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虚幻境”名字的由来

作者 卜喜逢

在《红楼梦大辞典》中提及的明代无名氏所著《牛郎织女》中有这样的内容:

这桩古典,都是太虚幻境中之楼台亭阁,内中情节奇奇怪怪,变化莫测。

这或者是在《红楼梦》之前,“太虚幻境”一词第一次整体出现,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得出《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与此有无关联。证有易,证无难,我们无法判断曹雪芹是否看过这本无名氏的《牛郎织女》。仅存此一说。

前面我们提到了《列子·周穆王》中的“神游之境”,晋人张湛有注:“太虚恍惚之域,固非俗人之所涉。心目乱惑,自然之数也。”[1]王光福先生认为此中的“太虚恍惚之域”,是“太虚幻境”这一名称的来源。

另有两种说法:其一说“太虚幻境”的名称来源于老子的道大而虚静;其二认为“太虚幻境”来源于秦观的字“太虚”。[2]

关于“太虚幻境”的来源,学者多有争论,也莫衷一是。而笔者认为,“太虚幻境”或与此三者皆有关联,但均有特指,并非是完全的接受。

事实上,《老子》并不曾言“太虚”,也就没有“太虚”的观念。“太虚”最早应出现在《庄子》之中。在《庄子·知北游》中,有“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句[3],在这里“太虚”与“昆仑”均为极大之存在。而“昆仑”偏于实,“太虚”偏于虚,虚则无碍,无所拘束。在历代的注家中,开始引入“太虚”“太虚之气”的表述,来理解《老子》中的绝对本体存在“恒道”。如河上公注《老子》: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4]以道之本始归于“虚无”,即“太虚”。至严遵则多以“虚”来解读《老子》,进而将“太虚”视为“恒道”,也就与老子所说的“道大而虚静”可以结合理解了,“太虚”即“道”。

“太虚幻境”中,既然取了“太虚”二字,自然体现的是作者对于“道”的追求。我们通读《红楼梦》,经常会沉浸在曹雪芹对世态人心的描述,沉浸在种种的情中,往往忽略了的却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目的。曹雪芹是在经历了家族的败落之后,转而以创作小说的形式,抒发自己对世态的认知与感悟,但其中也有着对世事本源的思考。如著名的“正邪两赋”之论,将其放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将它视作对小说人物的归类与总结,但如果将这段言论单独地拿出来,我们却可发现,这段论述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我们且看在小说中,作者是如何表述“正邪两赋”的。

(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馀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子兴道:“依你说,'成则王侯败则贼’了。”雨村道:“正是这意……”

我们可以读出,在这段文字中曹雪芹将人的秉性归于气之所赋,同时又归于世道的循环,如“应运而生”与“应劫而生”。而“运”与“劫”,则无不是秉承着天地大道的运行规律而来。此段文字的论述被放置于小说之中,主要用来表现的是贾宝玉这类秉“正邪之气”人物的性情,但也可视作曹雪芹对人世、历史规律的思考与总结。换言之,也是曹雪芹对所谓“道”的体现的总结与概括。然而,曹雪芹并无意于去总结宇宙之道,去思考人的本源与起源。曹雪芹在小说中探讨地更多的是人如何寻找到自我的归宿、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等。曹雪芹所探寻的“道”与老子的“道”却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而“太虚”二字,更大的可能是被当作道家学说中“道”的代名词,以作为曹雪芹作人世探索之符号性应用了。此为“太虚幻境”成名过程中的意义的借鉴。

前文中曾论述“太虚幻境”对“神游之境”之因袭。而张湛注的“太虚恍惚之域”,也或者是“太虚幻境”名称由来之一。关于此,王光福先生有论述,此处仅略作补充。

“太虚恍惚之域”中,“恍惚”一词是对“太虚”的补充。在《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只出现在梦中,首于甄士隐之梦,次于贾宝玉之梦。

