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肥人多痰湿”“肥人多(脾)气虚”理论见鬼去吧!

让“肥人多痰湿”“肥人多(脾)气虚”理论见鬼去吧!--中医肥胖病机论

2017-05-24 08:13阅读:500
小儿肥胖症
X

【定义】肥胖症是一种由于体内脂肪异常堆积所致的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营养代谢性疾病。
【病位】脾胃
【病势】脂肪壅盛
【病性】以实证为主
【病因】过食肥甘,营养过剩,运动不及,出生时体重过重,禀赋。
【基本病机】脂膏壅积
【理论依据】
一、中医
肥胖原因至今未明。传统中医关于肥胖的病机有如下假说。
1.肥胖与脂膏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以形体壅肿为特征的肥胖病是体内过多脂肪堆积造成。《灵枢·卫气失常》全面论述了肥胖的形态和特征。“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
(1)脂人 “腘肉坚,皮满者,(脂)肥” “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脂者,其身收小。” “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翻译:属于脂的一类人,肌肉厚重结实,皮肤饱满,富有弹性,整个身体胖而不壅,紧紧收缩。该类人血液清亮,行气流利,体型基本相称。
(2)膏人 “腘肉不坚,皮缓者,膏”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翻译:属于膏的一类人,肌肉松弛不结实,皮肤皱折、弛缓下垂,缺乏弹性。其肌肉壅肿,大腹便便,身体下坠。该类人气旺,易发热,耐寒冷。
(3)肉人 “皮肉不相离者,肉” “肉者,身体容大。” “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
翻译:属于肉的一类人,皮肉紧凑相连,肌肉发达,形体壮实。该类人血液较多,血以养形,形体丰沛。
(4)众人 “众人皮肉脂膏不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翻译:大众之人,皮、肉、脂、膏比例得当,不多不少,气与血调和,形体匀称,不胖不瘦。
综上所述,“众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人”为健康标准。其外在形体协调,体内气血有序,阴阳平衡。而脂人、膏人为体内脂肪太多。肉人为经常锻炼,体格强壮之人。
考“脂”和“膏”都是动物体内油脂。《说文解字》“戴角者脂,无角者膏”《易·本命》“有羽者脂”。即有角动物如牛、羊、鹿、马,以及鸟类体内脂肪称脂,而无角动物如猪、鼠、兔等体内脂肪称膏。 “脂人”和“膏人”从其命名来看,说明中国古代已经直及肥胖的本质--体内脂肪过多。这一认识无疑是先进的和科学的。
中医还探讨了体内脂肪多的原因。《素问·通评虚实论》:“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素问·奇病论》“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异法方宜论》有“其民华食而脂肥”的记载。明确肥胖是吃出来的,特别是过食肥甘所致。

2.肥胖与痰(水)湿
肥胖是疾病,肥胖以体重超重为诊断标准。而导致体重增加的病理产物在传统中医里只有脂肪、痰(水)湿、瘀血和包块。近代提出肥胖痰湿学说的人显然遗忘了《内经》,无视脂人和膏人。结果,就只剩下痰湿增重基本靠谱。于是,肥胖痰湿学说谬种流传开来。考肥胖痰湿学说,最早见于《丹溪心法·中风》“肥白人多湿”、“肥人中风……俱作痰治”。丹溪原本论中风和中风治疗时中药加减,决不是肥胖定(专)论!《丹溪心法·痞》还有“肥人心下痞者,乃有痰”。这是“肥人多痰湿”学说的源流,如今这一错误理念竟然成为了中医的主流学术思想。
3.肥胖与脾气虚
(1)肥胖行动不便,懒动,动则汗出,喘喝,符合中医气虚特征。
(2)中医理论形成于古代中国贫穷和靠天吃饭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那个时候,慢性营养不良性水肿比比皆是,那种病也体重增加,也形态壅肿,也面浮肢重,但那种病只要增加营养,改善生活,一般都能自愈。从而促使古人联想并归因于脾气虚。
