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庭坚对苏轼书法的评价
userphoto

2022.10.29 广东

关注

于景禄/文

摘要:黄庭坚不但是杰出的书法家,也是杰出的书法评论家。他对中国古代书法家的评论见解独到,其中关于苏轼书法的评论尤其如此。一方面他对苏轼书学路径和创作阶段有客观、准确的阐述,对苏轼书法的总体特征、风格有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他又对苏轼书法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对后世正确理解和认识苏轼书法大有裨益。

关键词:黄庭坚;苏轼;书法;评论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在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有关其书法的评价也不胜枚举。然而,比较而言,还是黄庭坚对其的评价更为公允,也更有价值。本文即从三个方面略述其要。

一、对苏轼书学路径和创作阶段的阐述

对苏轼在不同阶段的书法创作及其风格变化等方面,其他人多有论列。如明人文征明在《题东坡墨迹》中写道:“……公书少学徐季海,姿媚可喜。晚岁出入颜平原、李北海,新特、健劲、浑融,与此如出二人矣。……”①[P953~954]他把苏轼书法创作划分为两个时期,即早期和晚期,虽然对苏轼在这两个阶段中创作状况和书法风格的阐述比较准确,但是,把苏轼漫长的书法创作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来概括,还是显得不够充分、具体和深入。同时,对于苏轼取法前人书法,也有不同意见。如明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有云:“东坡先生书,深得徐季海骨力。此为文湖州《洋屿诗帖》。余少时学之,今犹能写,或微有合处耳。”②[P543]又说:东坡先生书,世谓其学徐浩,以予观之,乃出于王僧虔耳。但坡公用其结体,而中有偃笔,又杂以颜常山法,故世人不知其所自来。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②[P543]还说:“东坡作书,于卷后余数尺,曰:'以待五百年后人作跋。’其高自标许如此。”②[P547]认为苏轼早期书法学习王僧虔,不是徐浩。但是,肯定其学习颜真卿书法,并且强调苏轼在书法上善于“变古”。

其实,比较而言,关于苏轼的书学路径和创作阶段以及其师承的评价,还是当时人黄庭坚看得最明白,说得也最清楚,对于我们了解和评价苏轼的书法最有价值。

首先,黄庭坚对苏轼的书学路径及其风格特征做过非常完整的分析和论述。如其《跋东坡自书所赋诗》:“东坡少时观摹徐会稽,笔圆而姿媚有馀。中年喜临写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乃喜李北海书,其豪劲多似之。往时唯唐林夫学书知古人笔意,少所许可,甚爱东坡书,此与泛泛好恶者,不可同年而语矣。”①[P109]清楚地说明了苏轼早年、中年、晚年在书法上师法对象不同,创作风格也明显不同。

