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见识浮世绘(中)

跟着小唐,我们来到第二个章节《江城》,这里垂下一幅幅浅蓝色的纱帘,纱帘上挂着小小的画框,轻微地晃动。在展厅中间搭了几间日本古代草房的模型。

小唐说这里展示的是浮世绘三杰之一的歌川广重的的成名作《东海道五十三次》。

歌川广重本名安藤重右卫门, 10岁就学画,15 岁时入歌川丰广门下学习浮世绘。歌川广重深受葛饰北斋的启发,慢慢地也开始转向风景画的创作。

歌川广重的父亲是幕府的消防员,广重13岁时, 父母相继离开人世。

广重子承父业也做了消防员。每年81日,幕府要向皇室献马,献刀,叫做“御马献上”。在1832年,歌川广重随幕府官员上京,受命随同往返作画纪录,那年他35岁。一路上,歌川广重画了很多草图,回来后,出版商保永堂老板竹内看到了草图,鼓励他把草图加工成浮世绘,并承诺出版。第二年保永堂出版了《东海道五十三次》,大受欢迎,一版再版。歌川广重风头一时盖过了葛饰北斋,直接打断了后者《富岳三十六景》扩展至百张的计划。初版也通称为「保永堂版」。

歌川广重不像葛饰北斋一生都在突破自我。他是个佛系的人,60岁出家了。北斋的风景画是激荡人心的,动感的,积极的。歌川广重风景画的风格是绵绵的,悠长的,以自然观照为主题,把四季的风物、时令融入生活,表现出静寂的风光,在他的浮世绘画作里把抒情性融进自然风光而且达到了极致。

东海道名所图会

在《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前,小唐首先给我们普及了什么是“东海道”,东海道不同于北海道,北海道是地名,东海道是一条长495.5公里,从江户到京都的大路,有53个驿站。当年从江户到京都修了五条大路,最早修好的是东海道。

我们在展柜里看到了一张图。这是沿东海道从江户到京都的驿站图,作者歌川芳虎是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代中期的浮世绘师,师从歌川国芳,这一组浮世绘描绘了德川将军一行人马从江户出发到京都拜谒天皇的情景,绵延的队伍贯穿全篇。右侧第一幅是起点的江户城,左侧最后一幅是京都的皇宫,弯曲的道路把东海道所有的驿站压缩在连续的画面上,并标注了详细的地名,在画面构成上颇见功力。

歌川广重也是沿着这条路到京都,并创作出了不朽的《东海道五十三次》。

我们从“保土谷 新町桥”开始欣赏。

保土谷 新町桥

        这是一幅装饰性特别强的画。保土谷驿站是东海道的第一个驿站,近邻一座桥,保土谷产面,桥头还有家店,招牌上能认出“二八”字样。小唐说那是二八荞麦面店的招牌,二八荞麦面是荞麦和面粉比例为8:2,是江户式的荞麦面。街上很多大名队伍,要不是小唐说,还以为是戴着圆斗笠的农民呢。注意到桥上有两个人抬着个大箱子了吗?你猜箱子里是什么?

蒲原 夜之雪

       小唐说这是东海道五十三次里最有名的一幅画,画的是雪景。歌川广重是8月份出发的,往返看到的景色只有夏秋两季,为了表现一年四季的景色,他参考了当时出版的许多带插图的旅游资料,创作性地表现了沿途景致和季节、气候变化,画出自己心中的风景。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广重想象中的蒲原的雪夜,其实蒲原很少下雪。可在画里除了寂静的风雪夜归人,观众仿佛能听到鞋踏进深雪里的声音。歌川广重对人的构图有个特点,是画出相背方向行动的人,人们朝相反方向移动,拓展了视野对空间无限的想象。画面上勾画远处的雪山,近处的房屋的线条规则洗练。而近景树上的积雪却又是随意活泼的。于是画面活了。据说歌川广重洒下牡蛎壳粉做雪花。

注意到画面里的那个打伞的人没有把伞撑开,而是收紧,画活了在风雪交加的夜晚行路的艰难。

朝之富士

       先说明一下,歌川广重的作品尺寸比葛饰北斋的还要小,有些细节得凑得很近才看得清楚。想不到广重会把富士山的山顶画出板框之外,以表现其巨大,也真是别出心裁了。雪山、田野、白鹤、路人组成了空旷安静的画面,黑白色的景物让人感受到冬季清晨的清冽空气。而其中一位女人手里还攥着个烟袋锅,边走边抽?够潇洒!