(3)受“肥人多痰湿”理念影响。肥人多痰湿,必然要考虑痰湿来源。而痰湿在中医被认为主要在脾产生,即“脾为生痰之源”。
沿此思路不难得出肥胖“(脾)气虚”论。
肥胖气虚论也源于《丹溪心法》,其《中湿》篇中有“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湿”,“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首次将痰湿和气虚相联系。
由于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湿,脾又喜燥恶湿。脾被湿困,气机受遏,脾气受损,脾气将渐虚。一旦脾虚,运化更加无力,水谷不能化精微而必然酿成痰湿。痰湿与脾虚如此恶性循环,使肥胖难以根治。
这种理论将慢性营养不良性水肿与肥胖混为一谈。采用补(健)脾化痰利水燥(渗)湿法治疗肥胖。
笔者辩:
(1)中医脾气虚国家诊断标准为食欲不振、便溏或腹泻、腹部胀满、面黄、肌瘦(诊断要求满足其中任何四项),其间并无肥胖。传统中医脏腑辨证与痰湿相关的证型也没有肥胖。
(2)痰湿作为病理产物,具有重浊、下趋、粘滞、阻滞气机之特点。痰湿阻滞停留,患者必然厌食和便溏。如果厌食,同时又便溏或腹泻,则人体摄入不足,排出增多。进得少,出得多,哪有多余能量?那会有过多脂肪!因而不会肥胖。考肥胖之人大多能食,便秘,即进得多,出得少。
(3)痰湿气虚论不能很好地指导临床。长期益脾气,燥湿渗湿,不仅减不下来肥,还会因脾旺和湿去而增进食欲和促进气血转化为脂肪。
4.肥胖为脾胃俱盛
肥人能食,食后能化,能转变为体内脂与膏(气血的形式之一)。提示脾胃之气盛。肥胖之人甚至晚餐只吃一只苹果也发胖,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脾胃功能太旺,将一只苹果的全部热量与营养吸收。其实,早在金元时期,脾胃论大家李东垣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他的《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指出:“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理论上,脾胃虚,运化弱,水谷不能化生成为气血,肯定消瘦。如果还“肥”只能是营养不良性低蛋白水肿,才会“虽肥而四肢不举”)。
脾胃俱盛论有效地指导通过节食和忌食肥甘等来减肥。为开发食物抑制剂中药提供了思路。
该观点与肥人痰湿和气虚论明显矛盾,提示肥胖成因复杂。
5.肥胖与肾虚
肾主水,内寓元阴元阳,肾有命门和丹田之誉。由于脾阳源于肾阳。因此,肾阳或肾气不足亦成为痰湿、水饮的病理基础。
6.肥胖与经穴
(1)肥胖与宗筋(经):从皮、肉、筋层面看,皮肤下面为肌肉,肌肉间有筋膜,皮肉不相离,筋肉实难分。皮肤融合成片,肌肉粗理细理杂合,筋膜卧于巢。它们相互融合。从经络构成看,从皮肤-肌肉-筋膜-内脏,最外层皮肤表面浮络,其次为肌肉间孙络,再其次为肌肉筋膜间络脉,再到经脉。而诸筋(经)总聚于宗筋。诸络被诸经脉统帅。“脏腑者,根本也。经络者,枝叶也。”《素问·痿论》:“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前阴者,宗筋之所聚”,由于“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可以推导,如果宗筋紧束,人当结实而无形肥壅肿;宗筋(经)弛纵不收,则皮肤松弛,肌肉松散,四肢怠惰而肥。
更提示,通过拨动宗筋,让宗筋应激收缩,既能使皮肤、肌肉和筋膜紧缩而挤压脂肪减肥,又能激活“宗筋-经脉-络脉-孙络-浮络”链,逐级牵引而使身体收紧。从而为推拿针灸减肥提供了理论思路。
(2)肥胖与带脉:在所有经脉中,唯有带脉横行腰腹一圈。古人谓其约束诸经,束缚腰腹。理论上,带脉收紧,人体结实,脂膏不附而不肥;带脉不约,腰腹弛缓,水湿内停,脂膏内附而肥胖。
综上所述,引起肥胖的原因很多,但肥胖的实质是脂膏增多并异常堆积。近人提出肥胖之脂肪属于脂浊。但目前尚未发现肥胖脂肪与正常脂肪之间的差异。故脂浊学说有待进一步认证。
二、西医
1.肥胖的诊断
