榛】比较比较,尽量理顺

……故错人(举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故错人(撂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强中华】《论语》: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林桂榛】你说的《论语》这个错是措置,不是错开。

【强中华】错就是放置的意思,只不过在荀子“错人而思天”那儿需要再引申一下,错是放置(一边)。

【强中华】放置,可放置而用之,也可放置而不用嘛。

【林桂榛】广义分析当然包含放置不用,但《论语》这“举错”不是“放置不用”义啊。

【林桂榛】“举直错诸枉”“错”为放置解读正确,实际还是举措、措施义。意思是:直加到,民服;反之,民不服。

【强中华】《论语里面不是放置不用我举《论语》里的例子,只是说错就是放置的意思。

【强中华】刑错而不用,不就是放置一边么?

【林桂榛】传曰: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荀子这个“错”应是措施的意思?是搁置不用的意思?

【林桂榛】刑错而不用,不就是放置一边么?——错是不用(搁置),不用是不用,两个不用,重复。刑错就是刑施,如此谓不用”云云,即“不用刑措”

【强中华】恐怕是搁置的意思,古人几乎都如此解。

【林桂榛】不要迷信古人,杨注有的地方不对,郑玄解经好多错误。要严格于字义分析与章句分析若涉典章制度名物更得另详考

【强中华】刑错而不用,错,放置一边。

【林桂榛】刑错而不用,错,放置一边。——可能想当然,形式上很顺,解得顺口;但我前面分析了,你再对照该修辞句中“威厉”结构。

【强中华】如果错是名词,措施,那么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刑错不用”,哪有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个而字的用法呢?

【林桂榛】这个虚词“而”常见,不算违规;此句不是主谓结构,是名状名物类“而如何如何”

【强中华】哈哈,没有这种用法。

【林桂榛】“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即“不试威厉,不用刑错”。我再斟酌消化。

【强中华】威,厉而不试;刑,措而不用。

【林桂榛】威,厉而不试;刑,措而不用。——这么读当然有道理此错也可以是举而不用义?

【强中华】并非放弃威、刑,而是把他们放在一边,不轻易使用(其实也有威慑的意思);但必要时,要用威用刑的。

【林桂榛】“不轻易使用”,你说的对,赞同!那么《荀子》里“是故刑罚省而威流,无它故焉,由其道故也”前后句子,正说明你说的意思。不过,这恰又证明“刑错而不用”恰恰是“举而不用”的意思(拿出来不用,举刑法而未必于人用刑),与全章意思吻合,与错字用法吻合。

【林桂榛】我前面说过,“错”为搁置放一边可能是少见引申义,要谨慎套此用法(虽然训诂书有此解)

【强中华】这两处之错,意思不能完全等同嘛。还是要依据文章本身前后语义。存异吧!

【林桂榛】汉代多有“致刑错”、“刑错不用”等用法,就是“刑措”的意思,不是“刑搁”的意思。

【林桂榛】杨注“错人而思天”的“错”不对,我意见不是“废人”,再斟酌“搁置”义用法吧。

【林桂榛】“刑错”与“刑措”作为紧密的一个独立词语,秦汉文献多见,查查验证一下。ctext.org里先秦秦汉“刑错”35见,“刑措”13见,很多可确定是作一个独立词用的。

【强中华】《汉书》: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

【强中华】《汉书》里的话,这句里的“措”,语义明白很。

【林桂榛】不排除个案,努力找个案证明,也注意主流。而且这里的“几致刑错”当是“少致刑错”意,再斟酌。几有微的意思,少的意思,你懂的!所以你举该“刑错”恰是反证你说。

【强中华】几乎达到不用刑法(的状态)

【林桂榛】很少致刑措的意思另外,“威厉”12见,是不是一个独立词,还是“威—厉……”,也再斟酌。

【强中华】《汉书》: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欲望国安,诚难;民有七死而无一生,欲望刑措,诚难。

【强中华】你来解释这句吧

【林桂榛】你先解

【强中华】凡民有七亡:阴阳不和,水旱为灾,一亡也;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强大姓蚕食亡厌,四亡也;苛吏徭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鼓鸣,男女遮列,六亡也;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亡也。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殴杀,一死也;治狱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盗贼横发,四死也;怨雠相残,五死也;岁恶饥饿,六死也;时气疾疫,七死也。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欲望国安,诚难;民有七死而无一生,欲望刑措,诚难。……

【强中华】我的解法:想要指望刑法放置(不用刑法而天下治),实在太难。

【林桂榛】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欲望国安,诚难;民有七死而无一生,欲望刑措,诚难。——根据上下文,我理解的意思是民有七亡,希望国安,没戏;民有七死,希望刑错(刑),没戏。类似“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刑法措施也管不了的意思,不是刑法不用或不要的意思。