同时,对苏轼某个阶段或几个阶段的书法创作情况,黄庭坚也有清晰的阐述。如《跋东坡墨迹》:“东坡道人少时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数百年后,必有知余此论者。”②[P101]他专门论述了苏轼早期和中期书法,指出其师法对象,概括其风格特征。其《跋东坡书》则侧重评价其中期和晚期书法:“东坡书如华岳三峰,卓立参昴,虽造物之炉锤,不自知其妙也。中年书圆劲而有韵,大似徐会稽。晚年沉着痛快,乃似李北海。此公盖天资解书,比之诗人,是李白之流。往时许昌节度使薛能能诗,号雄健,时得前人句法然遂睥睨前辈,高自贤圣,乃云:'我生若在开元日,争遣名为李翰林’,此所谓'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者也。”①[P101]黄庭坚非常精当地概括出苏轼中年和晚年的书法特征,一是“圆劲而有韵”,二是“沉着痛快”,并且以唐代诗人李白作比,说明苏轼书法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主要是天分决定的,如同李白是天才诗人一样,苏轼是天才的书法大家。对于苏轼晚年书法,黄庭坚关注更多,评价也比较多。如其《跋东坡与李商老帖》:“轼启:昨日辱访,且惠书教。适病未能读,晨起乃得详览。阅味再三,悲喜兼怀,知德叟有子不亡也。未能往谢,但写得墓盖大小两本,择而用之可也。病倦,裁谢草草。东坡晚年书,与李北海不同师而同妙,汉庭皆不能出其右。泰山其颓,吾将安仰,实同此叹。”①[P102]对苏轼晚年书法大加赞美,肯定其历史地位,并且表达敬仰之情。再如《跋伪作东坡书简》:“此帖安陆张梦得简,似是丹阳高述伪作,盖依傍《糟姜山芋帖》为之。然语意笔法,皆不升东坡之堂也。高述、潘岐皆能赝作东坡书。余初犹恐《梦得简》是真迹,及熟观之,终篇皆假托耳。少年辈不识好恶乃如此!东坡先生晚年书尤豪壮,挟海上风涛之气,尤非它人所到也。”①[P103]他在为苏轼书法辨伪的同时,对其晚年书风进行概括,以“豪壮”概之,并称其“挟海上风涛之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黄庭坚对苏轼与颜真卿在书法上的继承关系有过专门的论述。一则曰:“(苏轼)中年喜临写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①[P109]再则曰:“(苏轼)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①[P101]其《题欧阳佃夫所收东坡大字卷尾》一文又进了一步:“东坡先生常自比于颜鲁公。以余考之,绝长补短,两公皆一代伟人也。至于行草正书,风气皆略相似。尝为余临《与蔡明远委曲》《祭兄濠州刺史及侄季明文》《论鱼军容坐次书》《乞脯》《天气殊未佳》帖,皆逼真也。此一卷字形如《东方朔画赞》,俗子喜妄讥评,故具之。”①[P12]该文一方面评价苏轼书法的历史地位,把他与颜真卿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又具体描述了苏轼临习颜真卿书法的情况,说明其效果和境界。他在《杂书》中又写道:“余极喜颜鲁公书,时时意想为之,笔下似有风气,然不逮子瞻远甚。子瞻昨为余临写鲁公十数纸,乃如人家子孙,虽老少不类,皆有祖父气骨。近见安师文有《祭濠州刺史伯父文》,学其妙处,所谓'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也。”①[P106]首先,他指出自己在学习颜真卿书法方面与苏轼的差距,同时,还介绍了苏轼为自己临习颜真卿法帖、指导自己书法学习的情况,此外,还进一步说明苏轼学习颜书的成就,突出点是有颜真卿书之“气骨”。其《跋东坡书》亦云:“东坡书真、行相半,便觉去羊欣、薄绍之不远。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余手拙,终不近也。自平原以来,惟杨少师、苏翰林可人意尔。不无有笔类王家父子者,然予不好也。”①[P101]他在介绍苏轼书法成就、特色的同时,又点出苏轼学颜一事。此文还说:“余尝论右军父子以来,笔法超逸绝尘,惟颜鲁公、杨少师二人。立论者十馀年,闻者瞠若。晚识子瞻,独谓为然。士大夫乃云:'苏子瞻于黄鲁直,爱而不知其恶,皆此类。’岂其然乎!比来作字,时时仿佛鲁公笔势,然不似子瞻暗合孙吴耳。”①[P101]首先,他论述自己和苏轼在书法问题上的共同点:认为王羲之以来,在书法方面“笔法超逸绝尘”者只有颜真卿、杨凝式两人,然后,比较自己和苏轼学习颜真卿书法的差距,意谓苏轼书法与颜真卿书法“暗合”,得其神似。其实,苏轼自己也承认以颜真卿为师,他在《记潘延之评予书》中有云:“潘延之谓子由曰:'寻常于石刻见子瞻书,今见真迹,乃知为颜鲁公不二。’尝评鲁公书与杜子美诗相似,一出之后,前人皆废。若予书者,乃似鲁公而不废前人者也。”③[P2189]显然,他对潘延之的评价是认可的,承认自己书法与颜真卿的继承关系。所以,黄庭坚之评确实精当不移。

二、对苏轼书法总体特征的把握

苏轼本人对自己书法的总体特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也有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如其《跋王荆公书》说:“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学之则无法。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③[P2179]点出自己书法与其他人的关系。在《记潘延之评予书》一文中,他写道:“潘延之谓子由曰:'寻常于石刻见子瞻书,今见真迹,乃知为颜鲁公不二。’尝评鲁公书与杜子美诗相似,一出之后,前人皆废。若予书者,乃似鲁公而不废前人者也。”③[P2189]该文不但认可潘延之对自己书法的评价,而且自己也承认与颜真卿书法的承继关系。其《自评字》又云:“昨日见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觉其如此。世或以谓似徐书者,非也。”③[P2196~2197]他明确指出自己的书法似李北海而不似徐浩。在《题自作字》一文中,他对自己的书法做了整体评价:“东坡平时作字,骨撑肉,肉没骨,未尝作此瘦妙也。宋景文公自名其书铁线。若东坡此帖,信可谓云尔已矣。”③[P2203]其实,就是他自己所说的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骨肉兼具。

