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上爱情——评《周渔的火车》
 爱上爱情

——评《周渔的火车》

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周渔的火车》都是文艺爱情片的经典,意识流和象征主义的巧妙使用,时空错乱晦涩不堪的叙事效果,晃动变形焦躁烦闷的镜头……夹杂主人公疯疯癫癫直达肺腑的情感故事。这部戏甚至改变了我对孙红雷的坏印象,还是从故事开始。我想以周渔为中心,然后,辐射开来。通过人物的对应关系来解剖这部电影。

周渔和陈清

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这样的三角关系,很容易被误读为一个庸俗故事,别忘了,导演孙周有很深的寄托,她说都说女人是水,都像是被冰封的,而周渔融化了,她晶莹剔透肆意的流淌。这种人虽然现实中不多,但在女人的内心中却事实上存在。是的,周渔是解冻的,奔放的女人。她是一个艺术家,她是一个在瓷器上作画的女人,这种女人根本不食人间烟火,她应该叫做尤物,因此,周渔注定是一个挑剔的,高贵的,固执的,倔强的,充满媚惑感的女人。某种程度上,我愿意把女人看作是瓷器,她们温润、醒目、精致而美丽,但同时也是易碎的,一旦碰碎了,就难以愈合,这不但在于女人自己,也包括男人内心的感觉和温情脉脉的目光抚摸。

周渔在一个偶然的舞会上,认识了一个年轻的诗人,他叫陈清。这个笨拙的诗人,甚至不敢和她说一句话,却在舞会结束的时候,把一封信塞给她,然后,落荒而逃!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破旧的布包。看到这里,我不禁笑了起来,我一直以为笨拙的爱情最美丽,一直。这首诗歌是这样写的:

我在梦里看见你

犹如一团流动的水汽

你不经意的舞蹈

逐渐地淹没了我

淹没了夜晚

淹没了你自己

这首朦胧晦涩的诗歌打动了周渔,在不断的诗的吟咏中,周渔爱得如痴如醉。诗使周渔着了迷,为了找寻自己的影子,她不顾一切爱上了陈清,实际上她爱上了陈清诗中的自己,爱上了爱情。顺着陈清诗歌的指引,周渔在近七八个小时火车的颠簸中,来到了省城,终于,周渔找到了陈清。在昏暗的小房子里,图书管理员陈清正在锻炼身体,两只手,各拿着两垛书,不断的扬起,然后,落下。这个意象给我的感觉是单调、呆板而枯燥,远处的诗人是风景,近处的诗人却不见得有风情。周渔就这样旁若无人的走入,在狭窄的书的过道里,周渔把陈清抵在那里,不容许他的手放下,陈清高高的举着手,活像一个投降的兵。在周渔的面前,陈清一开始就是被动的,卑微的,劣势的,受惊吓的,这也预示了他可选择的将来。然后,周渔就是轻轻的,挑逗的吻,后来,柔软变成了狂热,两垛书轰然掉在地上,两个年轻的身体化成了春水……

年轻的周渔,开始每周两次的奔波,在火车的颠簸中,在香烟缭绕的迷茫中,在周渔风骚迷人的身段中,火车把一切朦胧化,但又不确定化,它有明确的目标,但谁能知道它随时停泊的小站在哪里?列车员长久为这个女人感动,每周两次坐这趟火车,只有那些做皮货生意强壮的男子,才能够承受。而周渔就做到了,她用自己生命的透支来呵护那个叫陈清的男人。好象,她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他而开放,甚至是那些令人心醉的接吻,也让所有的女人黯然失色。没有人能够像周渔那样吻一个叫陈清的男人,那样温柔体贴,那样不顾一切,那样荡气回肠!

影片中反复出现一个细节,是这样一首诗:

为了让你听到我的话

有时候变的纤细

微风吹起山屿的冰冽

仙湖

陶醉的青瓷

在我手中

柔软得犹如你的皮肤

他溢出了我的仙湖

由你完全充满

完全充满……

为了寻找这个美丽的仙湖,作为周渔精神化身的仙湖,周渔不畏艰险,义无返顾,终于亲眼目睹了仙湖,但让她大失所望的是,仙湖不过是一个死水塘,是沉默、静止的一滩死水,而且随时都要干涸。这个残酷的现实和周渔的设想大相径庭。周渔失望的疲惫是难免的,但恋爱的女人,痴情就在这里,奔放的,汪洋恣肆的周渔仍然把自己安放在火车上,去迎接她的情人,她的爱,她的幻想和她的迷恋。尽管她的爱人并没有给她一个家,甚至一个安稳的小窝。但这种空间的距离,反而拉近了心理亲近的距离,那种渴望见面的焦灼、狂热刺激着她,使她乐此不疲,在烟雾迷茫中,周渔的欲望号火车准时开发…… 周渔死了之后,电影里那个酷似周渔的秀做了一个梦,周渔和陈清,站在铁轨的两侧,平行走,周渔拉着陈清的手,身后的火车越来越近,诗人坠落成了凡人,陈清紧张了,不断地说,周渔,该撤了。但周渔紧抓着爱情牢牢不放,为了爱情她不顾一切,而陈清却感到惶恐不安,并坚决甩开了周渔紧拉的手。在这里意象中,男人的卑微和女人的高贵,同样清醒而夺目,灼得人眼热。