【林桂榛】总的说来,错或措当搁置义,估计基本上是边角料,较少见。即使有孤证也可疑因为照此能找到作其他解释的相关证据,就如周先生解“性恶”为“性好恶之恶”之类。先从主流字义,从本义去推,推不通了,再找其他解释,而且其他解释也要“自然而然”,不能太勉强去“对号入座”,总之是质疑探讨

【强中华】你说要找旁证辅证的嘛。

【林桂榛】当然要找旁证辅证,我在质疑你证据,当然要你举,多多益善

【林桂榛】我看法:刑错即刑措,刑错即刑施,大体错不了。

【强中华】好吧,不争论。

【林桂榛】得认真啊,得计较啊。不排除孤例,但要质疑我给你翻一下“搁置”用法的例子,训诂书上的。

【强中华】《后汉书》:宜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应经合义者,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赎罪二千八百,并为三千,悉删除其余令,与礼相应,以易万人视听,以致刑措之美,传之无穷。

【强中华】难道这句又是使用刑法的意思?使用刑法之美?

【林桂榛】简省后的刑措美?还是刑法简省美?句义两说都通,字义呢?

【林桂榛】(图,《故训汇纂》页896

【林桂榛】训措,第633训中之一,且只举了一句经辞。

【林桂榛】(图,《故训汇纂》页2375

【林桂榛】训错,111训中第76—78三例,引4条

【强中华】他举的例子也不是遍举,特别是第6,还有其他例证,不如直接从古书中找例子

【林桂榛】当然此训多多益善,如果条条可靠且有新证新补更好。

【林桂榛】76训第2条与你说相同,即《论语》“举直错诸枉”的错作“废也”解

【林桂榛】76训1条《尚书》“殷既错天命”的错当交错义,不是错废义,天命废不了,是错不合,此错是交错、杂错的意思76训第2条,《论语》“举直错诸枉”的错当作措置来解,前面的讨论说及了,古人解作“废也”也是错误的8966训,训《大戴礼》“有措扶焉”之措为“弃置也”也是不当,这个措字就当是举措之义。

【林桂榛】补充:你说“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威厉”、“刑错”不是名词而“厉—错”是表示行为,这是对的,我现赞同你了。譬如“雷厉风行”的“厉”就如“行”作动词表行为,“威厉不试刑错不用”句的“厉—错”也是作动词表行为。不过你我差异是:我认为此“错(措)”是举措施行义,你认为是搁置废弃义,你认为“错人”是搁置人,认为是荀子批评某些搁置人究思于天的做法(学派);我认为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是荀子批评某些就人措人而究思于天的做法(学派),此种做法或学派有实指,荀子此说大有针对性。

你所说的搁置人而乐衷思天且失了万物之情的学派实不存在(纯神鬼言非在六家学派内)。荀子该章所批若是“废人思天”派,则所批不是老庄也非思孟,更非墨法,他们都不废人搁人且有的还很重天(老庄讲保存天人的原质真性,讲究因天而人,非废人而天)。唯独批“就人思天”派才是荀子批思孟等派的真相(如以仁义礼智圣说天道或天行之道而造仁义礼智圣五德说,此即思孟式伦理五行新说,借原始天道五行说下降式入人、入人德,邹衍派也是司马迁说的“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或《汉书》说的终究“留意于仁义之际”,邹衍派也是就人思天、就地论天(如以金木水火土说天德五或天运之德五而造金木水火土五德说,此即邹衍式材质五德新说,借原始人间五材说上升式入天、入天德,故范文澜早说“邹衍是孟子一派的儒者”并有相关论证。孟邹有一致,邹董有一致的,傅斯年说此间“阴阳家篡了儒家的正统”,此于他们论天人间伦理沟通的思想形式而言并非妄言疯语。

2020.07.28

【林桂榛】讨论小结:荀书两言“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句:

1)威-厉而不试,刑-错(举措)而不用——第一字作名状之词,第二字作动词,主谓结构 ✔

2)威厉-而不试,刑错(举措)-而不用——前两字合读,依然如上例作主谓结构。✔

3)威厉-而不试,刑错(举措)-而不用——前两字合读,两字并列式构词,此两字词表示某名状(情状),相当后面动词“试—用”的行动对象。✘?✔?“试—用”二字实同义,《说文》《尔雅》皆训“试,用也”。

4)威-厉(凶猛)而不试,刑-错(废弃)而不用——第二字作动词,主谓结构,厉也作状态性动词以修辞对应刑措两字✘?