三岛 朝雾

       歌川广重用山、树颜色的渐变、推移,人物的剪影,用墨和蓝的晕染巧妙地表现出雾气,还可以感受到早晨雾霾的寒冷。

画面中间的一组六人,骑在马上的人昏昏欲睡,两个轿夫抬着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小唐说那是驾笼,就是日本古代的轿子吧,轿子挂在抬杆下,显得特别矮小,我想坐在里面的人肯定不舒服。刚才我在“保土谷 新町桥”里说的桥上有两个人抬着个大箱子,猜里面是什么?哈哈,那也是个轿子,想不到吧?

和这组人反方向也有几个路人,人影正渐渐消失在远处,使画面充满静谧的哀愁,联想到旅途的孤寂。

箱根 湖水图

       箱根也是东海道上的第一道难关,山势险峻,海拔725,也是东海道上最难以攀登的部分,历史上此处常有土匪出没。山间小路上,隐约可见行进中的大名行列。日本有句谚语大意是:马儿在箱根山上走八里路,就像我们在地上走一万步。

画面以郁郁葱葱的山峰为中心,形成三角形构图,同时层层叠叠的山峦也形成了大大小小重复的三角形,让画面稳定又不失灵活。中心的山峰高耸陡峭, 非常特别的是广重大胆地用几种不同的颜色,主要是蓝颜色使得画中的山石湖水层次分明,奇特有趣。这种平面构成式的色彩配置手法,受到法国印象派画家的青睐。

小唐说提到北斋和广重的作品,一定要提到一种蓝色的颜料。日本最早用的蓝颜色从鸭柘草里提取,鸭柘草是只有两片叶子的植物,提取不易,价格很贵还会褪色。1829年欧洲的普鲁士蓝传入日本,是葛饰北斋在富岳三十六景中最早使用了普鲁士蓝,他成功了,色彩稳定还能分出很多色阶。

葛饰北斋和歌川广重都是用一种普鲁士蓝就能画出一幅漂亮的画的大师。

歌川广重小葛饰北斋38岁,广重的风景画借鉴了北斋的风光画法,但使用普鲁士蓝作画的技法更加驾轻就熟。所以,在日本美术史和欧洲美术史里说歌川广重:以红和蓝为主色调,以自然关怀为信条,把自然景物融入风景画中,有绵柔的乡愁的感觉,称他为“乡愁广重”。欧洲人把普鲁士蓝又称为广重蓝。

府中 安部川

       府中是是德川家康度过晚年的地方。安部川发源于静冈县和山梨县交接处的安部山,最后汇入骏河湾。这条河上没有桥,画面描述的是旅人横渡安部川的场景。两岸各有一拨人向对岸涉水,左边的几位一看就是劳动人民,马驮肩扛的运货物过河。右边的分出阶级来了,贵族(富人)是坐在一种像担架的辇台上被抬过河的。轿子也是放在辇台上抬过河的。从抬担架人的凸起的肩膀看出份量不轻,何况还走在齐腰深的河里。还有个绿衣人被人驮着渡河的,他背上的“竹”字是出版商竹内孙八“保永堂”的标志。小唐说就像现在在影视节目里植入的软广告。

为什么不建座桥呀?小唐解释在日本不是所有的河流都会建桥,尤其在有军事要塞的地方,有险要关隘的地方。附近的骏府城战略位置重要,德川幕府不允许在河流上架桥或设置渡口,所有行人货物都只能雇佣专人抬过河去。

奥津 兴津川

       这也是一幅过河的画,风光秀丽,地势平坦,还能看到远处平静的海面和夕阳余晖。有四个杠夫抬着轿子,一个人骑在马上。四个人抬轿子都很吃力,连脚都摇摇晃晃。那匹马被压得低头喘气,原来骑马和坐轿的是相扑力士,这份钱挣得不易,幸亏河水很浅。

名物 茶屋

       听小唐念出“茶屋”二字,还以为是喝茶的地方,小唐说是个路边摊。日本把风景名胜叫名所,名小吃叫名物。画面中的茶馆竖了一块巨大的看板,上面写着“名物とろろ汁(名物山药汁)”。是把山药磨碎,混合调味料,浇在米饭上,很受日本人欢迎。店里有两位客人在喝山药汤,老板娘背着娃接着送汤来。

屋后的梅花已经结出花苞,山间也泛出新绿,整个画面笼罩在粉色的阳光中,自然恬淡。

小唐说当看到这幅画时,她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上面题写了 “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 很有意境。

藤枝 人马继立

        画面描绘的是日语称为问屋场的驿站事务所的场面。过往的人在这里休息、换人换马,交接货物,纷纷攘攘十分热闹。广重将队伍按照对角线排列,生动地刻画每个人的姿态表情,最左侧的马匹上下腹部可见“竹内”二字,也是“保永堂”的标志。看了几幅广重的画,才知道古代日本的下层人民基本不穿裤子,在葛饰北斋的画里没有这么醒目。