(1)标准体重法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身高体重标准是评价青春期前(10岁以下)儿童肥胖的最好指标。体重超过同年龄正常标准的20%,即可诊断为小儿肥胖症。其中,轻度肥胖体重超过20%~30%;中度肥胖超过30%~50%;重度肥胖为超过50%以上。
(2)体重指数法 即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为国际上评价成人肥胖的常用指标。亚州地区体重指数值23~25 超重,25~30 肥胖,30以上 严重肥胖。
2.发病原因与代谢有关。
过食肥甘,运动不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为肥胖发生的可能原因。
3.治疗
改善生活方式,获得正常的睡眠,适时运动,忌食肥甘,开发食物抑制剂,手术除掉多余脂肪,或切除部份胃和小肠等。
【治疗】
一、原理
(1)肥胖为疾病,疾病为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因此,肥胖治疗应该全身调理。即调理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使之重新达到平衡。
(2)肥胖为脂肪异常堆积。故治疗应强调局部消脂。
二、治法
1.中药:滑石(消脂泻下利湿,减少脂肪吸收),山药、茯苓(碍脾,减少饮食摄入,阻碍脂肪吸收)、大枣肉(滋腻填中,中药食物抑制剂)、桂枝、白芥子(加速脂肪消耗)
2.小儿推拿
(1)全身调理:头项部揉按太阳、拿风池、拿肩井(调阴阳,和气血),脘腹部摩腹、揉腹、振按腹、点按中脘、关元、天枢和滑肉门(调理脏腑、气血、抑制脂肪摄入与吸收)、拨宗筋(收紧身形减肥)、束带脉(带脉紧缩,脂不附而不肥)、扣拨极泉与放气冲(促使脏腑内能向四肢发散),腰背部疏理膀胱经、通督法、点按肾俞、腰眼、肾俞配承山、拨环跳、横擦腰骶(益肾,产热,燃烧脂肪),上、下肢分别放松与运动(针对肥胖运动不足,促使脂肪分析消耗)。
(2)局部消脂术
腹部减肥法主要有荡腹法、挪腹法、挤碾腹、抓拿并抖腹、擦腹等。
腰臀部减肥法主要有前臂揉、推腰背、挤碾臀部法、抓拿臀部法。
肩部减肥法主要有双掌合揉、按揉肩部、推擦肩部。
【注意事项】
1.孕期及婴儿期预防:孕期应避免营养过剩和增重过速,适度的营养是避免日后产生肥胖儿的重要前提。婴幼儿期强调避免母乳中脂肪过度。适当添加果汁、菜泥,减少脂肪摄入。
2. 加强患儿多种形式的体能运动。
3. 控制高热量食物摄入,少吃或不吃红色食物,以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为宜,多食蔬菜及纤维素食物。
4.推拿干预小儿肥胖优势明显,疗效显著,但需要长期坚持。每次操作以全身微热,面红,汗出最佳。
【文献支撑】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素问·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素问·异法方宜论》:“西方者,……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
《灵枢卫气失常篇》首次将人分为脂人、膏人和肉人三类,其中脂和膏是动物脂肪的总称,如《说文》“戴角者脂,无角者膏。”《周礼·考工记·梓人》“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牲。”
《丹溪心法》:“肥白人多湿”、“肥人中风……俱作痰治。”“中风”篇“肥人中者,以其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
《脾胃论 脾胃盛衰论》曰:“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
《灵枢·经脉》中足阳明胃经“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拿什么拯救你一天到晚喊减肥的人!
中医内科学对肥胖症的分析
王琦辨治肥胖的三型与三法
【减肥效穴】提高埋线减肥效果的28个有效穴:气海穴、
应对肥胖的十大中医方法
想怎么吃都不胖,先改变肥胖体质(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