注意4)中的对言式修辞,且弃刑义与后曰不用刑义相同,用威义则与后曰不用威义相反。另,尝试于3)语法举例,是否类似?可酌孔孟荀句子:劳而不怨;过而不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跬步而不休;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恐惧而不怨;忠顺而不懈;敬诎而不苟……

我倾向于第1、2读法与字义,前两字读时顿不顿都一样,无伤大雅;第3备疑中,第4暂不认同,理由昨天讨论过。错通措,措本义即举施、操置义,“威—厉”的词性与含义相近,“刑—错”的词性与含义亦相近或接近,不用威厉(威猛,厉而不试?),不用刑错(刑措/刑施,措而不用?),如此方与诸字法及所在章句修辞与章旨一致。

再回到荀子《天论》“错人而”句,“错人而”即“措人而”,即“举人而”非“废人而”,举人而天即就人而论天,恰即章内前文所述“大天而思之……从天而颂之……望时而待之……因物而多之……思物而物之……愿于物之所以生”六况(此思想六况的主语省略了,主语当是人),此就人而论天之思想六状正为荀子所反对。

昨已言,“措”作搁置、废弃、不用之义,应是比较罕见的,即使《故训汇纂》上征集的古经学家的个案性之此训(如马融、皇侃注《尚书》《论语》)也未必靠谱,不要轻易照搬或迷信。“措”作弃置、废用、搁一边、撩一边义,我觉得与其本义的关系甚为蹊跷。

当然,不排除特定语境中有此语义(因在句中连缀着他词甚至语气而存在),但就该字的字义的实质性本有与衍生而言,“措”当无“废”义。——仅供探讨,请批评。

2020.07.29

【强中华】错人,搁置人,并非完全抛弃人,而是一个相对的说法:相对于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言,确实有那么一些人,认为天下万事万物多由天命决定,因而缺乏足够的自我反思,缺乏足够的自信,缺乏足够的主观努力——这就是“错人而思天”。

【林桂榛】你意思是轻人好讲天吧,我明白。

【林桂榛】不是你错了,就是我错了,真相应该就在我们这两种说法中,其他解释都不对。所以,还是要在该章修辞里去琢磨或检讨。

【林桂榛】认为天下万事万物多由天命决定,因而缺乏足够的自我反思,缺乏足够的自信,缺乏足够的主观努力——章句上,荀子是批评主观思天的情况,不是批评重天命轻人的情况!措人思天,就人思天,就是主观思天,想得神神道道的,失万物之情实,白搭,失真。

【林桂榛】你解法与以“废”释“措(错)”吻合,与章句修辞、表义条理不吻合。我得解法,也一致于荀子深刻批判非天文学论天而神神道道论天的思想真貌。“错人而思天”前所述六况,皆主观思天,皆就人思天,荀子谓要不得,失万物客观真实之情况(神神道道化了,玄乎了)。

【强中华】“就是主观思天,想得神神道道的。”——你说得对。但这种做法表面看起来是重视人,实质上确是过于依赖天道,所以和我的解释没有冲突。

【林桂榛】措人思天,主观思天,后文总结批评的失万物真情;废人思天,力避主观,后文讲思天,天命天还是天文天?

【林桂榛】荀子该章、该篇主旨是讲天文天,恰恰反对六况中人化、伦理化、玄思化思天,所以不是天命天,荀子正是反对六况式天命天(伦理意味天或神鬼意味天)。

【强中华】“错人而思天”是荀子批评的对象,这里的“天”,是荀子批评的那些人眼中的天,不是荀子正面主张的天。

【林桂榛】荀子所批判的六况中的所思天正是天文天,他批评的所思路径正是非天文天,我与你相反理解。我认为你错了,修辞措句没有贯通无隙。

【林桂榛】那种就人思天法(举了六种情形情况),恰是非天文天的思天,恰是荀子狠狠批评这种“措人思天”法,如此而已。

【强中华】你这条表述不是和我一个意思么?

【林桂榛】意思一样?那逐一对应此句,别拐弯。

【强中华】我们电话里交流吧。(下略)

2020.07.30

〖林桂榛整理,全文1万余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论周易天球哲学:一阴一阳之道是天道,形而上是地物上的天道
荀子《天论》讲的世界观是先秦共识或三代通论
观点 | 林桂榛:我踢飞荀子“性恶”论球门的修辞灵机(驳善之不善≠恶)
再论荀子所言“道心之微”与“材性资朴”问题
荀子的《天论》
流年不利的标志之一天克地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