岛田 大井川骏岸

       大井川是东海道上最难渡的河流之一。小唐说江户也有句谚语形容大井川:即便马儿能跨越山路艰险的箱根八里,也无法渡过大井川。和安倍川一样,幕府也禁止在此架桥设渡。行人只能涉水抵达对岸的金谷宿。遇到河水暴涨时,行人就只能停留在宿场中。画面俯瞰滩涂,长长的队伍依次在岸上等候,其中可见大名的驾笼和仪仗队伍。

佐夜之中山

         画面里微暗的山路上,来往的旅人和轿子依稀可见。小唐说陡峭山路中的那块巨石,现在还在,被称为夜泣石。传说一个山贼杀死了一名孕妇,但肚子里的孩子得救了,附近的妇女用糖把孩子养大。母亲被杀时的血溅到旁边的大石头上,那块石头每晚都会哭泣,所以叫夜泣石。小唐说在江户时代,糖是很贵的,即使是中级武士家庭也吃不起糖,能用贵重的糖喂养孩子表达了善良的人们对孩子的珍惜热爱。日本有一种育子糖就源于此。

挂川 秋叶山远望

        小唐非常喜欢这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画。她说一座弧形木桥,桥前有两盏长明灯,标志着此处是秋叶山的入口。桥上两边都有人走过来,一边是老爷爷和老奶奶带着小孙子走上桥来,迎面遇到一位带着随从的苦行僧,老人毕恭毕敬地向僧人鞠躬。身后的小孙子看到了天上的风筝高兴得手舞足蹈,一只风筝断了线,另一只风筝飞出了板框,远处是险峻的秋叶山,田地里村民们正在除草。画面动静相宜,活泼起来。

袋井 出茶屋之图

袋井宿位是东海道五十三次的正中点。

这是一张野趣盎然的风景画,郁郁葱葱的大树下一座芦席搭成的简陋茶屋,让过往的路人在此歇个脚,喝口水。用石块泥土垒的炉灶,大茶壶用绳子吊在高高的树干上,老板娘扒拉着灶里的柴火,想把水早点烧开,袅袅升起的白烟是空拓出来的,带着一份精致。茶屋里坐着一个人,右手举着烟袋锅,悠闲地扭头看着路牌上的小鸟。树下停着驾笼,一个轿夫累得瘫坐在地上,另一个想用炉火点着烟,抽一口。背景是收割后寂寥的原野和村落,草丛里立着一块牌子,所有一切都那么接地气,那么真实自然。

小唐送给我一个冰箱贴,就是这张画,我也特别喜欢。

  浅草公园之风景(三联画之一)

        画面中是浅草寺的一角,画面中鲜艳的红色,非常有明治时代的特色。也被称为“明治红”。

作者还是杨洲周延。

 舞坂 今切真景

        1498年的大地震中,浜名湖和海中间的陆地被隔断了。因为这里是最近才断开的渡口,所以得名今切之渡 现在的景色。湖中碧水平静,波澜不惊,三三两两的渔人垂钓于舟上。岸边露出船上巨大的白帆。左下角是幕府打下的防波桩。纯白色的富士山出现在高耸的大草山之后。深蓝的大海占了这幅画的大部分,歌川广重擅长使用的被外国人称为广重蓝的蓝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川 猿马场

        在昏暗的暮色中,旅行的三个盲女艺人落寞的身影穿行而过,她们步履蹒跚,肩上的三味线(类似三弦的乐器)也很沉重,看样子她们要去前面的那家卖柏饼的茶屋休息一会儿。柏饼是当地有名的点心,这家茶屋的招牌上写着著名柏饼(名物かしわ餅)的字样。柏饼不是用柏树叶,而是用槲栎叶包裹糯米面团,槲栎叶的叶脉突出,压在糯米面团上留下清晰的纹路很好看。盲女身后黑灰的小丘,稀疏的松林和枯草表现了冬季的萧疏,也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悲凉。

小唐说三味线起源于中国,传到了日本。三弦的音箱蒙的是蛇皮,日本的蛇少,三味线改用猫皮蒙。后来日本人发现蒙上猫皮的三味线弹出来到声音有种哀怨的味道,更契合日本音乐表达的情绪。

御油 旅人留女

       御油驿站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标题中的“留女”是旅店的女揽客,尤其在江户时代,是道路上的旅社招揽客人到旅社,兼做性交易的女性。画面很幽默,一个女揽客抓住行人的手臂,另一位在抢夺行李,行人好像被勒住了脖子,龇牙咧嘴,痛苦不堪。已经住下的客人开始享受端来洗脚水的待遇。一幅热闹喧嚣的场景。

小唐说江户晚期,雕版师、拓印师越来越得到重视,因此他们的名字开始和画家、出版商的名字一道出现在作品之中。这幅画里旅店屋檐下挂着的的木牌上写的就是这些工匠的名字。还以为是商品的招牌呢。

  展示细节,是不是很幽默?