我们首先来看甄士隐之梦。甄士隐初入梦境,就已经“不辨是何地方”,出梦之时“梦中之事便忘了对半”,尽显梦中“恍惚”之事。在贾宝玉的梦中,有关“恍惚”的描写比比皆是。如刚入梦时候的“悠悠荡荡”随着秦氏入梦,至随了仙姑,便“忘了秦氏在何处”,至“宝玉恍恍惚惚,不觉弃了卷册”,又与兼美“恍恍惚惚”地有了阳台、巫峡之会,一路恍恍惚惚的文字,正是梦境的绝妙描写。而此正与“太虚恍惚之域”吻合。可能正是这个“太虚恍惚之域”的注,给予了曹雪芹以灵感,从而在《红楼梦》中创作出了“太虚幻境”。此或可视作曹雪芹创作灵感之来源。

在秦可卿的卧室描写中,曾出现秦太虚的一副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蔡义江先生认为这副对联并非是秦观所作,而是作者曹雪芹的摹写。那么这里就产生了疑问:曹雪芹自作了对联,为什么要安放在秦太虚的身上?在贾雨村阐释“正邪两赋”之时,秦观也曾出现,不过是以“秦少游”称之,而非是“秦太虚”,两处称呼不一致又说明了什么?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宋时苏门四学士之一,婉约派一代词宗,他的词多写男女情爱,词风纤弱靡丽。他早年丧父,又屡试不中,37岁时才中进士,而又仕途不顺,屡遭打击,晚年已生“封侯已绝念,仙事亦难期”的虚无之感,可谓一生坎坷。秦观在二十余岁时,取“太虚”为字,至37岁时,始以“少游”为字。在秦观的友人陈师道的《秦少游字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记述了秦观字“太虚”的缘由:

曰:“往吾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顾今二虏有可胜之势,愿效至计,以行天诛,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晋之遗人,流声无穷,为计不朽,岂不伟哉!于是字以太虚,以导吾志。今吾年至而虑易,不待蹈险而悔及之。愿还四方之事,归老邑里如马少游,于是字以少游,以识吾过。”[5]

多有学者认为秦观以“太虚”为字是受道家影响,秦观的思想也深受道家影响,但是从此来看,秦观字“太虚”,更多是受杜牧的影响,那么此处的“太虚”,自然不是道家学说中道的代名词,而应理解为“天”。如此,“秦太虚”之“太虚”,就与道家“太虚”没有什么关联。自然也就没有了曹雪芹关于“道”的意义借鉴上作用。

由小说可知,“太虚幻境”的创设始于甄士隐的梦中,早于“秦太虚”对联的出现,然而此种解读实过于死板,也无需进行此种论证。在小说的架构中,“秦太虚”对联的出现或者可以理解为灵光一闪,而“太虚幻境”则是《红楼梦》中的大故事、大关节,二者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笔者认为,是先有了“太虚幻境”的构设,而后才出现了“秦太虚”对联的对应。如果说以“秦太虚”之名引出“太虚幻境”这个名字,或者说是因为秦观字“太虚”,故而才会有“太虚幻境”这个名字,这种假设本身是不存在的。而“秦太虚”在此处的出现,更多地是为了给予读者一个思考。曹雪芹在这里设下了一个玄机:在第五回中,之所以没有重复使用“秦少游”,而选择使用“秦太虚”,是因为这个名字中有“太虚”二字,此种做法,是曹雪芹在强调“太虚幻境”中“太虚”二字,非关于意义。

在“太虚幻境”四个字中,如果说“太虚”二字是道家的“道”的代名词,又由“太虚恍惚之境”作为创作之源泉,又通过“秦太虚”来进行强调,“境”字实可视为“仙境”之“境”,意义有限,不难理解,而“幻”字,则大有可玩味之处。

在第一回中,有这样一段话: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此段文字,在抄本中有作为批语出现的,也有作为正文出现的,笔者认为此或可以回前批视之。这段文字着重点出了“梦”与“幻”字。而整本小说也叫《红楼梦》,可以说,“梦幻”是曹雪芹想要着力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关于小说整体情节构架的神话“太虚幻境”中,“梦”“幻”二字自然更是“太虚幻境”的最大特点。

“幻”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相诈惑也。《金刚经》中也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句子。这都将“幻”字定位在了“真”的对立面,有虚假的、非真之意。

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个“非真”,到底是指“太虚幻境”的,还是指这批“风流冤孽”在世间的生活呢?