苏轼所追求的书法境界是“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③[P8]从实而论,这也是苏轼书法的总体特征。他自己曾夫子自道:“余书如绵裹铁”④[P97],其《题自作字》还说:“东坡平时作字,骨撑肉,肉没骨,未尝作此瘦妙也。宋景文公自名其书铁线。若东坡此帖,信可谓云尔已矣。元符三年九月二十四日,游三州岩回,舟中书。”③[P2203]其《论书》又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③[P2183]概括起来说就是骨肉丰满,绵里藏针,刚柔相济。

但是,对于苏轼书法的这种美学特征,前人的评价有的是肯定,有的是否定。肯定的如赵孟頫《跋东坡书〈醉翁亭记〉》说:“北宋学士东坡苏公之笔,赵子固家藏旧物也,今为伯田冯先生所得。余在京时尝见此卷于高仁卿家,前后有子固印识,今悉亡之,想为俗工裁去。讵谓神物,而灾亦见侵如是:然而字画未损,犹幸甚耳。或者议坡公书太肥,而公却自云:'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又云:'余书如绵裹铁。’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裹铁’也。夫有志于法书者,心力已竭,而不能进,见古名书则长一倍。余见此,岂止一倍而已!不识伯田之所自得又几何?”④[P97]还有明娄坚《学古序言》卷二十三亦云:“坡公书肉丰而骨劲,态浓而意淡,藏巧于拙,特为秀伟。公诗有云:’守骏莫如跋。’盖言其所自得于书者如此。此卷为北归时答谢书。予所见公遗迹,独《鬈楚讼帖》用笔与此相类。彼似少纵,而此则稳重,皆可想见纯棉裹铁也。……”①[P1049~1050]这是从正面加以肯定。否定的意见也很明显,如文征明在《甫田集》卷二十一中说:“世传苏文忠喜墨书,至有'墨猪’之诮。而此实用淡墨,盖一时草草弄笔,而后世遂宝以为奇玩。……”①[P952]这说明人们对于苏轼书法丰腴之态有所批评。直接否定的也大有人在,如明人项穆,其《书法雅言》云:“逸少一出,会通古今,书法集成,模楷大定。自是而下,优劣互差......苏轼独宗颜、李,米芾复兼褚、张。苏似肥艳美婢,抬作夫人,举止邪陋而大足,当令掩口。米若风流公子,染患痈疣,驰马试剑而叫笑,旁若无人。数君之外,无暇详论也。择长而师之,所短而改之,在临池之士玄鉴之精尔。”①[P533]他认为苏轼书法字体笔画太肥,大加贬抑。他还从儒家中庸观念出发,进一步批评苏轼书法:“人由心正,书由笔正,即《诗》云'思无邪’,《礼》云'毋不敬’。书法大旨,一语括之矣。尝见古迹,聊指前人,世不俱闻,略焉弗举。如桓温之豪悍,王敦之扬厉,安石之蹑率,跋扈刚愎之情,自露于毫楮间也。他如李邕之挺竦,苏轼之肥欹,米芾之努肆,亦非纯粹贞良之士,不过啸傲风骚之流尔。”②[P531]项穆不仅否定其书法,而且由书及人,称苏轼等人“非纯粹贞良之士”,实在太过。再如明人谢肇淛,也是如此,其《五杂俎》卷七有云:“元章书才、书学,兼而有之,非苏黄二公可望也。苏公字如堆泥,其重处不能自举。黄尤杜撰,撑手拄脚,放而不收,往而不返,近于诗家之钉铰、打油矣。盖二公于书学原不深,性又不耐烦,信手涂出,便谓自成一家。盖世之效颦,瑟于自轰一家者多矣。”①[P1062]该文明显推崇米芾,刻意贬低苏轼,以致用“字如堆泥”“信手涂出”的刻薄字眼来形容苏字。当然,更多的人则为苏轼辩诬,批驳对苏书的诟病。如明李日华《六砚斋笔记》卷四:“赵松雪云:'古人作字多不用浓墨,太浓则失笔意。’然羲之书,墨尝积三分,何也?东坡真迹,墨如漆,隐起楮素之上。山谷亦谓其用墨太丰,而风韵有余。然则松雪所云特楷书耳,行书则不然。”①[P1039]认为苏轼书法虽然墨色浓重,但是风韵不减。而且其楷书如此,而其他书体则不是这样。王世贞在在其《艺苑卮言》中说:“苏文忠正、行出入徐浩、李戡。擘窠大书源自鲁公而微欹,近《碑侧记》,行草稍自解构,虽有墨猪之诮,最为淳古。”⑤[P467]其对苏轼书法的意趣和形态充分肯定。