终于,周渔放弃了颠簸,来到了省城,为了帮陈清出诗集,她不惜变卖所有珍藏的瓷器,疯狂的奔波为他操办个人诗歌朗诵会。她坚信她的男人一定能写出好诗,一定能获得巨大成功,一定能过上好日子,而她愿意为了这个男人的成功,献上自己的肉体、爱情和一切最单纯的珍贵。可是诗集出版搁浅了,诗歌朗诵会也只有周渔一个听众,陈清声嘶力竭地朗诵完,他手里那些诗歌的碎片纷纷扬扬……我突然想起了《茶馆》中,王利发等人为他们自己所抛洒的纸钱。在世俗的鄙视里,这应该是一个诗人的死去……事实上,随着周渔的到来,陈清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他的卑微退缩表现出来了,他有浪漫的诗情,却没有诗情的浪漫。他在现实面前也是一个逃兵,周渔疯狂的爱情吓坏了他,他除了能给她一些幻想的诗句,还能给她什么呢?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巨大的耻辱。诗人和他的诗一样不被这个时代所接纳,陈清的孤高和自卑,注定了他也不肯接受别人对他过分的给予,也就是周渔付出得越多,他的负罪感和亏欠感就越强烈,他们爱情夭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还有就是空间距离的缩短,反而冷淡了他们心理的距离,于是生活中有了矛盾,陈清开始逃避了。正好图书馆需要一个人去援藏,陈清报名了,他要离开省城,唯一的理由就是躲避周渔。他说:我只是离开两年,我还会回来的。这个苍白的托词只是一个空洞的安慰,它既滋润不了周渔的爱情,也抚慰不了周渔清亮如水的明眸。

记得有一天,陈青惴惴不安地问周渔,你是喜欢我的诗,还是喜欢我的人呢?周渔调皮地说,我喜欢诗人。周渔的回答是巧妙的,她很聪明,因为她知道爱是不必也无需解释的。而所谓的诗人,这个时候,他的诗情在哪,画意又在哪呢?

陈清的离去,让周渔的幻想瞬间土崩瓦解,她依旧一周赶两趟火车,神圣而庄重地颠簸,虔诚得如同宗教仪式,实际上是装点自己爱情的葬礼,只是这个葬礼每周举行两次。在灰暗的站台上,在青色的石板路上,在陈清霉气十足的小屋中,周渔是怎么想的?是在回忆陈清的味道?还是对自己完美而纯粹的爱情的叹惋?是在唱响一曲挽歌?还是在悼念一段情感的诞生和毁灭,以及这个毁灭所带来悲剧的美和心灵的刺痛?

周渔是一个极端的完美主义者,为了感情,她可以做出一切,当这一切都化为残存的泡影,她经历了怎样的死亡和伤心?没有谁知道。她一次次不辞辛苦地奔走在旅途中,在火车上幸福地颠簸着,执拗地追逐梦幻般的完美爱情,孤寂而热烈。直到车毁人亡,生命止于路途。周渔死在路上,一个人和一段情或许终结了,但她对爱情的执着寻觅却永无止境。不知为什么,周渔总让我想起了神话中的夸父,他渴死在逐日的途中,而周渔淹死在追梦的路上……

周渔和张强

在上车下车的辗转中,在爱情的疲倦中,周渔终于倒在了火车上,于是她认识了一个兽医——张强。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张强拼命要买她的瓷器,开出很高的价格。但周渔坚决不卖,那是她献给情人的礼物。后来,周渔实在被张强逼得没有办法,就把瓷器摔碎了……这个情节,我相信也是象征,周渔的真性情就在这里,张强最终不能获得周渔爱情的谶语也就在这里!