在小说第一回中,渺渺茫茫二仙师曾说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由此可见,红尘中的事情是非常容易变换的,乐悲相依,人非物换,最终不过是一场梦而已。读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在曹雪芹的认知中,正可谓是人生如梦。但是如果我们马上就得出,在曹雪芹的创作中,就是为了表达这个“人生如梦”的感觉,就是为了将人的现实生活幻化,那么就可能产生了误读。

前文中我们提到了曹雪芹的“补天”之思,曹雪芹将众多对人生的感悟与道路赋予在了《红楼梦》中的许多人身上,在小说中推演了一系列的人生道路,如元春的以势补天、王熙凤的以能补天、贾宝玉的以情补天、探春的改革之路,然而在曹雪芹自我的反思之中,这些道路最终都是没有结果的。但我们不得不说,这种没有结果,并不是说曹雪芹将现实幻化为虚无。

首先未被幻化的是爱情。宝黛之间的爱情虽然是以悲剧来归结,但爱情之路上的美好,曹雪芹却是予以高度颂扬的。宝黛之间情感的真,无疑就是曹雪芹所追求的,也是曹雪芹所渴望的。作为曹雪芹思想的主要寄托者,贾宝玉也是一直秉承着真的“愚顽”。假如这种真也是被曹雪芹所描述的“幻”,那么当真情都泯灭了的时候,《红楼梦》也就不会存在了。

其次,大观园中的美好也并不是“幻”。《红楼梦》正因写实,反成传奇。而这个实,就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总结与艺术展现。我们经常争论《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角是谁,可是我们从来不曾争论《红楼梦》的主人公是贾宝玉。而贾宝玉的人生轨迹,展现了曹雪芹对社会的认知与态度。在大观园中,贾宝玉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他与众姐妹一起读书、游玩、饮酒、写诗,生活惬意而自得,这段时间是美好的,也是真实的,正如小说中所说的“美中不足,好事多魔”,这只是不足之前的美,与多魔之前的好事,是不足以永远依峙的,美好的事物总会逝去,而这本身是不可移转的悲剧,祸福相依,但不能说明福就是幻。

小说中的俗世描写既然不是幻,那么神仙、仙境是幻么?

在小说第一回中,跛足道人唱道: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熟读《红楼梦》的读者都熟悉这首《好了歌》,在这之后还有甄士隐所作的《好了歌解》。笔者初读此歌的时候,一直认为曹雪芹在借神仙来说凡间的事情,同时以警世人的各种欲望。或者此中也有这种意趣,但是结合《好了歌解》来看,更多地感悟是人事无常,而非是提倡修仙了道,那一句句的“世人都晓”,又有谁见过神仙呢?曹雪芹在小说初始就构建了三个神话,更多地是为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并非为了提倡一种宗教。可以说《红楼梦》是为现实而作,而不是一部宗教小说。在这种基础之上,曹雪芹是不会将真实寄托于仙境之中的,而“幻”,也正可是仙境的描述。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同时,自己也在感悟着人生,但这种感悟并不是将人生虚幻化,人生如梦是一种感叹,但是这种感叹,并不是说这都是幻的,非真的,而是说曹雪芹经历了风月繁华与困窘际遇之后,产生的梦与非梦的不真实感。起名“太虚幻境”,正是这种心理的真实写照,不知道自己处于真实还是虚幻的环境。


[1]张湛注《列子》,上海书店1986年第1版,第32页。

[2]李婕《太虚幻境研究综论》,《文教资料》2011年6月号下旬刊,第10页。

[3]若愚主编,《庄子详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8月出版。第254页。

[4]河上公、杜光庭等注《道德经集释》,中国书店2015年1月出版,第1页。

[5]陈师道,《后山集》卷十一,据《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集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雪芹写《红楼梦》,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告诉世人什么?
看《红楼中》中曹雪芹是如何描写“春梦”的
品读《红楼梦》10·贾宝玉的性启蒙老师是谁?
《红楼梦》为何不见红楼只见梦
国学文摘 -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的真假辨
红楼梦:曹雪芹的那些个“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