不过,从总体上看,对苏轼书法的总体评价,还是黄庭坚最为当行。

首先,针对有些人对苏轼书法墨色肥厚的批评,黄庭坚则进行客观分析:“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余书不足学,学者辄笔无劲气.今乃舍子瞻而学余,未知焉能择术也。”①[P103]他指明苏书虽然用墨太丰厚,但是不影响其意韵,论成就和地位在当时是最高的,“天下第一”。同时,在《题东坡字后》一文中,黄庭坚又进一步从意韵着笔:“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今世号称能书者数家,虽规摹古人,自有长处。至于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所谓兼四子之产有以易之,不与也。”①[P100]其强调苏书的长处在于“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在《跋东坡水陆赞》一文中,更极力为苏轼回护:“东坡此书,圆润成就,所谓怒猊挟石、渴骧奔泉,恐不在会稽之笔,而在东坡之手矣。此数十行,又兼《董孝子碣》《禹庙诗》之妙处。士大夫多讥东坡用笔不合古法,彼盖不知古法从何出尔。杜周云:'三尺安出哉?前王所是以为律,后王所是以为令。’子尝以此论书,而东坡绝倒也。往时柳子厚,刘禹锡讥评韩退之《平淮西碑》,当时道听途说者亦多以为然。今日现之,果何如耶?或云:'东坡作戈,多成病笔,又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此又见其管中窥豹,不识大体。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今人未解爱敬此书,远付百年,公论自出。”①[P100]黄庭坚一方面揭示苏轼书法的主要风格和特征,另一方面对各种讥讽进行批驳,维护苏轼的声望和地位。

三、对苏轼书法历史地位的客观评价

同时,黄庭坚还从书法史的高度,对苏轼书法的历史地位做了客观的评价:“余尝论二王以来,书艺超轶绝尘,惟颜鲁公,杨少师,相望数百年,若亲见逸少。又知得于手而应于心。乃轮扁不传之妙。赏会于此,虽欧,虞,褚、薛,正当北面尔。自为此论,虽平生翰墨之友闻之,亦怃然瞠目而已。晚识子瞻,评子瞻行书当在颜、杨鸿雁行,子瞻则辞谢不收。虽然,子瞻知我不以势利交之而为此论。……蔡君谟行书,世多毁之者,子瞻常推宗之,此亦不传之妙也。”①[P104]他把苏轼书法与二王、颜真卿、杨凝式相提并论,认为苏轼行书“当在颜、杨鸿雁行”,即与此二人并驾齐驱。在《论子瞻书体》中又说:“蜀人极不能书,而东坡独以翰墨妙天下,益其天资所发耳。观其少年时字画,已无尘埃气,那得老年不造微入妙也。”①[P107]其充分肯定苏轼书法的地位和成就,也说明苏书之所以胜过他人,主要是“天资所发”。在《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一文中,黄庭坚更从总体上指出苏轼书法成功的各种因素:“东坡书随大小真行皆有妩媚可喜处。今俗子喜讥评东坡,彼盖用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是岂知法之意哉!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芋芋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①[P103]概而言之,就是三个方面:一是功力;二是才气与学问;三是特殊的人生经历。功力奠定了扎实基础;才气、学问使东坡具有超人的悟性;人生经历磨炼出他特殊的心态与胸怀。

总之,从宋到金、元、明、清,评价苏轼书法者代不乏人。但是,从评价的准确性、客观性、全面性上看,还是要推黄庭坚。他不仅是苏轼的门人,也是苏轼的知音,真正把握了苏轼书法的精髓。所以,我们在研究、评价苏轼书法的时候,黄庭坚关于苏轼书法的评价是必须重视的。

注释:

①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献研究室.苏轼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94(4).

②沈壕方、洪丕谟.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

③孔凡礼.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1986(3).

④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M].2005(12).

⑤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孟云飞转自《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士田:苏轼的“书如其人”说阐微
从苏轼评蔡襄书法论到其“尚法”思想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苏轼的书法艺术小议
韩立平评《中正之笔》︱制造颜真卿?北宋文人书学的“边界”
宋代书论·苏轼·论书 转载
书法 当以“韵”取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