陈清和张强,这两个男人,实际上是两个象征符号。他们两个,一个在理想中漂浮,一个在世俗中假定。表现在职业上,一个是诗人,充满诗性;一个是兽医,当然不乏野性。一个大雅如阳春白雪,是天空里的一片云;一个大俗如下里巴人,是污泥中的一尾泥鳅。他们代表的是两种生活,两种方式,两种生活的偏执。但相比而言,诗人是虚弱的,暗淡的,没有明亮和活力的,在面包面前,诗人是可笑的荒唐的侏儒的。而兽医却是现实的,理智的,是把脚牢牢安放在地上的。与陈青相比,张强显得粗野、强壮、豪放、玩世不恭,但也更具有兽性的魅力,所以他不像陈青那么忧郁、敏感、脆弱。他虽然缺乏浪漫的情调,缺少打动女人芳心的细节和情怀。但他的爱是直白的,赤裸裸的,所以,偶尔也不乏动人心魄的魅力。影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情节,在火车上,当张强说他会算命时,周渔摊开手说,帮我算算。当讲到关键的时候,张强故意停住了,他卖了个关子。下了火车后,周渔追着他,要他再算,于是张强要她把手伸出来,然后握紧。他静静的看着她,笑了笑说,命运其实掌握在你手上。

这句话对周渔有巨大的杀伤,当陈清援藏之后,周渔终于把命运握在了自己手上,主动倒入到张强的怀中。我起先不能理解周渔第二次的主动,但周渔是无辜的,陈清的逃避对周渔的爱情无疑是一个毁灭。而张强的插足,其实很难说是感情的插足,甚至可以说是肉欲的插足,女人需要爱情和爱抚,活色生香的周渔当然也不例外,于是我们看到,激情过后,周渔眼睛里的热泪和手足无措的慌乱,我把它理解成周渔的负罪感和心灵的折磨。在接受肉体的同时,周渔情感上明显接受不了张强,她仍然每周两次祭奠自己的爱情。连张强自己也知道,他永远得不到周渔的心,所以,影片借助画外音凄怆的问:周渔,你什么时候能够停下来?是的,周渔什么时候能够停下来呢?答案是周渔永远也不会停下来。

爱情本身就是对异性世界的一次探险,距离越大,诱惑性越大。女人愿意体验这个不断接近幸福的过程,在幸福越来越接近的旅程中,女人花也越来越美丽欲醉,越来越娇艳欲滴。当周渔失去了火车,地理距离的接近反而使他们在心理上逐渐远离对方。而当陈清万里迢迢援藏时,周渔又重新有了缩短距离,追逐情人的愿望。终于,周渔号火车继续出发,但在向高原进发时,周渔不得不换成了汽车,结果汽车出了意外,栽入了一个湖泊,周渔死了。我想那个接近蓝天的湖泊,应该是最蓝色的,那里有清澈的爱情海,还有不那么冲动的忘情水,或许那才是真正的仙湖!属于周渔这样女人的仙湖!辗转在两个男人之间的周渔,柔情似水的周渔,最终没有把自己交给哪一个,而是把自己交还给了水……

周渔和火车

我一直觉得选择火车,是导演孙周的一大创造。在原来小说《周渔的喊叫》中,根本就没有火车。火车应该是现代的工具,导演或许让它透露这样一个讯息:周渔——这个在瓷器上作画的古典女子,在火车的启蒙下,现代情爱意识的苏醒和萌生。因此,火车在影片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道具,她是有生命的,它与周渔鲜活的爱情紧紧的连在一起。火车是动感的,运动的,持续的;而周渔也是性感的,魅力的,痴情的。火车承载着周渔的欲望和对爱的幻想,在阳光和烟雾中穿梭,周渔迷乱的爱情,狂热的心灵,纯洁的欲望,都随着火车的流动而逐渐的明朗。时空转换,环境改变,爱情的挫折和遭遇,都影响她敏感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周渔不断的上车,不断的下车,始终在路上,在寻找爱的路上。火车把周渔和两个男人紧紧连在一起,火车是周渔爱的起点,也是周渔爱的终点,对周渔的生命而言,也是如此。她已经离不开火车了,就如她离不开爱情。在火车上,周渔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然后更好地去爱。

在火车的带动下,周渔一步步的走向完整,走向成熟,也一步步走向仙湖和死亡。周渔诗意的兰色碎花稠裙,终于换成了红色的裙子,阳光打在她脸上,明朗得令人心碎,周渔终于找到了她世俗的爱情。遗憾的是,周渔没有刹车、不懂红灯,爱情的浪漫让她最终失去了终点,她潜意识里所谓的爱,被奔淌流动的旅程一次次地解构。

是的,世间哪一件事情不是在向往和奔走的路上,才真正是快乐和有意义的呢?目标的抵达和愿望的实现常常就是死亡。

所以周渔说:我喜欢乘车这种漂泊的感觉,只要你把它当作你的家,你就不会觉得孤独。

周渔的那列火车,象征了人的一种白日梦。周渔的爱情究竟在哪里?没有人知道,或许就像电影中那句经典的台词:“心里有则有,心里没有就没有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巩俐演绎《周渔的火车》:女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两个男人
女人,你的名字叫“爱情”
电影中的重庆城:图书馆铁轨和长江索道下的爱情
有一种爱情,虽败犹荣
周渔的火车
影荐 | 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