赤阪 旅舍招妇之图

        小唐说这家赤阪驿站到今天还在营业,真是令人吃惊。

这也是一幅生动活泼的众生相,表现一家客栈里热闹的情景,小唐首先指给我们看正在下楼梯的那双脚,就露出的一小节腿和两只脚,太有延伸感了。此地当时因有饭盛女(私娼)而闻名,当年作为消除旅途忧愁的女镇而闻名,画面里看到刚洗浴出来的客人、横躺在室内准备享用美食的男子,还有端着食物的服务生。最重要的是在化妆的艺伎和旁边高高的一摞被子,弥漫着温柔乡的想象。

鸣海 名物有松绞

        绞是一种扎染手法。鸣海和有松是相邻的城镇,都盛产浴衣面料。有松绞比鸣海绞更有名,鸣海绞是有松绞的一种。这幅画面描绘的是出售面料的商店,还有驻足欣赏风景的游人。从画面中的房屋结构可以看出,这里在江户时代曾是相当繁荣的驿站。从前扎染店的房屋结构现在还保留着。

店铺屋檐上的蓝色暖帘写着“竹内刻板”和广重的“广”

热田神事

       指的是热田神宫,也是东海道上最大的驿站。在端午节为热田神宫举办的献神祭礼,将装饰好的马供奉给寺庙和神社的活动,据说庆典上所用的马有神灵附身,通过让两匹马快跑,马跑得越快预示今年的收成越好。画面中两匹马从神社前狂奔而过,身着不同绞染布料的几队在奋力追马。看最前面那个人的脸,就知道他有多么狂热。

四日市 三重川

       这幅画的主题是,也是描写有风的风景作品中最出色的。

在通往伊势湾的川口附近,一片芦萩草随风摇曳,河堤和板桥上有两个行人,一个正在狼狈地追赶被吹走的斗笠,另一个披斗篷的被风吹得走不动,只好伫立在那里。两个人一动一静的姿态和画面中间柳树弯曲的角度,都逼真地表现了风劲之强。

小唐让我拍下来追赶斗笠的那个人的表情,因为特别生动。

      小唐说歌川广重善于用对风、雪、雨的描绘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感伤情怀。

庄野 白雨

        小唐说这幅画是与“蒲原 夜之雪”齐名的歌川广重的代表作之一。

“白雨”是指夏天骤然而至的暴雨。小唐说这幅画无声胜有声,可听到风声、雨声、竹林声,可以听到人们急跑的脚步声。

画面采用倾斜的构图,青绿色的山坡和黑色的竹林相互交叉,构成一个个稳定三角形,再用密集的斜细线贯穿整个画面破坏了三角形的稳定。用深浅不同的颜色勾勒树木竹林的远近,写极雨势之强。上坡和下坡人的姿势表现被被狂风暴雨弄得狼狈不堪。听到雨打竹叶的沙沙声。参差错位的晃动,影影绰绰的感觉,让画面充满动感。

小唐还指出一个细节,就是轿夫很敬业,把驾笼遮盖起来,免得里面的雇主挨浇。

下方行人撑起的雨伞上写着竹のうち” “五十三次的文字,无处不在的广告。

本阵早立

        这幅画面描绘了凌晨从本阵出发的大名一行。本阵是这是规格最高的旅馆,因为大名留宿在这里,所以在玄关支起绣有家纹的布幕,点起灯笼。大名随行的人数众多,所以在凌晨时分就要开始出发前的准备。浓淡不一的深灰色和黄绿色,表现出日出在即的天色。本阵的主人穿着和服到旅馆外迎送。布幔上的巨大图案是广重本姓“田中”和“御所车” (牛车车轮)纹饰组成的微记。

阪下 笔舍岭

       小唐在这里观画时,走过这幅画,突然一回头,看到这幅画,觉得太美了。

笔舍意为扔掉画笔。据说,因为岩根山这里的风景太过美好无法作画,而令世袭画派狩野派的始祖狩野元信扔掉了画笔。人们把岩根山改名笔舍岭。

狩野派是给宫廷画画的,也可以说是学院派。

小唐觉得这幅画如果分为两幅也非常美好。左边是山水画,山势嵯峨,两道瀑布飞流而下,在铃鹿川中激起白色的水雾。山下一片白色空间,表现的是河水溅起的水气,让画面有了空间感,也展示了大自然的宏伟。

右边是田园画,一间名为藤之茶屋的小小茶舍,客人一边饮茶,一边欣赏风景,心情愉悦,喝茶、观景的人和牵牛的农夫都刻画得非常生活。

小唐接着科普了歌川派的知识:浮世绘有很多派别,歌川派是19世纪中期席卷幕末江户浮世绘界的最大流派,弟子最多。歌川派的人不能称画师,只能称画工,对作品要求精益求精。对欧洲画坛最有影响的浮世绘的画家几乎都来自歌川派。

土山 春之雨

        土山是抵达京都的最后一个难关,位于铃鹿山上,也被称为八百八谷。这里每年的降雨量都非常高,因此森林茂密,盛产木材。广重用密集的线条刻画了淅淅沥沥的春雨。右侧蓝色的部分是河水因雨水激增而变得十分湍急,雨中大名的队伍正从桥上走过。前方树林中的建筑是田村神社。

这幅画让我很吃惊,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看到用这么密密麻麻清晰的实线画雨线,这种夸张的写实,算是对意境“湿化”还是“诗化”?

梵高对弟弟提奥说“我羡慕日本人作品中弥漫的那种明确性。”确实太明确了。

石部 目川之里

       小唐说画里的一家名为伊势屋(いせや)的店,这家店以卖田乐而闻名。田乐原来是农家的田间舞蹈,日本人将豆腐、茄子切成长条,用竹签串起来烧烤,外型像当时“田乐舞”中的高跷,后来这种以味噌调味的烧烤如茄子、豆腐等,都以“田乐”命名。小唐说把味噌酱一遍遍刷在要烧烤的茄子、豆腐上,刷一遍烤一遍。小火烤,烤好了穿成串。看来在日本是美味,画面中烧烤店前的行人众多,不少人被美味吸引,进入店中享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享用当地美食都是旅途中一大乐食。远处琵琶湖和比良山笼罩在早春的薄雾中,离京都越来越近了。

京师 三条大桥

        经过长约500公里的旅程,行人终于抵达了东海道的终点京都。这座大桥叫三条大桥,德川家康将三条大桥定为东海道的西端起点。桥下,鸭川缓缓流淌、桥上行人往来不绝。过桥的女子和江户女性风情完全不同。对岸繁华的城市背后,东山三十六峰在夕阳下透出青绿色。这漫长的旅程,真的已经结束了。

歌川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在风景画中融入了四季的气候变化。以雪景、雨景、雾景为主,以景抒情,也算是承袭日本“物哀”的传统。每一幅风景画都是对日本山川风物的一首首赞美诗。在细腻表现自然景观和时令气象的同时,又描绘了世俗生活的短暂乐趣,他所描绘的自然景象,总是和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擅长用诗化的意境渲染平凡的生活, 唤起人们浓郁的乡愁和对传统的怀念。那53个诗意浪漫的驿站,至今最能够代表日本文化。

在讲解中小唐复述了日本一个美术评论家的话:歌川广重的美术作品中对风、对雨、对雪、对夜的描述带有无限的湿润感。这种湿润感是根植于日本湿润的风土当中特有的湿润情感。我听到这段精辟的评论后,很崇拜地问小唐:你这么背下来的?

做为一位金牌志愿者讲解员,小唐不仅仅熟练记忆讲解词,同时她还阅读了很多关于浮世绘的书,丰富扩展了讲解的内容,在讲解中时不时背诵出一些理论性的句子。了不起!

多说一句。偶然在网上看到歌川广重的《深川洲齐十万坪》,很惊讶他的构图,葛饰北斋和歌川广重的画多是用俯瞰角度,但像这样画出大雕振翅俯瞰荒凉原野,锐利眼神和向下俯冲的生命力与不毛之地的景色形成强烈对照,气魄太大了。舍不得埋没,也放在这里。

       歌川广重为了表现雕爪的坚硬,采用表现纯黑的“胶拓”技法,即在墨水里掺入胶水,晾干后会发出光泽,呈现坚硬的金属感;羽毛用云母拓,雕嘴加银粉,充分展现大雕展翅的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静寂哀婉的“乡愁”
打开《铃芽之旅》的“门”:日本200年前的东京是怎样一番景象?
歌川广重
印象派从浮世绘里学到了什么?
浮世绘名作系列之「东海道五十三次」一
「歌川派」,日本浮世绘绕不开的名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